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水稻不同时期群体指标与产量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牡丹江32及牡响1号为材料,研究了在不同肥料、栽插密度和插秧株数条件下,水稻群体指标中叶面积指数、茎鞘干物质量、总干物质量在不同时期的表现,及对水稻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从不同时期叶面积指数与产量所呈的抛物线关系推断,水稻在灌浆期最适叶面积指数最小,较易达到,此时期叶面积指数过大反而会使产量降低,成熟期最适叶面积指数虽较小但因叶片衰老,亦难以达到;在产量性状中,叶面积指数与有效穗数极显著正相关,而对每穗实粒数、千粒重有一定的降低作用,是产量不随叶面积指数无限增大的原因;茎鞘干物质量、总干物质量与产量、有效穗数极显著正相关,不同时期相关性不同;研究还发现,在整个生育期叶面积指数、茎鞘干物质量、总干物质量之间极显著正相关,干物质量与叶面积指数之间的相关性在成熟期最小,总干物质量与茎鞘干物质量的相关性在灌浆期最小。不同时期叶面积指数、茎鞘干物质量、总干物质量变异系数差异较大,说明应分时期确定叶面积指数、茎鞘干物质量、总干物质量与产量的关系;在水稻群体的变化过程中千粒重变异最小,每穗粒数次之,二者是较稳定的性状,产量与有效穗数的变异较大。  相似文献   

2.
生物型化肥增效抗盐碱剂在水稻上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盐丰47"水稻品种为试材,采取小区试验与大面积示范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了化肥增效抗盐碱剂对土壤养分、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生物型化肥增效抗盐碱剂可降低耕层土壤pH值与含盐量,增加土壤碱解N、速效P2O5含量,提高水稻叶片叶绿素含量,促进水稻分蘖,增加水稻群体叶面积指数与高效叶面积率,增加水稻群体干物质积累量与齐穗后干物质积累量占籽粒产量的百分比。G(增施抗盐碱剂5.0 kg/667 m2)、H(增施抗盐碱剂10.0 kg/667 m2,N、P2O5、K2O施入量减少10%)、I(增施抗盐碱剂10.0 kg/667 m2,N、P2O5、K2O施入量减少20%)处理的水稻产量659.8、636.7、609.9kg/667 m2,比CK处理分别增加了5.2%、1.5%、-2.8%。可见增施生物型化肥增效抗盐碱剂可降低耕层土壤盐碱危害,活化土壤营养成份,提高水稻产量。  相似文献   

3.
硅钙钾镁土壤调理剂对五常水稻长势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当地农户的常规施肥为对照,探讨将硅钙钾镁土壤调理剂做基肥施入土壤后对五常稻花香水稻长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施肥相比,施用土壤调理剂后对水稻的农艺性状及产量有较大影响,可降低水稻株高8~12 cm,增强抗倒伏能力;提高水稻穗粒数20~30粒,有效穗数提高7.0%~12.6%,千粒重增加0.8~1.1 g;施用土壤调理剂后水稻增产可达10%以上,为农民增收约3750元/hm^2。  相似文献   

4.
施用禾康盐碱地改良剂能够降低盐碱地土壤pH值,提高秧苗素质和单位有效穗数及千粒重。水稻播种覆土后应用禾康10 ml/m2兑水均匀喷在苗床表面+水稻移栽前应用禾康1 kg/667 m2在本田兑水甩施的处理较对照增产4.1%~7.4%。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施地佳"土壤调理剂对滨海盐碱地水稻产量与光合效应的影响,以"盐丰47"为试验材料,采用小区对比试验方法进行了田间试验。结果表明:随着土壤调理剂施入量的增加,各处理土壤盐分含量与p H值随之降低,单位面积水稻收获穗数与颖花量、缓苗期与N-n期叶绿素含量、齐穗期净光合速率与气孔导度随之增大;土壤调理剂施入量3.0 kg/667m~2的E2处理获得最高单产727.6 kg/667 m~2,比E1、CK处理分别增产了2.9%、4.8%。"施地佳"土壤调理剂可促进滨海盐碱地改良与水稻增产。  相似文献   

6.
以黑龙江省主栽的两个水稻品种为试验材料,通过调查试验材料的生育期、干物质积累、叶面积变化和分蘖消长动态的测定,明确了拔节至抽穗期是水稻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根据试验材料干物质积累的变化规律建立了干物质随时间变化的生长曲线。经检验拟合较好。  相似文献   

7.
以黑龙江省主栽的两个水稻品种为试验材料,通过调查试验材料的生育期、干物质积累、叶面积变化和分蘖消长动态的测定,明确了拔节至抽穗期是水稻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根据试验材料干物质积累的变化规律建立了干物质随时间变化的生长曲线,经检验拟合较好。  相似文献   

8.
镁钾配比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大区试验研究了钾镁肥对水稻生育动态和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施用钾镁肥可增加水稻的干物质积累量,处理6、处理7在各时期的干物质生产量较大,明显高于对照;提高了水稻的叶面积指数,处理6、7、8叶面积指数均较高;减缓叶片衰老,增加了后期的叶片含氮量;垦粳1号处理7产量最高,稻谷产量657 kg/667 m2,较对照增产9.7%。空育131处理4产量最高,稻谷产量658.3 kg/667 m2,其次为处理7,稻谷产量649.3 kg/667 m2,分别比对照增产10.4%和8.9%。  相似文献   

9.
选用抗旱性不同的3个杂交水稻品种,分别在正常供水和水分胁迫奈件下,研究水稻产量构成因素及株高、穗长、叶面积、干物质积累等生育特性的变化。结果表明:水分胁迫下,水稻株高降低,叶面积及叶面积指数减小;各器官干物重、总干重均明显降低;前期干物质积累缓慢,后期植株衰老加速。水分胁迫引起各品种穗长、一次枝梗数、二次枝梗数、有效穗数、每穗粒数、结实卒、千粒重均下降,最终引起产量降低。品种的抗旱性不同,其产量及其构成对水分胁迫的反应存在一定差异,表现为抗旱性强的品种下降幅度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10.
对采集寿宁县全县的1 500个土样的分析结果表明,水田土壤pH均值介于4.78~5.52,总平均值为5.08,水田土壤普遍酸化。改良技术模式田间试验结果说明,不同改良技术模式处理的水稻产量增加了7.65%~10.79%,其增产效果土壤调理剂+商品有机肥处理>土壤调理剂处理>生物基炭有机肥处理;不同改良技术模式处理提高了pH值、有机质、有效磷、速效钾、交换性钙等含量,其提高效果土壤调理剂处理>土壤调理剂+商品有机肥处理>生物基炭有机肥处理;不同改良技术模式处理降低了有效铬、有效镉、有效铅、有效砷含量,其降低效果土壤调理剂处理>生物基炭有机肥处理>土壤调理剂+商品有机肥处理。  相似文献   

11.
锌对寒地盐碱土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寒地盐碱土施用锌肥对玉米的生长发育、光合性能及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寒地盐碱土适量施锌,可以有效促进玉米植株生长,增加干物质积累,增大玉米光合叶面积和光合速率,提高玉米产量。过量施锌导致玉米株高、叶面积、光合速率和产量下降。寒地盐碱土锌肥(EDTA-Zn)最佳施用量为30 kg/hm2。  相似文献   

12.
以超级稻“盐丰47”为材料,采用小区对比试验方法,探讨了不同移栽基本苗对机插水稻生育性状、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加移栽基本苗,有利于单位面积最高茎蘖数与收获穗数、齐穗期群体叶面积指数与有效叶面积率以及齐穗期与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的增加;不利于茎蘖成穗率、齐穗期高效叶面积率以及齐穗后干物质积累量占籽粒产量百分比的提高。移栽基本苗86.71×104/hm。的处理B3获得单产10.27t/hm^2,比处理B4、B2、B5、B1分别增产0.7%、2.0%、2.4%、5.1%。  相似文献   

13.
不同覆膜方式对旱地玉米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针对西北半湿润偏旱区(甘肃镇原)年降水量少、季节分布不均、特别是玉米生产中春旱严重等问题,研究6种不同覆膜方式对旱作玉米出苗率、干物质积累量、株高、叶面积指数、生育时期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双垄面全膜覆盖沟播提高了玉米出苗率和出苗速度,提早成熟,整个生育期玉米株高、叶面积指数和干物质积累量始终大于其他处理,增产效果明显,是旱作区进一步挖掘降水潜力和高产田创建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氮肥不同施入量对水稻新品种富友33生育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小区对比试验方法,探讨了氮肥不同施入量对水稻新品种富友33生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加氮肥施入量,可促进富友33单位面积收获穗数、齐穗期叶面积指数与剑叶净光合速率、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的增加;不利于其成穗率、齐穗期高效叶面积率与有效叶面积率、齐穗后干物质积累量占籽粒产量百分比以及收获指数的提高。在本试验条件下,施氮量(N)240.0 kg/hm2的处理E3获得单产9.22 t/hm2,比E4、E2、E5、E1处理分别增产了0.2%、3.1%、3.4%和7.3%。  相似文献   

15.
为探索适宜湘南双季稻的灌溉方式,以早稻中嘉早17和晚稻盛泰优018为材料,比较研究了淹水灌溉、间歇灌溉、湿润灌溉3种灌溉方式对湘南双季稻产量的影响,并从根系形态、叶面积指数、叶绿素含量(SPAD值)、干物质积累与转运等方面探讨了其影响机制。结果表明,间歇灌溉处理2季总产最高,达15.55 t/hm2,分别较淹水灌溉和湿润灌溉处理增产8.59%和10.44%;灌溉方式显著影响水稻产量构成因素,间歇灌溉处理成穗率、有效穗数和结实率显著高于另2个处理;灌溉方式影响水稻源特性,叶面积指数、叶片SPAD值、干物质积累量均以间歇灌溉处理最大,且水稻生育中后期叶面积指数、叶片SPAD值、单穴根鲜重、单穴根干重和单穴根体积降幅均以间歇灌溉处理最小;灌溉方式影响水稻物质转运,茎鞘与叶片物质输出率均以间歇灌溉处理最大。可见,间歇灌溉通过扩库、增源、提高茎鞘与叶片物质输出率实现双季稻增产,可在湘南双季稻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磷肥不同施用量对水稻产量及磷肥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盐丰47"为材料,采用小区对比试验方法,探讨了磷肥不同施量对水稻生育性状、产量及磷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磷肥(P2O5)施入量5.2 kg/667 m2的处理P1.5获得了单产726.5 kg/667 m2,比P2、P3、P1、P4、P0处理分别增产了0、0.7%、1.1%、2.9%、3.9%,其单位面积有效穗数、颖花数、叶面积指数、高效叶面积率、干物质产量、齐穗后干物质积累量占籽粒产量的百分比、磷肥利用率、磷肥生产力均较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秸秆还田与水氮配施的理论与技术,探讨对水稻群体质量和产量形成的影响。【方法】选用宜香优2115为试验材料,三因素裂裂区设计,主区为油菜秸秆堆腐还田和直接还田两种秸秆还田方式,裂区为淹水灌溉和控制性交替灌溉两种水分管理方式,裂裂区为4种施氮量,分析对水稻群体质量及产量的影响,并探讨秸秆还田与水氮管理模式下群体质量和产量形成的关系。【结果】秸秆还田与水氮管理对主要生育时期水稻干物质积累量、叶面积指数(LAI)及产量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调控效应,互作效应显著;且群体质量指标与产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秸秆堆腐还田对水稻群体质量指标的调控显著高于秸秆直接还田,齐穗期高效叶面积指数提高了4.71%~6.50%,群体干物质显著增加了9.22%~13.30%;并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影响显著,有效穗数及每穗粒数分别提高了5.9%~9.8%和1.5%~5.2%,从而使产量提高了9.5%~13.4%。控制性交替灌溉相对于淹灌能保证足够的穗数,提高干物质积累量,减缓拔节至齐穗期叶面积衰减,加快结实期群体生长率,利于穗粒数及产量的提高;且随着氮肥用量的增加,分蘖数、干物质积累量、有效叶面积率和高效叶面积率均呈先增后降的趋势。【结论】从三因素间的互作效应来看,秸秆堆腐还田处理下,控制性交替灌溉与施氮量150 kg/hm^2,可有效提高齐穂期高效叶面积指数(4.80~5.32),具有较高的结实期干物质积累量(6.94~7.36t/hm^2),显著提高了有效穗(181.6万~220.9万/hm^2)及每穗粒数(180~200粒),从而显著提高产量达到10328.1~12464.1 kg/hm^2,为本研究节水减氮增效最佳的处理。  相似文献   

18.
密度与施肥对春大豆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吉育37为试材研究了种植密度和施肥量对大豆株高、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密度的增加,株高、叶面积指数呈现上升的趋势,干物质积累呈现下降的趋势;随着施肥量的增加,株高、叶面积指数和干物质积累都呈现上升的趋势;随着密度的增加,大豆产量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随着施肥量的增加,大豆产量呈现上升的趋势.在密度为19×104株/hm2、施肥量为200 kg/hm2时,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19.
以盐丰47为试验材料,采用小区对比试验方法,研究缓释肥与速效氮肥配比施用对机插水稻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插后1.5叶龄期施用一次蘖肥45 kg/hm^2,在插后7叶龄期施用112.5 kg/hm^2穗肥会获得高产。该施肥模式增加了后期穗肥的施用量,促进了齐穗后干物质向穗部的转移,抽穗期和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大,同时高效叶面积指数、高效叶面积率和有效叶面积率大,该施肥模式齐穗及生育后期仍有较强的光合能力,达到了保蘖促花的作用。通过产量构成因素分析得出该施肥模式通过增加颖花数、千粒重、结实率和每穗成粒数实现高产。  相似文献   

20.
超级杂交中籼水稻物质生产特性分析   总被引:42,自引:0,他引:42  
以具代表性的5个籼型超级稻为材料, 用汕优63作对照, 比较研究了超级中籼杂交稻物质生产与分配的特性。 超级稻具有显著的物质生产与积累优势, 产量随成熟期物质积累量的增加而提高。 超级稻的物质生产优势集中在中期和后期, 产量与拔节前的干物质积累量相关不显著, 与拔节至抽穗期的积累量呈显著正相关, 与抽穗至成熟期的干物质积累量呈极显著正相关; 超级稻抽穗期营养器官贮存了较多的结构物质但干物质表观输出量均低于对照, 平均少148.5 kg/hm2, 表观输出率也低, 平均低2.5个百分点。 超级稻的叶面积及光合势的显著提高促进了群体生产率的提高, 大田期平均群体生产率比对照高4542 (m2·d)/h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