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农家科技》2009,(9):26-26
啤酒大麦是大麦的一种,其要求的发芽率在95%以上。所含蛋白质在10%~12%之间,最高不能超过13%,否则就会造成啤酒浑浊、浸出率降低,影响啤酒产量。 甘肃省作为啤酒大麦生产大省,这些年啤酒大麦的种植不断推出新的品种,品质不断提高。目前推广的大麦品种是甘啤4号,其最大的特点是籽粒比较均匀、高产,其次是优质、浸出率高,最高浸出率可以达到82%。  相似文献   

2.
二、江苏不同阶段主要啤酒大麦品种及育种特征 第一阶段(1973~1988年)二棱啤酒大麦取代多棱饲料大麦.早熟为主要特征。江苏啤酒大麦的发展是从早熟3号大麦品种的引进推广开始的。该品种是浙江省从日本引进的二棱大麦品种.具有高产、早熟、千粒重高等优点,从而迅速取代多棱饲料大麦品种.在生产上推广种植,年最大种植面积达800多万亩.是1975~1980年间的主栽品种:1981年起,由于早熟3号植株偏高、耐肥抗倒性差,逐渐被盐辐矮早三所取代。  相似文献   

3.
南京地区过去以种植多棱饲料大麦为主,亩产长期徘徊在150公斤左右,为省内产量最低地区之一,因此种植面积大幅度下降。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啤酒工业的崛起,特别是全国最大的年产12万吨南京啤酒厂(厂址在江浦县)的兴建,急需在本区恢复一定面积的大麦生产,就近建立优质啤酒大麦原料基地。为了探讨南京地区啤酒大麦亩产300公斤的高产规律及其相应的栽培配套技术,我们于1986年在江浦县种植了1500亩试验示范田,平均亩产达250.5公斤(比小麦高35公斤),高产田块达350公斤,为南京地区发展啤酒大麦生产提供了经验。  相似文献   

4.
不同栽培密度对啤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连续3年的试验结果表明,多棱大麦的千粒重受密度变化的影响较大,随着密度的增加千粒重显著降低,二棱大麦千粒重受密度变化影响较小。针对啤酒大麦对千粒重要求较高这一特点,确定啤酒大麦优质高产的适宜栽培密度为:多棱大麦品种375万株/hm^2,二棱大麦品种450万株/hm^2。  相似文献   

5.
为筛选鉴定出适应沾益县冬旱区种植的优质、高产、多抗、早熟啤酒大麦新品种,为沾益县啤酒大麦品种推广应用提供依据,2014年引进11个啤酒大麦品种进行熟期、产量和抗病性等综合性状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品种间产量差异达极显著,云啤15号、云啤17号、凤大麦10号、云大麦13YD-6、云大麦13YD-1具有产量高、抗性较好、适宜性较广等特点,可作为沾益县冬旱区大面积推广种植品种。  相似文献   

6.
河西高海拔地区种植密度对啤酒大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一定的种植密度范围内,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啤酒大麦产量呈抛物线变化趋势,籽粒蛋白质含量呈倒抛物线型,大麦籽粒千粒重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降低。因此,根据产量和酿造品质综合分析认为,祁连山沿山冷凉啤麦产区的山丹军马场,及其同类型地区啤酒大麦适宜的播种量应为450万粒/hm^2左右。  相似文献   

7.
烯世宝在小麦、大麦、玉米作物上的应用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烯世宝是江苏省淮安市飞龙技术贸易公司最新研制的一种新型植物生长调理剂,具有降低作物株高、促进光合作用.增加产量的作用。小麦、玉米是本地区主要粮食作物,而啤酒大麦随啤酒工业的发展其种植面积也在扩大,但小麦、大麦、玉米生产上易发生倒伏现象,使其产量下降、品质变劣,且增加收获难度。为探索防倒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8.
由于我国啤酒业的发展,其原料大麦种植也受到重视。我国加入WTO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的啤酒大麦纷纷进入我国,以其品质高、价格低的优势迅速取得市场份额,但因产地遥远,目前的供应也不稳定。而我国的种植技术尚不成熟,在千粒重、色泽、病粒率、蛋白质含量等方面还需进一步改善(大麦交售品质标准见表1、2),在栽培、收获、处理、  相似文献   

9.
啤酒大麦高产栽培中存在的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啤酒大麦是啤酒工业的主要原料,随着我国啤酒工业的迅猛发展,啤酒大麦已由原来在农作物中的小杂粮地位,发展成为主要的轻工业原料作物。黑龙江省二九一农场适宜种植啤酒大麦,一是气候条件适宜种植啤酒大麦;二是育种部门经过多年研究培育出了适合本地种植的优质、高产大麦品种。  相似文献   

10.
为筛选出适宜沾益县盘江镇种植的啤酒大麦新品种,2015年盘江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引进7个品种啤酒大麦品种进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品种间差异显著,云啤18、凤大麦17、凤大麦16,具有产量高、抗性较好、适宜性较广等特点,可作为沾益县冬旱区大面积推广种植品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