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合成四氢异喹啉衍生物并进行杀多子小瓜虫(Ichthyophthirius multifiliis)药效评价。以1-甲基-1,2,3,4-四氢异喹啉为起始原料,在2位的胺基上引入与环己甲酰氯、苯甲酰氯、噻吩甲酰氯、乙酰氯以及氯乙酰氯等不同的酰基进而合成5种四氢异喹啉衍生物(化合物1~化合物5),研究其对小瓜虫掠食体和包囊的杀虫活性,并对杀虫活性物质进行安全性评价。结果显示,5种化合物均具有一定的杀虫活性,其中,化合物1 [(1-甲基-3,4-二氢异喹啉-2(1H)-基)-苯基-甲酮]的杀虫活性最强,其对多子小瓜虫掠食体4 h的100%杀灭浓度为24.0 mg/L,对包囊6 h的100%杀灭浓度为60.0 mg/L,对掠食体的半数致死浓度(LD50)为16.4 mg/L。急性毒性实验结果显示,化合物1对翘嘴红鲌(Erythroculter ilishaeformi)的48 h LD50为234.3 mg/L,其安全浓度为64.1 mg/L。研究表明,化合物1 [(1-甲基-3,4-二氢异喹啉-2(1H)-基)-苯基-甲酮]是一种具有较好开发前景的杀小瓜虫药物。  相似文献   

2.
合成四氢异喹啉衍生物并进行杀多子小瓜虫(Ichthyophthirius multifiliis)药效评价。以1-甲基-1,2,3,4-四氢异喹啉为起始原料,在2位的胺基上引入与环己甲酰氯、苯甲酰氯、噻吩甲酰氯、乙酰氯以及氯乙酰氯等不同的酰基进而合成5种四氢异喹啉衍生物(化合物1~化合物5),研究其对小瓜虫掠食体和包囊的杀虫活性,并对杀虫活性物质进行安全性评价。结果显示,5种化合物均具有一定的杀虫活性,其中,化合物1 [(1-甲基-3,4-二氢异喹啉-2(1H)-基)-苯基-甲酮]的杀虫活性最强,其对多子小瓜虫掠食体4 h的100%杀灭浓度为24.0 mg/L,对包囊6 h的100%杀灭浓度为60.0 mg/L,对掠食体的半数致死浓度(LD50)为16.4mg/L。急性毒性实验结果显示,化合物1对翘嘴红鲌(Erythroculter ilishaeformi)的48 h LD50为234.3 mg/L,其安全浓度为64.1 mg/L。研究表明,化合物1[(1-甲基-3,4-二氢异喹啉-2(1H)-基)-苯基-甲酮]是一种具有较好开发前景的杀小瓜虫药物。  相似文献   

3.
利用不同极性大小的溶剂石油醚、乙酸乙酯、氯仿、甲醇回流提取丁香制备粗提物,进行杀灭多子小瓜虫幼虫和包囊的药效活性追踪,确定丁香杀虫的活性部位为石油醚提取部分,进而利用硅胶柱层析和中压制备液相等分离技术结合活性追逐试验追踪分离丁香石油醚提取物(对多子小瓜虫幼虫和包囊的100%致死质量浓度分别为50mg/L和80mg/L),最终分离获得一种杀虫活性物质,经质谱、核磁氢谱、核磁碳谱等多种波谱分析技术确定该活性物质为丁香酚。体外杀虫结果表明,丁香酚对多子小瓜虫具有较强的杀灭作用,其对幼虫15min、1h、2h、3h和4h的半数致死质量浓度分别为6.21(5.85~6.65)mg/L、3.50(3.24~3.84)mg/L、2.90(2.62~3.22)mg/L、2.33(2.10~2.50)mg/L和2.15(1.98~2.32)mg/L,对幼虫4h的100%杀灭的质量浓度为3.5mg/L,对包囊6h的100%杀灭质量浓度为3.5mg/L。结果表明,丁香酚是一种具有较好开发前景的杀多子小瓜虫药物。  相似文献   

4.
研究从肉桂中分离纯化出具有抑杀多子小瓜虫活性的化合物。以乙醇为提取剂,用索氏超声提取法从肉桂中提取浸膏,再用石油醚、乙酸乙酯、甲醇为萃取剂,萃取不同有效组分,以不同浓度分别进行杀灭离体多子小瓜虫实验,发现石油醚萃取物的杀虫效果最优。然后对石油醚萃取物采用硅胶层析柱和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进行分离纯化,利用质谱和核磁波谱分析,最终鉴定其杀虫活性成分为肉桂醛;将肉桂醛溶于二甲基亚砜并用二倍梯度稀释法配成不同浓度的药液测试其对离体小瓜虫的杀灭活性。结果表明,100%杀灭滋养体和感染性幼虫的剂量分别为50和8 mg/L,半数有效浓度分别为13.9和1.8 mg/L;使用剂量在50 mg/L可完全抑制小瓜虫包囊孵化。  相似文献   

5.
<正>多子小瓜虫(Ichthyophthirius multifiliis)的生活史分为滋养体、包囊体及掠食体3个阶段(倪达書等,1960)。小瓜虫病有着分布广泛、暴发性强、致死性高等特点(Matthews R A,2005;Buchmann K等,2001)。目前对多子小瓜虫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致病机理和免疫预防方面。顾泽茂等(2019)发明了一种多子小瓜虫的传代培养方法,但因小瓜虫与鱼共存于水环境中,  相似文献   

6.
20种中草药杀灭离体小瓜虫的药效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选用20种不同中草药,研究其不同浓度的水提物对多子小瓜虫(Ichthyophthirius multifiliis)成虫、包囊和幼虫的离体杀灭实验效果。结果显示:0.1 g/L槟榔和乌梅对各个阶段的虫体均有杀灭效果,0.1 g/L大黄和黄芩1 h内对幼虫有杀灭效果,1.0 g/L浓度能杀灭成虫和包囊,表明槟榔、乌梅、大黄、黄芩的杀虫效果相对较好;贯众、乌药、枳壳等13种中药浓度达到10 g/L、50 g/L或100 g/L才具有一定杀虫作用,但效果不很显著;熟地黄、茯苓和黄芪即使浓度达到100 g/L时,也不能杀灭虫体。  相似文献   

7.
环烷酸铜对离体小瓜虫杀灭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0.05、0.1、0.2、0.4、0.8mg/L 5个浓度梯度的环烷酸铜溶液对小瓜虫成虫、幼虫以及孢囊进行离体杀灭试验,结果表明:0.1~0.2mg/L环烷酸铜溶液对小瓜虫幼虫及成虫都有较强杀灭作用,0.4~0.8 mg/L环烷酸铜能控制小瓜虫包囊分裂。  相似文献   

8.
为了减轻小瓜虫病对观赏鱼养殖的严重危害,试验选择过氧乙酸对七彩神仙鱼进行杀灭小瓜虫的有效性试验,在此基础上再进行过氧乙酸对神仙鱼急性毒性试验,并在安全浓度下对患有小瓜虫病的神仙鱼进行治疗试验。结果显示:过氧乙酸对七彩神仙鱼的安全浓度为8.55mg/L,过氧乙酸在神仙鱼安全浓度内对小瓜虫的幼虫和包囊都具有较好的杀灭效果,过氧乙酸浓度在4.26~8.55mg/L的治愈率达70%。  相似文献   

9.
过氧乙酸对神仙鱼小瓜虫病的治疗实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减轻小瓜虫病对观赏鱼养殖的严重危害,试验选择过氧乙酸对七彩神仙鱼进行杀灭小瓜虫的有效性试验,在此基础上再进行过氧乙酸对神仙鱼急性毒性试验,并在安全浓度下对患有小瓜虫病的神仙鱼进行治疗试验。结果显示:过氧乙酸对七彩神仙鱼的安全浓度为8.55mg/L,过氧乙酸在神仙鱼安全浓度内对小瓜虫的幼虫和包囊都具有较好的杀灭效果,过氧乙酸浓度在4.26~8.55mg/L的治愈率达70%。  相似文献   

10.
采用0.05、0.1、0.5、1.0以及5.0 g/L 5个浓度梯度的青蒿末水浸提液对多子小瓜虫成虫、幼虫及孢囊进行离体杀灭试验。结果表明:0.5 g/L以上浓度的青蒿末水浸提液可完全杀灭多子小瓜虫的幼虫,0.1~1.0 g/L浓度可部分杀灭成虫,1.0 g/L浓度可部分抑制孢囊分裂,5.0 g/L浓度可完全杀灭成虫和孢囊。  相似文献   

11.
杀灭离体小瓜虫的药物试验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研究不同的药物及同一药物不同浓度对小瓜虫的成虫、幼虫、包囊的杀灭作用。 0 2~ 0 5mL/L甲醛、 2 %食盐水、 0 2~ 0 2 5mL/L冰乙酸、 0 2mL/L双氧水、辣椒老姜混合熬煮液、苦楝果熬煮液对离体小瓜虫均有明显的杀灭作用。而 1%食盐水、辣椒熬煮液、老姜熬煮液、苦楝树皮熬煮液、黄荆粗枝及细枝熬煮液、 0 7mg/L铜铁合剂对生活史中任何阶段小瓜虫均无杀灭效果。  相似文献   

12.
小瓜虫病及其防治方法的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小瓜虫是一种世界性分布的淡水鱼类专性寄生虫,患小瓜虫病的鱼病死率很高,所以小瓜虫病又被称为鱼类的"癌症"。小瓜虫隶属原生动物门,小瓜虫属,寄生在鲤鱼、草鱼、鲫鱼、金鱼、大口鲶等鱼类身上,并导致大量苗种甚至成鱼死亡~([1-4]),是渔业生产中最常见的鱼病之一。Fouquet~([5])最早对小瓜虫进行了描述,将小瓜虫病的病原定名为多子小瓜虫,其生活史包括成虫期、包囊期和幼虫期三个阶段。小瓜虫病常在养殖场内暴发流行,给养殖业造  相似文献   

13.
人工感染的刺激隐核虫各期虫体的超微结构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黄玮 《水产学报》2005,29(5):635-642
从天然感染的卵圆鲳鲹(Trachiruotus blochii)分离到1株刺激隐核虫(Cryptocaryon irritans),再经人工感染的方法收集各期虫体,制成电镜样品,对虫体进行超微结构研究。刺激隐核虫质膜的基本结构与淡水的多子小瓜虫的质膜相似,分为3层;外限制膜、外胞膜和内胞膜。刺激隐核虫的质膜小泡内充满大量电子致密物质(EDM)。幼虫、幼体和滋养体均具有复杂的口器,由胞咽、口肋、双动基体口纤毛和线带等组成,但不具备膜口类纤毛虫所具有的独特的细胞器:Lieberkuhn氏器。单动基体的体纤毛存在于幼虫、幼体和滋养体,但在包囊期,体纤毛和口器消失。各期虫体的胞质中具有线粒体、高尔基体和脂肪体等细胞器,有的阶段具有粘液囊、伸缩泡、食物泡、共生细菌等。粘液囊在大小、形态和分布上与多子小瓜虫的不同。文中分析了刺激隐核虫在形态上与多子小瓜虫的诸多差异,认为刺激隐核虫的分类更适合归于原口类(Promotome),而不是膜口类(Ophryoglenina)。  相似文献   

14.
硫酸铜对梭鲈幼鱼的急性毒性及其对车轮虫的灭杀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水温22.5~24℃条件下,将体质量(3.59±0.19)g的梭鲈Sander lucioperca幼鱼暴露在0.40mg/L、0.70mg/L、1.22mg/L、2.14mg/L、3.75mg/L和6.57mg/L的6个硫酸铜浓度中,研究硫酸铜对梭鲈幼鱼的急性毒性和灭杀车轮虫的有效浓度。结果表明:硫酸铜的24h、48h和96h半致死浓度(LC_(50))分别为2.58 mg/L、2.35 mg/L和1.88mg/L,安全浓度为0.59mg/L。硫酸铜浓度在0.7mg/L以下,对梭鲈幼鱼的存活没有影响,硫酸铜浓度在0.4~0.7mg/L下作用24h,对车轮虫的杀虫率可达100%。建议全池泼洒0.4~0.7mg/L硫酸铜,或使用1.5mg/L硫酸铜浸泡2h,间隔1d再以同剂量药浴一次,可有效治疗梭鲈幼鱼的车轮虫病。  相似文献   

15.
不同药物对金鱼小瓜虫病的防治效果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黄斌  常红军 《水产科学》2003,22(2):18-20
研究了硝酸亚汞、孔雀石绿、亚甲基兰、福尔马林、硫酸铜与硫酸亚铁合剂、生姜和辣椒合剂对金鱼小瓜虫病的防治效果。试验结果表明,硝酸亚汞、孔雀石绿、福尔马林对金鱼小瓜虫病的防治效果较好,而硫酸铜与硫酸亚铁合剂质量浓度小于1 0mg/L时,不仅不能杀死小瓜虫,反而刺激小瓜虫胞囊的形成,加速繁殖。只有当其质量浓度达到1 2mg/L时,才能有效地杀灭小瓜虫。  相似文献   

16.
比较分析了15种中草药对刺激隐核虫(Cryptocaryon irritans)滋养体和幼虫的离体杀灭效果,并探讨了刺激隐核虫包囊破裂产生幼虫的最适温度和盐度条件。结果显示,中草药药物浓度为4.55 g/L时,槟榔对滋养体和幼虫有杀灭效果,大黄和野菊花仅对幼虫有杀灭效果;药物浓度为9.09 g/L时,苦参、贯众对滋养体和幼虫具有杀灭效果。药物浓度为18.18 g/L时,黄芩、川楝子、枳壳对滋养体和幼虫都具有杀灭效果。野菊花对滋养体也具有杀灭效果;在45.45、90.09 g/L较高药物浓度时,黄芪、鱼腥草、板蓝根、白头翁、金银花、熟地黄对幼虫和滋养体具有杀灭效果。研究表明,槟榔、苦参、大黄、贯众、黄芩、枳壳、川楝子、野菊花杀虫效果显著;黄芪、鱼腥草、板蓝根、白头翁、金银花、熟地黄、黄连的杀虫效果不显著。不同培养温度和盐度对刺激隐核虫包囊破裂产出幼虫所需时间比较结果显示,包囊破裂产出幼虫的最适温度为26℃、最适盐度为20–30。  相似文献   

17.
比较分析了15种中草药对刺激隐核虫(Cryptocaryon irritans)滋养体和幼虫的离体杀灭效果,并探讨了刺激隐核虫包囊破裂产生幼虫的最适温度和盐度条件。结果显示,中草药药物浓度为4.55 g/L时,槟榔对滋养体和幼虫有杀灭效果,大黄和野菊花仅对幼虫有杀灭效果;药物浓度为9.09 g/L时,苦参、贯众对滋养体和幼虫具有杀灭效果。药物浓度为18.18 g/L时,黄芩、川楝子、枳壳对滋养体和幼虫都具有杀灭效果。野菊花对滋养体也具有杀灭效果;在45.45、90.09 g/L较高药物浓度时,黄芪、鱼腥草、板蓝根、白头翁、金银花、熟地黄对幼虫和滋养体具有杀灭效果。研究表明,槟榔、苦参、大黄、贯众、黄芩、枳壳、川楝子、野菊花杀虫效果显著;黄芪、鱼腥草、板蓝根、白头翁、金银花、熟地黄、黄连的杀虫效果不显著。不同培养温度和盐度对刺激隐核虫包囊破裂产出幼虫所需时间比较结果显示,包囊破裂产出幼虫的最适温度为26℃、最适盐度为20–30。  相似文献   

18.
以寄生于金鱼鳃部的指环虫为指示寄生虫,采用活体感染、活体杀虫的方法,通过不同极性的溶剂回流提取黄姜,制备粗提物,进行杀灭金鱼指环虫的药效活性追踪试验,确定黄姜杀灭鱼类指环虫的活性部位,并对活性部位进行安全性评价.试验结果表明,黄姜的杀虫活性部位是70%乙醇部位,其质量浓度为20.0 mg/L时,平均最高杀虫率为100%.70%乙醇提取物经过有机溶剂进一步萃取后,杀虫药效试验表明,石油醚和最终水相萃取部位对指环虫具有杀灭作用,但石油醚萃取部位作用较佳,其质量浓度为5.0 mg/L时,平均最高杀虫率为100%.活性部位对草鱼急性毒性试验结果显示,石油醚萃取部位对草鱼的48 h半致死质量浓度(LC50)为33.54 mg/L,其安全质量浓度为9.64 mg/L,表明黄姜是一种比较安全,杀虫效果良好的水产用中草药.  相似文献   

19.
海水小瓜虫病是养殖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和数十种海水鱼类较难控制的主要疾病,它是由刺激隐核虫(Cryptography irritans)感染引发,严重威胁鱼类养殖产业的健康发展。本研究利用复方中草药"HD-2"(槟榔、川楝子、绵马贯众、大青叶、穿心莲等以一定比例混合,超微粉碎经过200目过筛后收集粉末)投喂大黄鱼,研究大黄鱼溶菌酶(LZM)、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碱性磷酸酶(AKP)、酸性磷酸酶(ACP)等非特异性免疫指标变化和不同用药方式对刺激隐核虫的杀灭效果。结果显示,口服"HD-2"可以促进鱼体LZM、T-SOD、AKP、ACP活性升高,以添加2%中草药组在提高4种酶活性方面作用显著,投喂后第14~21天酶活性最高。"HD-2"对体外刺激隐核虫幼虫的杀灭实验证实:4 h内在50 mg/L浓度下对幼虫没有杀伤作用,80 mg/L、100 mg/L、200 mg/L浓度分别可以杀死20%、54%、89%的幼虫,400 mg/L浓度下幼虫被全部杀死,幼虫4 h半致死浓度为109 mg/L。在室内为期15 d的大黄鱼小瓜虫病治疗实验中,A组按20 g/kg添加"HD-2"药物口服,同时按100 mg/L浓度药浴,存活率为50%;B组按20 g/kg添加药物口服,同时按50 mg/L浓度药浴,存活率50.67%;C组,在无药浴情况下,仅按20 g/kg添加药物口服,存活率为42.67%;A、B、C组存活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存活率2.67%(P0.05)。此外,A、B、C 3组中,大黄鱼胸鳍上白点数量明显少于对照组;同时,3个组的大黄鱼鳃丝上隐核虫数量均呈显著下降趋势(P0.05),实验结束时几乎观察不到虫体;而对照组大黄鱼鳃丝上隐核虫数量明显上升。实验过程中A、B、C 3组大黄鱼释放到体外的包囊数量明显下降,第12天时其包囊数量分别下降100%、91.1%、77.7%,与对照组差异极显著(P0.01)。综上所述,口服和药浴同时用药具有最佳效果,仅口服中草药亦能达到良好治疗效果。从实用性和成本考虑,建议仅进行口服处理,即能保障大黄鱼较高成活率,中草药添加量为2%,投喂时间为6~14 d。该结果为防控鱼类小瓜虫病提供了理论参考和技术支撑,在养殖生产中将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0.
丹麦多采用循环水养殖鳗鲡,当鳗苗入池前,先用浓度为300毫克/升的甲醛溶液浸洗30分钟,以预防体外寄生虫。但由于放养密度较高,所以鳗病时有发生,现将常见几种鳗病的情况及防治方法介绍如下: 水霉病鳗鲡在分养等操作后常会引起水霉的感染。防治方法:在每升水中加0.2毫克孔雀石绿。车轮虫病受感染的鳗,其颌及鳃部有出血症状。治疗:每升水加甲醛20-60毫克。小瓜虫病病原体为多子小瓜虫,主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