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静水试验条件下研究了亚硝态氮对体质量(0.636±0.09) g的中华鳑鲏急性毒性及短期胁迫下对其体内两种酶活性的影响。在水温25℃、溶解氧6.3 mg/L、pH 7.4时,测定亚硝态氮对中华鳑鲏的24 h半致死质量浓度,并设置高、中、低3个亚硝态氮质量浓度组[1.28、0.64、0.43 mg/L(1/10×24 h半致死质量浓度、1/20×24 h半致死质量浓度、1/30×24 h半致死质量浓度)],于0、24、48、72 h采集血样,测定血清中过氧化氢酶和碱性磷酸酶的活性。试验结果表明,亚硝态氮对中华鳑鲏的24 h半致死质量浓度为12.76 mg/L。在亚硝态氮胁迫作用下,中华鳑鲏血清中过氧化氢酶活性先显著上升,48 h后开始下降;碱性磷酸酶活性变化则是先显著下降,在48 h恢复,然后再下降。碱性磷酸酶活性在24 h和72 h均受到明显抑制。亚硝态氮质量浓度和暴露时间两者之间存在显著交互作用,碱性磷酸酶可以作为亚硝态氮毒性检测的生物标记物。  相似文献   

2.
采用单因子6处理设计,对照组亚硝态氮(NO_2~--N)质量浓度为0. 04 mg/L,试验组NO_2~--N质量浓度分别为2、4、6、8、10 mg/L,研究了亚硝酸盐对罗氏沼虾存活、生长及能量代谢的影响。试验结果:2、4mg/L NO_2~--N试验组罗氏沼虾的存活率和特定生长率(SGR_d)均显著高于其它试验组(P 0. 05);随着亚硝态氮质量浓度的升高,罗氏沼虾的SGR_d和饲料转化效率(FEf_d)均呈下降趋势,显著低于对照组(P 0. 05);对照组的摄食能(C)显著高于试验组(P 0. 05),生长能占摄食能的比例(G/C)显著高于除2、4mg/L组之外的试验组(P 0. 05),10 mg/L NO_2~--N试验组虾的摄食能(C)、生长能占摄食能的比例(G/C)显著低于其它组(P 0. 05)。结果表明,在罗氏沼虾养殖中,需将NO_2~--N的质量浓度控制在4mg/L以下,以确保摄食能转化为生长能达到最优。  相似文献   

3.
为探究添加渔药是否会影响生物絮团氨氮去除能力,在淡水生物絮团反应器中加入常用剂量的氟苯尼考(0.45 mg/L)、多西环素(1.5 mg/L)、磺胺间甲氧嘧啶(4.8 mg/L)、磺胺嘧啶(4.5 mg/L)和恩诺沙星(15 mg/L) 5种常用渔药,分析生物絮团去除20 mg/L氨氮过程中的氨氮、亚硝态氮、硝态氮的质量浓度变化,比较各试验组中的菌群结构。试验结果显示:5种渔药在设定剂量条件下对氨氮的去除效果无显著影响,添加氟苯尼考和多西环素的反应器中亚硝态氮质量浓度和持续时间明显高于对照组,磺胺间甲氧嘧啶、磺胺嘧啶和恩诺沙星的反应器中亚硝态氮质量浓度和持续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添加磺胺间甲氧嘧啶、氟苯尼考、多西环素的反应器中多样性指数和丰度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磺胺嘧啶和恩诺沙星的反应器中菌群多样性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物种丰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5种渔药中,15 mg/L恩诺沙星对菌群结构的影响最明显,其次为1.5 mg/L多西环素和0.45 mg/L氟苯尼考,4.8 mg/L磺胺间甲氧嘧啶和4.5 mg/L磺胺嘧啶则影响最小。本...  相似文献   

4.
选取香溪河绿藻水华爆发时优势藻种—小球藻(Chlorella),经过分离纯化后作为实验原材料,分别检测了培养液中氨氮和硝氮的浓度,分析了小球藻对氨氮和硝氮吸收动力学特征以及不同氮素对其吸收速率的影响。实验表明,当氨氮浓度为11.62~2.97 mg/L,实验第2~3天时,小球藻氨氮去除效率不断加强,达到74.44%;当硝氮浓度为10.55~0.047 mg/L;实验第2~5天时,硝氮去除效率也不断加强,达到96.92%。无论是氨氮还是硝氮的培养条件下,小球藻在实验初始阶段都保持着较高的吸收速率,分别为1.44 mg/h和0.97 mg/h,随着培养介质中氮素浓度不断下降,其吸收速率也随之下降,其中用氨氮培养的小球藻在第3天达到最大吸收速率,为1.44 mg/h;用硝氮培养的小球藻在第4天达到最大吸收速率,为0.97 mg/h。小球藻对氨氮和硝氮的最大半饱和常数分别为2.85 mg/L和5.09 mg/L,表明单一氮源培养小球藻时,小球藻对氨氮更具有亲和力。实验结果为研究小球藻对氮素吸收速率从而控制小球藻生长提供理论依据,有助于通过调整、改变营养盐的输入通量及输入类型抑制小球藻繁殖,避免绿藻水华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为探明河北抚宁海湾扇贝养殖海域营养盐、浮游植物变化特征,及两者相关性,2020年5—11月,每月监测离岸0、0.3、4.6、11.1 km的常规水质指标及浮游植物。调查结果表明,各站位水温变化趋势一致;0 km的化学需氧量、活性磷酸盐、亚硝态氮、硝态氮、氨氮、活性硅酸盐含量均高于其他站位,盐度、pH低于其他站位。5—11月,化学需氧量质量浓度为0.260~3.460 mg/L;活性磷酸盐和活性硅酸盐均在7月出现峰值,最高质量浓度分别为0.044 mg/L、7.174 mg/L;亚硝态氮、硝态氮、氨氮质量浓度分别为0~0.101 mg/L、0.052~1.578 mg/L、0~0.096 mg/L。共鉴定浮游植物56属102种,包括硅藻门、甲藻门、绿藻门、蓝藻门、隐藻门、裸藻门、金藻门藻类,0、0.3 km站位浮游植物密度高于4.6、11.1 km,各站位密度变化为8.3×104~445.6×104个/L。优势种为中肋骨条藻、条纹小环藻、舟形藻、丹麦细柱藻等,调查海域中绿藻优势种与硝态氮呈显著正相关(P<0.05)。本调查结果可为河北省海...  相似文献   

6.
15℃下将体质量(85.51±16.18)g的日本蟳暴露于对照及低质量浓度(2.0、4.0mg/L)、中质量浓度(6.0mg/L)和高质量浓度(8.0、10.0mg/L)的亚硝态氮中,于胁迫的第1、3、5、10、15d取血,测定其免疫的相关指标,以研究亚硝态氮质量浓度对日本蟳免疫功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亚硝态氮胁迫下,所测指标均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在胁迫第1d,各试验组的血细胞密度、血蓝蛋白含量及溶菌酶、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活力均大于对照组,而高质量浓度组的酚氧化酶活力低于对照组。随着亚硝态氮胁迫时间的延长,低质量浓度组血细胞密度和溶菌酶活力上升较快,而高质量浓度组酚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力上升较快。低质量浓度组的血细胞密度和过氧化氢酶活力升高幅度较大,高质量浓度组的血蓝蛋白含量及酚氧化酶、溶菌酶、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升高幅度较大。胁迫第10d,各试验组溶菌酶、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力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胁迫第15d,低质量浓度组血细胞密度、2.0mg/L组的血蓝蛋白含量、低质量浓度组和中质量浓度组的酚氧化酶活力略大于对照组,其他各指标所测结果均低于对照组。各试验组溶菌酶、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胁迫后活力与亚硝态氮胁迫质量浓度呈负相关,10.0mg/L组的3种酶活力分别比对照组降低95.41%、36.84%和77.78%。  相似文献   

7.
自对虾养殖后期池水中分离纯化出一株高效去除亚硝态氮的细菌,进行了菌体的亚显微形态观察和16SrDNA同源序列分析,并探讨了起始pH、温度和碳氮比对该菌株去除亚硝态氮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分离菌株在初始亚硝态氮质量浓度为55.51mg/L的异养硝化培养基中培养12h后,亚硝态氮去除率达到98.69%;根据形态学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及16SrDNA序列分析,确定该菌株为脱氮海洋单胞菌,菌株去除亚硝态氮的最适宜条件为:初始pH 9,温度35℃,碳氮比16。  相似文献   

8.
极北海带(Laminaria hyperborea)分布于大西洋东北海域,有很高的经济和生态价值,有望成为我国海藻资源增值的对象。本研究通过分析极北海带在不同温度下对N、P营养盐的吸收,以及对不同重金属离子的吸附,研究其对富营养化和重金属的去除能力。结果显示,1)温度为9℃~13℃时,极北海带对N、P的吸收率均最高,其中72 h后其对P的吸收率达到了95%~98%,对氨氮的吸收率为96%,对硝酸氮的吸收率约为42%,表明其对N、P有显著的去除作用。2)极北海带对As5+的富集量为168.33 mg/kg,藻体表面和内部As5+含量无显著差异,分别占藻体As5+总量的55%和45%,As5+处理6 d后极北海带的相对生长速率为–0.92%/d,极北海带生长不正常。极北海带对Cd2+的吸附量为15 mg/kg,且91%的Cd2+位于藻体表面,仅9%的Cd2+位于藻体内部,相对生长速率为5.78%/d,说明其对极北海带生长有抑制。极北海带对Pb2+的吸附量为320 mg/kg,其中96.5%的Pb2+被吸附于藻体表面,3.5%的Pb2+位于藻体内部,其相对生长速率为6.73%/d,表明Pb2+对极北海带的生长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9.
将体长3~5 cm的极北海带幼苗充气饲养在过滤灭菌海水中,以NaNO3和KH2PO4为氮源和磷源,氮、磷质量浓度[ρ(N):ρ(P)=10:1]:NO3--N为0、0.5、2、4、6、8、10 mg/L,温度9℃,光周期为12L:12D,12、24、36、48、60 h后,测定其叶绿素荧光参数(光系统Ⅱ最大荧光产量,F...  相似文献   

10.
为探究亚硝态氮对于草鱼离体肝细胞抗氧化系统的影响,将分离得到的离体草鱼肝细胞在含0(空白),1,10和100 mg/L (浓度以氮计)的亚硝酸钠的M199生长培养基中,分别培养6、12、24、48和96 h后,检测肝细胞中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 )、过氧化氢酶( CAT )、γ-谷氨酰半胱氨酸合成酶(γ-GCS )和谷胱甘肽转移酶(GST)的活性,谷胱甘肽(GSH)水平以及总抗氧化能力(TAC)。结果显示:高浓度的亚硝酸钠会引起肝细胞内的SOD、 CAT、 GST、γ-GCS活性显著升高;除100 mg/L实验组外,各实验组的 GSH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TAC则随着亚硝酸钠浓度的升高,表现为先升高后下降的规律,且当亚硝酸钠浓度为10 mg/L时, TAC达最高水平。结果表明,较低剂量的亚硝态氮急性暴露可激活肝细胞抗氧化系统并促进其提高抗氧化能力,而高剂量亚硝态氮(100 mg/L)则显著降低了肝细胞的抗氧化能力。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以海带(Saccharina japonica)杂交品系“玉带1号”为研究对象,根据孢子囊形成过程中的外观形态,将孢子囊形成与发育过程分为5个阶段,系统观察了孢子囊形成过程中的外观形态和组织结构变化,研究了孢子囊发育不同阶段生理生化特征的变化规律。结果显示,在孢子囊发育过程中,孢子体表面依次出现光滑、磨砂、突起、破皮和光滑等表观现象,伴随着表皮细胞的突起、隔丝的伸长、孢子母细胞的分化与发育,以及游孢子的形成和释放等组织变化过程;另外,在孢子囊发育过程中,海带孢子体对氮的积累持续增加,蛋白含量呈先显著增加到释放游孢子阶段又有所降低的趋势;过氧化氢(H2O2)和超氧阴离子含量的变化趋势相似,在孢子囊形成初期,其含量呈先上升到后期又有所下降;不同抗氧化酶在孢子囊形成过程中的活性变化存在差异,其中,超氧化物歧化酶(MDA)活性总体呈下降趋势,而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丙二醛(MDA)含量无显著变化;在孢子囊发育过程中,1,5-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活性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苹果酸脱氢酶(MDH)活性无显著变化。本研究有助于加深对海带杂交品种孢子囊形成过程及生理生化特征的理解,可为海带杂交品种孢子囊的人工诱导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酶解条斑紫菜(Porphyra yezoensis)得到单细胞,培养于添加不同浓度H2PO4^-的0.7%琼胶培养基上。观察磷浓度变化对细胞分化发育速度、细胞团和幼苗的比例、幼苗生长和单孢子放散等的影响,探讨条斑紫菜单细胞固体培养的适宜磷浓度。结果显示,在磷质量浓度10mg/L、20mg/L时,细胞的发育速度和幼苗的生长速度都比较快,能够形成正常大苗。培育14d幼苗即大量放散单孢子。在添加4mg/L磷营养盐的培养基上,幼苗生长慢,培育22d能够形成少量大苗,未见放散单孢子。当磷质量浓度低于2mg/L或高于40mg/L均不能形成正常大苗。  相似文献   

13.
针对海带夹苗作业过程中劳动强度大、工作效率低等问题,设计一种新型海带夹苗机,以期实现苗绳破扣、后插送苗夹苗及苗绳复位等过程的自动化。介绍了新型海带夹苗机械结构组成、夹苗工艺及工作原理;设计了后插执行机构;利用仿真软件对海带夹苗机械装置进行操作过程的运动仿真分析。结果表明:苗绳破扣进给长度为60~80 mm较为理想;绳夹夹取苗绳扭矩应小于4.2 N·m;当破扣时,扭转角对破扣绳径的影响是转角越大则绳径越大;采用后插方式夹苗,可提高插苗成功率、降低伤苗率。新型海带夹苗机械系统设计可为海产植物种植装置的开发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不同营养元素对海带幼体发病及育苗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德厚  于波 《齐鲁渔业》1997,14(4):10-12
进行了不同营养条件下海带配子体死亡率、幼孢子体畸形率及育苗效果的比较试验,发现含有氮、磷、铁、硼的完全营养液育苗效果较好,缺氮、缺磷、缺铁各组则受到没程度影响。营养条件是影响幼苗发病和出苗率的重要因素。海带育苗中应添加微量元素。  相似文献   

15.
很多沿海城市海带栽培采用人工操作,工作强度很大。传统海带夹苗设备进苗率低,夹苗绳的使用寿命较短。鉴于此,对海带夹苗机的传动部分做了改进。首先介绍了海带夹苗机设计方案选择依据,其次对海带夹苗机典型机械结构进行改进,最后通过实验对比确定了海带夹苗机破扣的最佳参数。结果表明:连杆、凸轮机构合理融合在海带夹苗钳的协调动作中,同时完成"夹紧—扭松—靠拢成孔"3个动作,实现了海带苗绳"夹紧—破扣—插苗"的自动化;通过实验确定了海带苗绳装夹长度为60 mm,扭转5°~10°时夹苗所需的扭力小,成孔容易。结论:改进后的海带夹苗钳短时间内即可完成海带苗装夹动作,可以为海产植物类夹苗装置的开发和应用提供参考,有较好的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16.
选取我国北方沿海大型藻类主要养殖品种海带、裙带菜,通过水流冲击法及拉力计测试法,测量两种藻类不同生长阶段根部附着力大小,并初步分析其附着能力。试验结果显示,海带、裙带菜苗绳上幼苗脱落率与水流速度有明显的对数关系,海带与裙带菜之间差异显著(P<0.05)。海带幼苗脱落率(y)与水流速度(x)关系式为y=0.2384lnx-0.5556,相对附着系数为0.0329;裙带菜苗绳上幼苗脱落率与水流速度关系式为y=0.2795lnx-0.769,相对附着系数为0.0419,同规格裙带菜幼苗附着能力强于海带。成体海带、裙带菜根部最大承受力与藻体本身全长及湿质量等各项指标均显著相关,海带、裙带菜根部附着力随着藻体规格的增长而增大,同规格裙带菜附着力显著高于海带(P<0.05)。根据试验结果,建议在幼苗时期尽量减缓水流速度,流速<20cm/s,以避免幼苗大量死亡,当幼苗生长至一定规格后,适当增加水流速度,以保证藻体良好发育。  相似文献   

17.
根据2012年8月对桑沟湾养殖海域18个站位取得的溶解有机碳(DOC)、颗粒有机碳(POC)和叶绿素a(Chl-a)数据,基于不同区域的养殖特点,分析了DOC和POC的平面分布特征,并对POC的来源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整个调查海域表层DOC的浓度范围为1.70~2.82mg/L,平均值为2.03mg/L,大致呈自西向东递减的趋势。表层POC的浓度范围为0.04~1.33mg/L,平均值为0.55mg/L,大致呈自南向北逐渐递增的趋势。网箱养殖区表层DOC和POC含量最高,其次为桑沟湾近岸海域,而海带养殖区最低,这表明有机碳的含量与养殖品种和模式有直接的关系。根据POC/Chl-a比值对POC来源进行初步分析,表明贝类养殖区、海带养殖区、贝藻混养区、桑沟湾近岸海域以及外海对照点的POC主要来自活的浮游植物,而网箱养殖区存在降解的有机物质。  相似文献   

18.
洞庭湖氮磷时空分布及形态组成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究洞庭湖水体营养盐形态结构与时空分布特征,分别于2014年8月(丰水期)和2015年1月(枯水期)在入湖河流、湖体、出湖口设置16个代表性断面采集水样,分析了氮、磷营养盐的特征指标。结果表明:1洞庭湖水体中,总氮(TN)含量为1.60~3.65 mg/L,平均值2.25 mg/L,总磷(TP)含量为0.060~0.359 mg/L,平均值0.138 mg/L;颗粒态总氮(TPN)含量为0.07~1.39 mg/L,平均值0.25 mg/L,颗粒态总磷(TPP)含量为0.003~0.172 mg/L,平均值0.05 mg/L;2时空分布上,水体中氮、磷含量整体表现为丰水期高于枯水期,出湖口最高,东洞庭湖高于西、南洞庭湖,入湖河流差异大的特征,颗粒态氮磷呈现自西向东呈逐渐增加趋势,与悬浮物(SS)的空间分布一致;3形态组成上,洞庭湖水体中氮磷以溶解态为主(TDN/TN为88.0%、TDP/TP为66.7%),三峡工程2003年蓄水前后,洞庭湖磷营养盐形态组成发生了大的变化,由以颗粒态磷为主(TDP/TP 20.0%~35.6%)转变为以溶解态为主,而氮营养盐形态组成基本未变;4营养结构上,洞庭湖大多数断面TN/TP在10~22,且氮、磷浓度远高于水体富营养的限制阈值,比较适宜藻类生长。相关分析显示,洞庭湖TN、TP、TDN、TDP均与Chl-a相关性不显著,因此认为洞庭湖氮、磷营养盐对藻类生长的限制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19.
维生素E(VE)在鱼类繁殖、生长代谢、抗氧化能力和免疫机能等方面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探究饲料VE添加量对云纹石斑鱼低盐度胁迫下抗氧化和渗透压调节功能的作用,本实验设计0、20、40、80和160 mg/kg等5个VE水平饵料添加量,依次为A、B、C、D、E组,饲喂云纹石斑鱼幼鱼56 d。然后进行6 h低盐度(12)胁迫实验,测试皮质醇(COR)、葡萄糖(GLU)、乳酸(LD)等血清生化指标,超氧化物岐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总抗氧化能力(T-AOC)和丙二醛(MDA)等抗氧化指标,以及鳃Na+/K+-ATP酶(NKA)、Ca2+-ATP酶活力等。结果显示,血清COR含量最高为盐度胁迫后A(32.74±1.53) ng/mL,最低为胁迫前E(19.06±3.88) ng/mL;GLU含量最高为盐度胁迫后A(16.46±0.99) mmol/L,最低为养殖前O(7.90±0.34) mmol/L;LD含量最高为低盐度胁迫前C(1.94±0.15) mmol/L,最低为胁迫后E组(1.30±0.06) mmol/L。说明VE的添加可以增强云纹石斑鱼抗应激的能力,且在47.524~134.566 mg/kg(B~D)的添加范围,效果较好。血清SOD、CAT、GSH-Px活力、T-AOC和MDA含量与投喂饲料中VE水平密切相关,SOD最高为胁迫前C(105.29±9.07) U/mL,最低为胁迫后A(11.23±2.30) U/mL;CAT最高为养殖前O(4.09±0.17) U/mL,最低为胁迫后A(0.35±0.10) U/mL;GSH-Px最高为胁迫前E(972.58±55.35) U,最低为胁迫后A(47.90±10.64) U;MDA最低为胁迫前D(33.48±2.34) nmol/mL,最高为胁迫后A(101.79±7.79) nmol/mL。饲料中添加91.378~178.924 mg/kg(C~E)水平VE对其抗氧化能力有增强作用。VE可增强NKA活力,当VE添加量为91.378 mg/kg(C)时,低盐度胁迫对NKA影响较小。而添加91.378~178.924 mg/kg(C~E)水平VE可增强云纹石斑鱼Ca2+-ATP酶活力。研究表明,饲料中添加91.378~134.566 mg/kg范围的维生素E,可以增强云纹石斑鱼的机体活力、抗应激及环境胁迫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