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几年来,应用细胞融合和基因操作技术从各种高等植物中分离得到的原生质体,大多是草本植物。一方面,木本植物很难分离得到原生质体,仅从桑、楮、梧桐、白杨等植物的叶肉细胞或桑科植物、橙等的组织培养中获得原生质体。茶树也并不例外,可以从叶肉细胞中分离到细胞,而原生质体的分离只不过进行了若干尝试。  相似文献   

2.
大豆愈伤原生质体的制备和培养方式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具有植物细胞全能性的原生质体是探究植物遗传转化和基因功能的理想材料,为了高效率制备大豆原生质体及其稳定培养,以交大05-133大豆未成熟子叶诱导的愈伤组织为材料,采用正交设计,对纤维素酶、果胶酶和离析酶等酶解液成分进行分析,研究原生质体高效制备方法的酶解液配比,同时探讨不同酶解时间对原生质体产量的影响,以确定最佳的原生质体酶解条件;通过对比在低熔点琼脂固体液滴培养与液体培养这两种不同培养方式下细胞的增值速率,以期建立高效的愈伤原生质体再生体系。结果显示,最佳酶解液配比为:2%纤维素酶+0. 1%果胶酶+1%离析酶,在该酶解液配比下酶解5 h,所得到原生质体产量和活力最高,达到(3. 976±0. 86)×10~6个·g~(-1)。用KP8培养基对原生质体进行培养,结果显示固体液滴的培养方式更适合原生质体的分裂,原生质体植板率高于液体培养,并且在25 d内分裂形成致密的细胞团。  相似文献   

3.
茶树组织培养再生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成浩  李素芳 《中国茶叶》1996,18(3):28-30
植株再生技术是植物组织培养的重要方面。几乎所有的植物生物工程技术研究,如基因转移工程、体细胞突变筛选、原生质体融合等,都需要以植株再生技术为基础,以保证能再分化重新形成植株。茶树组织培养再生技术的研究可溯源至60年代末日本胜尾清对茶树花药培养及再生单倍体植物的研究,嗣后,1975年台湾吴振铎第一次在茶树子叶培养中成功地再生试管植株。至今,茶树组织培养已从子叶、子叶柄、下胚轴、茎、花药等多种材料成功地获得再生植株。 一、愈伤组织诱导 愈伤组织的诱导是植物组织培养的一个重要阶段,它的主要作用是促使被培养的植物细胞经历脱分化过程,使其具有与茎尖分生组织一样的特性,以便于在进一步的培养中再次分化,形成新植株。 在茶树组织培养中,几乎所有的材料,如茎、叶、子叶、根、花药、叶柄、子叶柄和下  相似文献   

4.
选用具有拮抗作用的根瘤菌L396,对影响该菌原生质体制备的几个重要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制备原生质体的最佳菌龄为对数生长中期,培养液中加入0.5%青霉素可以促进原生质体的形成,在溶菌酶浓度1.5 mg.mL-1、酶解温度为35℃的情况下可以较快较好的产生原生质体,同时显微观察了原生质体的释放过程。  相似文献   

5.
茶树蛋白质双向电泳样品制备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索一种适用于茶树蛋白质双向电泳的样品制备方法,研究比较了TCA/丙酮沉淀法、改良的Tris-HCl抽提法,以及酚-甲醇/醋酸铵沉淀法3种植物蛋白质样品制备方法。结果表明,改良的Tris-HCl抽提法较适合于茶树蛋白质双向电泳的样品制备。该改良方法制备的茶树蛋白质样品经双向电泳分离,可获得1117±9.89个蛋白质点,其中大部分蛋白质的等电点集中在pI5~7之间,相对分子质量集中在15.00~95.00kD之间,背景清晰且蛋白质得率较高,能满足茶树蛋白质组学研究的需要。  相似文献   

6.
茶树悬浮细胞培养儿茶素的产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植物细胞培养方法生产有用次生代谢产物,是植物生物工程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茶树是次生代谢产物较为丰富的植物种类,尤其是以儿茶素为主要代表的多酚类物质,在茶树细胞中含量较高,因此,利用细胞培养方法生产儿茶素类物质具有天然的有利条件.茶树组织培养次生代谢产物形成的研究最早见于英国Forrest的报道,其后,原苏联科学家对茶愈伤组织中酚类化合物的形成也作了一系列研究.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在茶树愈伤组织培养儿茶素的形成方面也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证实茶树培养细胞在一定条件下不仅能够保持其次生代谢产物的合成能力,而且可以通过培养基组分调节等方法大幅度提高其儿茶素含量.本文着重讨论茶树细胞悬浮培养下培养基配方、接种量、碳源和氮源浓度、激素、培养基初始pH值等因素对儿茶素形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本文简述了山茶属植物分类与茶树育种种质间的研究现状,国内、外茶树种质基因库的情况。对重庆市北碚缙云山作茶树育种基因库的可行性进行了讨论。认为,缙云山具备建立茶树育种植物基因库的全部条件,可作为多茶区共用的茶树育种植物基因库。  相似文献   

8.
本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日本的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在茶树上的应用研究,无论在试验材料、培养方法,附加物种类与配比等方面都作了广泛探讨,并巳在茶子胚、子叶的培养,及营养芽(顶芽与侧芽),叶片、幼茎、根及花药培养和原生质体分离等均不同程度地取得了进展。通过组织离体培养获愈伤组织到再分化形成小植株的培养条件取得  相似文献   

9.
综述了近年来茶树细胞与基因工程的研究进展,包括组织培养、次生物质的生产、原生质体培养、分子标记及基因的克隆与转移等方面,并分析了在这方面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0.
介绍原生质体融合技术在大豆遗传改良方面的作用,主要探讨大豆原生质体融合的途径和方式,以期达到在大豆育种改良中克服远缘有性杂交不亲和性和创新种质等目的。通过对其他植物原生质体融合技术的研究,提出了关于大豆原生质体不对称融合的几点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