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文章介绍了辽宁省沿海防护林的基本概况,确定7个价值评价指标,并从保护基础设施、保育土壤、涵养水源、固碳释氧四个方面对辽宁沿海防护林体系的生态效益进行评估。至二期工程结束,辽宁省沿海防护林体系年生态效益价值为441.4亿元。  相似文献   

2.
本文介绍了沿海防护林体系森林资源的动态变化,并以福建省为例说明沿海防护林体系带来的巨大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提出了加快沿海防护林建设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3.
杭州湾南岸沿海防护林造林技术及生态效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概述了慈溪市沿海防护林土壤改良、树种选择、支架防风、抚育管理等技术,造林成活率达到91%以上,为浙江沿杭州湾一带的沿海防护林实施提供借鉴.同时通过防护林带典型样地调查,以及长期定位观测站、专题调查等方式,开展沿海防护林生态效益监测,沿海防护林生态效益价值为5 715.425 9万元·a-1.  相似文献   

4.
深圳市沿海防护林体系包括生态风景林工程、林相改造工程、沿海防护林工程三大工程,工程建设始于2001年;截至2010年,10年间共营造防护林2.30万hm2,基本形成一道生态功能稳定的绿色屏障;总结深圳市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经验与问题,提出深圳沿海防护林体系工程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5.
根据全国沿海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成效评估技术的要求,对凤城市2008—2011年沿海防护林工程体系建设成效进行了全面调查与评估,针对建设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建议与对策。  相似文献   

6.
福建沿海地区营造林行业发展起步比较晚,经过近20多年的发展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形成了基本的沿海防护林体系。营造林对沿海防护林生态效益的提高,以及促进自然的和谐,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然而,目前仍然有很多不良因素影响了沿海防护林营造林质量的提高,再加上对其质量的控制也缺乏一定机制管理,严重阻碍和限制了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持续发展。该文分析了作业设计中不合理、资金投入不足、后期养护管理跟不上等诸多因素,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7.
贵州省防护林资源生态效益评估主要是对涵养水源价值评估、保育土壤价值评估和固碳供氧价值评估。通过计算,全省防护林生态效益理论评估价值为198.02亿元,2005年现实支付能力为53.4654亿元,平均现实支付能力为4600元/hm^2,只占理论评估值的27%。  相似文献   

8.
2010年,济宁市依托世行贷款"山东生态造林项目",在退化山地区域营造不同造林模型生态防护林6675.5 hm2,至2019年已有10年。为评估项目林生态效益,本文以项目区不同造林模型为研究对象,核算评估蓄水保水、减少土地废弃、减少清淤、减少养分流失等生态效益功能价值,并进行模型间比较。结果表明,济宁项目林总生态价值为18002.7806万元,充分发挥了蓄水保土等生态功能。不同生态功能按价值大小排序为:蓄水价值减少泥沙淤积价值土壤养分流失价值减少土地废弃价值。项目林混交造林模型的蓄水保土及保肥效果显著优于单一树种模型造林。山东生态造林项目产生了良好的生态效益,有关技术和管理方式能够为今后荒山生态造林提供示范和借鉴。  相似文献   

9.
在总结辽宁省沿海防护林体系一、二期建设工程基础上,分析了沿海防护林建设的背景和必要性,指出了存在问题,提出了建设思路并对效益进行了科学评估。  相似文献   

10.
对福建省沿海防护林建设现状进行分析,对17年来福建省实施的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所取得的成效进行综述,同时阐述了福建省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总体布局和规划建设重点,提出了规划期内全省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的建设内容与规模。  相似文献   

11.
论沿海防护林体系构建基础理论和经营模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是我国重大林业生态工程之一,经过50多a的建设历程,保障了以农业经济为主导的社会经济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也出现了严重的防护林生态系统退化问题,要提高防护林体系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不单纯是建设技术问题,更重要是体系构建理念问题。从景观生态、系统经营、多样性保护、生态演替、生态经济等原理,探讨沿海防护林体系构建的基础理论和经营模式,为防护林体系建设和经营提供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沿海防护林体系现状、存在问题及法律保护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建立起以国家专门立法为主的法律法规保障体系,将沿海防护林体系及其生态系统的保护纳入相应法律制度;完善法律责任制度,严格林地保护管理,明晰产权,维护国家对滨海湿地所有权和使用者的合法使用权等,从而实现对沿海防护林体系的有效保护,充分发挥沿海防护林体系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3.
北京地区水源涵养林健康评价指标体系的探讨   总被引:40,自引:1,他引:40  
在科学性、可操作性和灵敏性原则的指导下,以森林生态学和系统论为基础,采用复合结构功能指标法,整合国内外森林健康和水源涵养林研究新成果,结合北京地区自然条件和森林植被的具体情况,提出了一套评价北京地区林分级水源涵养林健康的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并以北京市密云水库上游雾灵山水源涵养林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实例研究。  相似文献   

14.
沿海防护林是在沿海地区建立的以防护为主要目的的林木和灌木林,在防灾减灾、护岸固堤、生物多样性保护及景观美化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目前,我国对沿海防护林复合经营的研究重点集中在复合经营模式配置、复合经营关键技术以及功能与效益等方面。文中通过总结我国既有沿海防护林复合经营模式和经营技术等研究成果,对今后海防林复合经营研究进行了展望:1)与乡村振兴等战略紧密结合,重视复合经营项目的规划布局;2)提升复合经营科技含量,进行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模式研发;3)开展复合经营技术综合应用研究,建立试验示范基地,提高其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5.
试论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理念和发展趋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是我国重大林业生态工程之一。经过50多年的建设历程,保障了以农业经济为主导的社会经济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也出现了严重的防护林生态系统退化问题,要提高防护林体系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不单纯是建设技术问题,更重要是建设理念问题。本文从景观生态、系统经营、多样性保护、生态演替、生态经济等原理,探讨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理念和发展趋势,为防护林体系建设和经营提供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6.
根据天保工程效益监测数据、森林生态系统长期连续定位观测数据和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利用《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规范》评估模型,对祁连山自然保护区天保工程区新增的28.29万hm2森林进行生态效益评价。结果显示:保护区天保工程区新增森林生态系统产生的生态效益总价值为174.85亿元/a;从森林生态系统各项服务功能所占比重看,从大到小依次为保育土壤、生物多样性保护、固碳释氧、涵养水源、净化环境、森林防护、积累营养物质、森林游憩。  相似文献   

17.
台湾海岸防护林培育的研究概况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海岸防护林的主要树种、培育基础、营造技术及研究展望等方面,对台湾海岸防护林的保育与经营状况进行了概括总结,以期为海峡西岸防护林体系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介绍了高保护价值森林的概念和内容,将高保护价值森林理念与我国现行的森林保护体系相结合,提出进一步完善森林保护体系的措施和可持续经营对策,在提高林地保护管理水平的基础上,构建国土生态安全体系。  相似文献   

19.
广西沿海防护林生物多样性保育功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森林对生物多样性的保育是森林最主要的生态功能之一。在全面调查和广泛收集已有资料的基础上 ,对广西沿海防护林的生物多样性保育功能进行了比较和分析。沿海地区可划分为 5大防护林类型 :1 潮间带防护林 ;2 海岸基干防护林 ;3 陆上防护林 ;4 农田林网防护林 ;5 村庄防护林。不同类型的防护林对生物多样性的保育作用存在显著差异。潮间带防护林和村庄防护林的生物多样性保育功能较强 ,前者更有利于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和大型底栖动物及鸟类多样性的发育 ;后者对高等植物多样性的保育作用较明显。其它防护林类型的生物多样性保育作用均不强 ,这与它们所处的生境特点、防护林规模和人为活动的影响有关  相似文献   

20.
A protective forest,including shelterbelt,windbreak,and shelter forest as its synonyms,is characterized by the protective functions of various forest types distributed or planted on ecologically fragile areas or nearby the objects that need to be protected using the ecological effects of forests.Ecological mechanisms for management practices of protective forests is one of the disciplinary orientations in forest ecology and management.Most protective forest studies are dependent on forestry eco-engineering,such as the Great Plains Shelterbelt Project in the United States,the Great Plan for the Transformation of Nature in the Soviet Union,and the Three-North Afforestation Program in China.The development of sustainable management of protective forests has been given increasing attention by governments,scientists,and media due to their impacts on environment conservation and global change.We introduce forestry ecoengineering and provide a review of their main ecological mechanisms for management practices of protective forests.Ecological mechanisms for management systems currently applied are emphasized,i.e.,the theory of protection maturity and phase-directional management;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tructure and protective functions and structural optimization measures;and,the decline mechanism and ecological restoration strategies.In addition,several unresolved problems in management practices of protective forests are discussed as well as the prospects for ecological mechanisms for management practices of protective forests in the future,which include:(1) theories and technologies for management practices of protective forests at the landscape or regional scale;(2) the decline mechanisms and corresponding ecological restoration approaches across multiple scales;and,(3) the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of forestry eco-engineering at large-scales based on ecosystem principl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