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母亲     
《河南农业》2005,(6):42-43
多年前的一个春天,我16岁的母亲被一顶换亲的花轿,抬到了豫东平原上这个小小的黄河滩村。我的父亲是个粗鲁无知的人,如花似玉的母亲在他的醉骂殴打中凋落了青春。父亲的一位渔夫朋友看不惯我父亲的行为,他常常呵护我的母亲,训斥我的父亲:有本事多打几网鱼,种好滩里的庄稼,喝酒打老婆算啥汉子……这个渔夫14岁死了爹娘,没亲没故,多年来住在河滩的草屋里,靠打鱼、种那几亩滩地为生。他的地和我家的地搭地边儿,他常帮我母亲耕种收割,为母亲分担了很多辛苦和劳累。在母亲心中,他是坚实的依靠。她感激他,常帮他洗、补衣裳,补织渔网,做腌鱼片给他…  相似文献   

2.
正让爱情在事业中升华,人生才能迸发出最美、最耀眼的光环。我家三代农垦人,扎根呼伦贝尔草原60余年,把青春和爱情奉献给了这片土地,在农场留下了一段段感人的爱情故事。嫁给你,心甘情愿为你撑起这个家田玉明是我父亲,于万梅是我母亲。在一次军民联欢会上,参加过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的父亲,让年轻漂亮的母亲一见钟情。1958年,母亲不顾外公、外婆的反对,执意跟随父亲来到了荒凉偏僻、人烟稀少的呼伦贝尔草原,那年父亲36岁,母亲18岁。  相似文献   

3.
父亲·家风     
正"我不和你计较!"这是父亲专门用来拦截母亲无理的唠叨。几字吐出,母亲嘴里最多再蹦出几个不好听的字眼。从小到大,我没有为家庭失和苦恼过,因为我有个"不计较"的父亲。说真的,有时挺心疼父亲的,为他打抱不平,却被回:"你妈也是为我好。"祖父早逝,那年父亲才12岁,他撑起一个家,对寡居的母亲和奶奶、多病的弟弟,担起重责,解放前两年,父亲响应号召,报名参军,虽在后方,生生死死的事情想必也是见多了,之后又遇忍饥挨饿的自然灾害还有一场接一场的运动,半辈子的沧  相似文献   

4.
粮食的故事     
<正>父亲原来是个清瘦的人,后来岁月把他变成了一个胖子。父亲成为胖子的直接原因是他在艰苦年月被饿狠了,所以宽裕之后总想补偿,可惜那些一心盼他变胖的人已经走了。我爷爷、外公外婆、我母亲,他们像秋天大地上的落叶,被风带走了,剩我父亲孤零零留在世界上。我们对他没有太多的要求,总是劝他少吃些,因此他常陷在失落里,对  相似文献   

5.
<正>母亲结婚那年才18岁,父亲26岁。婚后的几十年里,父亲憨厚的脸上总是布满笑容,眉宇间藏着满足和幸福。而母亲却时常戏谑父亲:"想当初,我一个如花似玉的大姑娘嫁给你这个二婚茬子,是你上辈子修来的福气。"父亲和母亲的爱情故事既老套又浪漫。当年,父亲的一名战友很欣赏父亲的人品,主动提出把自己的妹妹介绍给我父亲。当时母亲是村上有名的生产积极分子,人又长得秀丽端庄,是许多年轻小伙追求的对象。当听说哥哥给自己介绍的对象不仅年  相似文献   

6.
母亲的唠叨     
小时候,最怕听到的就是母亲的唠叨.母亲虽然不识字,但却有唠叨的天赋,脑子里装有丰富的语言. 母亲的唠叨在山村里是出了名的.比如下地干活归来,劳累了一天却发现家里的煤炉火灭了,烧柴做饭,在呛人的浓烟中,咳嗽过几声后,母亲的唠叨便正式开始.  相似文献   

7.
母亲进城     
印象里,母亲是个节约的人.在我享受着母亲的血汗钱坐公共汽车进城上学的岁月里,母亲却是宁可浪费时间喜欢走路的,她总是说:山里人挣几角钱不容易。我考上大学后,母亲因不需送米送菜便很少进城了,她和父亲终日厮  相似文献   

8.
做个男子汉!     
<正>田老师您好:我是一名男孩的母亲,我的孩子做事情总是缺乏信心,缺乏勇气,缺乏男子汉气魄,请支招。一个妈妈这应该是一个典型缺少父爱的孩子,孩子从小缺少了父亲的关注和鼓励,才会有现在这样的结果。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凡与父亲在一起交往机会多的儿童,其智力水平更高,尤其男孩更是如此。实  相似文献   

9.
正只凭一辆自行车,一家4口人连骑带走3天,行程150多公里,在今天是多么不可思议的事儿,而在当年,父亲却多次实现了这一壮举。父亲是一名退伍军人。在我儿时的记忆中,父亲总是骑着那辆飞鸽牌自行车,带着一家人踏上漫长的归乡路——姐姐坐在车前大梁上,母亲坐在后座上,瘦小的我则蜷坐在挂于后座外侧的车筐里。第一次回泰兴老家印象最深。记得那是一个深  相似文献   

10.
<正>儿时家境不富裕,父亲常年在外打工,母亲一个人既要打理7亩责任田,还要照顾我和哥哥。她总是每天天不亮就起床,给牲口喂料、清理圈舍,打扫院落,做一家人的早饭。等我和哥哥上学后,母亲才扛起锄头,牵着牛去下地。晚上,我和哥哥在桌前写作业,母亲在一旁也不闲着,一双手不是在编织就是在缝缝补补。看着母亲永不停歇地劳作,我偷偷许下一个愿望,一定好好读书,长大后挣很多钱,让妈妈跟着我享福。  相似文献   

11.
印象中,父亲总是庄重而彬彬有礼,但对我的管教却颇严;母亲则常常将“受伤”的我揽入怀中,备加呵护。小时候,父爱的表达往往是严厉的训诫,诸如“天冷了,多穿几件衣服!”“吃饱点,上课容易饿着!”之类。而母亲则习惯于将对我的关爱丝丝缕缕地编织进衣食住行的生活细节中,细密绵长  相似文献   

12.
陈孝荣 《新农村》2009,(11):42-42
小学和初中一直在村里就读,直到上了高中我才离开家到几十里地外的渔峡口九中。那天是父亲送的我,我背了吃食和学习用品,父亲挑了被子和箱子。离家前的几天,母亲就一直在我的耳朵絮絮叮嘱,说先把苞谷面放饭盒里,然后再放上洋芋泡,炖熟了再端回来和着腌菜吃。还说洗衣服的时候把领口和袖口多打点肥皂,多清洗几遍。我和父亲离去的时候,母亲又说,你要自己照顾好自己哩,别弄得不像个人。在母亲眼里我总是个长不大的孩子,其实那时我已经是14岁的少年,会料理自己的生活了。  相似文献   

13.
宝宝出生后,少不了亲戚朋友的祝贺,也少不了对宝宝长得像父亲或者母亲等进行一番点评。那么从遗传学的角度讲,父母会把自己的哪些“优点”传给自己的孩子呢?  相似文献   

14.
我在阳光下     
<正>我的家乡在扫把沟狼尾湖畔。我的家被编制在中富强村。我的父亲是个理发手艺人,被当地人称之为"剃头匠",我便也成了"剃头匠"的儿子。那时的人们虽然基本上都干着扛大包、跑码头的粗活儿,可在他们眼里还是很鄙视"剃头匠"的。因为"剃头匠"整天提溜着个剃头箱子、居无定所的。曾经有一种叫"推理及人"的说法,按此法推理,因为我的父亲是个"剃头匠",人们并没有用尊重的眼光来看待我的父亲,因此,我有理由猜想,在别人眼里,作为"剃头匠"儿子的我,也是不应该获得尊重的。不过还好,那时母亲的工作,多多少少为我们一家人挽回了些脸面——母亲在一家燃料公司工作。在那个计划经济时代,如果有人想购买无烟煤,那就得找我母亲了。  相似文献   

15.
母亲     
<正>很多时候,我不知道应该从什么角度来写母亲,母亲陪伴我的点点滴滴能写一本厚厚的书,多舛人生的酸甜苦辣,母亲的呵护与关爱无处不在。在我7个月大时,左腿长了碗大般的脓包,手术没有麻药,我却未哭一声,父亲以为我是个"傻子",因此不重视我,但母亲一直没放弃我,她也从没有嫌弃这个"傻"闺女。7岁时,大伯约父亲把他的闺女和我一起送出  相似文献   

16.
<正>1案例解析今天的话题从三个案例说起。案例一:有一天和同事聊天,她问:"在你成长的过程中父爱、母爱哪个多?"我不加思索地回答:"当然是母爱。"的确如此,父亲虽为教师,可是在我儿时记忆中,他很忙,很少在家,每周只是周六很晚才回来,在家待一天周日下午就返回学校,在家的一天和父亲也很少交流,他也很少过问我的事,因此父爱很淡。而看到母亲总是日日忙田作、夜夜灯下缝,自己吃的喝的、穿的用的全是母亲辛劳操持,感受到的是浓浓的母爱。  相似文献   

17.
<正>夕阳西下,父亲的自行车出现在村口的时候,铃声欢快悦耳。父亲的自行车从清晨的微光中出发的时候,我们,还在睡梦中。自行车的弧形链条在旋转,每天上班路上的时间得一个来小时。如果是十二月,父亲头戴棉帽,手上戴着棉手套,脸上戴着棉口罩。眼眉上,出现了与季节相对应的霜,睫毛竟然变成白色。  相似文献   

18.
哭泣的晚餐     
当母亲在生出4个女娃再生出我这个男娃时,父亲哭了.听院子里的老人说,父亲哭得比我母亲还痛快,像在赌场上赢了一把的父亲感到他的资本没有白耗.……  相似文献   

19.
非婚生子女有哪些权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问:我父母结婚20多年,去年我父亲有了外遇,我与母亲多次劝说,都没能使其回心转意。我父亲在未与我母亲离婚的情况下与他人生了一个男孩。请问,这男孩是否有继承权,继承多少?我应该使用哪些法律手段维护我母亲的权益?如果那个女子告我父亲的话,我父亲应该承担哪些法律责任?  相似文献   

20.
<正>小时候,每次父亲发了工资,母亲都会拿出大部分存到银行,仅留少许部分作为生活开销和我们姐妹的学费。有时候不够用,母亲就采摘自家园子里的蔬菜,或自己做一些手工艺品拿到3公里以外的集市上去卖。看到母亲这样辛苦,我们心疼她,但更不理解她。当时父亲的收入在我们队上是数一数二的,人家都说我们家有钱,可母亲却总是勒紧裤腰带,一分钱都想掰成两半花,她这样吝啬何苦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