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白酒糟为主要原料,采用单因素试验研究了碳源、氮源、无机盐、初始p H值、接种量、菌龄、发酵时间等对纳豆芽孢杆菌SD固体发酵产芽孢数量的影响,并通过响应面法对发酵条件进行优化。试验结果表明,适宜的发酵培养基配方为白酒糟93%、豆饼粉7%、葡萄糖2.0%、KH2PO40.4%、Mg SO4·7H2O 0.2%、Mn SO4·H2O 0.05%、固水比1.0∶0.7;适宜的发酵条件为初始p H值7.28、接种量10.18%、种龄23.85 h、发酵时间84 h、培养温度35℃。在此发酵条件下,纳豆芽孢杆菌芽孢数量可达1.75×1010cfu/g。  相似文献   

2.
本文研究了金属离子对α-环糊精葡萄糖基转移酶发酵生产的影响。首先,采用单因素分析确定几种微量元素的最佳产酶浓度;其次,通过两水平析因试验确定了关键的影响因子及其最大响应区域,其分别是Mg SO4·7H2O,Fe SO4·7H2O,MnSO4·H2O;最后,通过Box-Benhnken中心组合试验建立数学模型,并采用响应面分析法获得了微量元素的最优配比参数为:MgSO4·7H2O 10.94 mmol·L-1,Fe SO4·7H2O 6.48 mmol·L-1,Mn SO4·H2O 0.51 mmol·L-1,Ca Cl2·5H2O 3 mmol·L-1。与对照组相比,酶活提高了1.4倍。  相似文献   

3.
碱性脂肪酶高产菌株yz-145的筛选及产酶条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从蚕茧浸渍腐化水中分离获得一株产碱性脂肪酶菌株,通过紫外线和硫酸二乙酯多次诱变,选育出一株高产菌株yz-145.该菌株经发酵研究表明,其最适培养基为:蚕蛹粉5%,蔗糖1.0%,橄榄油0.5%,(NH4)2SO4 0.5%,MgSO4·7H2O 0.2%,K2HPO4 0.05%.最佳产酶条件:初始pH 9.0~9.5,30℃培养48h,产碱性脂肪酶活力高达1615 U/ml.经5代培养,该菌株产酶活力稳定,并对其酶的性质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4.
选取绿色木霉化L4C作为纤维素酶的生产菌株,分别研究了碳源、氮源、接种量、培养时间、培养温度和培养基初始p H对液态发酵方法产纤维素酶的影响。并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正交试验研究了绿色木霉化L4C液态发酵产纤维素酶的最佳培养条件。结果表明,培养时间对酶产量影响最大,液态发酵的最佳条件为:分别以稻草粉—纤维素粉混合物和硫酸铵为碳源和氮源,初始p H 5.0,接种量15%,28℃培养5 d。在最佳产酶条件下,羧甲基纤维素酶活性为1 315.16 U·m L-1,滤纸酶活性为1 282.77 U·m L-1。  相似文献   

5.
为提高镰刀菌YL2发酵产纤维素酶的效率,采用Plackett-Burman试验设计和响应面法设计优化了镰刀菌YL2产纤维素酶的发酵工艺,确定该菌种的最适产酶培养基及最优产酶条件。结果表明:最佳培养基配方为稻草粉31.6 g/L、豆饼粉25 g/L、柠檬酸氢二铵2.0 g/L、硫酸镁1.0 g/L、蔗糖酯1.45 g/L,在发酵培养基初始pH值6.4、500 mL的三角瓶中装液量为80 mL、摇床转速225 r/min、接种量3%、培养温度30℃的最优产酶条件下培养6 d,微晶纤维素酶(AVI)和羧甲基纤维素酶(CMC)酶活为分别6.72和84.36 IU/mL。  相似文献   

6.
两株真菌混合发酵产纤维素酶的条件及其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两株真菌X-13和X-6分别进行单菌和混合菌固态发酵产纤维素酶能力对比,结果表明两株菌混合固态发酵时,纤维素酶活比单独固态发酵分别提高了31.0%和40.7%.通过单因素实验选出了最适合混菌发酵产酶的秸秆和氮源分别为稻草秸秆和硫酸铵;最适装瓶量为250 mL装5 g;最适产酶温度为30℃;最佳产酶时间为4~6 d....  相似文献   

7.
为筛选新的高产纤维素酶真菌,从长期堆放生物质废弃物土壤中分离到1株产纤维素酶真菌。经形态特征观察、ITS分析,初步鉴定为曲霉属,暂定名为Aspergillus cel403。通过单因素试验研究了不同碳源、氮源浓度和培养基初始p H值对该菌在液体发酵中产纤维素酶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运用响应面法分析其最佳发酵条件。结果表明,Aspergillus cel403产纤维素酶最佳条件:培养基组分为CMC-Na 15.60 g、KH2PO41.00 g、Mg SO4·7H2O 0.50g、Na Cl 0.10 g、Na NO32.50 g、Fe Cl31 mg、Ca Cl20.10 g、酵母膏1.09 g,H2O 1 000 ml,p H7.1;30℃、140 r/min摇床培养6 d。该条件下发酵产纤维素酶活性为89.66 U/ml,比未经优化发酵条件对照提高了15.02%。可见,Aspergillus cel403在纤维素降解利用方面具备进一步开发潜力。  相似文献   

8.
葛江丽  施汉钰  刘瑰琦  刘芳  曹昊 《安徽农业科学》2014,(30):10441-10442,10455
[目的]筛选降解菌糠纤维素的菌株,并且优化其发酵条件.[方法]采用纤维素-刚果红培养基进行筛选,筛选出纤维素酶活较高的菌株.通过比较不同氮源、碳氮比例等条件下CMC酶活,研究其最佳发酵条件.[结果]选出一株酶活较高的菌株,命名为N3.其最适有机氮源为豆饼粉,无机氮源是(NH4)2SO4.最适合N3产酶的(NH4)2SO4∶豆饼粉比例为2∶4.最适碳源氮源比例为5∶2.[结论]N3是一株具有研究价值的产纤维素酶的菌株.  相似文献   

9.
纤维素酶是一类可以将纤维素水解成葡萄糖的酶,其利用对人类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对串珠霉利用稻草产纤维素酶的工艺条件进行了一系列优化实验,最终得出最佳产酶条件为:稻草粉6%,麸皮3%,豆饼粉3%,玉米粉2%,KH2PO40.5%,CaCl22.03%,pH 4.5,接种量3mL,28℃,发酵7天。  相似文献   

10.
产纤维素酶绿色木霉F-UV264产酶条件优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林英  秦萍  杜志强  张蓓蓓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1):2312-2314
对诱变菌株绿色木霉F-UV264产纤维素酶条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以1%(NH4)2SO4和2%酵母膏为氮源,并加入3%表面活性剂,2%Mandels营养盐,麸皮与稻草粉比例为1∶3,加水量为干料的4倍,可提高酶的产量。该菌株最适产酶培养条件为pH值4.6~5.6,30℃条件下发酵96~135 h纤维素酶的酶活性达到较高水平。此研究可为工业化生产纤维素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里氏木霉利用杂细胞产纤维素酶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里氏木霉 (Trichodermareesei)为产酶菌株 ,杂细胞为产酶诱导物 ,通过固态发酵生产纤维素酶。研究结果表明 :杂细胞、稻草粉、麸皮三者之比为 2∶4∶4,氮源为硫酸铵 (总氮量为 0 4% ) ,料水比为 1∶2 ,2 8~ 30℃恒温培养5d ,为最佳产酶条件 ,CMC酶活达 5 16 6 4IU/g干曲。在培养基中添加 0 1%的表面活性剂Tween 80对产酶无显著影响。纤维素酶作用的最适 pH4 85、温度 5 0℃。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一株嗜热纤维素酶生产菌进行分离、鉴定及酶学研究。[方法]从草堆下土壤中分离筛选得到一株纤维素酶生产菌,根据形态观察和16S rRNA序列分析对其进行鉴定,并对该菌的产酶条件和酶的稳定性进行研究。[结果]将分离得到的菌株命名为BSC6-1,并确定该菌可能属于芽孢杆菌(Bacillus sp.)的一个新亚种。该菌的最佳发酵培养基为1%CMC-Na,0.2%K2HPO4,0.05%MgSO4·7H2O,1%蛋白胨,0.002%CaCl2,0.000 4%FeSO4,pH 7.0。在接种量为7%的条件下,55℃培养5 d后,该菌产酶量达最高,羧甲基纤维素酶活(CMCA)与滤纸酶活(FPA)分别达10.25和8.90 U/ml。该纤维素酶的最佳酶促反应条件为55℃、pH 7.0。在温度低于70℃的条件下,该酶的相对酶活力保持在73%以上,证明该酶具有热稳定性;在pH 6.5~8.0范围内,该酶的相对酶活力保持在90%以上。[结论]该研究为BSC6-1菌株在纤维素资源方面的开发和利用提供了理论和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13.
通过单因子及正交试验,对绿色木霉AS3.5455固体发酵稻草秸秆生产纤维素酶的产酶条件进行了优化研究。确定最佳产酶条件为:稻草粉8 g,麸皮4 g,Mandels营养液20 ml,起始pH5.0,28℃固体发酵3.5 d。在此优化条件下,纤维素酶活力可达0.34 IU/ml。  相似文献   

14.
为提高米曲霉产α-淀粉酶的发酵水平,运用响应面法优化米曲霉产α--淀粉酶发酵培养基.首先,利用Plaekett-Burman设计法从影响发酵水平的7个因素中高效地筛选出3个关键因素:豆粕粉、pH值和FeSO4·7H2O.在此基础上运用响应面法中的Box-Behnken设计,拟合得到多元二次方程,并通过对方程的方差分析和方程求解,获得米曲霉产α-淀粉酶的最优发酵培养基为:豆粕粉18.51g/L、pH值6.39、FeSO4·7H2O 0.0092 g/L、玉米粉60g/L、K2HPO4· 3H2O 2.5 g/L、NaNO3 4.5 g/L、MgSO4·7H2O 0.8 g/L.发酵水平预测值为839.5 U/mL,试验验证值为843 U/mL,较优化前提高20%左右,且试验值与模型计算值相差+0.4%.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从陕北花马盐湖嗜盐真菌中筛选出的1株产纤维素酶菌株进行鉴定,研究该菌株的产酶条件,为嗜盐纤维素酶资源的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刚果红培养基从陕北花马盐湖嗜盐真菌中筛选产纤维素酶菌株,并对其进行形态学和ITS序列鉴定,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采用L9(34)正交试验,优化该产酶菌株的最佳培养基配方和最佳发酵条件,并研究该产酶菌株的NaCl耐受性。【结果】从陕北花马盐湖嗜盐真菌中筛选出1株高产纤维素酶菌株6MA1,根据形态学和ITS序列系统发育分析,将该菌鉴定为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菌株产纤维素酶的最佳培养基配方是,玉米芯粉22.0g/L,蛋白胨6.0g/L,NaCl 4.0g/L,MgSO4·7H2O 0.55g/L,K2HPO40.5g/L;最佳发酵条件是,发酵温度28℃,发酵时间6d,起始pH 6.0,种子液接种量18%(体积分数),在此条件下菌株6MA1的CMCase活力为47.8U/mL。此外,该菌株在含0~15.0%(体积分数)NaCl的培养基中仍具有产纤维素酶活力。【结论】从陕北花马盐湖筛选出1株产纤维素酶菌株6MA1,并得到了该菌株产酶的最佳条件。  相似文献   

16.
以一株具有广谱抗菌活性的黄花蒿内生产酶溶杆菌(Lysobacter enzymogenes)R-2-1为研究对象,在LB液态培养基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其最佳发酵培养基组成为:玉米粉20 g·L-1,花生粕20 g·L-1,豆粕20 g·L-1,酵母提取物2 g·L-1,胰蛋白胨4 g·L-1,(NH4)2SO46 g·L-1,K2HPO46 g·L-1,Mg SO4·7H2O 4.8 g·L-1,Mn SO4·H2O 0.02 g·L-1,Fe SO4·7H2O 0.01 g·L-1,Ca Cl2·2H2O 0.12 g·L-1,Na Cl 2.4 g·L-1,核黄素3.0 g·L-1,硫胺素1.2 g·L-1,维生素B60.01 g·L-1,生物素0.1 g·L-1,优化后培养活菌数24 h达到6.94×108cfu·m L-1。以菌株R-2-1总发酵代谢物产量为指标,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采用响应面法优化其发酵工艺条件,确定最佳发酵条件为:发酵时间87.2 h,初始p H 7.55,装液量204 m L,接种量7.90 m L,发酵物产量达(0.518±0.050)g·200 m L-1;通过摇床转速和发酵温度因素考查,确定在摇床转速210 r·min-1、发酵温度30℃条件下,该菌代谢物产量可进一步提高到(0.523±0.023)g·200 m L-1。本试验结果可为该菌杀菌剂扩大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该实验以火鹤品种‘粉冠军’为材料,研究不同浓度的培养液对火鹤幼苗与成苗生长影响,以期获得最适营养液,为火鹤工厂化生产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经培养液B(114.357g/L NH4NO3 50.326g/L NaH2PO4·2H2O,89.369g/L K2SO4,405.728g/L MgSO4·7H2O,210.220g/L CaCl2·2H2O,3.010g/L H3BO3,31.190g/L Na2Fe-EDTA,2.170g/L MnSO4·5H2O,0.024g/L Na2MoO4·2H2O,0.075g/L CuSO4·5H2O,0.201g/L ZnSO4·7H2O)处理的火鹤幼苗生长优于其他配方,但对成苗生长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8.
以羧甲基纤维素酶活力、滤纸酶活力为考察指标,探讨绿色木霉(Trichoderma viride )化L4C 和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 )混合固态发酵产纤维素酶的最佳培养时间;并以降解率为考察指标,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对混菌固态发酵产纤维素酶条件进行优化,以促进秸秆资源的饲料化利用、缓解粮食危机,降低环境污染。结果表明,绿色木霉化 L4C 和黑曲霉混合固态发酵最佳时间为3 d,最佳总接种量为10%,绿色木霉化 L4C 与黑曲霉的最佳接种比例为1∶1,培养基最佳氮源为硫酸铵,麸皮与稻草秸秆粉最佳质量比为3∶7,最适宜培养基含水量为50%。在该条件下稻草秸秆半纤维素降解率可达34·83%,纤维素降解率可达39·75%,木质素降解率可达27·41%。  相似文献   

19.
以羊毛粉为唯一碳氮源,对苏云金芽孢杆菌菌株NJY1的液体发酵产角蛋白降解酶的工艺条件进行了优化,确定最佳发酵培养基为:羊毛粉15.0 g/L,MgSO4·7H2O 0.3 g/L,NaCl 0.3 g/L,CaCl2 0.02 g/L,K2HPO4 0.72 g/L,KH2PO4 0.36 g/L;最佳发酵条件:初始pH值7.5~8.0,接种量2.0%,菌龄12 h,发酵温度37 ℃.测定表明,优化后的培养条件下发酵36 h,角蛋白酶活力达到最高,为88.77 U/mL,比未优化前酶活力增加247.91%.  相似文献   

20.
以MRS为基础培养基,单因素试验分析了碳源、氮源及微量元素对肠膜明串珠菌6055合成低聚糖的影响.并通过正交实验确定了肠膜明串珠菌6055合成低聚糖的适宜发酵培养基配方为:蔗糖100 g/L,麦芽糖50 g/L,酵母浸出物5g/L,大豆蛋白胨5 g/L,FeSO4·7H2O 0.01 g/L,MgSO4·7H2O 0.2 g/L,MnSO4·H2O 0.01 g/L,K2HPO4 3 g/L,CaCl2 0.05 g/L,NaCl 0.01 g/L,Tween-80 2 mL.低聚糖产量达到3.82 g/L,较优化前提高了1.42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