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基于2021年7月在江汉平原的调研数据,以稻虾共作技术为例,构建双变量Probit模型,实证分析了互联网使用和风险偏好对农户稻虾共作技术的采纳行为和持续采纳意愿的影响。结果表明:是否使用互联网以及使用频率均显著正向影响农户的采纳行为和持续采纳意愿;且风险偏好型农户更愿意采纳和持续采纳稻虾共作技术;同时,互联网使用在风险偏好对持续采纳意愿的影响中具有显著的负向调节作用,即互联网使用削弱了风险偏好对农户采纳决策的正向影响。进一步异质性分析发现,互联网使用和风险偏好对农业收入占比较高的农户的采纳决策影响更大;互联网使用对青壮年农户和老年农户的影响差异较小,风险偏好对青壮年农户的采纳行为和持续采纳意愿影响显著,对老年农户的持续采纳意愿显著。因此,应该充分发挥好互联网使用在农户获取信息中的重要作用,采取一定的措施降低农户承担的风险。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自然环境因素对农户农作物选择的影响机制,为农户的适应行为提供决策支持。【方法】本研究以黑龙江省宾县为研究区域,通过当面访谈方式,获取384个农户问卷调查数据;采用频率分析方法,从气象要素和自然灾害两个方面,分析自然环境变化对农户作物选择的影响及农户种植行为的适应机制。【结果】通过分析农户认知和选择行为发现,气象要素、自然灾害及作物产量对农户作物选择有影响,农户在作物类型变更时首先考虑产量因素,其次是气候因素,再次是自然灾害因素,但在对自然环境要求高的作物类型变化中,如水稻改玉米,自然环境因素受重视程度显著增加。更换作物类型与品种、调整农时是农户适应自然环境因素变化中采用较多的行为。农户对自然环境变化的感知与实际趋势是否一致,会影响农户是否主动改变作物类型。【结论】为提高农户适应自然环境因素变化的影响,今后宜从提高农户主动适应行为入手,引导农户改善应对气候变化与自然灾害能力,在应对行为上需有更为高层次的区域布局和政策引导。  相似文献   

3.
基于无锡市118份农户调研数据,建立Logistic模型,定量分析相关因素对被征地农民利用闲置地意愿的影响,并进一步通过列联分析法,定性研究闲置土地的种植模式。分析了被征地农民的闲置土地利用行为特征,包括闲置土地的利用意愿及其影响因素、闲置土地的种植模式等。结果表明:被征地农民利用闲置土地受多种因素影响,农户距离县镇最小的距离、负责农业生产活动农民的年龄、性别以及人均耕地面积和家庭中老年人年龄等级是影响农户对闲置地利用意愿的主要因素。在种植作物的选择上,农户会选择易种、种植环境要求低、人工耗时少、生长周期短和投入成本低的季节性作物和蔬菜。因此,建议不反对不鼓励征而未用土地的农业利用行为,且给种植偏好农户留农地安置。  相似文献   

4.
基于无锡市118份农户调研数据,建立Logistic模型,定量分析相关因素对被征地农民利用闲置地意愿的影响,并进一步通过列联分析法,定性研究闲置土地的种植模式。分析了被征地农民的闲置土地利用行为特征,包括闲置土地的利用意愿及其影响因素、闲置土地的种植模式等。结果表明:被征地农民利用闲置土地受多种因素影响,农户距离县镇最小的距离、负责农业生产活动农民的年龄、性别以及人均耕地面积和家庭中老年人年龄等级是影响农户对闲置地利用意愿的主要因素。在种植作物的选择上,农户会选择易种、种植环境要求低、人工耗时少、生长周期短和投入成本低的季节性作物和蔬菜。因此,建议不反对不鼓励征而未用土地的农业利用行为,且给种植偏好农户留农地安置。  相似文献   

5.
农户异质性风险偏好对耕地休耕决策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风险偏好影响个体决策行为。研究耕地休耕政策主要参与主体农户的风险偏好对耕地休耕决策行为的影响,将有助于合理引导不同类型农户参与耕地休耕,加快耕地休耕试点政策的推进。基于甘肃省白银市、湖南省长沙市、株洲市和河北省衡水市683份农户调查问卷,通过构建Logistic模型,实证分析农户异质性风险偏好对耕地休耕决策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1)调研农户中,风险规避型农户占比远高于风险偏好型农户;2)农户风险偏好对耕地休耕决策行为具有正向影响,风险偏好型农户耕地休耕意愿明显强于风险规避型农户;3)风险规避型农户内部,风险规避等级与农户耕地休耕决策行为负相关,极度风险规避者耕地休耕意愿强烈;4)农户家庭劳动力结构、收入特征和农户对耕地休耕政策的认知影响农户耕地休耕决策。因此,中国可以通过开发政策性耕地休耕保险产品、建立耕地休耕与农村劳动力就业保障联动机制和增强农户对耕地休耕风险的认知等,着手提高农户参与耕地休耕政策的积极性,增加耕地休耕政策执行效益。  相似文献   

6.
农户关于转基因作物的认知对种植意愿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湖北地区547户农户的调查数据为依据,在分析农户禀赋特征和其对转基因作物的认知这两者关系的基础上,探寻农户关于转基因作物的认知对其种植意愿的影响,及农户的个人风险偏好对该过程所起的作用。通过层次回归分析法,运用SPSS 17.0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得出:1)农户的性别、文化程度、兼业程度及家庭收入对农户关于转基因作物的认知有显著影响;2)农户关于转基因作物的认知对农户的种植意愿有显著正向影响;3)农户的个人风险偏好对品质情况认知与销售情况认知影响种植意愿的过程有显著的调节作用。基于以上研究结论,对转基因作物的推广提出拓宽宣传途径、提高农户对转基因作物的认知,及增强农户的抗风险能力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特色作物种植是大庆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方向,也是推动当地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利用对大庆市221位种植户的调查数据,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从农户个人及家庭特征、生产特征、政策环境特征三方面分析了影响农户特色作物种植意愿的因素。研究结果表明:种植业收入占家庭收入的比重、对特色作物的了解程度、是否参加合作组织、销路预期、对粮食补贴的评价以及获取市场信息的难易程度这6项指标对农户种植意愿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8.
以南方稻区农户农田轮作绿肥为例,基于506户农户微观调研数据,对其绿肥种植决策行为进行二元Logistic分析。结果表明:从农户意愿来看,在充分尊重农户追求个人或家庭效用最大化的前提下,农田引入绿肥进行土壤肥力提升和生态环境保护这一绿色农业发展模式能够得到多数农户的支持。从各因素的影响机制来看,农户年龄、是否为村干部、家庭收入、农户对绿肥种植的社会和生态福利认知水平以及外部因素是影响其决策行为的重要因素,相对于个体特征和家庭禀赋,外部因素对农户绿肥种植决策正向促进作用更明显,尤其是政策宣传和种植补贴影响十分显著。据此,提出应充分尊重农户意愿,保障其追求个人或家庭效用最大化的权利;加大政策宣传力度,提高农户对绿肥种植的综合福利认知;统筹整合各方资源,加强绿肥示范基地建设;完善生态补偿机制,提高农户绿肥种植补贴标准。  相似文献   

9.
基于CVM意愿调查的洱海流域上游农业生态补偿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民是农业生态补偿的主要利益相关者,其对生态补偿的认知态度和参与意愿直接影响生态补偿项目的实施效果和可持续性。以洱海流域上游水源地洱源县为例,运用条件价值法(CVM),发放调查问卷350份,回收有效问卷305份。获得洱源县农户对周边生态环境的认知状况、对生态补偿的认知度及补偿意愿(WTA)的相关数据,并测算出农业结构调整的生态补偿额度。运用最优尺度回归模型和二项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洱源县农户对补偿方式的选择偏好及生态补偿意愿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70%左右的农户对周边生态环境有正确的感知认识,农户对生态补偿认知度也较高;(2)2007—2009年间,参与了生态补偿项目的农户,一半以上对政府的补偿表示满意,42.77%的农户持不满意态度,不满意的主要原因是补偿资金过低和补偿中出现不公平现象;(3)农户对补偿方式的偏好主要是政策补偿和技术补偿,在四种不同的农业结构调整模式下,有71.15%的农户选择了非零受偿意愿,全县农户总受偿意愿为3.248 0×108元·a-1;(4)农户的文化水平、生态补偿认知度和是否参与过生态补偿3个因素对补偿方式的选择偏好有显著正向影响,家庭收入来源对其有显著负向影响,显著影响农户参与生态补偿意愿的主要因素是生态补偿认知度和是否参与过生态补偿。因此提高农户的生态补偿认知度和做好生态补偿试点工作是生态补偿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研究结果可以为洱海流域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制定合理的生态补偿标准和政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农业发展不断强调优质绿色的背景下,了解农户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采纳意愿与行为一致性,对于推进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的推广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山东省219位蔬菜农户的调研数据,利用主成分分析和K-means聚类分析方法对农户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认知及采纳意愿进行评价和分类,将分类结果与农户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的实际采纳结果进行比较,并采用二元逻辑回归分析了农户技术采纳意愿与行为一致性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农户参加农业合作社和技术培训显著正向影响农户采纳意愿与行为的一致性,种植面积对农户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采纳意愿与行为的一致性具有负向影响。最后,提出了推动农户采纳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以计划行为理论为依据,加入种植习惯这一新的变量,构建了农户安全蔬菜种植意愿模型。通过对湖北省226 家农户的调查研究发现,种植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和种植习惯对农户安全蔬菜的种植意愿具有显著正向影响,种植态度在主观规范和种植习惯与种植意愿之间的关系中具有部分中介作用,不断优化农户种植习惯是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提高农户安全蔬菜种植意愿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2.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要以农户意愿为基础。以农户成为种植大户的意愿为例,基于粮食主产区的农户样本数据,运用Logit模型与联立方程组模型,分析农机社会化服务在不同作物和不同生产环节间的差异,探讨农机社会化服务对农户成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意愿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样本农户中,40.27%的农户有成为种植大户的意愿,农户在耕地、播种/插秧和收获三大生产环节的农机服务利用比例分别为66.55%、50.68%和63.82%,小麦种植户的农机服务利用比例较高,水稻和玉米种植户成为种植大户的意愿较高。综合来看,耕种收综合农机服务对农户成为种植大户的意愿有显著正向影响;分环节来看,机收环节的农机服务对农户成为种植大户的意愿有显著正向影响;分作物来看,与小麦相比,水稻和玉米种植中的农机服务对农户成为种植大户意愿的影响更加明显。控制内生性后,农机服务对农户成为种植大户意愿的影响仍然正向显著。此外,生产决策者的健康状况、种植面积对农户成为种植大户的意愿也有显著正向影响。因此,提出积极引导农户成为种植大户、鼓励扶持农户利用农机社会化服务和提升薄弱环节与重点作物农机服务质量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项朝阳  孙慧 《广东农业科学》2014,41(18):176-181
以计划行为理论为依据,加人种植习惯这一新的变量,构建了农户安全蔬菜种植意愿模型.通过对湖北省226家农户的调查研究发现,种植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和种植习惯对农户安全蔬菜的种植意愿具有显著正向影响,种植态度在主观规范和种植习惯与种植意愿之间的关系中具有部分中介作用,不断优化农户种植习惯是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提高农户安全蔬菜种植意愿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4.
冉璐  邓晓霞  秦琴 《广东农业科学》2013,40(23):214-218
通过公共品自愿供给的理论模型,将博弈行为尧政府补贴、农户的认知等因素纳入分析框架,通过农户调查所得数据进行计量分析,结果表明,偏好因素、价格因素与经历因素对农户在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中的出工意愿与出资意愿均有显著影响,而收入因素、博弈因素对农户的出资意愿有显著影响,对农户的出工意愿则无显著影响,农户的个人特征对投入意愿基本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5.
董晓霞  乌云花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5):2121-2123,2137
通过对环北京地区140 km圈层以内(北京10个区县,河北25个县)50个村的490个农户进行随机调查分析,研究了该地区近年来农户种植业结构调整的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随着城市居民食品消费需求的变化,环北京地区农户种植业结构已经发生了相应的变化,选择种植蔬菜、水果和干果等高产值作物的农户越来越多。基于我国落后分散的小农经济基本国情和日益发达的交通运输条件,地理区位因素对农户种植业结构调整的影响逐渐减弱,而农户富裕程度、劳动力机会成本和国家相关政策在新的历史时期成为影响我国农户种植业结构调整选择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玉米收储制度改革对农户种植结构调整意愿的影响,基于吉林省359个农户数据,运用二元Logit离散选择模型,研究了玉米收储制度改革对东北主产区优势产区农户和非优势产区农户收入及种植结构调整意愿的影响。结果表明:1)优势产区玉米产量、品质、玉米生产者补贴标准都明显高于非优势产区,优势产区农户种植玉米仍可获得合理收益,非优势产区农户种植玉米则普遍亏损;2)优势产区农户种植结构调整意愿不高的影响因素主要有:玉米出售价格(正相关)、土地流转难易程度(负相关)、对玉米生产者补贴标准的满意程度(正相关)。非优势产区农户种植结构调整意愿较高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农业劳动力数量(正相关)、耕地面积(负相关)、贷款状况(正相关)、玉米出售价格(负相关)、是否了解玉米收储制度改革的具体内容(正相关)。  相似文献   

17.
水果种植保险的高质量发展是农户风险管理的需要,也是国家支农政策体系的重要内容,提高农户种植保险的支付意愿对促进水果特色险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梨主产区的调查数据,运用条件价值评估法和Tobit模型估计不同保额水平下农户对梨种植保险的支付意愿和偏好,探析影响农户支付意愿的因素。结果表明,在4.5万元/hm2和7.5万元/hm2两种保额水平下,分别有91.39%和92.00%的农户愿意购买梨种植保险,平均支付意愿分别为1 086.60元/hm2和1 780.47元/hm2,即提高保额后,愿意购买保险的农户比例增加但农户对单位保额的平均支付金额下降。影响农户支付意愿的因素中,农业保险购买经历的边际影响最高,其次为梨纯收入占比、梨种植保险的重要性认知和自然灾害的严重性感知,其他个人特征、经营特征如教育程度、健康状况、人均纯收入、梨平均种植规模等对保险的支付意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风险特征和保险特征对高保额水平保险的支付意愿影响比对低保额水平产品的影响更大。农户对梨保险的重要性认知、农业保险的购买经历和对农业保险的了解程度在影响其对不同保额水平的保险支付意愿时具有显著差异。因此,建议地方政府根据不同地区的农户特征和保险发展水平有序开展特色水果保险试点,逐步提高保险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农户的风险信息获取能力和保险认知程度,从根本上激发农户对特色水果保险的内在需求;实施差异化的农险补贴政策,将补贴效率与不同时期的农险发展目标相匹配。  相似文献   

18.
探索农户自愿有偿退出宅基地是深化农村改革的重要内容,农户对宅基地退出的风险感知和风险态度是影响其退出意愿的重要因素。基于风险社会理论,以河北省唐山市郊区为例,利用实地农户调研数据,分析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风险感知和风险态度,运用多元有序Logistics回归模型和层次回归模型探讨农户风险感知、风险态度对宅基地退出意愿的影响。结果表明,样本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普遍薄弱,仅有11.50%的农户愿意有偿退出宅基地。从风险感知来看,农户对宅基地退出风险总体感知度较高,66.37%的样本农户认为宅基地退出存在中高度风险,其中政策兑现风险感知度最高,其次为保障风险和经济风险,人际情感风险感知度最低。风险感知对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具有显著抑制作用,其中保障风险感知影响程度最为显著,其次是心理风险感知,经济风险感知影响程度最弱。从风险态度来看,13.72%的样本农户为风险偏好型,风险态度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风险感知对退出意愿的抑制作用。异质性分析表明,风险偏好对中等收入农户和中远郊农户退出意愿的促进作用最为显著。因此,本文提出以满足农户居住保障和社会保障为核心制定多样化补偿方案,以确保补偿资金落实到位为关键建立风险防范机制,以增加非农就业机会和非农收入为抓手提高农户抗风险能力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有机肥替代化肥是实现化肥减量增效、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重要措施,是促进农业绿色发展的有效途径。本文利用山东省815位苹果种植户问卷调查数据,基于农户行为理论、感知价值理论、技术扩散理论及有调节的中介模型等,实证分析影响农户有机肥替代化肥意愿的因素。研究发现:农户环境认知对感知价值、有机肥替代化肥意愿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感知价值对有机肥替代化肥意愿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并且感知价值有效中介环境认知与有机肥替代化肥意愿;社交网络无法正向调节感知价值与有机肥替代化肥意愿,但社交网络显著调节了环境认知与感知价值的关系。根据本文理论与实证分析,加快普及有机肥替代化肥相关知识应是推动有机肥替代化肥实施的着力点,基于面临的内外部条件约束,采取政策引导与监督相结合的长效手段是构建有机肥替代化肥决策机制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杨志武  王洋 《湖北农业科学》2014,(15):3688-3691,3696
已有的农户行为研究多以农户独立决策为前提假设。但独立决策的假设条件在一定程度上不成立,农户种植决策的相似性很可能来自于作物的生长特性要求所产生的外部性。若农作物的生产特性所产生的外部性越强烈,则农户的种植方式相同的概率越高,表现为连片种植同一种作物。对江苏省和黑龙江省调研的数据支持了这一论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