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4 毫秒
1.
试验研究施用沼肥对火龙果产量、病虫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沼液与杀菌剂混用后对火龙果叶部、果实部位病害具有最佳防治效果;沼渣+有机肥1∶1模式667 m2可增产720 kg,增加收入2 880元;施用沼肥可以提高火龙果品质,施用沼肥单果重达285.25 g,比对照高24.85%;施用沼渣+有机肥1∶1模式果实维生素C达到12.56 mg/100 g,比对照高26.35%,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分别比对照高出23.22%和20.16%,可食率也比对照增加11.37%。  相似文献   

2.
开展火龙果施用不同有机肥试验,得出了有机肥对果实生长影响的依据。结果表明,果树专用有机肥对火龙果果实的生长影响效果优于普通商品有机肥和羊粪。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明菌糠对火龙果产量、品质及火龙果园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达到减肥增效作用,以2年生金都红心火龙果为供试材料,化肥氮量减少20%~40%,进行"化肥+菌糠+有机肥"不同用量的5个处理试验,研究在总氮不变的情况下,菌糠、有机肥的有机替化对火龙果产量、品质及土壤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菌糠能提高火龙果的产量、单果重及果实的...  相似文献   

4.
火龙果不同发育期果实营养成分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给火龙果果实的合理采收及优质丰产栽培提供科学依据,测定了火龙果果实不同时期总糖、总酸、维生素C、可溶性固形物和花色苷的含量。结果表明:火龙果果实在发育期总糖含量和可溶性固形物先升高后下降,总酸、维生素C和花色苷的含量在发育期不断升高并于成熟期前后达最高值;采摘后总糖、维生素C和花色苷均逐渐下降,总酸先下降后上升;火龙果果实的最佳采收期为谢花后25~30d,其常温保质期约9d。  相似文献   

5.
在火龙果上施用硒肥对果实的风味和产量影响不大,硒肥淋根施用的效果不理想,达不到设计要求,而在幼果期采用叶面喷施的效果最好,基本达到试验设计要求。建议生产富硒火龙果,在果树花蕾——幼果期采取叶面喷施硒肥,效果最理想。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中低肥力果园火龙果科学施肥提供技术和理论依据。【方法】2018-2020年在贵州省火龙果典型产区罗甸县进行定株施肥试验,设置5个施钾肥处理:CK(仅施机肥)、K0(0g/桩)、K1(150 g/桩)、K2(300 g/桩)、K3(450 g/桩),统计火龙果周年产量,测定植株养分浓度和果实品质指标,分析不同施钾水平火龙果的养分分配与产量品质。【结果】火龙果各器官氮、磷、钾养分积累均随施钾量的增加呈先升后降趋势,茎蔓、果肉和果皮中的养分含量均表现为钾>氮>磷。中肥力果园,随施钾量增加火龙果产量呈先升后降趋势,且随时间推移,肥料效应更为显著;低肥力果园,施钾肥较不施钾肥产量增加显著,但钾肥用量对产量影响不明显。中、低肥力果园连续3年施钾肥,各施钾处理(K1~K3)产量较未施钾肥的处理(K0)分别提高4.8%~21.66%、20.72%~26.35%。施用钾肥能够促进火龙果维生素C含量的积累、提高果实的可溶性糖含量。【结论】中、低肥力果园施钾肥能保证火龙果较高的产量和果实品质,适宜的钾肥推荐施用量为300g/桩。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火龙果果实生长发育规律及果实内含物的变化,为火龙果高产栽培、花后管理及品种推广提供理论基础,选取大红、白玉龙和双色3个不同品系的火龙果,测定花后0~35 d果实的形态指标、内含物含量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火龙果的鲜质量、果实横纵径、果肉横纵径随着生长过程的推进均呈现线性增长的趋势;果皮厚度呈现为先增厚后迅速变薄的趋势。(2)果实可溶性糖、甜菜红素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均呈现为前期稳定积累、后期迅速增加的变化趋势。(3)果实有机总酸含量呈现出“M”形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其中前期主要成分为草酸,后期为苹果酸。(4)花后35 d果实成熟时,大红火龙果的平均鲜质量最大,为313.3 g,果实、果肉横径最大,分别为74.74、70.43 mm,果皮最薄,厚度仅为1.71 mm,双色、白玉龙火龙果次之;大红、双色火龙果果形为近圆形,白玉龙果实、果肉纵径最大,果形表现为椭圆形;双色火龙果的平均可溶性糖、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最大,分别为124.91 mg/g、19.4%,大红火龙果次之,白玉龙火龙果最少;大红火龙果的甜菜红素含量显著高于双色、白玉龙火龙果,为57.52 mg/L;大红火龙果的总...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化肥配施羊粪对红肉火龙果产量及品质的影响,以期为火龙果合理施肥和有机生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红肉火龙果为材料,采用田间随机区组施肥试验。【结果】与不施羊粪的CK处理相比,施用羊粪15 kg配施2.5 kg复混肥[m(N)∶m(P)∶m(K)=15∶15∶15]处理火龙果果实中总糖和维生素C的含量分别增加11.23%、10.22%,果实中总酸含量降低16.67%;不同施肥处理对果实中大量元素K和微量元素Fe的影响较大,复混肥2.5 kg+15 kg羊粪与对照相比,差异均显著(P0.05),果实中检测到的K、Fe元素含量依次为复混肥2.5 kg+羊粪15 kg复混肥2.5 kg+羊粪10 kg对照(不施羊粪)。【结论】综合考虑火龙果果实产量和品质,生产上每桩(3株)施用15 kg羊粪配施2.5 kg复混肥能获得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9.
以红肉火龙果(Hylocereus polyrhizus)的果实为材料,对火龙果的果实和种子的产量性状进行考察,研究果实产量性状与种子产量性状的相关关系,探索火龙果的产量形成机制。对火龙果果实按照大小分组取样,对火龙果的种子产量性状和果实产量性状进行统计及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单个火龙果的种子数量、种子质量与火龙果的果实质量高度相关;火龙果果实的横径、纵径与果实质量高度相关;火龙果的种子百粒重(质量)与果实质量、果实横径、果实纵径的相关不显著。因此,在火龙果栽培中,采取合适的栽培管理措施,增加果实中的种子数量,有利于提高火龙果的果实产量。  相似文献   

10.
对贵州地区5个白肉火龙果品种(系)的果实外观性状、营养成分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表明:新白玉龙果实的综合品质最优,本地野生种的果实品质最差.与市售的白肉火龙果相比,贵州省果树科学研究所火龙果试验园区的火龙果(本地野生火龙果、普通白玉龙、新白玉龙、红宝石和黔白1号)Ca含量高3~6倍,Mg含量高7~9倍,而Cu和Zn的含量则明显低于市售的白肉火龙果.  相似文献   

11.
不同采收期对火龙果果实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索适宜的采收期,可为火龙果的发展与应用提供理论指导。以火龙果未熟期(花后21 d)、可采成熟期(花后28 d)、食用成熟期(花后30 d)、生理成熟期(花后33 d)的果实为试材,测定了不同采收期的火龙果及在室内达到成熟时果实的单果质量、可食率、果皮厚、可溶性固形物、还原糖、可溶性糖、可滴定酸、Vc、粗脂肪、粗纤维、粗蛋白等各项生理生化指标,研究了不同采收期对火龙果果实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未熟期、可采成熟期采收的果实色泽和品质都与食用成熟期、生理成熟期采收的果实有显著差异,即使在室温下贮藏后,仍不能达到成熟果实的品质。食用成熟期和生理成熟期两种成熟度的火龙果采收后适合鲜食,食用成熟期采收的火龙果适合长距离运输,生理成熟期采收的火龙果适合产地销售;未熟期和可采成熟期采收的果实不适合鲜食。  相似文献   

12.
不同贮藏温度下红心火龙果的品质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红心火龙果为试材,探讨不同贮藏温度(0,5,10,20,30℃)下果实腐烂率、可溶性固形物、维生素C、可溶性糖、有机酸等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不同贮藏温度对果实品质影响存在差异,0,5℃贮藏的火龙果22 d没有腐烂,而30℃贮藏的火龙果在9 d时就已完全腐烂;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火龙果生理生化指标呈现明显的变化,可溶性固形物、维生素C、可溶性糖、有机酸含量都呈现下降的趋势,但低温贮藏可明显减缓果实品质的变化,5℃条件下其下降的趋势比较缓慢。综合分析,5℃是火龙果贮藏的最佳温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明喷施有机酸和叶面肥对火龙果品质的影响,为其在实际生产中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火龙果为试材,分别在开花授粉后3、13和25 d时对果实和枝条喷施有机酸(乳酸、草酸、柠檬酸)和叶面肥(锌、硼、乳酸钙、糖醇螯合钙、复合钙肥),以喷施清水为对照(CK),分析各处理果实采收期的理化特性、食用特性、营养成分及抗氧...  相似文献   

14.
谷业理 《安徽农业科学》2014,(3):696-696,759
搭架是火龙果栽培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操作技术环节,但是人们对其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进行深入研究,认为是外在的辅助支撑设施,其技术含量不高,操作的随意性很大,对火龙果栽培技术推广应用产生了不利的影响。根据火龙果生长习性,从生产实际出发,系统总结搭架实际经验,首次提出了"五度"技术方法理论,对搭架技术原理进行了深刻的阐述,丰富和发展了火龙果栽培技术理论,具有很强的实用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有利于实现火龙果栽培的标准化、规范化、有机化和稳产丰产的生产目标,有利于促进火龙果栽培搭架技术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油菜素内酯对火龙果果实生长和品质的影响,为提高火龙果产量和品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白玉龙火龙果为材料,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试验方法,在火龙果盛花期和果实迅速膨大期(花后第15d)两次喷施不同浓度(0.25、0.50、1.00、2.00mg/L)的油菜素内酯,测定火龙果的坐果率、单果重、果形指数、蛋白质、氨基酸、有机酸、维生素C、蔗糖、还原糖和可溶性总糖含量。【结果】0.25、0.50、1.00和2.00mg/L处理火龙果的坐果率均高于对照(喷清水)10个百分点以上;喷施1.00mg/L处理的火龙果单果重376.59g,显著高于对照308.77g,增幅为21.96%,可溶性总糖含量(103.97mg/g)与对照(92.76mg/g)差异显著;各浓度处理均可增大火龙果果实的纵径和横径,以1.00mg/L处理果实横径最大(8.46cm),0.50mg/L处理果实纵径最大(10.75cm)、果形指数最高(1.31)。【结论】火龙果盛花期和果实迅速膨大期分别喷施1.00mg/L油菜素内酯可通过增加火龙果的坐果率、单果重和可溶性总糖含量,提高火龙果的产量和品质。  相似文献   

16.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滴灌条件下不同施氮量(0,315,450,585,800 kg·hm?2)对火龙果果实生长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合理的施氮量能促进火龙果果实的生长,不同生长期果实需氮量不同。施氮量一定程度上影响果实横径的生长,对纵茎影响较小。施氮量对果实中氮钾含量影响较大,二者均随施氮量的增加先增加后降低,但各处理间氮素含量差异不显著,施氮量对磷素含量影响较小。火龙果果实和花中氮磷钾含量均为K>N>P,其中,果实中N∶P∶K=1.00∶0.20∶1.12,花中N∶P∶K=1.00∶0.15∶2.13。不同采收期,氮肥用量对果实中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和可溶性糖及抗坏血酸等含量的影响存在差异。综合考虑,实际生产中应以T2处理(450 kg·hm?2)施氮量为基础,根据不同采收期来调整施氮量。  相似文献   

17.
氮磷钾肥配施对火龙果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火龙果生产上的合理施肥提供科学依据,采用3414试验设计,研究了氮、磷、钾肥配施对火龙果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氮、磷、钾肥的配施水平均可显著提高火龙果的产量,但处理15(常规施肥区)与处理9(3414试验的最高产量)的产量无显著差异;不同施肥处理对火龙果果实的可溶性固形物、总糖、总酸及矿质营养元素的影响程度各不相同,果实中的N、P、K元素含量并不随氮、磷、钾肥用量的增加而提高,可能与火龙果的生长特性和植株对养分的分配需求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为进一步提高湖北省设施栽培红肉火龙果(Hylocereus undulatus Britton)的品质和质量安全水平,根据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的相关规定,结合湖北省红肉火龙果设施栽培生产实践制定了红肉火龙果绿色生产技术,包括建园、栽培设施、土肥水管理、植株管理、病虫害防治、温度调控与越冬、采收等技术要点,适用于湖北省区域绿色食品红肉火龙果的生产。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采前喷施茉莉酸甲酯(MeJA)对火龙果采收品质、耐贮性及生理特性的影响,为生产上应用MeJA提升火龙果采收品质和耐贮性提供技术支持。【方法】以紫红龙火龙果为试验材料,采用5种质量浓度(0、50、100、200和400μmol/L)的MeJA采前8 d喷施火龙果,调查采收时产量、单果重、一级果率、商品果率和病果率,观察比较采后腐烂时间和腐烂率变化,测定对照(0μmol/L)和最佳处理贮藏过程中品质和生理特性的变化。【结果】采前喷施MeJA对火龙果公顷产量和单果重无显著影响(P>0.05),但采前喷施100μmol/L MeJA处理能明显提升火龙果采收时的商品性,其一级果率和商品果率分别较对照显著提高52.37%和104.38%(P<0.05,下同),病果率较对照降低49.47%。常温贮藏期间采前喷施100μmol/L MeJA处理较对照延迟1 d出现腐烂现象,且腐烂率始终低于对照;维持贮藏期间较高的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糖和可滴定酸等内在品质;显著提升贮藏期间果皮多酚含量和总抗氧化能力,以及多酚氧化酶(PPO)、过氧化物酶(POD)、β-1,3-葡聚糖酶(GLU)、几丁质酶(CHT)和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酶活性最大差值发生在果实开始腐烂前后,PPO、POD和CHT活性于贮藏第6 d差值最大,其酶活性分别较对照提高33.13%、140.38%和207.16%,PAL和GLU活性于贮藏第9 d差值最大,其酶活性分别较对照提高83.38%和25.29%。【结论】采前喷施适宜浓度的MeJA可减少生育期火龙果的感病率,提升商品果率,维持贮藏品质,提高贮藏期间的抗氧化能力和抗病能力,从而延缓果实衰老和控制贮藏期间腐烂的发生,延长贮藏期,以100μmol/L的处理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