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通过在29℃恒温条件下的饲养观察,组建了黄曲条跳甲年龄特征生命表和繁殖特征生命表,并计算出反映种群增长动态的几个重要参数.结果表明:黄曲条跳甲世代总存活率为0.58,种群趋势指数为88.01,净繁殖率为87.8879,世代平均历期为43.9 d,内禀增长能力为0.1020,瞬时出生率和死亡率分别为0.2720、0.1700,周限增长率为1.1074,双倍时间为6.8d;在稳定年龄组配中,未成熟期(卵、幼虫、蛹)年龄组占88.94%,成虫期年龄组占11.06%.  相似文献   

2.
通过模拟自然条件,用小白菜苗饲养黄曲条跳甲[Phyllotreta striolata(Fabricius)],组建了其年龄特征生命表和繁殖特征生命表,并计算出反映其种群增长动态的几个重要参数。结果表明,黄曲条跳甲世代总存活率为0.57,净繁殖率为96.636 6,平均世代周期为43.9 d,内禀增长率为0.104 0,周限增长率为1.109 6,种群翻倍时间为6.7 d,在稳定年龄组配中,未成熟期(卵、幼虫、蛹)年龄组占85.47%,成虫期年龄组占15.53%。  相似文献   

3.
黄曲条跳甲自然种群生命表的组建与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通过对黄曲条跳甲自然种群的田间系统调查和人实验种群的饲养观察,组建了以作用因子组配的黄曲条跳甲秋季世代和春季蓼工自然种群生命表,结果表明;黄曲条跳甲秋季世代和春季世代种群趋势指数(1)分别为14.63和3.86,表明下一代种群数量将为当代种群数量的14.63和3.68倍,在田间,没有发现寄生性天敌,春季世代“捕食及其经”的除作用控制指数(EIPC)为1.31,表明该作用因子对黄曲条跳甲的控制作用不  相似文献   

4.
捕食性天敌角轮刺猎蝽的实验种群生命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实验室内观察了角轮刺猎蝽(Scipinia subula Heteroptera:Reduviidae)在30℃条件下的种群存活和繁殖动态,得出年龄特征存活率和繁殖率等数据,组建成年龄特征生命表和繁殖特征生命表,统计出有关种群各项参数。角轮刺猎蝽世代总存活率为0.60,种群趋势指数为30.55,净繁殖率为30.0892,世代平均历期为63.6 d,内禀增长能力为0.0535,瞬时出生率和死亡率分别为0.2113、0.1578,周限增长率为1.0550,双倍时间为13.0 d,在稳定年龄组配中,未成熟期(卵、若虫、蛹)占90.22%,成虫占9.78%。  相似文献   

5.
在田问对4种寄主植物上黄曲条跳甲的取食、产卵以及种群动态进行了系统调查。应用选择系数和嗜食性指数定量测定了4种寄主植物对黄曲条跳甲的适合度,以种群趋势指数综合评价了4种寄主植物对黄曲条跳甲自然种群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成虫趋向在芥菜、白菜和菜心上取食和产卵,且幼虫和蛹的存活率高,嗜食性指数和种群趋势指数均较大,是黄曲条跳甲的适宜寄主。在芥蓝上,黄曲条跳甲不仅产卵量少,而且幼虫的存活率很低,其嗜食性指数和种群趋势指数仅为1.937和0.78,是黄曲条跳甲的次适宜寄主。  相似文献   

6.
寄主植物对黄曲条跳甲实验种群增长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5种寄主植物(萝卜、芥菜、白菜、菜心、芥蓝)饲养黄曲条跳甲(Phyllotreta striolata F.),其幼虫、蛹的存活率以及成虫寿命和繁殖力因寄主植物不同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求出了一系列反映黄曲条跳甲实验种群增长的重要参数,应用种群控制指数(ⅡPC)分析了5种寄主植物对黄曲条跳甲实验种群增长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闽侯县黄曲条跳甲发生频繁,危害严重,已成为当地蔬菜生产的最主要虫害之一。研究评价3种不同的防治方法(黄板诱集、防虫网(40目)防护和土壤处理)对黄曲条跳甲的防治效果,以期为更好的治理黄曲条跳甲提供依据。试验结果显示:3种方法对黄曲条跳甲均有一定的防治效果,黄板诱集法适合在黄曲条跳甲发生初期种群数量少时使用;而防虫网防护在黄曲条跳甲发生的各个时期防治效果均较好,但后期使用防治效果最好,达到91.73%;土壤处理的3种药剂中,4%杀螟丹颗粒剂30 kg/hm2处理防治效果最好,药后7 d防效达到90.39%。  相似文献   

8.
为了明确10%溴虫氟苯双酰胺悬浮剂对甘蓝黄曲条跳甲的防治效果及对甘蓝的安全性,于2019年和2020年在广州进行了田间防效试验。结果表明,10%溴虫氟苯双酰胺悬浮剂对甘蓝黄曲条跳甲成虫和幼虫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2019年,施用10%溴虫氟苯双酰胺悬浮剂199.5、250.5、300.0 mL/hm~2,药后1 d,对黄曲条跳甲成虫的防治效果在72.18%~81.25%之间;药后3 d,对黄曲条跳甲成虫的防治效果在77.62%~85.62%之间;药后7 d,对黄曲条跳甲成虫的防治效果在81.46%~89.34%之间,对幼虫的防治效果在72.72%~85.16%之间。2020年,施用10%溴虫氟苯双酰胺悬浮剂199.5、250.5、300.0 mL/hm~2,药后1 d,对黄曲条跳甲成虫的防治效果在71.88%~80.56%之间;药后3 d,对黄曲条跳甲成虫的防治效果在78.01%~86.07%之间;药后7 d,对黄曲条跳甲成虫的防治效果在80.97%~88.80%之间,对幼虫的防治效果在73.72%~84.88%之间。说明10%溴虫氟苯双酰胺悬浮剂防治甘蓝黄曲条跳甲具有较好的速效性和持效性,可以有效控制甘蓝黄曲条跳甲对甘蓝的危害,建议在黄曲条跳甲发生初期施药,用药量为250.5~300.0 m L/hm~2,兑水后均匀喷雾。  相似文献   

9.
[目的]筛选黄曲条跳甲的防治药剂。[方法]于2015和2016年采用小区试验研究6种药剂对黄曲条跳甲的防治效果。[结果]5%啶虫脒乳油和15%哒螨灵乳油对黄曲条跳甲的防治效果最好,药后2 d防治效果在90%以上,且持效期较长,药后7 d防治效果仍超过60%;45%马拉硫磷乳油和90%敌敌畏可溶液剂对跳甲的防治效果也较理想,药后2 d防治效果均在80%以上。[结论]试验结果为黄曲条跳甲的有效防治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0.
10%啶虫脒乳油防治黄曲条跳甲药效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0%啶虫脒乳油防治黄曲条跳曲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药后1~3 d,10%啶虫脒乳油1 000、1 500、2 000倍对黄曲条跳甲处理的防治效果与对照药剂敌敌畏和跳甲净相比较差异不显著;药后7 d和14 d,其防治效果与对照药剂亮相比均差异显著且持效期长;药后14 d,10%啶虫脒乳油1 000、1 500、2 000倍对黄曲条跳甲的防治效果仍维持在96.8%、96.5%和94.4%.显著优于80%敌敌畏500倍和50%跳甲净500倍的防效.  相似文献   

11.
在实验室条件下观察草间小黑蛛种群存活和繁殖动态,得出年龄特征存活率和繁殖率等数据,组建成年龄特征生命表和繁殖特征生命表.统计出有关种群各项参数,包括净繁殖率、世代平均历期、内禀增长能力、瞬时出生率和死亡率、周限增长率.双倍时间以及稳定年龄组配.应用Leslie矩阵模型模拟实验种群动态,并建立种群增长模型:N=98.7348e~(0.0386t)(23℃),N=100.1627e~(0.0482t)(27℃)。  相似文献   

12.
苹果叶螨试验种群生命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组建并分析了苹果叶螨实验种群的特定年龄生命表和生殖力表。在23℃恒温条件下,种群趋势指数Ⅰ=6.4074/代,内禀增长力r_m=0.1296/d,周限增长率λ=1.1384/d,世代平均周期T=14.3547d。在稳定种群年龄分布中,未成熟期占总量的93.4789%,成熟期占6.5203%。  相似文献   

13.
二斑叶螨实验种群生命表的组建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室温25℃、光照16 h、相对湿度20%条件下,组建了二斑叶螨实验种群生命表。结果表明,实验种群的内禀增长力rm为0.1817,周限增长率λ为1.1993d-1,净增殖率R0为25.863 2,平均世代周期T为 17.902 9 d,种群增长1倍需要3.814 5 d。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九宫山惟一红椿(Toona ciliata Roem.)种群进行调查和数据统计分析,绘制了红椿自然种群的龄级结构图,量化分析了种群各龄级间个体数量、变化动态,编制了种群的特定时间生命表,分析了存活曲线、种群生存函数;运用时间序列模型预测红椿种群数量动态。结果表明,(1)Ⅰ龄级存活植株占总存活植株的45.64%,Ⅱ~Ⅳ龄级占28.20%,Ⅴ~Ⅵ龄级占13.33%,Ⅶ~Ⅻ龄级占12.82%;个体数量变化动态指数VⅠ最高,为62.92%,除V_(Ⅳ)和V_Ⅴ2个龄级间波动外,V_(pi)=45.96%,V_(pi′)=3.83%0。(2)种群存活曲线:N_x=8.448 e~(-0.09x),R~2=0.956,符合DeeveyⅡ型存活曲线,说明种群在生活史各个阶段具有较为稳定的死亡率。(3)生存率函数S(i)单调下降,积累死亡率F_((i))呈单调上升,两者下降和上升的幅度前5个龄级高于后期,F_((i))到Ⅵ龄级达0.881。死亡密度函数f_((ti))随龄级逐渐下降,到Ⅷ龄级后稳定在0.003。危险率函数λ_((ti))出现Ⅴ、Ⅶ、Ⅺ龄级的3个峰值,均为0.250,龄级结构和动态分析的趋势一致。(4)对Ⅱ、Ⅳ、Ⅵ、Ⅷ龄级动态预测表明,种群各龄级个体数量呈增加-下降-平稳变化,种群趋于老龄化。总之,九宫山红椿种群受特定环境影响,改善了红椿林下幼苗在生长过程中的光照条件,光照环境筛和竞争成为中间龄级植株的抑制条件,因此该种群为增长型种群,但趋于老龄化。在管理上应针对不同阶段种群生长发育特征,采取适当措施,使种群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5.
沙芥饲养小菜蛾实验种群生命表的组建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室内沙芥饲养,构建了小菜蛾的实验种群生命表,结果表明:内禀增长率(rm),净增殖率(Ro),平均世代周期(T)和种群加倍时间(t)分别为0.186 4,76.304 8,23.251 9和3.718 6。分析小菜蛾种群对干扰的反应时间,发现其抗药性很强。  相似文献   

16.
5种恒定温度下苜蓿斑蚜实验种群生命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苜蓿斑蚜Therioaphis trifolii(Monell)实验种群在不同恒定温度下生长与繁殖的观察与统计,组建了苜蓿斑蚜在5种恒定温度(18,20,23,25,28℃)下的实验种群生命表,并对其实验种群参数进行了计算分析。结果表明:在18~28℃,苜蓿斑蚜Therioaphis trifolii(Monell)的发育速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加快,单雌一生平均生殖力分别为49.89,64.51,76.42,84.73和64.76头;其净增殖率(Ro)、内禀增长率(rm)和周限增长率(λ)在18~25℃之间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提高,在25℃最高,分别为71.802,0.2843和1.3289,到28℃时又下降;而随着温度的升高苜蓿斑翅蚜世代历期(T)在缩短。  相似文献   

17.
通过在25℃恒温条件下的饲养观察,组建桔全爪螨实验种群的生命表,使用多列矩阵模型描述了种群的年龄一虫态结构,并计算出反映种群增长动态的几个重要参数,即内禀增长能力(r_m)、净繁殖率(R_o)、世代平均历期(T)、周限增长率(λ)结果表明,利用生命生殖力表计算得到的种群参数值与利用多列矩阵模型计算得到的种群参数值很接近,由此可见,应用多列矩阵模型描述桔全爪螨种群的增长动态是成功的。  相似文献   

18.
山楂叶螨种群内禀增长力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在23±O.5℃温度条件下,室内饲养山楂叶螨Tetranychus viennensis(Zacher),组建其生殖力表,以测定该种群生物学参数,其结果如下:种群内禀增长力r_m为O.1240,净生殖率Ro为20.8156,平均世代周期T为24.4865。该种群的干扰反应时间可用公式:T=-8.06451n(1-M)计算(M表示种群受干扰后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19.
采用生命表构建技术研究了不同温度(12、15、18、21、24、27、28 ℃)对高粱蚜种群生命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高粱蚜若虫发育历期和成虫寿命逐渐缩短,在12 ℃时高粱蚜若虫平均发育历期为18.32 d,28 ℃时为5.04 d,二者相差3.63倍;成虫平均寿命在12 ℃时为56.42 d,28 ℃时为18.23 d,二者相差3.09倍。内禀增长率、净增殖率、周限增长率、平均世代周期、种群加倍时间在不同温度间也存在显著差异。内禀增长率、净增殖率、周限增长率在24 ℃时最高,温度升高或降低其值均下降。12 ℃时内禀增长率、周限增长率最低,分别为0.126、1.134;28 ℃时净增殖率最低,为31.04。种群加倍时间在24 ℃时最短,12 ℃时最长;平均世代周期随温度升高而逐渐变短,12 ℃时为33.32 d,28 ℃时为12.02 d。综上所述,温度对高粱蚜的生长发育存在显著影响,在低温和高温条件下高粱蚜的生长发育受到抑制,发育缓慢;24 ℃是高粱蚜的最适生长温度,该温度下害虫内禀增长率高,世代周期短,种群快速增长。研究结果有助于人们了解高粱蚜在高粱植株上的种群动态,为高粱蚜的预测预报及综合防控策略的制定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