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为了提高花生产量,增加花生种植密度,挖掘花生栽培潜力,改进耕作方式,提高土地利用率。我们经过3年试验,将常规的66cm垄上单行播种改为130cm垄上3行播种,采用大垄3行覆膜和大垄3行露地栽培与常规栽培为对照进行对比试验。  相似文献   

2.
为探究起垄种植模式下,不同垄行数对花生植株生长发育、光合作用及产量的影响,设置一垄1行、一垄2行、一垄3行和一垄4行密度下不同垄行数种植方式田间试验,研究花生各生育时期农艺性状、光合效率及产量性状的变化。结果表明:垄行数显著影响主茎高、侧枝长和叶面积指数,但对分枝数影响不显著。一垄1行种植模式下,主茎高、侧枝长和叶面积指数峰值时较其他处理分别提高了4.02%~16.12%、3.07%~20.97%、28.33%~62.68%,一垄1行与一垄2行种植模式下花生净光合速率(Pn)显著高于其他处理,一垄2行种植模式下,花生Pn峰值滞后30天,其结荚期Pn较其他处理提高了11.24%~30.67%。一垄2行种植模式较一垄1行营养生长时间有所延长,光合积累量增加,产量提高了7.65%~24.52%。本研究结果为花生高产栽培提供了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3.
寒地花生窄垄密植综合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黑龙江省泰来县位于松嫩平原腹地,属于寒地花生栽培区.全县花生种植面积8 000hm2左右,2000年以前主要是大垄稀植栽培,平均产量只有2 400kg/hm2;2001年开始推广窄垄密植综合栽培技术,使花生产量猛增到3 000kg/hm2 .主要栽培技术如下:  相似文献   

4.
间作模式对棉花、花生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了研究不同间作模式对棉花、花生产量及品质的影响,同时对其产值进行比较,本试验设计了棉花 花生的5个间作模式进行比较。结果表明:(1)各处理单位面积上的产值高到低的顺序为:3垄棉花-1垄花生、2垄棉花-1垄花生、清种棉花、1垄棉花-1垄花生、2垄棉花-2垄花生、1垄棉花-2垄花生,清种花生。(2)1垄棉花-2垄花生处理棉花的果枝数、单株铃数、铃重、子指、衣分、霜前花率最高,且棉花纤维品质最好。(3)1-2处理花生的饱果数最高,清种花生秕果数最低。(4)清种花生的单穴荚果重、出仁率、百果重、百仁重均最高,果仁含水量最低。综合来看,3垄棉花-1垄花生、2垄棉花-1垄花生的间作模式可以有效提高群体经济效益,同时,提高棉花的纤维品质,可以在生产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为了在不降低玉米整体种植密度的条件下降低倒伏率和含水量,同时增加玉米产量,研究了玉米田的三空栽培模式技术,即:间隔空垄、割秆空顶、横向空地相结合的栽培模式。研究结果表明:在间隔空垄数:播种垄数=2:12,割秆处理垄数:未割秆处理垄数=2:4,垄长大于1000 m,每隔500 m,田间垂直于垄向空地2 m的三空栽培模式下,玉米倒伏率降低11个百分点,玉米籽粒含水量降低9个百分点,玉米增产20.32%。玉米三空栽培模式能够显著降低玉米倒伏率和籽粒含水量,同时增加玉米产量。玉米三空栽培模式是适宜黑龙江省玉米生产的栽培措施。  相似文献   

6.
当前在黑龙江省北安市大豆生产中,有3种栽培模式,分别是大豆大垄(130cm)密植栽培、45cm双行密植栽培和传统的"垄三"栽培,3种栽培模式在不同的年份中均有较好的产量,为验证哪种栽培模式更适合我市的大豆生产,加快大豆模式化栽培的进程,特设立小项试验,为今后更好的指导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鞠文焕 《作物杂志》2008,24(1):101-101
泰来县位于松娜平原,寒地花生栽培区。常年花生种植面积8000hm2左右,产量徘徊在4500kg/hm2左右。2005年开始探索寒地花生的增产途径,采用90~97cm大垄,垄上双行,从而比原60~65cm的垄距、垄上单行增加8万株/hm2左右,增产26%左右,产量可达到5500~6000kg/hm2。现将主要栽培技术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8.
栽培方式对夏直播花生农艺性状与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连续3年选用5个花生品种,研究了起垄播种、起垄覆膜、露地平种3种栽培方式对夏直播花生农艺性状与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栽培方式对地上部主要农艺性状影响较小,5品种各农艺性状变化规律相似,分指数、结果枝数以起垄覆膜最多,起垄播种次之,露地平种最少。而对产量构成因素和产量结果影响较大,产量高低分别为起垄覆膜起垄播种露地平种。  相似文献   

9.
为解决早春马铃薯霜冻和干旱带来的灾害问题,提高马铃薯单产,以当地品种‘合作88’与引进品种‘青薯9号’为主体作物,采用大垄双行白膜下滴灌、大垄双行滴灌、大垄双行覆白膜、大垄双行、大垄双行稻草包芯、大垄双行覆黑膜、常规栽培7种栽培模式进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1)‘合作88’产量最高的栽培方式是常规栽培 (57.18t/hm2),其次是大垄双行覆白膜(53.76t/hm2),产量最低的是大垄双行覆黑膜 (33.23t/hm2);‘青薯9号’产量最高的是大垄双行(64.26t/hm2),其次是大垄双行白膜下滴灌((61.14t/hm2),大垄双行覆黑膜的产量 (40.46t/hm2)最低。(2)除常规栽培外,其余6种栽培方式下‘青薯9号’的产量均高于‘合作88’。(3)大垄双行覆黑膜栽培下的纯收入(‘合作88’ 6.30万元/hm2,‘青薯9号’ 8.45万元/hm2)和产投比(‘合作88’2.95,‘青薯9号’3.58)最低。常规栽培下‘合作88’马铃薯的产投比(5.82)和纯收入(14.27万元/hm2)最高;大垄双行栽培下‘青薯9号’马铃薯的产投比(6.11)和纯收入(15.81万元/hm2)最高。因此,在建水县甸尾乡试验区,‘合作88’马铃薯最佳的栽培模式是常规栽培,‘青薯9号’最适宜的种植模式是大垄双行,且在栽培方式和管理措施适宜的情况下‘青薯9号’马铃薯是一个高产的品种。研究结果可为早春马铃薯种植方式的选择和推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绿色食品花生基地建设及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选择无工业“三废”污染、符合环境(土壤、水质、大气)质量标准的生态区域(豫南中小果产区,豫东、豫北大果产区)作为绿色食品花生生产基地。豫南中小果产区采用夏花生地膜覆盖栽培,豫东、豫北大果产区采用小垄宽幅麦套种或大垅宽幅麦套种地膜覆盖栽培,通过选用优良品种,优化配方施肥,综合防治病虫害,农业措施控制黄曲霉污染等措施,花生荚果产量可达6000~7500㎏/hm2,出口价(花生仁)比普通花生高出1200元/t,增收达2700~3600元/hm2。  相似文献   

11.
不同栽培模式对大豆产量及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选用3种不同栽培模式,配以适宜的品种,研究不同栽培模式对大豆生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稀植穴播栽培模式个体发育很好,但群体生育前期表现较差,生育后期较好,故产量显著高于其他2种栽培模式;45 cm小垄栽培模式个体发育最差,群体表现生育前期较好,生育后期较差,产量最低;垄三栽培模式居中.  相似文献   

12.
为解决早春马铃薯霜冻和干旱带来的灾害问题,提高马铃薯单产,以当地品种‘合作88’与引进品种‘青薯9号’为主体作物,采用大垄双行白膜下滴灌、大垄双行滴灌、大垄双行覆白膜、大垄双行、大垄双行稻草包芯、大垄双行覆黑膜、常规栽培7种栽培模式进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1)‘合作88’产量最高的栽培方式是常规栽培(57.18 t/hm~2),其次是大垄双行覆白膜(53.76 t/hm~2),产量最低的是大垄双行覆黑膜(33.23 t/hm~2);‘青薯9号’产量最高的是大垄双行(64.26 t/hm~2),其次是大垄双行白膜下滴灌(61.14 t/hm~2),大垄双行覆黑膜的产量(40.46 t/hm~2)最低。(2)除常规栽培外,其余6种栽培方式下‘青薯9号’的产量均高于‘合作88’。(3)大垄双行覆黑膜栽培下的纯收入(‘合作88’6.30万元/hm~2,‘青薯9号’8.45万元/hm~2)和产投比(‘合作88’2.95,‘青薯9号’3.58)最低。常规栽培下‘合作88’马铃薯的产投比(5.82)和纯收入(14.27万元/hm~2)最高;大垄双行栽培下‘青薯9号’马铃薯的产投比(6.11)和纯收入(15.81万元/hm~2)最高。因此,在建水县甸尾乡试验区,‘合作88’马铃薯最佳的栽培模式是常规栽培,‘青薯9号’最适宜的种植模式是大垄双行,且在栽培方式和管理措施适宜的情况下‘青薯9号’马铃薯是一个高产的品种。研究结果可为早春马铃薯种植方式的选择和推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花生的春播起垄覆膜、春播平地覆膜、麦垄套种和夏直播4种种植模式试验和1个月、4个月、8个月不同贮存时间的花生油酸、亚油酸含量测定分析。结果表明,春播起垄覆膜种植模式花生的油酸含量最高、油酸/亚油酸(O/L)值最大;贮存时间越长花生的亚油酸含量越高、O/L值越小。  相似文献   

14.
为解决东西垄向栽培的遮光问题,在辽宁北票地区以南北栽培为对照,研究东西大垄丛栽、大垄双行、大垄单行栽培方式对番茄生长、冠层环境、产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4种栽培方式的株高、茎粗、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均无显著差异。环境方面,大垄丛栽的冠层光环境最佳,其中大垄丛栽的群体水平方向透光性最好,垄间的辐射量要优于大垄双行和大垄单行。大垄丛栽的冠层空气温度和土壤温度高于南北栽培,冠层空气相对湿度低于南北栽培。大垄丛栽的产量达到了47577 kg/hm2,显著高于其他3种栽培方式;相同栽培密度条件下,大垄丛栽的单产比南北栽培高了12.93%。品质方面,4种栽培方式的可溶性糖、有机酸、糖酸比、维生素C的含量均无显著性差异。综上所述,大垄丛栽的栽培方式在光环境、产量和品质等方面都优于传统栽培方式。由此可见,行距95 cm的东西大垄丛栽的栽培方式可以在高纬度地区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15.
滇西北马铃薯不同栽培模式下产量及经济效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4-2016年在云南丽江太安乡进行马铃薯平播后起垄、侧膜覆盖、覆膜覆土和大垄双行4种不同栽培模式比较试验,对马铃薯产量和经济效益进行分析,筛选适宜的马铃薯轻简高效抗旱栽培模式。3年试验结果表明侧膜覆盖平均产量最高,经济效益最大;从节省劳动力方面,平播后起垄是该区域最佳轻简高效抗旱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16.
为了构建大豆合理冠层结构、提高大豆单产水平,针对目前大豆栽培技术群体结构冠层性能指标不具体,田间管理措施不合理等问题,本文中以黑龙江省主推品种合丰50 为材料,对不同栽培模式下大豆群体冠层结构、冠层光辐射动态特征及产量指标进行分析,明确不同栽培技术大豆不同生育期具有合理冠层性能指标。结果表明,小垄密植和大垄密植模式表现为高产模式,产量分别为256.01kg/亩和230.4kg/亩;小垄密植和大垄密植群体叶面积指数的变化为逐渐升高,鼓粒期分别保持在6.69和6.67;群体平均叶倾角小垄密植表现低高低趋势,在鼓粒期为27.99°,大垄密植表现降低趋势,在鼓粒期为32.89°;散射和直接辐射穿透系数都表现降低趋势,在鼓粒期小垄密植分别为0.008和0.00、大垄密植分别为0.01和0.003;小垄密植和大垄密植群体消光系数在不同时期随着天顶角的增加逐渐增加,在鼓粒期天顶角为67.5°时消光系数分别为1.07和1.12。因此,大豆大垄密植和小垄密植在中国东北黑土区是主要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17.
以花生品种"阜花17号"为材料,在辽西风沙半干旱区设置4种花生种植模式,研究不同种植模式对花生生理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坐畦双行覆膜种植模式的LIA、干物质积累等生理性状表现相对较好,能显著提高花生产量。其次是垄上双行单粒交错裸地种植模式。因此,坐畦双行覆膜种植与垄上双行单粒交错是较好的裸地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18.
科学合理的栽培方式可促进高粱生长发育,进而增加高粱籽粒产量。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置130 cm大垄3行和65 cm小垄2行两种栽培方式,研究不同栽培方式对高粱生长发育、农艺性状、产量构成因子及产量的影响。试验研究结果表明,130 cm大垄3行处理的高粱千粒重、穗粒数显著高于65 cm小垄2行处理,进而实现了130 cm大垄3行处理产量显著高于65 cm小垄2行处理,130 cm大垄3行处理较65 cm小垄2行处理的增产率为5.12%。从高粱生长发育角度来分析,130 cm大垄3行处理高粱叶片干重、叶面积、叶绿素含量、比叶重以及穗干重明显高于65 cm小垄2行处理,这为130 cm大垄3行处理较高籽粒产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本试验对黑龙江省三江平原地区高粱的种植模式进行试验研究,以期为本区高粱密植栽培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为探索不同栽培模式对玉米产量影响,进行了垄直播覆膜、起垄直播不覆膜、起垄移栽覆膜、起垄移栽不覆膜、平土移栽覆膜(CK)5种处理的随机区组试验。结果表明:覆膜栽培与不覆膜栽培模式存在显著差异,其中起垄移栽覆膜栽培模式产量最高,单产达646.04kg/667m2,与平土移栽覆膜(CK)相比有极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20.
矮高粱绥杂7号标准化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海军 《中国种业》2013,(10):57-57
矮高粱绥杂7号是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绥化分院玉米二室开展早熟、矮秆、耐密植、适合机械化收获的高粱新品种选育研究工作过程中选育出的新品种,并创造出了与之相配套的大垄减免中耕栽培模式(1,1,3,4模式)和两垄夹一沟免中耕栽培模式(2,1,3,6模式)。推广绥杂7号的标准化栽培技术,有助于高粱栽培水平的提高,促进高粱产业的健康迅速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