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养猪场如何制定科学合理的免疫方案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首先,要摸清本猪场及周边猪场的疫病史,有针对性地制定免疫方案。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情,使得猪的疫情变得更为复杂。据研究证实,猪的高致病性蓝耳病病毒主要侵害猪的免疫系统,使机体抵抗力下降,同时抑制猪瘟抗体的水平。当发生高致病性蓝耳病时,多呈现混合感染,主要是附红细胞体、圆环病毒、猪链球菌、猪瘟病毒等与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病毒一起混合感染发病。  相似文献   

2.
应用猪蓝耳病、猪瘟RT-PCR检测试剂盒对疑似猪蓝耳病病毒、猪瘟病毒混合感染野猪病料进行检测,并对阳性材料进行病原特征基因序列测定与分析,结果显示:送检病料存在猪蓝耳病病毒感染,但不存在猪瘟病毒感染;对猪蓝耳病病毒流行株NPS2基因分析表明,野猪源蓝耳病病毒NPS2基因与家猪源同源性达95.2%以上,是存在基因缺失的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病毒。研究结果说明,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病毒可引起野猪发病,应采取相应疫苗免疫进行防控。  相似文献   

3.
猪高致病性蓝耳病的诊断及其防治措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诊断猪高致病蓝耳病(HPRRS),为猪场的防治提供有效的措施。方法对病死猪进行临床诊断、病理解剖和实验室诊断。结果结合临床、细菌诊断没有发现可疑细菌感染,抗体检测猪瘟抗体能达到有效保护,没有发现猪伪狂犬野毒抗体;RT-PCR结果显示该病例没有感染猪瘟病毒(CSFV)和猪蓝耳病的经典病毒(PRRSV),诊断发现有高致病性蓝耳病病毒(HPRRSV),病毒的培养也进一步证实有高致病性蓝耳病病毒。结论本案例为高致病性蓝耳病感染。  相似文献   

4.
生猪"两病"(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猪瘟)退出国家强制免疫后,其免疫密度大幅度降低,免疫保护率显著下降,以致生猪"两病"零星散发疫情偶有发生。本文针对江苏省泰兴市虹桥镇某猪场疫情,采取细菌学检查、病毒核酸检测以及常见传染病抗体检测,确诊为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和猪瘟混合感染。经及时采取综合防控措施:1)紧急接种猪瘟疫苗;2)间隔7 d后注射猪蓝耳病疫苗;3)圈舍内外彻底消毒;4)患猪肌肉注射干扰素、黄芪多糖;5)使用强力霉素和泰乐菌素拌料投喂,该猪场疫情得到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5.
旨在了解近几年猪场猪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免疫抗体水平,掌握疫情动态,为科学防控提供依据。研究结果表明,近几年仙游县猪场猪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平均免疫抗体合格率均达到国家要求。  相似文献   

6.
<正>猪瘟和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是严重危害养猪业的两种主要动物疫病,我国将其列为一类动物传染病,近年来国家调整完善了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支持政策和强制免疫策略。为科学研判全省猪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强制免疫退出后疫情发生风险,结合青海省养殖户养殖实际和防控特点,通过调查全省猪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情形势,分析近年来监测情况,采用流行病学调查、实地调查、问卷调查和专家论证等形式,对青海省猪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强制免疫退出进行了风险评估。1 青海省生猪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一窝初生发生先天震颤仔猪,分别进行了猪传染性胃肠炎、猪流行性腹泻、轮状病毒、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猪瘟、猪伪狂犬、猪2型圆环等病毒核酸检测,结果检出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和猪2型圆环病毒核酸阳性,未检出传染性胃肠炎、猪流行性腹泻、轮状病毒、猪瘟、猪伪狂犬等病毒核酸。  相似文献   

8.
谢丽华  戴光文 《养猪》2014,(3):124-125
对采自梧州市及其邻近省市的猪样品进行血清学和病原学检测,结果:猪瘟、猪O型口蹄疫、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免疫抗体合格率分别为89.1%、87.5%、84.44%,猪蓝耳病、猪伪狂犬病、猪A型口蹄疫、猪布鲁氏菌病野毒抗体全为阴性,猪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HP-PRRS)、经典猪蓝耳病、猪圆环病毒2型(PCV2)病原感染率分别为6.45%、18.87%、7.55%、16.13%。结果表明,所用疫苗可以有效阻断地方性优势流行毒株感染,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病毒和PCV2是危害猪群的重要致病因子,跨境引猪屠宰成为疫病传播的重要风险环节。  相似文献   

9.
罗昊  王红宁  黄勇  杨鑫  谢波 《养猪》2008,(2):54-56
对3个规模化猪场送检病料进行蓝耳病病毒和猪瘟病毒PCR、RT-PCR检测和细菌的分离鉴定,其中A场送检的12份病料中检测到变异蓝耳病病毒8份、普通蓝耳病病毒3份、猪瘟病毒2份,分离到致病性大肠杆菌共2株,沙门氏菌1株;B场送检的13份病料中检测到变异蓝耳病病毒6份、普通蓝耳病病毒1份、猪瘟病毒2份,分离到致病性大肠杆菌共3株,巴氏杆菌1株;C场送检的15份病料中检测到变异蓝耳病病毒7份,未检测到普通蓝耳病病毒和猪瘟病毒,分离到致病性大肠杆菌共2株;对发病初送检的血清抗体检测结果显示,A、B、C 3个场的猪瘟和蓝耳病的抗体水平不高,分别为猪瘟65%、42%、64%,蓝耳病71%、53%、79%,说明抗体水平低不能保护猪群是感染病毒的主要原因.还检测到猪群存在圆环病毒病抗体.  相似文献   

10.
信息大观     
农业部6月底前完成猪蓝耳病变异病毒集中监测近日,农业部召开全国高致病性猪蓝耳病防控工作视频会议,贯彻落实国务院领导同志指示精神,通报当前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情情况,分析疫情形势,进一步部署全国高致病性猪蓝耳病防  相似文献   

11.
<正>2006年6月以来,我国南方部分省市多地发生猪"高热病"。根据临床症状,曾经怀疑是猪瘟,猪蓝耳病和猪链球菌病等。后经农业部组织有关单位攻关,查明疫情主要是由猪蓝耳病病毒的变异株引起,2007年4月,农业部正式将其确定为"高致病性猪蓝耳病"。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是由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俗称蓝耳病)病毒变异株引起的一种急性高致死性蓝耳病。仔猪发病率可达100%、死亡率可达50%以上,母猪流产率可达30%以上,育肥  相似文献   

12.
殷志成 《养猪》2023,(5):70-72
猪瘟和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是对养猪业危害很大的两种病毒性传染病,简称生猪“两病”[1]。各地区根据当地生猪养殖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免疫程序。辽宁省北票市台吉营乡某猪场出现疫情,通过采取常见传染病抗体和病毒核酸的检测以及细菌学检查,确诊为猪瘟和高致病性蓝耳病混合感染。利用疫苗和干扰素及时防制,并使用抗生素拌料防止继发细菌感染,严格消毒有效控制了该猪场的疫情。  相似文献   

13.
从2009年10月到2010年3月我们共收治来自江苏、安徽、上海等南方地区的高致病性蓝耳病48例,经采取了有效的防治措施,疫情得到了较好控制,防治情况报告如下。1病案分析1.1临床表现高致病性蓝耳病因常与猪瘟病毒(CSFV)、猪圆环病毒(PCV2)、各种细菌及附红细  相似文献   

14.
猪蓝耳病又称猪的繁殖与呼吸综合症(PRRS),是一种高度传染性疾病,由动脉炎病毒科中的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病毒引起的。主要导致母猪繁殖障碍和断乳仔猪呼吸系统症状,并干扰猪正常免疫系统,易造成猪瘟免疫失败,致使高致病性猪蓝耳病与猪瘟混合感染。笔者就广西兴业县发生的一例高致病性猪蓝耳病与猪瘟并发病例,将其综合诊治情况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5.
每期关注     
要闻高致病性猪蓝耳病防控形势严峻中国农业部副部长尹成杰6月13日指出,中国当前处于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情高发期,大部分生猪没有进行免疫,加之病毒污染面较大,生猪大范围调运增大疫情传播可能性等因素,疫情防控形势严峻。而针对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专用新型疫苗已于今日正式投入使用,将在防控中发挥重要作用。据悉,2006年夏秋季节,中国南方部分地区发生猪病疫情,给养猪业造成较大经济损失。通过分析,专家锁定了新变异猪蓝耳病病毒为主要病原,并定名为“高致病性猪蓝耳病”。今年前5个月,中国有22个省份先后发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情。疫情县市194个、疫点289个,发病猪45858头,死亡18597  相似文献   

16.
当前国内对猪O型口蹄疫、猪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实行强制免疫。根据甘肃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检测,近年来甘肃省猪O型口蹄疫、猪瘟和高致病性蓝耳病免疫抗  相似文献   

17.
近两年来,我国很多地区暴发严重的猪疫情,对养猪业造成很大损失。本次疫情以高热、发病率和死亡率高、治疗效果不佳、饲料报酬降低、母猪繁殖障碍、生长速度下降等为特征,各种年龄、品种、性别的猪均可发生。该病发病急、传播快、多与非典型猪瘟(温和型猪瘟)病毒、圆环病病毒、蓝耳病病毒、流行性感冒病毒、附红细胞体、弓形体、链球菌病原混合感染,导致疫情复杂化。2007年的3月,农业部正式公布本次疫病的病原为“高致病性蓝耳病变异病毒”。  相似文献   

18.
目的:为适时掌握平凉地区规模化养猪场口蹄疫、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和猪瘟病原感染情况和血清抗体水平。方法:选取平凉地区散养户密集的高风险区猪场,在5月、8月、11月份随机采集猪血清30份,猪扁桃体30份,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试剂盒检测血清和扁桃体中口蹄疫、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和猪瘟核酸,采用ELSIA检测试剂盒检测血清中以上三种病原免疫和非免疫抗体。结果:2019年平凉地区猪群定点监测口蹄疫、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和猪瘟病原学监测均为阴性,口蹄疫抗体水平较低,发生该病的风险较高;高致病性猪蓝耳病非免疫抗体较高,猪瘟免疫抗体水平较高。结论:该监测点发生口蹄疫风险较高,应加强口蹄疫免疫和防控,持续定期进行猪瘟和猪蓝耳病病原学监测,适时退出免疫。  相似文献   

19.
《中国兽药杂志》2007,41(11):58-59
我国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情目前得到有效控制,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免疫措施在防控工作中发挥了关键作用。2006年夏季,我国南方省份发生了猪“高热病”疫情。经过专家综合分析和多次复核,确定该病毒是猪“高热病”的原发病因,定名为“高致病性猪蓝耳病”。2007年上半年,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情继续呈点状散发,下半年随着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苗的供应量逐步加大,生猪疫情得到有效遏制。7-8月在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高发期,生猪疫情发病率比6月份和去年同期明显下降。10月1日-25日,全国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点29个,发病3608头、死亡710头。与9月相比,分别…  相似文献   

20.
为推广猪瘟、猪口蹄疫和高致病性猪蓝耳病3种疫苗有效免疫,在前期开展"猪瘟疫苗(脾淋源)、猪O型口蹄疫疫苗和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苗有效免疫试验"确定新的免疫程序基础上进行扩大试验,进一步验证猪瘟疫苗1头份免疫剂量足以产生可靠的免疫保护;先免疫接种猪瘟疫苗,1周后免疫接种口蹄疫和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苗,二者有明显的协同促进作用,适宜在农村散户中使用;3种疫苗同时分点注射,相互之间干扰较大,猪瘟病毒抗体产生时间推迟,不宜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