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高寒半干旱区栗钙土肥力指标体纱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壤肥力是制约高寒半干旱栗钙土区农业持续发展的关键因子。采用野外调研和田区培肥定位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应用相关分析、逐步回归、主成份分析等多地凶娄理统计原理,建立了该区栗钙土土壤肥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表明:蔗糖酶、易氧化碳、速效氮、速效磷、阳离子代换量、〈0.01mm的物理性粘粒、重土昨合量8个指标是反映耕层土壤肥力的“体质”指标;剖面第二层的〈0.01mm物理性粘粒、碳酸钙含量以及表土层厚度是反映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能量学观点,对山东、浙江沿海潮土及滨海盐渍土进行了不同土水势条件下,土壤持水性与主要影响因素的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0.02mm物理性粘粒与土壤盐分含量是影响土壤持水性的主要因素。其中,30~50kPa吸力下,土壤盐分含量起着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温孟滩移民区64个不同质地土壤样品的分析指出:土壤中的速效钾、有机质、土壤pH 以及土壤有效水含量等性状与土壤中的物理性粘粒含量有密切的相关关系。随着土壤中物理性粘粒含量的增加,土壤速效钾、有机质含量增加,土壤 pH 则下降;土壤中的有效水含量在物理性粘粒含量60%左右时最高。土壤中的全氮、速效氮、全磷等含量与土壤中的物理性粘粒含量没有明显的线性相关关系;但当土壤中物理性粘粒含量低于10%时,土壤中的各种养分性状都明显恶化;当土壤中物理性粘粒含量超过70%时,土壤的通气孔隙将低于10%。在温孟滩区所进行的工程改土中,应以土壤中物理性粘粒含量在10%~70%为宜。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滹沱河流域3个土类(含6个亚类)的磷酸吸收系数(PAC),以磷酸吸收系数作为土壤吸磷强度指标,结果表明,各类土壤的吸磷强度差异很大,土地土壤小于平原土壤,棕壤小于褐土,褐土小于潮土;从剖面层次看,同一类型土壤表层土壤的PAC较其它层次大。相关分析,回归人析表明,影滹沱河流域土壤PAC的主要因素是〈0.01mm土粒物理粘粒)含量。其次为CaCO3含量,根据目标产量,作物从土壤中携走的磷量,参考  相似文献   

5.
塑料薄膜包装对花椰菜采后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比较了0.005mm、0.007mm、0.025mm聚乙烯(PE)膜,TY-1保鲜袋和CF-8硅窗保鲜袋包装对花椰菜冷藏期间品质的影响。经45d贮藏后结果表明:以上各处理的失重率分别为7.36%(P<0.01)、5.89%(P<0.01)、4.08%(P<0.01)、2.37%(P<0.01)、1.28%(P<0.01),而对照为31.84%;抗坏血酸含量(mg/100g)处理组分别为10.94(P>0.05)、52.07(P<0.01)、45.89(P<0.01)、42.23(P<0.01)和44.13(P<0.01),而对照为7.934mg/100g。试验组固形物(TSS)含量均比对照组降低了27%~44%。3种包膜处理的有机酸含量则比对照高出39%~58%,各处理间以0.07mmPE单花头包膜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6.
采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地统计学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吉林省公主岭地区土壤表层(0~20cm)pH、有机质、速效磷、速效钾、粘粒这5种土壤肥力指标的空间变异性。结果表明:土壤pH、有机质、速效钾、粘粒的理论模型均为球状模型;速效磷的理论模型为纯块金效应模型。粘粒、速效钾、有机质、pH的C0/(C0+C)变化范围是37.27%~49.66%,均表现出中等的空间相关性,说明其空间变异是由随机性因素和结构性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根据目前的评价标准,该地区土壤pH和有机质主要分布在2~3级;速效磷和速效钾主要分布在2~4级;而粘粒则分布在3~4级,说明该地区肥力指标基本上处于中等级别。  相似文献   

7.
以BALB/C小鼠为实验对象,研究了黑粘米酶解水提液对小鼠某些衰老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黑粘米酶解水提液能降低小鼠脑B型单胺氧化酶(MAO—B)活性40.68%(P<0.01);肝脏超氧化岐化酶(SOD)和全血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分别提高10.41%(P<0.05)和19.31%(P<0.01);肝脏过氧化脂质(LPO)含量降低25.71%(P<0.05);皮肤和尾腱羟脯氨酸(HPP)含量分别增加15.41%(P<0.01)和12.1%(P<0.01)。提示黑优粘米酶解水提液有较好延缓衰老作用。  相似文献   

8.
采用多种多元分析方法,对土壤物理、化学、微生物和土壤酶等盐渍土测定指标进行综合分析,最终确定了为修复和改良盐碱地而建立“淡化肥沃层”的土壤肥力指标体系。首先采用变量聚类分析法将指标分为4大类,从20多项指标中进一步选出13项,再采用主组元分析确立了6项指标,进而通过以土壤有机质含量为核心的多元回归分析法进行辅助分析与验证,最后确定了土壤有机质含量、全氮、速效磷、速效钾、土壤水扩散率、蔗糖酶等6项为盐渍土培育“淡化肥沃层”的土壤肥力指标。  相似文献   

9.
采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地统计学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吉林省公主岭地区土壤表层(0~20cm)pH、有机质、速效磷、速效钾、粘粒这5种土壤肥力指标的空间变异性.结果表明:土壤pH、有机质、速效钾、粘粒的理论模型均为球状模型;速效磷的理论模型为纯块金效应模型.粘粒、速效钾、有机质、pH的C0/(C0+C)变化范围是37.27%~49.66%,均表现出中等的空间相关性,说明其空间变异是由随机性因素和结构性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根据目前的评价标准,该地区土壤pH和有机质主要分布在2~3级;速效磷和速效钾主要分布在2~4级;而粘粒则分布在3~4级,说明该地区肥力指标基本上处于中等级别.  相似文献   

10.
对陕西省烟区100个黄绵土样的基本理化性状和不同形态钾含量进行了测定,并分析了相应的100个烟样的烟叶含钾量,结果表明:①土壤中水溶态钾、代换态钾、非代换态钾、矿物态钾和全钾的平均含量分别为21.1,115.2,701.2,17295.1和18216.0mg/kg.②各种形态钾与有机质均呈正相关,水溶态钾与黄绵土物理性粘粒呈显著负相关,代换态钾与黄绵土物理性粘粒、CEC及水溶态钾呈显著正相关。③土壤缓效钾是钾素供应的潜在指标,其释放过程符合Y=ax-b模式。有机质是影响土壤速效钾的供应和补给的重要因子。④种烟前后土壤速效钾含量均与烟叶含钾量呈极显著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11.
宁夏砂田小尺度土壤性质空间变异特征与肥力评价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砂田是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农民在恶劣的气候、土壤和地形等自然条件下,为了生存经过长期生产实践不断总结创新所形成的一种独特的耕作方式。保持和提高砂田土壤肥力质量是改善土地生产力、延缓砂田退化的基础。【方法】按照10 m×10 m网格方式采集110个砂田土壤表层(0—20 cm)样品,选取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全钾、速效磷、速效钾、pH和电导率作为土壤肥力特征的评价因子,采用相关系数法确定各土壤肥力指标的权重,根据宁夏砂田土壤特征和作物品种,选择隶属度函数曲线类型,同时确定隶属度函数转折点取值,然后根据各土壤肥力因子的权重和隶属度值计算土壤综合肥力指数值;利用地统计学分析方法构建土壤各肥力因子的最适半方差函数模型,确定砂田土壤各肥力因子的空间变异特征和空间格局;结合土壤综合肥力指数值及其空间分布状况对砂田土壤肥力特征进行分级评价。【结果】经典统计表明,pH的变异系数最小仅为0.01,表现为弱变异,均值为9.15,土壤呈碱性。其他肥力指标变异系数处于0.10—0.72,属于中等变异。通过极差可以看出各项土壤性质含量在农田尺度存在明显的差异。研究区土壤综合肥力指数值在0.18—0.59,平均值为0.34。地统计学表明,砂田土壤各项肥力指标块金系数均小于25%,呈现出较强空间自相关性。通过普通克里格空间插值图可以看出,土壤有机碳在田块尺度上分布较为均匀,含量集中在1.5—2.5 g·kg-1,在研究区南侧有机碳有岛状高含量点存在;电导率分布也较为均匀,集中在100—300μs·cm~(-1),其在北部含量较高;土壤全氮、全磷和全钾含量普遍较低,在空间呈现出明显的斑块状分布特征;土壤速效磷和速效钾在研究区北部有岛状高含量点存在;pH在整个研究区呈现明显的斑块状分布特征。土壤综合肥力指数值空间分布状况表明,研究区Ⅲ类地分布最广,占整个研究区面积的56%,属中等肥力状况。砂田南部以Ⅱ类地为主,占整个研究区面积的25%,肥力状况良好。Ⅳ类地占整个区域面积18%,其肥力状况较差。【结论】土壤性质和土壤肥力指数在田块尺度上空间分布复杂、规律性不明显,呈斑块状分布特征。根据各项土壤属性指标和土壤综合肥力指数值的分布情况判断,砂田土壤肥力总体水平较低,其中有机碳和全氮是制约砂田土壤肥力的主要限制因子。应通过增施有机肥、轮作和休耕等方式改良和培肥土壤。  相似文献   

12.
广西蔗区土壤肥力特征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分析评价广西甘蔗种植区的土壤肥力状况,为甘蔗科学合理种植及施肥提供理论依据,并进一步完善广西蔗地土壤肥力评价体系.[方法]对采自广西甘蔗种植区3 006个样点的耕层土壤样品进行养分测定,并采用改进的Nemerow肥力综合指数法评价该基地土壤的肥力特征.[结果]试验结果表明,广西蔗区土壤质地粘重,绝大多数土壤偏酸性,平均值为4.94;土壤有效硼缺乏,平均含量为0.24 mg/kg;土壤交换性镁含量偏低,平均值为62.34 mg/kg;有机质含量一般,碱解N、速效P、速效K、有效铜、有效锌、有效锰、有效钙含量总体处于中等水平,但呈现养分区域不平衡现象与高产土壤条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改进的Nemerow肥力综合指数法评价结果显示,蔗地土壤肥力为Ⅲ级,即低肥力水平,综合肥力指数为0.56.单项肥力指数有效铜,有效锌,交换性镁,速效,有效锰,碱解氮处于贫瘠水平,其他指标处于一般肥力水平或较高肥力水平.[结论]广西甘蔗种植区土壤肥力总体属于较低水平;采用上述综合评价方法,可提高土壤肥力评价的定量化水平和科学性,从而可减少评价过程中主观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北京延庆盆地农田表层土壤肥力评价及其空间变异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目的】土壤肥力评价及其空间变异研究,可为科学施肥、作物布局调整等提供依据。【方法】在以往土壤肥力评价仅考虑常规养分指标的基础上,引入微量元素养分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隶属度函数和地统计方法,对北京延庆盆地表层土壤肥力进行综合评价,并研究其空间变异特征。【结果】研究区土壤常规养分和微量元素养分的综合肥力贡献率分别为0.63和0.37;土壤综合肥力指数处于0.22—0.97,平均为0.53;其空间变异具有一阶趋势,去除趋势后所剩残差表现出较弱的空间相关性;空间总体分布受有机质和全氮分布的影响较大,局部地区分布还受有效铜、有效锌等微量元素养分的影响;菜地土壤单一有效微量元素指标的肥力水平和综合肥力水平总体上均高于果园和粮田。【结论】将土壤常规养分和微量元素养分同时纳入土壤肥力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是可行的和必要的,利用地统计学方法能较好地揭示土壤肥力质量的空间变异规律。  相似文献   

14.
庞泉沟流域土壤粒径分形维数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庞泉沟流域不同海拔人工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林、天然油松林、人工华北落叶松(Larix principis-rupprechtii)林、天然华北落叶松林、油松-辽东栎(Quercus wutaishansea)混交林、山杨(Populus davidiana)林、白桦(Betula platyphylla)林、云杉(Picea asperata)-华北落叶松混交林等林种10个典型林分共39份土壤样品的质地、分形维数以及土壤养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的土壤质地主要砂质壤土、粉砂壤土、壤质砂土及砂土,其比例分别为46.15%、25.64%、23.08%、5.13%。流域内砂粒、粉粒和黏粒含量平均值分别为62.34%、36.58%、1.08%,粉粒和黏粒变异程度高于砂粒。分形维数介于1.773 3~2.778 9,均值为2.509 0,标准差为0.192 5,土壤质地越粗,土壤粒径分形维数越小。土壤粒径分形维数与土壤砂粒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与粉粒含量和黏粒含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流域内不同林分土壤pH值在6.25~8.09,天然林土壤表层有机质、全氮、速效钾含量显著高于人工林,碱解氮含量人工林显著高于天然林,所有林分土壤表层均缺乏有效磷。土壤粒径分形维数与pH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与有机质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与全氮、碱解氮、速效钾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与有效磷相关性不显著。分形维数越大,土壤pH越大,土壤肥力越小。因此,土壤粒径分形维数可以作为判断庞泉沟流域土壤质地差异与土壤养分差异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5.
不同稻草还田方式下土壤碳库管理指数的研究(英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明确稻草还田方式对双季稻田土壤肥力的影响。[方法]对不同稻草还田方式对土壤总有机碳(CTOC)、活性有机碳(CA)、矿化碳(CM)的影响进行分析,并计算各处理碳库活度(A)、碳库活度指数(AI)、碳库指数(CPI)和碳库管理指数(CPMI)。[结果]与不施肥对照相比,早晚稻两季稻草还田提高了土壤总有机碳、活性有机碳和矿化碳含量及其碳素有效率。等养分条件下,稻草还田处理的土壤总有机碳、活性有机碳及其碳素有效率均高于稻草烧灰还田和稻草不还田处理,且活性有机碳含量差异显著。土壤碳库管理指数处理间差异达显著或极显著,其大小趋势为稻草全量还田>稻草烧灰还田>稻草不还田。[结论]本研究为增加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以及增加土壤肥力提供了量化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绿肥种植对石灰土脲酶活性与土壤肥力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绿肥对石灰土的增肥效应。[方法]取桂林毛村常年种植过紫云英绿肥的冬闲田和自然抛荒农田中的石灰土,测定石灰土的脲酶活性和土壤肥力。[结果]绿肥种植大大提高了石灰土N、P、K的有效态、全氮含量及脲酶活性,但对全磷、全钾的增加不明显。石灰土脲酶活性与石灰土氮磷钾全量、碱解氮、速效钾呈显著相关。石灰土脲酶活性呈垂直分布规律,从耕作层到犁底层下降明显,从犁底层到底土层下降缓慢。石灰土肥力在垂直方向上呈明显的递减规律。石灰土速效钾对脲酶活性的直接作用有较强的负效应,但其间接作用使其与脲酶活性在表观上显示正相关关系。[结论]脲酶活性是表征石灰土肥力水平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番茄大棚土壤酶活性作为评价其土壤肥力指标的可行性。[方法]以廊坊市番茄大棚土壤为材料,研究其土壤肥力状况与土壤酶活性的相关性。[结果]廊坊市番茄大棚土壤全氮、碱解氮含量中等偏下,全磷、缓效钾、有效磷、速效钾含量极高,有机质严重缺乏,土壤养分含量极不均衡。磷酸酶活性与全磷、速效钾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有机质、全氮、缓效钾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番茄大棚土壤酶活性之间的相关性不是很好。[结论]磷酸酶活性能很好的指示土壤中有机质、全氮、缓效钾、速效钾的状况,可以作为评价番茄大棚土壤肥力的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为改善设施农业条件下土壤肥力状况,提高设施农业产量。[方法]在银川市贺兰地区开展田间试验,分析沼液复合微生物菌肥、灭菌沼液肥、常规施肥对设施番茄株高、茎粗、叶片数等生长指标及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结果]相对于对照处理,在番茄初花期沼液复合微生物菌肥,使得株高、茎粗、叶片数的增幅为32.2%~50.7%,在初果期增幅则为23.3%~46.1%;土壤有机质含量比对照提高了56.9%,全氮和全磷含量也稳步增加;而常规施肥相对于沼液复合微生物菌肥,土壤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大量增加(增幅分别为203.0%和50.0%),容易造成土壤养分的淋失。沼液复合微生物菌肥条件下,番茄生长指标与土壤碱解氮、有机质含量极显著正相关;而常规施肥条件下番茄生长指标与土壤养分间相关性不显著。[结论]设施种植条件下,沼液复合微生物菌肥相对于其他肥料类型更有助于番茄植株生长和土壤肥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19.
基于27年长期试验,采集0~20 cm和20~40 cm两土层原状土样,研究施氮磷钾化肥及配施有机肥对洞庭湖区典型水稻土物理性状及团聚体中有机碳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施肥相比,长期施肥后两土层内土壤总孔隙度、田间持水量分别提高2.6%~8.3%、-3.0%~23.5%,土壤容重则降低3.0%~11.6%,其影响效应随土层加深而减弱,在0~20 cm土层均达显著水平(P<0.05)。长期施肥后粒径>5 mm具不良孔性的团块结构数量明显减少,两土层中0.5~2 mm和2~5 mm大团粒结构体比例则较不施肥处理分别显著提高57.3%~94.3%和25.8%~103.8%(P<0.05),土壤物理结构得以改善。随粒径减小,团聚体中有机碳含量和储量分别呈现逐渐增加和降低的变化趋势,长期施肥均显著提高两土层特别是0~20 cm层土壤及各级团聚体中有机碳含量(P<0.05)。施肥主要影响且显著提升粒径<5 mm特别是0.5~2 mm和2~5 mm团聚体中有机碳储量。研究表明,氮磷钾化肥配施有机肥改善土壤物理性状和增强团聚体固碳能力的效应较氮磷钾化肥单施更为突出,且随有机肥施用比例增加,其效应愈趋明显。  相似文献   

20.
主成分分析在潮土土壤肥力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利用主成分分析法评价不同施肥措施对土壤肥力质量的作用.在对河南潮土长期定位监测的基础上,对土壤进行了理化性质测试,选择其中的有机质,全氮、全磷、缓效钾、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和pH值等项目作为评价指标,应用主成分分析法,对11个不同施肥方式下的土壤肥力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各处理土壤肥力指标依次为1.5MNPK>M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