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近几年,陕西省韩城市糯玉米种植面积逐渐扩大,在农贸市场及人们的餐桌上可以天天见到,已越来越受消费者的青睐,成为市场受宠的新鲜食品。推广糯玉米高产栽培技术,既可增加经济效益又能繁荣市场。  相似文献   

2.
糯玉米优质高产栽培技术及发展前景   总被引:18,自引:9,他引:18       下载免费PDF全文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食品多样化的要求,促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糯玉米以其营养价值高、风味独特、易消化吸收、饲用价值高、用途广泛和种植效益好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采用优质高产栽培技术,提高糯玉米的产量和品质,对提高种植者和加工者的经济效益,满足市场需求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种植开发糯玉米及相关产品,使糯玉米的综合利用得到迅速发展,已成为当今我国发展农业生产的重要内容和农民增产增收的新途径。近年来鲜食甜糯玉米种植和加工业在新疆各地悄然兴起,为了加快新疆鲜食糯玉米新品种选育和推广,促进种植业结构调整,提高农牧民收入,新疆农垦科学院作物所进行了优质高产鲜食糯玉米新品种的选育。  相似文献   

4.
优质高效糯玉米垦粘1号、垦粘2号及其开发利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糯玉米起源于我国 ,我国人民先认识了糯玉米 ,但对其优异品质的认识以及如何对其开发利用并未走在世人之先。早在二战期间 ,美国人就利用糯玉米淀粉代替进口的木薯淀粉 ,随着对糯玉米的不断认识 ,开发出多种食品、工业产品 ,并形成了相当规模、从选育到加工的产业化大生产。我国对糯玉米改良利用起步较晚 ,80年代部分单位才开展杂交种选育工作 ,垦粘 1号 ,垦粘 2号就在这时开始选育 ,它的问世 ,给种植加工糯玉米奠定了良好的品种基础 ,形成了今天的糯玉米产业化生产。1 品种特点1 1 垦粘 1号(1)熟期早 ,产量高。垦粘 1号是黄粒糯玉米单交…  相似文献   

5.
巩双印 《玉米科学》2007,15(Z1):113-114
地膜覆盖能够提高地温,可使糯玉米垦粘1号生育期提前10-15d,采用大垄覆膜高产栽培技术,可在高纬高寒的黑河地区跨区种植糯玉米垦粘1号,完善了该区作物种植体系。  相似文献   

6.
漳州市长泰区为闽南地区甜、糯玉米主要种植区,年种植玉米占全区粮食种植面积30%以上。为确保甜、糯玉米高产、优质、高效,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实施甜、糯玉米新品种引种对比试验,以筛选出适宜长泰区种植、推广的糯玉米新品种。  相似文献   

7.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鲜食糯玉米受到越来越多市民的喜爱。安徽省新审定的优质糯玉米新品种正糯8号、宿糯1号在安徽省淮北及江淮各地种植,  相似文献   

8.
糯玉米淀粉的改性及其在轻工业中的应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糯质玉米品质优良,柔软香甜,风味独特,营养丰富,是轻工业的上等原料;糯玉米淀粉或其变性淀粉在制糖、酿造、食品和粘合剂生产等方面均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糯玉米是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重要经济作物之一。  相似文献   

9.
糯玉米优质高效栽培技术及加工利用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5  
糯玉米开发与利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但做到优质与高效确非易事。我们从1993年开始对糯玉米新品种选育、栽培技术及加工利用进行了研究。本文阐述了糯玉米优质高效栽培技术和合理加工利用途径。  相似文献   

10.
糯玉米,也叫黏玉米,具有较高的黏滞性和适口性,营养丰富,适合速冻加工,含有较多的赖氨酸、谷氨酸、白蛋白与胶原蛋白,胚乳全部为支链淀粉组成,是食品工业、纺织、造纸工业的好原料,其茎叶也是上等的饲料,有广泛的发展前景。近年来,糯玉米种植面积逐年扩大,已成为人们生活中难以缺少的佳品。如何保证品质、提高产量是其发展中要解决的新问题。下面就多年来的实践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1.
鲜食玉米及优质高产栽培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鲜食玉米是在乳熟期采摘鲜嫩果穗用于蒸煮食用的玉米类型。作为一种特殊的消费食品 ,鲜食玉米在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中越来越受到重视 ,消费量和种植面积也越来越大。在西方 ,鲜食玉米创造的农产值超过 5亿美元 ,年产甜玉米罐头 70多万t,速冻甜玉米 4 5万t ,人均消费新鲜甜玉米 3 2kg。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玉米深加工企业的发展 ,国内对鲜食玉米的需求会越来越大。1 鲜食玉米的类型及特点鲜食玉米的类型目前主要包括糯玉米、甜玉米等。1 1 糯玉米糯玉米是受第 9染色体上的隐性糯质基因控制的玉米突变类型 ,其子粒胚乳表现致密 ,不…  相似文献   

12.
巩双印 《玉米科学》2007,15(1):113-114
地膜覆盖能够提高地温,可使糯玉米垦粘1号生育期提前10~15 d,采用大垄覆膜高产栽培技术,可在高纬高寒的黑河地区跨区种植糯玉米垦粘1号,完善了该区作物种植体系.  相似文献   

13.
采用常规高产稳产分析方法和高稳系数法,结合AMMI模型对2017年和2018年河南省7个糯玉米区试参试品种进行比较分析,筛选出高产稳产的糯玉米新品种及其适宜种植区域。结果表明:洛白糯3号是丰产性和稳产性较好的品种,适合河南省内种植,周糯6号是丰产性好、稳产性中等的品种,适合商丘、焦作、南阳等地种植。  相似文献   

14.
通过鲜食糯玉米、樱桃小番茄、胡萝卜的合理搭配种植,使作物间可以获得良好的空间互补效应,充分利用了土地空间。这种模式既保证了糯玉米的不同上市时间,又解决了小番茄露地苗期移栽缓苗的弊端,还躲避了胡萝卜伏天种植的不利环境,从而有效地提高了单位面积的产出和效益。  相似文献   

15.
种植密度对甜玉米与鲜食糯玉米产量与品质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田间试验的方法,研究低密度(3.5万株/hm2,LD)、中密度(5.5万株/hm2,MD)、高密度(6.5万株/hm2,HD)种植对甜玉米(520)、糯玉米(吉农糯112)商品品质、食用品质以及部分营养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种植密度对鲜食玉米商品品质的影响较大,高密度种植会显著降低有效穗长、出籽率以及百粒重等商品性状。甜玉米皮渣率以及糯玉米的种皮厚度受种植密度影响较大,高密度处理下甜玉米(520)的皮渣率比低密度处理增加29.2%,糯玉米(吉农糯112)种皮厚度下降24.78%。种植密度对脂肪、可溶性总糖以及赖氨酸含量的影响不显著,显著影响鲜食玉米子粒中蛋白的含量,高密度处理下甜玉米(520)与糯玉米(吉农糯112)蛋白含量比低密度处理分别降低近1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16.
糯玉米最早起源于中国,属特用玉米类型.有白、黄、紫、黑等几种颜色,在我国很多地方都有种植,把它作为一种特用鲜食玉米来开发是近几年的事。成熟糯玉米晶莹剔透.内在品质也非常好,口感绵软清香,营养丰富;其子粒中的淀粉,是特殊的重要工业原料;而其鲜穗具有甜、黏、香的特点。糯玉米的蛋白质、脂肪含量均优于普通玉米.其淀粉含量不仅高而且易于消化吸收.营养价值较高.将它制成粉状可制多种黏食。  相似文献   

17.
浅谈覆膜马铃薯与糯玉米复种技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郑东辉 《杂粮作物》2010,30(1):33-34
通过近几年的试种,总结出了一些覆膜马铃薯与糯玉米的复种技术,以改变彰武地区传统单一的种植形式,给农民带来更大的经济收入。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南方地区及大中城市郊区鲜食糯玉米生产发展迅速,种植的糯玉米品种繁多,品种杂、乱现象严重,有的品种生态适应性差,真正高产、优质的品种少,缺乏良种良法配套栽培技术,产品达标率低,常常给种植的农户造成一定的损失.因此,开发适宜南方生态条件的鲜食糯玉米品种及其配套栽培技术,对南方鲜食糯玉米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通过多年试验研究,以自选系HN01作母本,自选系HN02作父本于2000年选育了糯玉米单交种科湘糯玉1号.该品种生育期适中,植株整齐一致,果穗大小均匀,鲜食品质较优,产量较高,综合抗性较好,适宜湖南省种植,已于2003年3月通过湖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19.
孙祎振 《作物研究》2007,21(3):289-291
本文提出优良的糯玉米新品种和配套的栽培技术是促进糯玉米生产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以北京市审定的糯玉米新品种“银糯1号“的为例,论述其选育的基本过程和主要特征特性,为达到生产优质、丰产、绿色的“银糯1号“糯玉米,而提出一系列的配套栽培技术,包括择地、种植、管理、施肥、病虫害防治、收获和保鲜等.鲜食采收期确定为授粉后第22~28d是各种营养物质积累最佳和风味品质最佳时期.  相似文献   

20.
为比较分析鲜食糯玉米与花生等行距间作经济效益,以5个糯玉米组合和黔花生1号为试验材料,分析了鲜食糯玉米和花生在净作、间作条件下的主要农艺性状、产量和经济效益差异。结果表明,鲜食糯玉米与黔花生1号等行距间作可增加玉米鲜果重158.7~2883.6kg/hm~2,增加植株鲜重4.00~8.00t/hm~2,延长乳熟生育期1.3~2.0d;半紧凑株型糯玉米与花生间作的土地当量比和间作优势比平展型分别高0.16和2274.45kg/hm~2;间作经济效益明显高于糯玉米净作或花生净作,以半紧凑型株型糯玉米与花生间作的经济效益最好,安试糯-4与黔花生1号间作经济效益为60021.75元/hm~2,是糯玉米净作的1.67倍,是花生净作的2.2倍。在不改变糯玉米种植密度条件下,行间等行距间作的花生的产值能完全抵消玉米单作的成本投入,是增加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