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九孔鲍是杂色鲍的一种 ,本地区自1993年从台湾引进九孔鲍至今 ,其苗种培育方法一直沿用传统的池底四脚砖平面养殖法(在此称底养法)。为了充分利用水体 ,提高育苗池的利用率 ,1999年 ,我们采用立体高密度笼养模式培育九孔鲍苗 ,并与传统的底养法进行对比试验 ,取得明显的效果。现将有关做法总结如下。一、材料与方法1.试验法及其配套设施试验池采用漳洲市海珍品发展研究中心良种场的原鲍苗培育池E5、E6号 ,规格720厘米×330厘米×120厘米(池深) ;培育鲍苗用的笼子采用规格为6目的聚乙烯塑料筛绢网加工做成的直径…  相似文献   

2.
光合细菌在鲍养殖中的应用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试验采用添加光合细菌、减少换水量的方法进行鲍鱼养殖。结果表明,在200L的塑料桶进行盘鲍人工育苗试验中,试验组以每天换水1/3、添加40ppm光合细菌培养液,其养殖效果与采用3倍流水换水量的对照组相当。而在九孔鲍人工育苗的大池试验中,试验池以每天换水1/3添加50ppm光合细菌培养液的养殖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其平均壳长、平均个体重量较对照组提高5%与55%,总育成率较对照组提高20%。  相似文献   

3.
为探索流水条件与换水操作对缢蛏育苗初期的影响,2015年9月在三门东航水产育苗场进行试验,试验桶X(编号1、2、3*、4*、5*、6*)设置筛绢网与进出水开关控制流水速度,试验桶Y(编号7、8)未设置筛绢网且进行倒池操作,水温26~27.5℃,pH 8.0~8.2,盐度13,光照度低于1000lx。结果表明,对于非流水性育苗,加大换水量与设置筛绢网减少机械损伤能够显著提高缢蛏幼虫期的存活率(P0.05),对孵化及生长变态等指标无显著影响(P0.05);对于流水性育苗,当换水量逐渐加大时,缢蛏卵子的受精率降低,受精卵的孵化率在提高后回落,D形幼虫规格无显著差异(P0.05),稚贝规格与变态率降低,变态时间延长,缢蛏幼虫的壳长在试验中后期生长速率减缓、存活率降低,但与非流水性试验组的壳长及存活率数据进行对比得出,当流水量较小时,缢蛏幼虫壳长无显著差异(P0.05),存活率有明显提高。本试验验证了适量的流水性育苗与不倒池换水操作可以显著提高缢蛏幼虫孵化率、变态率、存活率,对变态时间与稚贝规格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4.
九孔鲍人工育苗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明  孙功辉 《水产科学》1999,18(2):15-17
报告了我国北方沿海地区利用电厂冷却海水进行九孔鲍人工育苗的试验。试验结果表明;九孔鲍在繁殖匀性及其育苗技术工艺条件等方面与我国以往的皱纹盘鲍常规育苗方法有较明显的差别,必须采取与之相应的技术手段。利用余热水在大连地区进行九孔鲍人工繁殖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5.
微生态制剂对九孔鲍育苗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试验在九孔鲍育苗过程中投放光合细菌,菌数密度为6.66×109个/ml,使育苗池水里的光合细菌浓度分别为0、10×10-6、20×10-6、40×10-6,研究在不同光合细菌浓度下九孔鲍苗的生长发育及存活率情况.试验采用对各组九孔鲍苗壳长定期测量,试验完毕时对鲍苗数目进行全部计数,最后用数理统计方法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试验结果表明,在九孔鲍育苗过程中加入一定浓度的光合细菌,对鲍苗的生长和存活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光合细菌的最适使用浓度为20×10-6左右.  相似文献   

6.
在中华绒螯蟹的育苗过程中,采用添加微生物的方法调节育苗水体的水质,结果表明:与对照池相比,试验池中的氨氮明显下降,溶氧量增加,pH值变化不大;河蟹各期幼体的成活率提高,从SouⅠ期幼体至大眼幼体,试验池的成活率为13.9%,对照池仅8.1%。因此,在河蟹的育苗生产上,利用添加有益微生物的水质循环装置,能有效地提高育苗产量,节约成本。  相似文献   

7.
《海洋渔业》1980,(2):23-23
<正> 为了探索简便的人工繁殖对虾幼苗的方法,天津上古林公社沿海大队在1979年进行了土池繁殖试验.经过努力,用土池育出了仔虾和幼虾31万尾. 试验池是用废旧的盐池加工改造而成,共挖建孵化池、育苗池和饵料培养池9口,简易排、进水渠4条,占地3亩.水入池前用40~80目筛绢方框过滤.用鱼藤  相似文献   

8.
九孔鲍苗“脱板症”病原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1,自引:5,他引:11  
本文研究近年来在九孔鲍人工育苗中出现的大量死亡现象“脱板症”的病原。采用了组织病理学研究方法,通过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九孔鲍苗组织细胞中发生内质网膨大现象、具纤毛结构细胞层下的细胞质中有大量的球形病毒存在。鉴于九孔鲍育苗生产现场已使用多种抗菌性药物治疗无明显的效果,初步认为九孔鲍幼苗大量死亡的病原体为一种球型病毒。本文还探讨了九孔鲍苗脱板症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9.
九孔鲍人工育苗关键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九孔鲍属软体动物门,前鳃亚纲,鲍科,鲍属。九孔鲍已是我国南方海域、台湾省以及东南沿海鲍科中最重要的养殖种类。近几年随着南方地区的养殖规模和消费群体的不断扩大,九孔鲍市场需求量逐年增加,推进了人工育苗规模的不断拓展。但是由于受到海水水质及病害的影响,九孔鲍在南方育苗的成活率越来越低,而在北方育苗成活率却逐步提高,所以逐渐形成了一股南鲍北育的热潮。为此,我们于2004~2006年在北方进行了九孔鲍的生产开发和科技研究。现将九孔鲍人工育苗的关键技术及经验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0.
2004年至2006年,我们从台湾和广东引进九孔鲍亲本,进行良种选育和育苗技术工艺改进的试验,取得显著成效,并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005年成功培育出良种鲍鱼苗160万粒,2006年培育了270万粒,现把其健康育苗技术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1.
九孔鲍苗脱板病防治的几点建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我国南方地区九孔鲍育苗连续出现严重脱板和剥离后暴发性死亡等现象,致使九孔鲍苗育苗量大幅度减少,已严重制约我国南方地区鲍鱼养殖业的发展。为此,笔者根据近年对海南省九孔鲍育苗病害调查及鲍苗病害防治试验结果,对九孔鲍苗“脱板病”的病因进行浅析,并提出几点病害防治的建议,以供科研与生产人员参考。一、应注重亲鲍的培育工作亲鲍培育是繁育优质鲍苗的一项极为重要的前提性工作,没有培育出性腺成熟的亲鲍,就不能获得优质的受精卵,而劣质的受精卵孵化出的幼体容易出现发育不良、大量死亡的现象。培育优质亲鲍可采取如下措施:1.…  相似文献   

12.
李建应 《齐鲁渔业》2003,20(1):10-10
一、池塘准备 虾苗繁育池面积以2—3亩为宜,水深1—1.5m。在亲虾放养前20~30天,每亩用生石灰150 kg清塘,并晒硬塘底。在育苗前1~3天进水,进水时用60~80目尼龙筛绢过滤,严防野杂鱼及鱼卵入池。在池塘浅水区种植水花生等水草作虾巢。  相似文献   

13.
河蟹育苗成活率和溶氧关系的试验材料与方法五个圆形水泥池,面积7.3平方米,水深1.3米,水体9.5立方米。每池安放5个气泡石,连续充气。育苗水经三种处理:1、2号池对虾育苗过滤设施过滤海水入育苗池,育苗时透明度大于130厘米,水中藻类极少,水中溶氧水...  相似文献   

14.
红鳍东方鲀工厂化育苗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0年5月中旬,在山东省南部沿海,从围网作业船上收购到红鳍东方纯2雌、2雄,获受精卵80万粒。使用自行设计的上半部呈圆柱形,下半部呈圆锥形的筛绢孵化器,进行流水、充气孵化。青岛点前期培育25天,后期培育15天,共育苗7.714万尾,成活率为35.7%。烟台点,前期培育15天,后期培育34天,分别使用小水泥池和海带育苗池,共育苗3.54万尾,两种育苗池的成活率分别为69.6%和91%。  相似文献   

15.
九孔鲍胚胎发育过程及工厂化育苗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九孔鲍(Haliotisdiversicolorsupertexta)是杂色鲍(H.diversicolor)的一个亚种,1993年从台湾“亚农中心”引入福建省,杂色鲍在福建省沿海有分布。目前我国人工养鲍北方主要是在大连、青岛一带以养皱纹盘鲍(Hdiscushannai)和日本黑鲍(Hdiscus)为主,东南沿海以养九孔鲍为主。本文介绍了一套行之有效、方法简便、生产上易于采用的九孔鲍工厂化育苗简易方法,以便在生产中推广应用。一、育苗基本东件鲍鱼养殖对水质要求较高,因此,九孔鲍育苗养殖场地的选择要特别注意,九孔鲍属我国南方鲍种,对温度要求较高,一般冬季水温不应…  相似文献   

16.
河蟹工厂化育苗中人工半咸水的净化与循环利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室内,室外大循环的水交换形式及生物净化和物理,化学处理相结合的方法,对河蟹育苗废水进行净化与循环利用,可将育苗用人工半咸水的利用率提高2-3倍,节约配水原料50%。另外把育苗废水的生物净化与单胞藻,轮虫的培养结合在一起,既可净化水质,又能为蟹苗提供大量的生物饵料,试验池蟹苗的成活率较对照池提高1.0-2.5%。  相似文献   

17.
虾夷扇贝稚贝中间育成技术改进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1994年-1997年虾夷扇贝中间育成试验研究证明,使用60目筛绢网做网箱底部,30目筛绢做其它网面进行虾夷扇贝中间育成,比用一种筛绢网包围网箱育成率提高近一倍,并且便于管理,节省劳力,减少贝苗损伤,生产上可节省二级使用的网箱及筛绢网,大大降低中间育成成本。  相似文献   

18.
泥蚶人工繁殖育苗在江苏沿海地区起步较晚,为了综合利用河蟹育苗场,以提高育苗场的经济效益,笔者于2001年2月~2001年5月进行了泥蚶早繁育苗技术的试验研究,通过对35kg(约8400只)亲蚶的提早升温、促热、催产育苗,最后产苗约5亿粒。现将试验情况报告如下:一、材料与方法1.苗池改造。本试验在江苏省如东县河蟹育苗场进行,选择该场水泥蟹苗孵化池8口(规格为5m×4m×1.5m作为泥蚶育苗池(兼作催产池),用水泥浆将池壁、池底抹平,并在原出水管道上安装可控排水速度的阀门,以便倒池、采苗之需。改造后的育…  相似文献   

19.
黄颡鱼人繁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主要是在半流水方式的孵化方法下,对催产药物的药量作了一定的探讨,求出黄颡鱼的基本药物用量,为提高育苗率打下基础。一、试验与方法1.试验鱼(亲鱼)从自然水体捕捞的成鱼放入培育池进行大约1个月的食物转化,转化成可摄食配合饲料,再转入室内,经过大约1个月左右的强化培育,选作亲鱼进行孵化试验用。2.设备孵化池:为圆形塑料槽,直径为2.86厘米,高为0.74厘米,先用5毫克/升亚甲基蓝溶液消毒,再用水清洗后作孵化用。鱼巢:用直径0.15米、长0.2米的聚乙烯管制成,一端用20目的筛绢封住,在孵化前先消…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青蛤工厂化育苗,高产技术关键进行了阐述.结果表明;自然发育成熟的亲贝和促熟强化培养的亲贝,催产率可达100%;水温26~29℃时,受精率达88%~93%左右;受精卵密度30~35个/ml,孵化率达82%~90%,D形幼虫培养密度6~11个/ml,5~6d,附着变态.用250~300目筛绢过滤海泥,附着率达80%~82%.工厂化育苗.对亲贝选择,育苗密度,饵料供应,选优培养,"倒池"扩苗和附着基选用,作了重点说明.在150个育苗池内,每池规格45 m3水体(7.5m×4.0m×1.5m),平均池育苗量19.35 kg,共培育出80~200万粒/kg的稚贝2902.50 k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