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水稻"9311"突变体筛选和突变体库构建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叶俊  吴建国  杜婧  郑希  张志  石春海 《作物学报》2006,32(10):I0003-I0004
利用γ射线和EMS溶液诱变处理籼稻“9311”种子,经过M2筛选和M3重复鉴定,分别获得465份和210份(共675份)叶、茎、穗和根等性状变异的突变体,突变频率为5.62%。γ射线诱变群体的变异范围要大于EMS诱变群体,突变频率也较高,但紫色叶鞘和叶片类病斑等少数突变类型只在EMS诱变群体中出现。新构建的突变体库将有助于进一步开展水稻功能基因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水稻“9311”突变体的筛选和突变体库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叶俊  吴建国  杜婧  郑希  石春海 《作物学报》2006,32(10):1525-1529
利用γ射线和EMS溶液诱变处理籼稻“9311”种子,经过M2筛选和M3重复鉴定,分别获得465份和210份,共675份叶、茎、穗和根等性状变异的突变体,突变频率为5.62%。γ射线诱变群体的变异范围要大于EMS诱变群体,突变频率也较高,但紫色叶鞘和叶片类病斑等少数突变类型只在EMS诱变群体中出现。新构建的突变体库将有助于进一步开展水稻功能基因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60Co-r射线辐照处理大豆M3、M4农艺性状的遗传变异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150Gy^60Co-r射线对大豆品种的干种子加以辐照处理,对其M3及M4农艺性状的遗传变异研究,结果表明:1)M3及M。变异系数最大的分别是:有效分枝始节、主茎分枝数、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和单株产量。2)相关分析表明:百粒重与荚长、荚宽、单株产量和生育期呈极显著正相关,与主茎节数呈极显著负相关;株高与主茎节数、结荚高度、单株粒数和生育期呈极显著正相关。3)对M3及M4遗传力平均值的分析,遗传力最大的分别是株高、主茎分枝数、结荚高度、单株粒数。  相似文献   

4.
水稻极度分蘖突变体的分离和遗传学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通过EMS诱变处理栽培稻粳籼89(Oryza sative L.indica JX89)种子,从M2代植株中筛选得到一株突变体,其植株形态表现为叶细、色淡、植株矮化和极度分蘖.在将近一年的营养生长过程中,分蘖总数达到2000多个,命名为极度分蘖突变体(Excessive tillering mutant)ext 37.ext 37自交所得M 3和M4代植株表现同一表型.突变体自交及其与JX8  相似文献   

5.
水稻极度分蘖突变体的分离和遗传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通过EMS诱变处理栽培稻粳灿89(Oryza sative L.indica JX89)种子,从M2代植株中筛选得到一株突变体,其植株形态表现为叶细、色淡、植株矮化和极度分蘖。在将近一年的营养生长过程中,分蘖总数达到2000多个,命名为极度分蘖突变体(Excessive tillering mutant)ext37.ext 37自交所得M3和M4代植株表现同一表型。突变体自交及其与JX89和丰矮占5号(FAZ-5)发杂交F1、F2代结果表明该突变为显性遗传方式,可能涉及两对等位基因。为了观察突变基因对下游基因表达影响的程度,取生长期44天的亲本JX89和突变体ext37的节间分生组织提纯细胞总RNA,进行基因表达谱差异显示分析。结果表明突变体与亲本的基因表达模式有明显的差异,说明可能是处在上游调控基因的突变影响了下游许多基因的表达。目前有关分子生物学的进一步研究正在进行中。  相似文献   

6.
为选育在黑龙江省可越冬的理想紫花苜蓿品种。以‘龙牧806’零磁空间诱变处理后二代群体中获得的lm1609、lm1625、lm1704三个抗寒突变体为实验材料,通过测定发芽指标、越冬率、产量特性指标及根系生理生化指标,进行抗寒性能鉴定。3个突变体发芽指数与对照差异不显著;发芽势、简化活力指数lm1609显著高于lm1625、lm1704,分别为82.05%、469.82 (P<0.05);3个突变体的越冬率都显著低于对照组;突变体和对照6月6日起始株高差异不显著,随着植株生长,7月6日和8月6日lm1609、lm1704显著高于lm1625和对照;突变体lm1609、lm1625、lm1704三者鲜草产量差异不显著,但显著高于对照(P<0.05);三个苜蓿突变体植株根系过氧化物酶、超氧化物歧化酶均显著高于对照,并且突变体lm1609POD、SOD最高,分别达到304.85 OD470/(min·g)、208.41 U/g (P<0.05)。lm1609突变体具有较高的抗寒特性及产量特性,是为理想的抗寒突变体材料。  相似文献   

7.
罗勒烯作为一种植物通讯信号分子可以诱导植物的整体防御反应,但是目前对β-罗勒烯信号传导途径上的关键组分并不清楚。为了找到β-罗勒烯信号传导途径关键基因的突变体,本研究采用正向遗传学的方法,以带有PDF1.2pro::Luciferase和PR1pro::Luciferase表达框的转基因拟南芥为背景材料(M0),选用0.2%(v/v)EMS浓度构建了诱变群体,通过荧光素酶-荧光素活体荧光成像系统检测荧光表型来筛选突变体,成功筛选出了经β-罗勒烯诱导不发荧光的PDF1.2pro::Luciferase突变体植株(Ef)12株和PR1pro::Luciferase突变体植株(E1)10株,并在M2代确定了稳定不发荧光的表型。M3代检测β-罗勒烯信号途径下游基因PDF1.2与PR1的表达,以及测序验证突变体植株PDF1.2pro::Luciferase和PR1pro::Luciferase表达框的完整性,最后确认获得了与β-罗勒烯信号传导途径相关的可靠突变体的Ef材料为8株,E1材料为3株,为进一步探明β-罗勒烯信号传导途径的关键组分及其机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叶绿素缺失突变体对于研究植物光合作用机制, 揭示叶绿素生物合成与降解途径, 发掘鉴定光合作用相关新基因以及了解基因间的相互作用有重要意义。空间诱变创制的小麦叶绿素缺失突变体Mt135的叶色表现为完全白化、条纹和绿3种类型, 其中完全白化株叶片完全白化, 于苗期死亡; 条纹株叶片为绿白相间的条纹, 能够正常成穗结实, 但其株高、穗长、株粒数、株粒重、千粒重都显著低于原始亲本, 生育期比原始亲本延长5~7 d; 绿株与原始亲本没有显著差异。初步遗传分析表明, Mt135是一个由核质基因共同作用的突变材料。对突变体及其原始亲本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分析表明, 当光照强度为110 μmol m-2 s-1时, 条纹株绿色组织光系统II的最大量子产量与原始亲本无显著差异, 光系统II的潜在活性显著低于原始亲本, 而光化学猝灭系数、非光化学猝灭系数、实际量子产量、调节性能量耗散的量子产量、非调节性能量耗散的量子产量在不同的生育期间变化不同。另外, 不同的光照强度下, 条纹株绿色组织的电子传递速率、光化学猝灭系数、实际量子产量的变化也不相同。条纹株白色组织和完全白化株则完全失去光合能力。上述结果证实, 小麦叶绿素缺失突变体Mt135的光合作用受到很大的影响, 光合特性发生了改变, 较高的光照强度在拔节期对突变体影响较大, 抽穗期影响相对较小。条纹株光合特性的改变与其株高、穗长和产量相关性状显著降低的结果相互印证。  相似文献   

9.
矮秆突变体是小麦育种和株高遗传研究的重要基因资源。通过‘云麦53’成熟种子的EMS (Ethyl methyl sulfonate)诱变及诱变植株连续自交,获得了33个M3代候选突变体。通过诱变亲本与M2和M3代候选植株的株高差异分析,筛选到26个矮秆突变体,其株高变幅为(13.61±0.11)~(44.08±1.73) cm。基于8个矮秆基因的12个特异性标记检测发现, 26个矮秆突变体至少携带2个矮秆基因标记位点。除株高外, 26个矮秆突变体还携带穗长、小穗密度、节间数和平均节间长4个不同突变性状。26个矮秆突变体可聚为5个亚类,第1亚类的小穗数和小花数最少;第2亚类的株高最矮,穗长和平均节间长最短,小穗密度最高;第3亚类突变体的节间数最少。株高与平均节间长和节间数呈极显著相关,偏相关系数分别为0.94、0.58,但与穗长、小穗数、小花数和小穗密度4个性状无相关性。26个矮秆突变体的株高与平均节间长和节间数关联遗传,携带不同的突变基因组合,可用于小麦矮化育种,以及株高、穗长和小穗密度等性状的遗传机制研究。  相似文献   

10.
太空诱变红小豆后代农艺性状变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2005年利用第21颗返回式卫星搭载小豆品系95-0进行太空诱变处理,回收后种植,对后代农艺性状的变异规律进行观察研究并进行突变体的选择。研究结果表明,与留地对照相比,太空诱变对小豆的出苗有抑制作用,并且引起了幼苗的畸变如叶缺失、错位等现象,SP3代第二叶变异频率3.42%。太空诱变处理后小豆多种农艺性状的变异系数明显增加,并且正负向变异类型都有,表明太空诱变是创造小豆变异的有效途径。在SP2和SP3代进行选择,获得了19株剑叶形突变体、7株高株突变体、102株矮株突变体、5株粒色突变体、24株大粒突变体、70株小粒突变体和27株综合性状优良的单株,这为小豆育种提供了优良的材料和新种质,也为小豆分子遗传学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突变体。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用0.2%和0.4%的秋水仙素溶液浸泡小豆京农6号(JN6)种子12 h,M_1成株率分别为26.7%和3.5%,变异率为1.24%和1.59%,结果表明处理浓度越大,成株率越小、变异率越大.0.2%秋水仙素处理12 h为较佳处理,但0.4%处理的变异类型相对丰富.M_2代与对照相比,单株粒数在5%水平上达到显著差异,百粒重在1%水平达到极显著差异;M_3代百粒重与对照相比在1%水平达到极显著差异,诱变后代中筛选出了3个高产优良株系.在M_3代共筛选到263个叶色、叶形、蔓生、多分枝、黑荚、浅红和深红粒色、大粒及早晚熟等性状变异突变体.叶形有剑叶、小密叶、肾叶突变类型;叶色有深绿、浅绿、黄化、黄斑叶变异类型.早熟和晚熟变异株分别比对照早熟10~15 d和晚熟7~10 d.  相似文献   

12.
《作物育种信息》2006,(4):17-18
浙江省农科院把来源于同一单株的早籼浙9248纯系干种子(含水量控制在13%),搭载1996年10月20日发射的返地卫星,进行空间诱变处理。对SP1、SP2和SP3进行筛选,直至2000年夏选出稳定一致的7个突变体株系,其中突变体浙101,在熟期、抗病性和产量等性状上比原亲本有明显改良。该突变体2002~2004年参加浙江省联合品种比较试验及区域试验,鉴定结果表明,叶瘟平均级在0~1.7级,最高组为5级;穗瘟平均级在1.3~1.7级,最高级为5级;穗瘟损失率平均和最高值均明显低于亲本和对照品种;对白叶枯病的抗性也比亲本和对照舟903有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3.
谢德庆 《种子》2012,31(8):31-35
为研究小麦空间诱变后代农艺性状的变异规律,用系谱法对冬小麦品种兰天17号SP 1株群、SP 2系群以及SP 2显著突变系和疑似突变系后代的表现进行了研究。结果它在SP1出现了2个显著的株高突变体D16和D38,其中D38在SP 2表现株高和主穗长度的分离,D 16在SP 2的株高与原品种对照差异不显著,但它在SP 3出现了株高和穗长的显著变异。SP 2疑似突变系D 69在SP 3出现了籽粒形态的显著突变。经单株选择,D 38的部分后代在SP 3或SP 4性状就已基本稳定。表明航天诱变小麦种子,可引起后代株高、穗长、穗形、籽粒形态等性状的变异;突变体可能出现在SP 1,也可能出现在SP 2或以后世代;这些突变体经过2~3个世代的单株选择,部分后代的性状就能基本稳定,小麦航天诱变后代农艺性状的变异符合诱变育种的基本规律。  相似文献   

14.
在建立T-DNA插入突变体库的基础上,为筛选出致病力明显下降的突变体并明确其插入位点信息,对突变体的培养表型和致病性差异进行测试,研究结果为进一步阐明尖孢镰刀菌致病分子机制奠定基础。在前期构建的T-DNA插入突变体库中,采用PCR检测筛选了300株T-DNA插入突变体,观察和测定菌落形态、生长速率、产孢量、遗传稳定性等生物学性状,用海棠胚根接种法比较突变体致病力差异,对筛选到的致病力明显减弱的突变体进行插入位点侧翼序列分析及Southern杂交分析。结果显示,283个供试突变体都已插入目的基因,并伴有绿色荧光。将T-DNA插入突变体连续转接培养5代后,在含潮霉素B的培养基上能稳定遗传,且菌落形态和颜色无明显改变;在对283株突变体进行致病性测定中,87.9%的突变菌株致病力减弱,在致病力减弱的突变体中,HS2-520、HS2-1016和HS2-2109几乎丧失了致病性。选取8株致病力明显减弱的突变体进行Southern杂交分析,结果显示,其中6株突变体为单拷贝插入菌株,1株为双拷贝插入菌株。对这8株突变体进行了TAIL-PCR侧翼序列扩增,经公司测序,与野生菌株HS2基因组序列比对后获...  相似文献   

15.
水稻强优势恢复系9311粒重的诱变改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EMS诱变恢复系9311种子筛选到了大粒突变体M316。M316整精米的粒长由原来的6.9mm增加到8.0mm,增幅达15.9%,千粒重由原来31g提高到35.6g,增幅达14.8%,但着粒密度明显变稀,由原来的6.77粒/cm减少到5.61粒/cm,减幅达17.1%,因此单株产量比原品种减产8.7%。并通过M2、M3、M4代该性状分离表现,初步推测该突变为隐性突变。有趣的是,该突变体与培矮64s、粤泰A、广占63s分别配制的F1,与原来组合两优培九、粤优938、丰两优1号相比,不仅千粒重有明显增加,穗长和每穗颖花数有不同程度提高,而着粒密度和其它主要性状未发生劣变,因而单株产量有不同程度提高。说明该突变体在粒重增加的同时,配合力得到显著改良。  相似文献   

16.
油分在种子中的积累是生物合成的典型范例,其最终产物的多样性和多功能性,使得可通过遗传控制来有目的地提高种子的品质.种子油分含量的自然遗传倾向于低油分方向筛选.而目前,一系列新的育种目标逐渐拓展,以适应生物油脂化工的发展.另外,生物技术的不断创新也为食用及非食用油料作物突变体驯化甚至创造全新作物提供了便利.本研究分析了突变体种子的油分和脂肪含量及脂肪酸的构成,其中第11、7、2、9和5号突变体油分含量较高,这些突变体脂类含量增加了两倍.气相色谱分析表明,第11号突变体脂肪酸含量最高,其次为第7、2、9和5号突变体,在14种脂肪酸中,顺式亚油酸含量在各突变体中均为最高.  相似文献   

17.
水稻突变体osnad1(Oryza sativa nitrogen absorption deficit 1)是从经EMS诱变的水稻突变体库中筛出的一株性状稳定遗传的氮素吸收低效型突变体,为了进一步明确其生理和遗传特性,本研究从表型分析、氮代谢生理、光合特征和遗传分析等4个方面对突变体osnad1及其野生型日本晴(Nippenbare)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与野生型相比,突变体osnad1株高降低,根系长度缩短,叶色发黄,植株生长受阻;(2)与野生型相比,突变体osnad1植株体内总氮积累量大大降低,通过扫描离子选择性电极技术(scanning ion-selective electrode technique,SIET)对其根系表面氮源离子净流动速率的测定发现,osnad1根系对NH4 +的吸收速率较野生型大幅降低。突变体osnad1根系中谷氨酰胺合成酶(GS)活性随之降低。(3)与野生型相比,突变体osnad1叶片中叶绿素a、叶绿素b、类胡萝卜素含量降低,一系列光合相关参数,如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胞间二氧化碳浓度和蒸腾速率降低,干物质积累受阻。(4)遗传分析结果表明:F2群体中正常表型与突变表型植株数量之比符合单基因突变的3∶1。综合上述,突变体osnad1是一个氮吸收低效型的单基因隐性水稻突变体,该研究为后续的基因克隆及其功能分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细胞遗传学家对射线诱导的染色体形态变化的易位系统特别感兴趣。因为有时候这种变化可以产生新类型。 Avinash Chandra等利用二棱大麦研究了γ射线在诱导易位突变体方面的作用。他们获得了4个突变体:……  相似文献   

19.
为了获得不同类型的烟草突变体库,用0.6%的EMS诱变处理NC 55,对诱变后的M 1代的大田性状进行调查分析,并从中筛选高钾突变材料。EMSNC 55 M 1代植物学性状和农艺性状变异类型丰富,突变率为11.88%,主要为多头突变、株型突变、叶片突变等;通过大田筛选和烟叶化验,筛选到钾含量高于对照NC 55的突变材料74份,其中钾含量超过1.50%的35份,以EMSNC 55-5501烟叶钾含量最高,为2.03%。EMSNC 55 M 1代单株留种606份,为进一步筛选各种类型突变体和选育新品种创建了很好的突变体库。  相似文献   

20.
江苏省大丽轮枝菌(Verticillum dahliae)营养体亲和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硝酸还原酶缺陷型(Nit)突变体技术,对来自江苏省80年代及1991年不同菌株进行了营养体亲和性研究。80年代的65个大丽轮枝菌菌株经含氯酸钾培养基诱导,表型鉴定获得突变体A型(Nit 1)73株,B型(Nit M)77株,C型27株,其它类型4株。亲和性测定表明,仅一株(VD8)与国外落叶型群相亲和,属同一亲和群,其余菌株为非落叶型群。对1991年的35个菌株诱导获得78个A型突变体,19个B型突变体。有5个菌株与国外落叶型群相一致,呈强亲和性反应,其中JC1B及SY12两菌株获得A、B两型突变体,可成为我国的落叶型的标准菌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