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蟹类土池育苗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顾孝连  乔振国 《海洋渔业》2012,34(1):110-116
蟹类养殖产业已成为我国水产养殖的支柱产业之一。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以下简称河蟹)、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以下简称梭子蟹)、拟穴青蟹(Scylla paramamosain,以下简称青蟹)是我国主要的养殖蟹类。目前3种蟹类土池育苗技术发展不平衡,河蟹、梭子蟹土池育苗技术较为成熟,已经普及推广并在养殖生产中发挥重要作用;青蟹土池育苗尚未有成功的报道。本文综述了我国河蟹、梭子蟹、青蟹苗种生产技术,尤其是土池育苗技术的研究进展,并对河蟹、梭子蟹土池育苗关键技术进行分析,旨在探讨蟹类土池育苗技术应用于青蟹土池育苗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2.
管标  李飞  陶刚  万全 《水产养殖》2012,33(6):29-34
河蟹,学名中华绒螯蟹,隶属节肢动物门甲壳纲十足目绒螯蟹属[1]。河蟹肉质鲜美、风味独特、历来受到百姓喜爱,河蟹的养殖和育苗也一直势头良好[2]。河蟹工厂化育苗已进行了多年,但所产蟹苗质量较差,成活率低。2000年以来,浙江、江苏、辽宁等沿海地区又兴起了河蟹生态土池育苗的热潮,育苗  相似文献   

3.
苗种的培育方式对中华绒螯蟹幼体形态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时萍 《水利渔业》2007,27(6):36-37
研究了生态培育、土池培育和温室培育3种不同育苗方式对中华绒螯蟹幼蟹形态特征的影响。运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先用逐步判别法找出6个最能代表其形态特征的参数并建立贝叶斯判别函数,再利用聚类分析法进行判别。聚类分析得出的典型判别函数图表明,代表生态苗、土池苗和温室苗培育的幼蟹从图象中可以比较容易地区别开来,其差异非常明显。苗种培育方式对中华鳌蟹幼蟹形态特征变化的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4.
郑英杰  刁伟 《齐鲁渔业》2011,(10):42-44
中华绒螯蟹人工育苗是蟹生产养殖过程中的关键,只有这一环节抓好了,才能提供数量多、质量好的蟹苗,为整个养殖过程打下基础。为此笔者结合几年来在山东省滕州市西岗镇、滨湖镇等地育苗工作的实践,对中华绒螯蟹人工育苗生产中的一些关键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用1000m3水体的室内育苗池和6口海水土池塘(计19hm2)培育中华绒螯蟹(Eriocheirsinensis)苗,比较两种河蟹人工繁殖技术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经35天培育表明,土池培育1kg大眼幼体可获利2063元,比室内育苗获利(393元)高42倍;产出投入比(207)比室内育苗(133)高4577%。若采用土池育河蟹苗,每年至少可以少排放各种化学药物420t。  相似文献   

6.
中华绒螯蟹人工育苗中的几个技术问题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中华绒螯蟹人工育苗中亲蟹的准备,Shou状幼体Ⅰ期到Ⅱ期的变态及Shou状幼体Ⅴ期到大眼幼体的变态等关键环节中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庞璞敏 《水产科学》1999,18(2):21-23
用1000m^3水体的室内育苗池和6口海水土池糖培育中华绒螯蟹苗,比较两种河蟹人工繁殖技术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经35天培育表明,土池培育1kg大眼幼体可获利2063元,比室内育苗获利高4.2倍,产出投入比(2.07)比室内育苗(1.33)高45.77%。若采用土池育河蟹苗,每年至少可以少排放各种化学药物420t。  相似文献   

8.
笔者在上海奉贤五四农场外利用低盐度天然海水进行河蟹人工育苗生产性试验,通过认真挑选纯种中华绒螯蟹亲蟹、适时催产、大棚控温强化培育抱卵蟹、严格消毒、合理布幼、多种饵料搭配、适当延长淡化、稳定时间等一系列技术措施。154m~3育苗水体,单茬育苗产出大眼幼体54.5kg,单茬单产达到0.35kg/m~3。  相似文献   

9.
中华绒螯蟹家系定向构建与定向育苗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中华绒螯蟹3个群体:“苏蟹一号”F4代选育群体、长江野生群体和沿海河口野生群体及其4大类杂交组合,通过笼式和坑式定向交配设计,实现了规模化定向构建中华绒螯蟹全同胞家系和父系半同胞家系。坑式交配采用亲蟹1雌1雄,共定向构建9个全同胞交配土坑;笼式交配采用亲蟹3雌1雄,共设置交配网笼17个。至2009年4月,经过越冬暂养,其中坑配亲蟹的抱卵率及越冬成活率达100%,笼配49只雌蟹获抱卵蟹亲蟹为45只,越冬成活30只。为尽量减少由于繁育条件不一致造成的各家系间的环境偏差,使每个家系幼体培育阶段的条件尽量保持一致,共选择抱卵蟹26只进行育苗。采用面积2×667 m^2室外土池6只,选择6只坑配抱卵蟹,按照一池一只设计,进行室外天然海水土池生态定向育苗;采用3 m×2 m×1.5 m聚乙烯网箱20只,选择20只笼配抱卵蟹按照一箱一只设计,进行室外土池网箱定向育苗。通过规模化培育,最终成功构建20个中华绒螯蟹家系,其中父系半同胞6个,共培育家系蟹苗280万只。  相似文献   

10.
绒螯蟹三个种群形态判别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长江水系中华绒螯蟹、莱茵河野生中华绒螯蟹和日本绒螯蟹三个种群的形态特征进行了判别研究。可数性状分析的结果表明,长江水系中华绒螯蟹、莱茵河野生中华绒螯蟹和日本绒螯蟹三个种群,两两之间差异极显著。聚类分析的结果,把长江水系中华绒螯蟹和莱茵河野生中华绒螯蟹划为一组,日本绒螯蟹为另一组。判别分析建立起三者的判别函数,雌雄蟹判别的正确率分别为83.1%、91.9%。  相似文献   

11.
《水产科学》2008,27(11)
光合水产自1999年改制运营至今,坚持科技创新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发展战略,净资产由153万元扩增到7046万元;业务范围由单一的中华绒螯蟹育苗拓展到甲壳类、鱼类、贝类、海蜇、海参等十多个种类的苗种培育和养殖,以及水产品深加工、销售和技术服务等;企业已经被认定为辽宁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公司研发中心2005年又被认定为辽宁省博士后科研基地。在中华绒螯蟹、海蜇、美洲帘蛤、文蛤等种类的优质苗种生产上已经成为国内的领军企业,在轮虫土池持续高产培育上也取得了领先世界的科技成果。  相似文献   

12.
《水产科学》2008,27(12)
光合水产自1999年改制运营至今,坚持科技创新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发展战略,净资产由153万元扩增到7046万元;业务范围由单一的中华绒螯蟹育苗拓展到甲壳类、鱼类、贝类、海蜇、海参等十多个种类的苗种培育和养殖,以及水产品深加工、销售和技术服务等;企业已经被认定为辽宁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公司研发中心2005年又被认定为辽宁省博士后科研基地。在中华绒螯蟹、海蜇、美洲帘蛤、文蛤等种类的优质苗种生产上已经成为国内的领军企业,在轮虫土池持续高产培育上也取得了领先世界的科技成果。  相似文献   

13.
《水产科学》2008,27(4):F0003
光合水产自1999年改制运营至今,坚持科技创新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发展战略,净资产由153万元扩增到7046万元;业务范围由单一的中华绒螯蟹育苗拓展到甲壳类、鱼类、贝类、海蜇、海参等十多个种类的苗种培育和养殖,以及水产品深加工、销售和技术服务等;企业已经被认定为辽宁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公司研发中心2005年又被认定为省博士后科研基地。在中华绒螯蟹、海蜇、美洲帘蛤、文蛤等种类的优质苗种生产上已经成为国内的领军企业,在轮虫土池持续高产培育上也取得了领先世界的科技成果。  相似文献   

14.
《水产科学》2008,27(5):F0003
光合水产自1999年改制运营至今,坚持科技创新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发展战略,净资产由153万元扩增到7046万元;业务范围由单一的中华绒螯蟹育苗拓展到甲壳类.鱼类、贝类、海蜇、海参等十多个种类的苗种培育和养殖,以及水产品深加工、销售和技术服务等;企业已经被认定为辽宁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公司研发中心2005年又被认定为省博士后科研基地。在中华绒螯蟹、海蜇、美洲帘蛤、文蛤等种类的优质苗种生产上已经成为国内的领军企业,在轮虫土池持续高产培育上也取得了领先世界的科技成果。  相似文献   

15.
中华绒螯蟹传染性疾病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中华绒螯蟹传染性疾病包括病毒性疾病、原核生物样疾病、细菌性疾病、真菌性疾病等的病原生物学、致病机理和流行病学等不同领域的研究进展,指出了目前中华绒螯蟹传染性疾病研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今后的研究重点是在不可忽视生态预防的前提下,重点搞好中华绒螯蟹疾病的免疫预防。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大规格亲本的育苗效果以及繁殖后雌性的生理性能,实验测定了大规格中华绒螯蟹亲本[♀:(260.39 ±10.92)g,♂:(364.20 ± 10.78)g)]的繁育性能和产后雌性的生理机能.结果显示:育苗母本的越冬成活率为74.29%,平均每只母本产出大眼幼体2....  相似文献   

17.
中华绒螯蟹种质研究进展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8       下载免费PDF全文
总结我国在中华绒螯蟹形态学、养殖性能、细胞遗传学、生化遗传学及分子遗传学方面的种质研究的主要成果 ,归纳中华绒螯蟹不同种群在形态、细胞、生化、分子等层次上的遗传差异。在形态学研究方面 ,运用形态多元分析 ,建立不同种群绒螯蟹从幼蟹到成蟹的量化判别函数 ;在生化遗传和分子遗传研究方面 ,找到中华绒螯蟹区别于其他绒螯蟹的生化遗传标记和分子遗传标记 ,以及中华绒螯蟹不同种群由南到北的分子遗传渐变标记 ;在养殖性能方面 ,阐明中华绒螯蟹不同种群在幼蟹和成蟹阶段的养殖性能 (包括蜕壳、生长、性腺发育、性成熟及生殖洄游等 )差异和特点  相似文献   

18.
中华绒螯蟹池塘生态养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帆 《水产养殖》2017,(8):49-50
正中华绒螯蟹又称河蟹、大阐蟹和螃蟹等,主要分布在我国的东部海域沿岸和通海的河流和湖泊中。自20世纪70年代人工育苗技术突破后,中华绒螯蟹的人工养殖取得了飞速的发展。养殖模式由大水面粗养发展到围栏精养,从鱼蟹混养发展到稻田养蟹,产量成倍增长,已基本解决了百姓的吃蟹需求。由此,中华绒螯蟹的养殖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生态养殖。河蟹池塘生态养殖,就是遵循河蟹生态习性,通过人工营造和维护养殖水体的生态系统,使养殖  相似文献   

19.
赵峰  黄孝锋  宋超  张涛  杨刚  庄平 《中国水产科学》2020,27(9):1003-1009
栖息地生态修复是养护渔业资源、实现可持续产出的重要手段。针对长江口中华绒螯蟹()幼蟹栖息地生境退化甚至丧失的现状,本研究在长江口水域构建人工漂浮湿地生境的基础上,通过连续调查中华绒螯蟹幼蟹的栖息密度、规格组成及其生长特征,研究中华绒螯蟹幼蟹对人工漂浮湿地生境的选择利用状况,为长江口中华绒螯蟹幼蟹栖息地的生态修复提供参考。结果表明,人工漂浮湿地构建可以形成芦苇群落和多种生物栖息共生的立体人工漂浮湿地生境。6-10月,中华绒螯蟹幼蟹均可选择人工漂浮湿地生境作为栖息地,最高栖息密度可达466.6 ind/m2,随着时间延长,栖息密度显著降低(<0.05)。人工漂浮湿地生境上,不同规格中华绒螯蟹幼蟹组成存在着月份间变化,6月和7月以体重小于0.2 g的小个体为主,分别占总数量的98.1%和66.0%;8月以0.2~1.0 g个体为主,占总数量的84.7%;9月以1.4~1.8 g个体为主,占总数量的74.0%。中华绒螯蟹幼蟹的头胸甲长(CL)与体重(=0.9669),幂指数(=2.3673)小于3,显示中华绒螯蟹幼蟹的头胸甲长生长优于体重生长。人工漂浮湿地生境为中华绒螯蟹幼蟹的生长发育提供了替代生境,可满足其早期发育阶段对隐匿和摄食等生境条件的需求。  相似文献   

20.
比较了蛛虫速灭、鱼虫恨和强力混杀3种渔药对桡足类和中华绒螯蟹溞状幼体的急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蛛虫速灭对桡足类的96h半致死添加量为0.011mL/m3,鱼虫恨为0.036mL/m3,强力混杀精为0.014mL/m3,蛛虫速灭对桡足类的杀灭能力最强;对中华绒螯蟹溞状幼体Ⅰ期的急性毒性鱼虫恨最大,蛛虫速灭最小。蛛虫速灭在0.18~0.20mL/m3的剂量下,对溞状幼体毒性低,幼体能正常变态,可用于蟹苗池桡足类的控制。强力混杀精对桡足类和中华绒螯蟹溞状幼体的毒性很接近,鱼虫恨对中华绒螯蟹溞状幼体的毒性大于对桡足类的毒性,两者均不适宜在中华绒螯蟹生态池控制桡足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