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甘肃鼢鼠对不同树种危害情况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退耕幼林地进行了甘肃鼢鼠对山杏、山桃、杞柳、柠条、沙棘、白榆和油松危害的调查,结果表明:甘肃鼢鼠对不同树种危害程度不同,山杏、沙棘和油松被害程度严重,山桃、杞柳和白榆被害中等,柠条被害很轻。因此,在今后补植补造时应补栽甘肃鼢鼠不易啃食的柠条、山桃、白榆和杞柳,同时保护鼢鼠天敌,加大人工捕杀鼢鼠力度。  相似文献   

2.
通过史店乡退耕还林鼢鼠危害情况的调查,自2001年实施退耕还林草以来,鼢鼠危害最为严重,鼢鼠危害面积达到34598.6亩,由此采取了以下措施防治:一是预防措施,二是生物防治,三是物理防治,四是人工防治,五是化学防治.  相似文献   

3.
宁南林区甘肃鼢鼠的危害及综合防治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随着宁夏南部山区退耕还林、还草政策的贯彻落实,水土流失得到了有效治理,生态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但与此同时也为甘肃鼢鼠创造了适宜的生存繁殖条件,鼢鼠大量繁殖,危害逐年加重。为此,我们从2001年起在宁夏南部山区85个林区乡镇、国有林场、森林自然保护区的大面积森林内对鼢鼠进行了专项研究,基本探明了鼢鼠的生物生态学习性、危害程度,并初步总结整理出了一套鼢鼠的综合防治方法,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4.
彭阳县甘肃鼢鼠的危害情况及防治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甘肃鼢鼠在彭阳县的危害特点及发生原因,从林业、物理、化学等方面提出了甘肃鼢鼠的综合防治措施,以期为甘肃鼢鼠防治提供必要的参考。  相似文献   

5.
经1995~1998年在祁连山北坡人工造林地对中华鼢鼠进行实地调查,研究了不同生中鼢鼠的数量分布和发生危害情况,基本掌握了其种群数量变动规律及危害规律,并根据气温、性比等因素,建立了祁连山林区中华鼢鼠短、中期数量测报模型:F=1.679p。  相似文献   

6.
通过中华鼢鼠在油松良种基地的危害调查结果表明:中华鼢鼠发生的适宜条件是全垦地、梯田,其次是林带;阳坡是中华鼢鼠活动最猖獗、危害最严重的地带,其次是半阳坡、半阴坡、阴坡。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中华鼢鼠在子午岭林区的危害情况进行调查,摸清了鼢鼠的形态特征、习性、发生规及危害程度,并总结出了有效的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8.
通过史店乡退耕还林鼢鼠危害情况的调查,自2001年实施退耕还林草以来,鼢鼠危害最为严重,鼢鼠危害面积达到34598.6亩,由此采取了以下措施防治:一是预防措施,二是生物防治.三是物理防治。四是人工防治,五是化学防治。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高原鼢鼠的生物学特性以及在化隆县的发生、防治情况,同时对高原鼢鼠的发生和危害进行风险评估,并根据风险评估结果提出了相应的管理措施,以期为高原鼢鼠的防治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经1995~1998年在祁连山北坡人工造林地对中华鼢鼠进行实地调查,研究了不同生境中鼢鼠的数量分布和发生危害情况,基本掌握了其种群数量变动规律及危害规律,并根据气温、性比等因素,建立了祁连山林区中华鼢鼠短、中期数量测报模型:F=1.679p。  相似文献   

11.
林业有害生物是由环境、生物和社会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而产生的一种生物灾害,它对生态环境和林业建设造成的危害和损失都非常巨大。通过各种有效的技术措施,利用弓箭人工捕杀鼢鼠环保效率高,是我区常用防治鼢鼠的有效措施,控制了鼢鼠危害,确保了林业生态建设成果。  相似文献   

12.
人工油松林地中华鼢鼠防治指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甘肃省子午岭林区合水林业总场人工油松(Pinus Tabulaeforomis)林地内中华鼢鼠(Myospalaxfontanieri)危害的调查表明,中华鼢鼠种群密度与危害幼树死亡株率成线性相关:y=18.255x-2.715;中华鼢鼠防治经济阈值为 2.92 %、理论防治指标为 5.84 %(均以被害株率表示);并依调查结果提出了当年发生量预测方法和危害等级划分标准。  相似文献   

13.
鼢鼠的生物学习性及防治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鼢鼠给林业发展和造林成果带来很大的危害,是宁夏南部山区造林成活率的主要制约因子。介绍了鼢鼠的分布、为害树种、生物学习性,并根据固原市实际提出鼢鼠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4.
中华鼢鼠的生活习性及防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华鼢鼠严重威胁着泾源县森林资源健康生长,尤其是对未成林地和退耕还林地的危害十分严重。根据中华鼢鼠的生活习性、活动规律、危害规律,介绍了以营林措施、化学防治、人工捕杀、物理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5.
甘肃鼢鼠的危害现状及防治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茁 《安徽农学通报》2010,16(7):189-190,214
从甘肃鼢鼠的生物学特征、危害现状和防治措施等方面对甘肃鼢鼠防治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为甘肃鼢鼠的人工防治提供基础研究资料和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农林插花地鼢鼠发生特点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现地调查的方法,研究了农林插花地鼢鼠的发生特点。结果表明,天然次生林地和人工成林地鼢鼠种群密度相对稳定,年际变动不大。是鼢鼠发生的低密度区。农田、草场鼢鼠种群密度最高,危害程度最大;种群密度在年际和季节之间变动大。是鼢鼠的主要发源地。人工幼林地是鼢鼠发生的过渡区,是造成鼢鼠迁移的主要因素。随着林分郁闭度的增加,鼢鼠密度逐渐下降。不同树种林地鼢鼠密度表现为油松林地大于日本落叶松林地。农林插花地的存在是造成鼠害发生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退耕地甘肃鼢鼠Myospalax cansus Lyon的发生现状,是鼢鼠适应退耕地生境变化的结果,因此应从生态角度出发,充分利用自然因子的调控作用,达到降低鼢鼠危害的目的,逐步实现鼢鼠综合治理与生态环境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8.
宁南山区甘肃鼢鼠危害原因及防治措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分析宁南山区甘肃鼢鼠危害的原因,并依据森林有害生物可持续控制策略原理,提出了固原市原州区林区甘肃鼢鼠的防治措施,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林区甘肃鼢鼠危害的主要特征及生态控制对策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通过笼养实验和田间试验研究,对甘肃鼢鼠取食特点、危害特征以及鼠口密度与林分郁闭度和林下草本植物组成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用树根、杂草单独喂养时,鼢鼠对树根的取食量随时间延长迅速减小,但对杂草的取食量随时间变化甚微;用杂草喂养的甘肃鼢鼠可正常存活,而用树根喂养存活时间不超过10d。直根性杂草不仅是鼢鼠的主要食物,而且其根系生物量与鼢鼠密度直接相关,表明直根性杂草是鼢鼠数量分布的限定性因素。甘肃鼢鼠对树木根系的取食只是在食物不足情况下逼迫所致。甘肃鼢鼠对林分的危害程度及其鼠口密度与林分郁闭度成反相关。甘肃鼢鼠对幼树的危害集中在春、秋两季,但以春季为主。害状多在5月上旬出现,被害油松针叶发黄、似火烤状。以调控食物来源为基础的生态措施,对甘肃鼢鼠有较强的控制作用。翻耕抚育可使鼢鼠密度下降73.1%,人工或化学除草可使鼢鼠密度下降79.36%、树木被害率下降81.32%,林间套种荏子可使甘肃鼢鼠密度下降87.01%、被害率下降95.23%。  相似文献   

20.
马义雄  孙国雄 《北京农业》2012,(18):102-103
近年来,中华鼢鼠在六盘山林区危害很大,它不仅挖洞取食幼苗的根茎,而且还对中幼林的生长造成极大的危害。在鼠害严重的地方,几乎是寸草不生,就连胸径3~6cm的落叶松、油松都被它咬食而死。鼢鼠的危害,已成为制约六盘山地区中幼林成长的一个关键因子。对此,加强中华鼢鼠的防治已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