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粉虱(Aleyrodidae)是一种世界性害虫,对我国的农林业造成了严重危害,鉴于化学防治的缺点,本文主要应用苦参碱烟剂对温室粉虱进行防治,结果表明:苦参碱烟剂(1.2%烟碱·苦参碱)熏蒸是防治温室粉虱的一种十分有效的措施。在粉虱虫口密度较小时(6头/株),一次熏蒸即可;虫口密度较大(6头/株)时,可在3天后进行第2次熏蒸,并根据熏蒸结果情况适当增加熏蒸次数,最终完全杀死粉虱。  相似文献   

2.
油松毛虫是一种暴发性强、繁衍快的毁灭性害虫,其危害特点主要是幼虫取食油松针叶。笔者阐述了油松毛虫在山西省沁水县的生活习性及危害情况,并总结了2016年在端氏林场采用的飞防防治油松毛虫的技术。机型选择法国小松鼠350 E直升机,用药为25%阿维灭幼脲悬浮剂,沉降剂、药剂、水的比例为1∶30∶89,每架次装药量600 kg进行超低量喷雾,用药量6 kg/hm^2.防治前虫口密度为80头/株,防治后3年平均株虫口密度分别为41. 250头/株、0. 075头/株、0. 015头/株,防治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3.
进行了川硬皮肿腿蜂对天牛的防治效果和中华甲虫蒲螨对小线角木蠹蛾的防治效果试验,结果表明:川硬皮肿腿蜂释放量80~100头/株(1管/株)的天牛被寄生率达37.65%~45.08%,平均41.70%;释放量160~200头/株(2管/株)的天牛被寄生率达40.79%~46.03%,平均43.77%;两种释放量的平均防效基本相当,总寄生率43.12%,经济释放量为80~100头/株(1管/株)。中华甲虫蒲螨释放量1~2万头/株(1管/株)的小线角木蠹蛾的防效达41.08%~46.71%;释放量2~4万头/株(2管/株)的小线角木蠹蛾防效达42.38%~48.33%;总防效在43%~46.12%,平均防效44.17%。两种释放量防效基本相当,经济释放量为1~2万头/株(1管/株)。经过2年多的观测研究,证实川硬皮肿腿蜂和中华甲虫蒲螨均可适应沧州市的自然环境和气候环境,对天牛、小线角木蠹蛾等多种蛀干性害虫均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4.
2014年4~5月份,采用标准地调查法对内蒙古准格尔旗和兴和县沙棘林虫情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准格尔旗和兴和县沙棘蛀干害虫非常严重,综合死亡率达52.67%;(2)准格尔旗沙棘木蠹蛾有虫株率达92%,虫口密度达28.53头/株,单株最高达115头,红缘天牛有虫株率达81.33%,虫口密度达6.24头/株。单株最高达20头;(3)兴和县沙棘木蠹蛾有虫株率达72.67%,虫口密度达21头/株。单株最高达69头。红缘天牛有虫株率达88.67%,虫口密度达8.7头/株。单株最高达18头。同时,根据调查结果对两个项目地提出了相应的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5.
近日,市森防站与我区林业局对张湾辖区监测点的越冬代松毛虫D.punctatus(Walker)进行了实地调查监测.结果显示:各监测点越冬代幼虫对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 Lamb.产生了轻微的危害,已开始结茧,虫口密度和结茧密度较去年同期偏低.其中,黄龙林场后山虫口密度10~15头/株,结茧密度10~15头/株;红卫街办界牌居委会何家沟虫口密度5~10头/株,结茧密度10~15头/株;车城街办三叉河村罗家院处松毛虫测报点虫口密度5~8头/株,结茧密度5~10头/株.  相似文献   

6.
在发生杨扇舟蛾和杨小舟蛾较为严重的杨树林内设立标准地,连续4代释放抓白蛾周氏啮小蜂,结果表明,2种害虫的虫株率由69.5%83.2%降到21.17%83.2%降到21.17%27.5%,虫口密度由17427.5%,虫口密度由174240头/株下降到29240头/株下降到2946头/株。舟蛾蛹总寄生率由11.32%46头/株。舟蛾蛹总寄生率由11.32%13.81%上升到63.8%13.81%上升到63.8%71.22%,控制害虫危害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358株测定数据的统计分析,得出小黑杨、白城杨、双阳快杨、美×青、小叶杨五个品种的叶面积、鲜叶重与胸径回归方程。得出株下小样方虫口与全株虫口的回归预测式和以杨梢叶甲越冬后老熟幼虫作为成虫期咬掉落叶的预报因子,进而得出杨梢叶甲老熟幼虫密度的危害指标:小黑杨23头/m~2、白城杨34头/m~2、双阳快杨40头/m~2、美×青18头/m~2、小叶杨31头/m~2。  相似文献   

8.
河南北部林区自1985年发现油松毛虫Dendrolimus tabulaeformis Tsai etLiu,危害油松、樟子松、华山松等。经六年观察研究和防治实践,灾区虫口密度已由暴发时9.6头/m~2(幼林地)和20头/株(成林地),下降并隐定到0.02头/m~2和0.2头/株,初步达到“有虫不成灾”的要求。  相似文献   

9.
应用管氏肿腿蜂防治双条杉天牛技术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2001—2005年北京市密云县进行了管氏肿腿蜂防治双条杉天牛技术的研究与推广,5 a放蜂1200万头,累计防治面积3000 hm^2。管氏肿腿蜂5 a平均寄生率达69.68%,寄生率随着放蜂密度的增加而增加。林内放蜂后侧柏的被害率由放蜂前22.78%下降到0.49%;被害木虫口密度由25.4头/株下降到3头/株,下降率88.2%;被害木管氏肿腿蜂密度由放蜂前的0.2头/株上升到2005年的2.5头/株,基本达到有虫不成灾。  相似文献   

10.
对光肩星天牛进行了3年的调查研究,摸清了该虫对垂柳的危害情况.株被害率为100%,虫口密度最低为4头/株,高达42头/株,平均为19头/株;为害枝干高度在251~400cm处占63.95%;粗度在4.1~10.0 cm占70.93%,而4.1~6.0 cm处占29.65%.受害后枝干易受风折,造成枯枝断梢,严重的导致整株死亡,被伐除的占24.63%,这样不仅影响垂柳的正常生长和树形美观,还有损市容市貌.  相似文献   

11.
光肩星天牛(Anoplophora glabripennis Motach)是杨、柳、榆等树种的主要蛀干害虫之一。近年来,在我区长子、高平、屯留、阳城、晋城等地猖獗发生,蔓延成灾。据受害严重的长子县调查:全县达椽材以上的杨树受害的约300万株,有虫株率80%;平均虫口密度32.7头/株,最高达172头/株。由于该虫的为害,受害木树干内虫道交错,树干外千孔  相似文献   

12.
一、天幕毛虫对胡杨的危害天幕毛虫发生于内蒙西部的额济纳旗境内,危害面积已达30万亩,严重受灾面积达15万亩。虫口密度在一万头/株以上,最多的可达10万头/株。在这些林内,胡杨树叶先被吃光,接着嫩枝、叶柄也被吃光,吃不完的也被咬断落在树冠下。在枝叶繁茂  相似文献   

13.
针对中华甲虫蒲螨对蛀干害虫双条杉天牛的寄生效果进行了研究。经过在室内试验,结果表明:双条杉天牛的幼虫接种蒲螨后,在2 h内就可以导致幼虫死亡。蒲螨从取食开始直到产生后代,在25℃的恒温箱内需要7 d左右。在室外则采用淹没式的方法释放蒲螨,按照植株胸径数据释放蒲螨(20000头/cm),根据高中低密度3个规格,分别采取45万头/株、30万头/株、15万头/株三种处理方式进行试验。释放后在第10 d、20 d、30 d、40d分别进行了观测统计,结果发现:采用平均防效的方法并没有明显差异,3种处理方式效果基本相当,平均防治数据基本在83.71%~85.98%。经过试验可以看出,采用中华甲虫蒲螨控制双条杉天牛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4.
川甘亚菊挥发油对赤拟谷盗与烟草甲的生物活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究川甘亚菊挥发油对2种常见仓储害虫——赤拟谷盗与烟草甲的触杀、熏蒸及驱避作用。生物活性测试结果显示:川甘亚菊挥发油对赤拟谷盗和烟草甲成虫具有一定的触杀活性(半数致死量(LD_(50))值分别为34.18和22.79μg/头)和熏蒸活性(半数致死浓度(LC_(50))值分别为34.21和41.05 mg/L),但其毒力远弱于对照组除虫菊酯和磷化锌,其中除虫菊酯对2种昆虫的触杀活性LD_(50)值分别为0.13和0.09μg/头,磷化锌对2种昆虫的熏蒸活性LC_(50)值分别为0.17和0.08 mg/L。川甘亚菊挥发油对赤拟谷盗成虫表现出显著的驱避效果,对烟草甲成虫无明显驱避作用。在最高测试浓度78.63 nL/cm~2时,挥发油对赤拟谷盗作用2 h和4 h后的驱避率在90%以上,且在其他较低测试浓度(15.73、3.15、0.63和0.13 nL/cm~2)下,与阳性对照避蚊胺表现出相近的驱避活性;而在最高测试浓度78.63 nL/cm~2时,挥发油对烟草甲作用2 h和4 h后的驱避率在50%左右,明显低于避蚊胺,同时,在其他较低测试浓度下,对烟草甲未表现出驱避活性。  相似文献   

15.
黄斑星天牛经济阈值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黄斑星天牛Anoplophora nobilis Ganglbauer是杨树的主要蛀干害虫,严重影响杨树的生长,其虫口密度(x)与材积损失率(y)之关系为y=4.9738+1.8870x。其经济危害水平为2.2头/株,经济阈值确定为2头/株。  相似文献   

16.
臭椿沟眶象 Eucryptorrhnchus brandti、沟眶象 E.chinensis从 1990年开始危害臭椿 ,致使树木枯死。自 1992年起对其生活史及防治方法进行了研究 ,刮树皮涂药、人工捕捉等方法效果较好 ,虫口密度由 6. 0 4 5头 /株降到 0 . 4 67头 /株  相似文献   

17.
佳多频振式杀虫灯在浙南防治马尾松毛虫应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佳多频振式杀虫灯进行马尾松毛虫的灯诱防治试验,平均虫口密度从29.2头/株下降到4.95头/株,防治效果平均达86.4%,说明该灯可以用于防治.与化学防治和白炽灯相比,该种杀虫灯具有防治成本低、无污染、投入少、效果显著等特点,又具有提高环境质量,维护生态平衡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根据美国白蛾的生活史及生物学特性,通过对河北省文安县飞机喷洒灭幼脲Ⅲ悬浮剂对美国白蛾的防治效果调查发现,飞机防治食叶害虫具有安全、经济、高效等特点。配合灭幼脲Ⅲ,可以把害虫的危害控制在经济阈值以下。飞防7d后美国白蛾的虫株率、虫口密度分别为2.8%和23.8头/株;飞防15d后的虫株率和虫口密度分别为0.2%和1.0头/株。  相似文献   

19.
云南锦斑蛾幼虫空间分布型及抽样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云南锦斑蛾是云南樱花的一个重要食叶害虫,为揭示其幼虫的行为、习性及活动规律以及确定其在林间的适宜抽样调查方法。应用聚集度指数法、线形回归方程检验法、频次分布检验研究探讨了云南锦斑蛾的空间分布型及抽样技术。结果表明,云南锦斑蛾的空间分布型属聚集型的负二项分布。在了解云南锦斑蛾空间分布型的基础上,利用Iwao的m*-m回归方程,建立了精度为0.1和0.2时的理论抽样数表,在幼虫为1头/株、2头/株、4头/株时,其累计虫口数的上、下限分别为485和121,274和69,169和42。利用Iwao提出的序贯抽样模式制定列出序贯抽样表。为野外抽样调查、密度估计及预测预报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0.
<正> 桧麦蛾属鳞翅目麦蛾科,主要危害柏科植物,1997年在苏州农田林网主栽树种蜀桧柏上大面积发生危害,植株受害率达50%,平均虫口密度达22.7头/株,最高达52头/株,给林业生产带来了极大的危害。从1998年开始,对其生物学特性和防治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