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近年来,对虾育苗期间细菌性疾病危害越来越严重。中国对虾育苗期间丝状细菌病时有发生,造成虾苗死亡。目前,有关虾苗丝状细菌病防治的报道不多。笔者就在中国对虾育苗过程中,丝状细菌病的防治体会,作些阐述。一、丝状细菌病的症状和危害丝状细菌病病原体为,白色丝状细菌(Lencothrix mucor)又称发状白丝菌、类白丝菌(Loncothrix—Like Filaments)。据报道,该病在中国对虾各期幼体和亲虾均有发生。中国对虾以溞状幼  相似文献   

2.
在对虾育苗生产中,固着纤毛虫病是经常发生的一种寄生虫病.对虾蚤状幼体期、糠虾幼体期及仔虾期都容易患上固着纤毛虫病,尤其是蚤状幼体期和糠虾幼体期易感染此病,危害性最大,它直接影响对虾幼体成活率,是对虾育苗能否成功的关键一环.  相似文献   

3.
<正>病原对虾桃拉综合征,俗称"红尾病",是由桃拉综合征病毒(Taura syndrome virus,TSV)引起的一种严重传染性对虾疾病。症状急性期以虾体变红、软壳,过渡期以角质上皮不规则黑化为特征。流行情况此病毒主要分布在美洲和东南亚地区,主要宿主为凡纳滨对虾和细角对虾。凡纳滨对虾从仔虾、幼虾到成虾各期均易感病,  相似文献   

4.
于春霞 《水产学报》2002,26(4):307-312
用市售冰冻斑节对虾中头胸甲有白斑的病虾做感染源,对中国对虾仔虾进行人工感染,通过电子显微技术,对中国对虾仔虾的肝胰腺细胞进行观察研究。结果表明;冰冻斑节对虾体内的杆状病毒能够使中国对虾致病,其发病程度与对虾养殖密度有关。从病毒基质发生到形成完整的病毒粒子及侵染大致分4个阶段;病毒基质发生期,病毒囊膜形成期,病毒粒子装配期,病毒粒子再度侵染期。同时观察中还发现了一些可能与病毒形成有关的特殊物质,如绒团物和冰晶状物等。  相似文献   

5.
在开展对虾育苗生产中,经常发现对虾幼体“发光”现象,常被称之为“发光”病,涉及的养殖品种有中国对虾、日本对虾、长毛对虾、南美白对虾、罗氏沼虾等,其症状频发和延误诊治不仅给育苗工作带来被动,而且在经济上也造成巨额的损失。笔者在多年实践中,针对“发光”症状采用多种药物进行治疗和药效比较,取得初步进展,总结如下,以供商榷。一、“发光”病的症状及变化在所有虾类孵幼过程中,从蚤状幼体开始至糠虾期、仔虾期,各期均有发病且不易被发现,究其原因,主要是育苗室内外比较强烈的自然或非自然光源干扰了对对虾幼体“发光”病症状的诊断…  相似文献   

6.
我国目前业已查明且危害较大的虾病有30种以上,但对不少疾病尚未研究出一套有效的治疗方法。现就我们几年来在斑节对虾、中国对虾和墨吉对虾育苗和养殖过程中对对虾疾病的防治经验,结合其他研究资料,将常见的对虾疾病与防治技术分述如下,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2013年,河北、天津等地区养殖的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育苗期出现死苗、出苗率低的情况,生产上,仔虾个体大小差异较大,造成了严重损失.本研究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Real-time PCR)对天津大港地区采集的108尾凡纳滨对虾仔虾样品进行单尾病原检测.结果显示,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Infectious hypodermal and hematopoietic necrosis virus,IHHNV)和虾肝肠胞虫(Enterocytozoon hepatopenaei,EHP)均有检出.IHHNV阳性检出率100%,每微克对虾组织DNA的病毒拷贝数为103-107,且个体较大的样品(1.2-2.0 cm)携带病毒拷贝数偏高;EHP阳性检出率为49.1%,每微克对虾组织DNA的拷贝数为103-105,且集中于个体较小样品(0.7-1.1 cm).对IHHNV和EHP阳性凡纳滨对虾样品进行生物学体长与病毒载量指数相关性分析,显示IHHNV载量指数与对虾生长速率呈正相关,虾组织IHHNV平均载量达8.51×104 copies/μg DNA,为较高的感染水平;EHP的载量与对虾生长速率呈负相关关系,与较大个体阳性检出率较低相对应,虾组织EHP平均载量达到2.19× 104 copies/μg DNA,为较高的感染水平.由此,该批凡纳滨对虾仔虾患病为IHHNV和EHP的混合感染所致,本研究数据为IHHNV和EHP病原混合感染流行情况及其对养殖育苗期仔虾生长的影响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中国对虾幼体的聚缩虫病是对虾育苗中常见的、危害较大的虾病,它感染速度快,几天之内便可使培育池中的对虾幼体80%以上感染,如不及时防治,可导致育苗失败。 一、病原体 对虾幼体聚缩虫病的病原体常见种是树状聚缩虫,属原生动物门、纤毛虫纲、缘毛目、钟虫科。聚缩虫寄附于中国对虾蚤状幼体、糠虾幼体、仔虾及成虾的体表和鳃。 二、发病过程及症状 对虾蚤状幼体、糠虾幼体及仔虾都容易感染聚缩虫,尤以蚤状幼体、糠虾幼体的聚缩虫病危害最大。1999年,大连市金州区北海村育苗室对虾蚤状幼体第Ⅲ期时,5月14日发现第20号培育…  相似文献   

9.
浙江省温岭市上马12号、1号塘,国营育苗厂1号塘,在市水产局科技人员指导下,采用光合细菌、中草药药饵等综合措施,预防虾病,效果显著。今年4月底、5月初,浙江中、南部沿海养殖对虾相继发病、死亡,上马周围2000多亩虾塘的对虾也难以避免。而预防虾病试验塘的对虾,安然无恙地渡过了虾病关和高温期。为突破虾病难关,振兴对虾养殖业,闯出了一条新路子。  相似文献   

10.
从某对虾育苗场2个育苗池中分别采集了发生摄食下降、活力降低及死亡率增高等症状的未知疾病的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溞状幼体3期(Z3)和1期(Z1)的样品。用PCR检测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病毒(IHHNV)、急性肝胰腺坏死病副溶血弧菌(VpAHPND)、桃拉综合征病毒(TSV)、传染性肌坏死病毒(IMNV)、黄头病毒(YHV)、虾肝肠胞虫(EHP)、偷死野田村病毒(CMNV)和虾血细胞虹彩病毒(SHIV)等9种已知病原为阴性。组织病理学诊断观察到肝胰腺小管上皮细胞内存在不明褐色团块。使用2216E培养基对致病菌分离鉴定,得到2株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浸浴感染悉生卤虫(Artemia franciscana)幼体后的平均存活率分别为58%和83%。采用Illumina HiSeq高通量测序方法对这2个溞状幼体样品中细菌16S rRNA基因的2个高变区(V3~V4)进行总细菌菌群的测序,分析揭示了未知病因病虾中细菌菌群的多样性和相对丰度,门水平上2个样品的优势菌群均包括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和厚壁菌门(Firmicutes),但相对丰度有显著差异;在属水平上相对丰度最高的均为弧菌属(Vibrio),在2个样品中的丰度分别为74.3%和60.5%,此外,Z1样品相对高丰度(21.9%)的属为黏着杆菌属(Tenacibaculum)。育苗管理信息及上述病例分析结果提示,该疾病可能是由于在过期存放的幼体饲料质量下降所致的营养障碍情况下,有一定致病性的溶藻弧菌条件性感染所引起的疾病。  相似文献   

11.
对虾的聚缩虫病及其防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对虾(Penaeus orientalis)幼体的聚缩虫病是对虾育苗生产中常见的、危害较大的虾病,它感染速度快,几天之内便可使培育池中的对虾幼体80%以上感染,如不及时防治,则会导致育苗失败。近几年来,我们在对虾育苗生产中,对对虾幼体的聚缩虫病进  相似文献   

12.
2013年,河北、天津等地区养殖的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育苗期出现死苗、出苗率低的情况,生产上,仔虾个体大小差异较大,造成了严重损失。本研究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Real-time PCR)对天津大港地区采集的108尾凡纳滨对虾仔虾样品进行单尾病原检测。结果显示,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Infectious hypodermal and hematopoietic necrosis virus,IHHNV)和虾肝肠胞虫(Enterocytozoon hepatopenaei,EHP)均有检出。IHHNV阳性检出率100%,每微克对虾组织DNA的病毒拷贝数为10~3–10~7,且个体较大的样品(1.2–2.0 cm)携带病毒拷贝数偏高;EHP阳性检出率为49.1%,每微克对虾组织DNA的拷贝数为10~3–10~5,且集中于个体较小样品(0.7–1.1 cm)。对IHHNV和EHP阳性凡纳滨对虾样品进行生物学体长与病毒载量指数相关性分析,显示IHHNV载量指数与对虾生长速率呈正相关,虾组织IHHNV平均载量达8.51×10~4 copies/μg DNA,为较高的感染水平;EHP的载量与对虾生长速率呈负相关关系,与较大个体阳性检出率较低相对应,虾组织EHP平均载量达到2.19×10~4 copies/μg DNA,为较高的感染水平。由此,该批凡纳滨对虾仔虾患病为IHHNV和EHP的混合感染所致,本研究数据为IHHNV和EHP病原混合感染流行情况及其对养殖育苗期仔虾生长的影响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营口,盘锦地区中国对虾养成期虾池水体细菌含量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营口、盘锦地区中国对虾养成期虾池水体细菌含量的变化石俊艳刘中王丹姚福相宣明春王晓光高洪军(辽宁省淡水水产研究所,辽阳111000)近年来在对虾养殖中,虾病频繁发生,严重威胁着养虾业,防治虾病已是养虾业当务之急。各种资料报道这几年虾病的原因主要是病毒与...  相似文献   

14.
今年我省承担的农业部对虾养殖病害防治丰收计划项目的示范点在赣榆县宋庄乡。根据我省每年6月18日前后梅雨季节和9月下旬台风季节是养殖对虾疾病暴发期的规律,示范区和辐射区对虾养殖采取二茬虾养殖法避开虾病暴发期。第一茬对虾养殖为3月中下旬到6月中下旬.通过塑料大棚中间培育早繁苗,6月底对虾达到商品虾规格;第二茬对虾养殖6月  相似文献   

15.
凡纳对虾SPF种苗工程与集约化防病养殖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虾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依赖于健康种苗的供给和虾病的预防。池塘培育凡纳对虾全人工繁育和连续传代技术的发展增加了我国人工养殖对虾种苗的可持续供给,减少对我国斑节对虾、中国对虾和日本对虾等土对虾种类野生亲虾的捕捞。目前,我国每年生产30万吨以上的凡纳对虾,约占全国总产量的80%。但是,病害仍是我国对虾养殖业的主要威胁,尤其是病毒病原引起疾病的大规模暴发流行。我国凡纳对虾养殖业中最重要的病毒性病原是白斑综合症病毒(WSSV)桃拉病毒(TSV)和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IHHNV)。本报道了我国凡纳对虾SPF种苗工程和集约化防病养殖模式的最新进展。SPF种苗工程技术可以使繁育系统排除WSSV、TSV和IHHNV等严重病毒病原的侵害,提高凡纳对虾亲本和种苗的质量。改进的集约化防病养虾系统则是一种生物安全性更高防病更有效果和环境更友好的集约化养殖系统。  相似文献   

16.
在对虾育苗生产中发生的虾病,目前仍然是影响育苗产量的一个重要因素。从虾病发生的机率及对虾苗的危害程度看,主要是细菌病和霉菌病。近几年来,随着育苗技术的不断改进,对虾病的研究也不断地深入,目前对于细菌病的研究已探讨出了一些比较成熟的防治措施,且在育苗生产中被广泛地应用,并取得  相似文献   

17.
硫酸铜在对虾育苗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硫酸铜这种刺激性药物在对虾育苗中一直被人们列为禁用或慎用药物。但在特殊的环境下,合理地使用往往能防止虾病的发生和蔓延,从而取得较好的育苗效果和较高经济效益。对虾育苗是一项综合性技术。其中虾病的防治是整个育苗生产重要一环,也是关系到育苗成败的关键。虾病除其它原因诱发或传染病害外,其主要原因往往是由于水质差而引起的。辽宁省盘山县增殖站地处三道沟渔港和河口附近。由于浅水溥滩,再  相似文献   

18.
中科院上海生化所在测定对虾病毒的基因DNA部分序列的基础上,建立的对虾病毒PRC(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方法,具有很高的灵敏、准确、专一性强的特点,其灵敏度可在0.1微克左右的患病虾组织中检出病毒。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科技人员经3年的“对虾弧菌病病原理及防治技术研究”。从三省一市养殖病虾中分离出53株弧菌,并对其致病性、生物学特性作了研究,表明副溶血弧菌、溶藻弧菌、鳗弧菌、非01群霍乱弧菌是对虾主要常见致病菌。并从21种药物中筛选出10种对对虾弧菌病高度敏感的抗菌药。南美白对虾6年前由中科院海洋所的专家引进后开展一系列的试验研究。获得大批量的育苗成功。南美白对虾是世界三大虾种之一。具有水环境、饵料要求低、全年皆可繁殖,抗病力强、生长期短等特点,是一种开发价值很高的养殖品种。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  相似文献   

19.
对虾育苗及养成过程中,易发生由于对虾幼体或成虾患有疾病而造成对虾大量死亡的现象。无论何种对虾疾病,它们的预防和控制都是相当困难的,在育苗和越冬过程中,尚可通过施加抗生素等药物来预防和治疗,但往往效果甚微,但在对虾养成期间通过药物治疗和预防对虾疾病难度更大。难道对虾疾病就是  相似文献   

20.
正1对虾养殖病害现状及措施1.1对虾养殖的病害威胁我国养殖产量较多、经济价值较高的对虾有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斑节对虾(Penaeus monodon)、日本囊对虾(Marsupenaeus japonicas)、中国明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长毛明对虾(F.penicillatus)、墨吉明对虾(F.merguienrsis)等[1]。但是目前养殖病害已经成为制约对虾产业发展的重要障碍,其中细菌性疾病是最主要的对虾疾病之一,尤其弧菌病是当前造成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