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为探求日喀则地区穗花韭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本研究对收集到的20份穗花韭(Milula spicata Prain)种质的17个表型数量性状进行了变异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20份种质居群内和居群间均有较大的遗传变异和丰富的遗传多样性。除叶片数、地上茎粗、花穗粗的变异系数在30%以内外,地下茎长、花葶粗、根系长、地下茎粗、根系数量、叶宽、叶长、花穗长的变异系数在30%~50%,花葶高、株高、地上地下生物量的变异系数高于50%。主成分分析共提取到4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86.31%,第1主成分与地上生物量有关,第2,3,4主成分与地下生物量有关。聚类分析将材料分为2个类群,第2类群表型优于第1类群,与主成分分析综合得分排序结论一致。本研究可为穗花韭种质资源的收集和筛选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以5个新疆野生黄花苜蓿(Medicago falcata)居群为材料,通过对其叶、花、茎节等20个表型性状及分布地区进行相关性、主成分及变异性等分析,探究原始居群表型性状的遗传多样性规律,以期为进一步开展新疆黄花苜蓿遗传变异及种质创新研究提供基础数据。结果表明,1) 5个居群20个性状差异明显,除叶长差异和叶柄长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 0.05)外,其余18个性状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 0.01);2)黄花苜蓿具有丰富的多态性,表型性状在居群内平均变异系数为20.19%,居群间为27.66%,且居群间差异大于居群内,表明黄花苜蓿不同居群表型差异主要来源于居群间;3) 20个表型性状间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经纬度与分枝数、海拔与株高均呈现负相关关系;4) 20个表型性状可归为6个主成分因子,累计贡献率达71.75%,居群间表型性状变异主要来自叶片、节间及花部特性。  相似文献   

3.
红河橙(Citrus hongheensis Ye et al.)是云南特有的珍稀柑橘种质资源,仅在元江、红河南岸有零星分布,其单身复叶具有极为发达的翼叶。本研究对红河橙在绿春县、红河县和元江县的11个居群进行调查和取样,采用巢式方差分析、多重比较、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对12个叶表型的变异和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红河橙12个叶表型在居群间和居群内均表现为极显著差异(P<0.01),其叶表型遗传变异水平较高;同一叶表型性状在不同居群间的变异程度不同,其中翼叶宽/本叶宽这个叶表型的变异程度最大(91.36 %),而叶总长的变异程度最小(8.24 %),其表现相对最为稳定;叶片的绝对大小的变异程度(如叶总长、翼叶长度、翼叶宽度、本叶长度、本叶宽度、叶柄长等)普遍低于叶片形状(如翼叶长/宽、本叶长/宽)和叶片相对大小(如翼叶长/叶总长、翼叶长/本叶长、翼叶宽/本叶宽、本叶长/叶总长、本叶长/翼叶长、本叶宽/翼叶宽等)的变异程度,且表现出叶片形状变异>叶片相对大小变异>叶片绝对大小变异的变异规律;红河橙12个叶表型性状在居群间和居群内的方差分量百分比分别为12.762%和34.718%,平均表型分化系数为21.581%,居群内变异是红河橙叶表型变异的主要来源;主成分分析表明前3个主成分(叶片绝对大小因子、叶片相对大小因子、叶形指数因子)的累计贡献率达85.258%。研究结果可为红河橙的群体遗传进化及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等提供形态学方面的参考。  相似文献   

4.
对我国20个居群结缕草营养器官形态解剖数量性状的变异进行了观测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不同结缕草居群在营养器官的解剖结构方面没有显著的差异,但在解剖数量性状方面有着明显的差异;(2)结缕草个体间的差异存在于居群内每个个体的每个解剖数量性状中;(3)结缕草居群中各营养器官的变异主要来源各不相同,其中根和匍匐茎来源于居群间的变异为40.77%和49.69%,而叶片的变异有55.37%存在于居群间;(4)叶肉厚度、叶片厚度、叶片下表皮细胞厚度、叶片上表皮细胞厚度、叶片下表皮细胞长度5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达到了81.40%,可以代表原始因子所代表的全部信息,也是造成不同居群间结缕草解剖数量性状差异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山西野生草地早熟禾主要农艺性状的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49个山西野生草地早熟禾居群种质资源为材料,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对其12个主要农艺性状进行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野生草地早熟禾各农艺性状在居群间差异极显著(P<0.01),各性状在居群间存在广泛的变异,变异系数介于11.92%~72.73%之间.主成分分析表明,前7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到86.91%,能概括农艺性状的绝大部分信息,并能用此信息对种质资源进行综合评价.在主成分分析的基础上,通过聚类分析将49个居群野生草地早熟禾种质资源划分为4个类群,其中Ⅱ类群和Ⅲ类群综合表现较好,可作为今后草坪草育种的重点选育对象.  相似文献   

6.
不同居群达乌里胡枝子形态变异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应用数量统计方法对引种的野生达乌里胡枝子8个居群的13个形态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除节间距、总叶柄长、小叶柄长和结荚数4个性状外,其余性状在居群内或居群间都表现差异显著;以13个性状为基础的聚类分析将所研究的8个居群分为3类;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第1主成分反映营养器官的特点,第2主成分反映营养器官和生殖器官的特点,第3主成分反映生殖器官的特点,均是造成达乌里胡枝子形态变异的因素.  相似文献   

7.
川西北高原野生老芒麦居群穗部形态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采集自川西北高原的13个野生老芒麦居群的15项穗部形态指标进行了研究。Shannon-weaver指数分析表明,13个居群在穗部性状上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H′=1.793 7),且居群内遗传变异(69.31%)大于居群间(30.69%);聚类分析将这13个居群分为3组;主成分分析表明单穗长和宽、单穗重、小穗长、内外稃长和每穗轴节小穗数等是造成13个居群老芒麦穗部特征差异的主要因素;相关分析的结果表明海拔、纬度、经度和降水量对川西北高原野生老芒麦居群穗部性状变异贡献较大,而年均温对此影响不大。此外,提出了川西北高原野生老芒麦的保护策略。  相似文献   

8.
柠条锦鸡儿表型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根据柠条锦鸡儿(Caragana korshinskii Kom.)资源分布状况,对内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的10个柠条锦鸡儿天然居群进行表型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柠条锦鸡儿表型性状无论在居群间还是在居群内均表现出显著或极显著差异(P<0.05或P<0.01);叶片、荚果、种子等11个表型性状的分化系数为0.195,居群内的表型变异占80.5%,是柠条锦鸡儿的主要变异来源;柠条锦鸡儿表型性状与地理生态因子的相关不显著;通过聚类分析将10个柠条锦鸡儿居群分为4类;判别分析显示,千粒重、荚果宽和叶长3个性状是造成柠条锦鸡儿表型变异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刘英  白龙  雷家军 《草业学报》2015,24(12):164-170
为揭示野古草野生居群的表型变异规律,采用变异系数、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对采自辽宁省的8个野古草居群的10项形态性状进行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这10个表型性状在居群间的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各性状特征在居群间存在广泛的变异,变异系数由大到小依次为小穗总数(42.01%)旗叶厚度(27.94%)旗叶长度(26.83%)旗叶宽度(20.98%)叶数(19.64%)茎基粗(19.70%)花序长(19.30%)单枝干重(18.62%)株高(10.19%)花序重(8.16%)。10个形态特征可归成为3个主成分因子,累计贡献率达到79.44%,最大程度上反映了所有材料的表型性状特征,不同种群之间的差异主要来源于花序长、花序干重、单枝干重、小穗总数。采用欧氏距离系统聚类法将8个野古草居群依据10个表型性状分为3类:株型高大,旗叶长而宽,生物量大;株高中等,茎基粗壮,旗叶长而窄,小穗数量多,生物量较大;植株矮,叶片短、窄,生物量最小。表型性状与地理因子的相关性分析表明,部分表型性状的变化与地理因子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短芒披碱草异位保护群体的表型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揭示采集自川西北高原的短芒披碱草野生异位保存群体的表型变异规律,采用变异系数、巢式方差分析、主成分分析、聚类等方法,对川西北短芒披碱草种质资源共7个居群84个单株的32种表型性状进行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短芒披碱草表型性状在种群间和种群内存在极其丰富的多样性,种群间表型分化系数均值为41.66%,小于种群内变异(58.33%);茎秆、叶片、花序、小穗、颖片和内外稃的表型分化系数均值分别为55.92%,63.18%,38.62%,43.73%,31.45%和33.08%。穗部性状的稳定性较高。除第一颖长和外稃脉数外,其余性状与各地理生态因子间的相关性均不显著。利用群体间欧氏距离进行的UPGMA聚类分析结果表明,7个短芒披碱草野生群体可以划分为4类。Mantel相关分析表明地理距离与种群表型距离(欧氏距离)间相关不显著(r=0.334,P=0.083)。  相似文献   

11.
中国西南区野生芒居群表型变异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物能源被认为是21世纪最有希望在解决能源危机方面有所作为的能源。芒植株普遍高大、生物质产量高、燃烧品质好,加之其分布广泛、抗逆性强、适宜在广袤的边际土地上种植,成为一种极为理想的生物能源植物。为探明中国西南区野生芒居群的表型多态性及表型变异规律,对37个野生居群材料的9个植物学形态特征及产量性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1个表型性状在居群间的差异均达到极显著(P<0.01)水平,各性状特征在居群间存在广泛的变异,变异系数由大到小依次为单株产量干重、单株产量鲜重、分蘖数、旗叶长、旗叶宽、叶宽、茎节数、茎节长度、茎粗、株高和叶长。11个性状特征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叶片长而且宽的芒,旗叶长而宽,植株高大,茎秆粗壮,分蘖较少,反之亦然。此外发现分蘖数、株高、叶长3项指标对芒单株产量存在显著正相关(P<0.01),是评价芒单株产量的3项主要指标。9个植物学形态特征可归成为4个主成分因子,累计贡献率达到82.551%,最大程度上反映了所有材料测定的表型特征。采用欧氏距离系统聚类法将37个芒野生居群依据9个植物学形态特征分为3类:植株高大叶片窄长型、植株高大叶片宽长型和植株低矮叶片窄短型。  相似文献   

12.
为揭示野生老芒麦形态变异特征和遗传背景,对我国野生老芒麦主要分布区域不同生态类型的104个居群520份野生老芒麦种质进行了23个形态指标测定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生境老芒麦材料的形态特征存在显著差异,数量性状变异系数为9.49%~49.56%;聚类分析将104个居群分为具有各自明显特征和开发利用潜力的4类;形态特征与地理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发现,野生老芒麦抽穗早晚及茎秆叶鞘基部小刺等特殊性状与其海拔呈显著相关;主成分分析发现,株高、抽穗、茎节数、单株干鲜重、旗叶长宽等指标代表了老芒麦67.79%形态多样性,是造成老芒麦形态特征变异的主要因素,可作为老芒麦形态分化的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3.
广西省芒野生居群表型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方差、聚类和相关分析等方法对分布在我国广西省芒的13个野生居群的18个叶片、茎秆、花序和小穗的表型性状进行居群内和居群间的遗传多样性研究。结果表明,18个表型性状在居群内和居群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说明芒种群内表型性状变异较丰富且遗传多样性较高。表型分化系数的变幅为17.99%~47.21%,其中,叶片、茎秆、花序和小穗性状分别为38.01%,29.80%,32.84%和27.14%,所有性状均值为32.05%,说明芒表型性状的变异主要来源于居群内。UPGMA聚类结果表明,在阈值5.388处可以将13个居群分为4个类群,聚类结果表明,聚成一类的居群在地理位置上并不靠近。表型性状与地理因子的相关性分析表明,部分表型性状的变化与地理因子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性。本研究结果为我国芒属能源植物在遗传改良以及野生资源的保护与利用等方面提供了可参考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对22份百脉根(Lotus corniculatus)种质资源的11个表型性状指标进行多样性研究分析。结果表明:除种宽外,22份百脉根种质间的表型性状均存在显著变异,表型性状指标变异幅度为12.11%~69.48%,各表型性状之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相关性。主成分分析表明,茎长、株高、冠幅、种子周长、种子长、种子宽和种子长宽比的主成分载荷较高,是造成百脉根种质表型性状差异的主要因素。根据聚类分析将22份百脉根种质分为3个类群,其中,第Ⅰ类群种质的种子小,但植株高大,第Ⅱ类群种质的种子小且植株矮小,第Ⅲ类群种质的种子和种荚大但植株矮小。综合评价11和12号这2份种质资源整体表现优良,且归属于第Ⅲ类群,具有种荚和种子较大的特性,可作为选育种子高产品种的目标亲本利用。本研究结果可为百脉根的种质应用和品种选育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5.
魏少萍  李景峰  梁鹏飞  陈洁  刘鑫  南丽丽 《草地学报》2021,29(11):2530-2537
为综合评价和筛选红豆草(Onobrychis viciaefolia)优异新品种、鉴定种质,本研究以国内外22份红豆草种质资源为试验材料,对其种子形态特征和营养成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2份红豆草种子的形态和营养指标间均差异显著(P<0.05),且营养成分含量平均变异系数大于形态指标变异系数。相关性分析表明,种子面积与周长、长度、宽度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种子周长与宽度、长度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千粒重与种子面积、宽度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周长、长度呈显著正相关,与种子中粗脂肪含量呈显著负相关。主成分分析表明,影响红豆草种子的主要性状是种子形态特征中的长度、周长和面积,其次为营养指标中的粗蛋白和淀粉含量。聚类分析将22份红豆草种子分为3组。编号2668,9155,13523,2323-2,1994和‘蒙农红豆草’,‘甘肃红豆草’的主成分综合得分排名较高,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了优良种质。  相似文献   

16.
根据鹅观草(2n=6x=42)资源的地理分布特点,采用T检验、变异系数、主成分分析、相关分析和聚类分析法对来自四川、新疆、宁夏、内蒙古、甘肃和山西的40个居群进行表型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表型性状无论在居群内还是居群间均表现出显著差异(p<0.01)。主成分分析显示,株高、穗长、旗叶长、旗叶宽、小穗数、小花数穗下第一节间长和穗轴第一节长等8个性状是引起鹅观草表型性状变异的最主要因素;这8个表型性状与海拔高度、年平均温度和纬度的相关程度较高。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以遗传距离18.72为分界线可将40个居群分为三类,第一类只包括1个居群,其株高、穗长和穗下第一节间长为40个居群中最高、最长的植株;第二类包含20个居群,具有植株矮小、穗短、叶片窄小、小穗数少等特点;第三类包含19个居群,该类植株与第二类植物相比较,具有植株高大、叶片较长、较宽、小穗数和小花数较多、穗下节间长等特点。  相似文献   

17.
为探明菊苣不同来源、不同类型种植材料的表型变异特征及其原因,通过变异系数、相关性、聚类和主成分分析对80份菊苣属材料表型性状进行多元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不同菊苣种质资源的形态学特征存在广泛的变异,3级生殖枝数变异幅度最大,变异系数为31.11%;2)菊苣形态学特征间存在显著相关性,叶片宽大类型的菊苣种质,植株高、生殖枝多、茎秆粗壮,但单个花序小花数少;3)聚类分析表明,不同菊苣种质资源可划分为3个形态类型,即窄叶匍匐型、中等宽叶直立型和阔叶直立型;4)主成分分析表明,不同材料间和类型间的差异主要来源于叶片大小、株高和小花数、小花直径。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探讨紫花苜蓿苗期耐盐特性,筛选耐盐性快速评价指标并建立耐盐性数学评价模型,本研究以20个紫花苜蓿品种为材料,采用盆栽沙培法,设置两个NaCl处理水平:0和150 mmol·L-1,胁迫5周后测定各品种的17个形态和生理指标,以各单项指标的耐盐系数为基础,运用主成分分析、隶属函数值法和逐步回归分析等方法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显示:将17个单项指标转换为5个相互独立的综合指标,累计贡献率为87.07%;获得各品种综合耐盐评价值(D值),对D值进行聚类分析,筛选出1个高度耐盐、7个耐盐、4个中度耐盐、6个盐敏感和2个盐高敏感品种。建立紫花苜蓿苗期耐盐性评价数学模型:D'=-0.284+1.342 ADW+0.182 LN (R2=0.967,P=0.001),并筛选出地上部干重和单株叶片数为紫花苜蓿苗期耐盐性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