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利用微卫星标记指导红鳍东方鲀亲本选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制定红鳍东方鲀家系配组方案提供可行性指导,利用微卫星标记辅助红鳍东方鲀Takifugu rubripes家系的建立,选择34个微卫星标记对红鳍东方鲀两个群体进行遗传评估。结果表明:A群体的平均等位基因数(Na)和Nei基因多样性指数(He)分别为6.647 0和0.711 5,B群体的相应值分别为4.647 1和0.646 1,且两个群体之间的遗传差异达到显著性水平(P0.05);群体间的遗传分化系数(GST)为0.050 7,基因流(Nm)为4.679 6,表明红鳍东方鲀群体间存在低程度的遗传分化和一定程度的基因交流;分子方差分析(AMOVA)表明,遗传变异主要存在于群体内,所占比例为78.49%,而群体之间仅占21.51%;根据群体间Nei氏遗传距离构建UPGMA系统树,群体内个体之间的遗传距离为0.11~0.82,依据遗传距离的远近将全部个体分成多个分支,不同分支内含有数个个体;各项遗传参数表明,试验群体具备一定程度的遗传变异,不同个体之间拥有相对较远的亲缘关系,可以根据个体之间遗传距离制定育种计划,建立家系进行选育研究。研究表明,利用微卫星标记信息构建红鳍东方鲀家系的方法是切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2.
李文俊  李强  钟良明  桂林 《南方农业学报》2021,52(11):3121-3129
【目的】明确珠江和长江水系不同光倒刺鲃地理群体的遗传变异及进化关系,为其种质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从珠江水系(增江、流溪河、北江、连江、漓江、柳江和郁江)和长江水系(阊江、赣江和湘江)的10个支流(群体)采集347尾光倒刺鲃样本,扩增并测定其线粒体DNA(mtDNA)控制区序列;通过MEGA 6.0、DnaSP 6.10和Arlequin 3.5等在线软件统计序列碱基组成、变异位点、遗传距离、核苷酸多样性(π)、单倍型多样性(Hd)及遗传分化系数(Fst),并进行分子变异分析(AMOVA)、核苷酸错配分布分析、中性检验,以及构建单倍型的系统发育进化树和网络结构图。【结果】光倒刺鲃mtDNA控制区序列长度为519 bp,其中T、C、A、G占比平均值分别为32.57%、19.16%、32.16%和16.11%。在所有mtDNA控制区序列中共检测到62个变异位点,34个单倍型;10个光倒刺鲃群体的Hd平均为0.917,π平均为0.0359,遗传距离为0.0018~0.0790,Fst为-0.0007~0.9978。光倒刺鲃mtDNA控制区序列63.46%的分子遗传变异来自各地理分组间;单倍型网络结构图和系统发育进化树均显示,10个光倒刺鲃群体聚类为三大支系,除了有个别交集外,东江水系、西江水系、赣江水系+湘江水系的光倒刺鲃群体分布在3个不同的独立分支上,而北江+流溪河水系群体分别与东江水系群体和西江水系群体有较多交集。10个光倒刺鲃群体的Fu’s Fs为-1.339~23.759,平均为9.857,但P均大于0.05;Tajima’s D为-2.613~2.824,仅有3个群体的Tajima’s D为显著性负值(P<0.05);其核苷酸错配分布图谱呈多峰形式,即珠江和长江水系光倒刺鲃群体尚未发生过种群扩张。【结论】珠江和长江水系光倒刺鲃群体遗传多样性总体上偏低,应加强其种质资源保护,尤其是北江水系群体野生资源相对较丰富宜作为重点保护单元。复杂的地形地貌导致珠江和长江水系光倒刺鲃群体形成明显的地理隔离,群体间已发生明显分化,且受各种人为活动干扰导致其种群收缩,因此亟待采取有效防护措施以保证光倒刺鲃种质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3.
通过线粒体D-loop控制区全序列分析澜沧江上游表村(BC)、叶枝(YZ)、里底(LD)以及乌弄龙(WNL)等4个群体,共计77尾短尾高原鳅的遗传多样性,为澜沧江上游短尾高原鳅的遗传多样性现状与种质资源保护提供相关实验数据。结果表明:在921 bp的D-loop控制区序列中,共发现变异位点22个,其中,单一变异位点8个,简约变异位点14个,定义单倍型21个;澜沧江上游短尾高原鳅群体单倍型多样性指数(Hd)为0.837~0.942,核酸多样性指数(π)为0.005 16~0.005 72;里底群体单倍型多样性最高,表村群体最低,且各群体呈现出"高Hd低π"遗传多样性模式。分子方差分析(AMOVA)结果表明:短尾高原鳅遗传差异主要来自于群体内部(97.91%),2.09%遗传变异来自于群体之间;各群体之间不存在遗传分化(Fst=-0.021 3,P=0.805);表村和里底群体间遗传距离最远(0.005 67),叶枝和乌弄龙群体遗传距离最近(0.005 11);核酸中性检测结果均不显著(Tajima’s D=0.624,P=0.737;Fu’s Fs=-0.669,P=0.377),核酸错配未呈"泊松"单峰分布均表明澜沧江上游短尾高原鳅近期未经历过种群扩张事件。澜沧江上游短尾高原鳅遗传多样性较为丰富,群体间遗传分化程度较低。  相似文献   

4.
根据2010年9月-2012年1月,我国远洋捕捞船在太平洋中部(16°S~8°N;160°W~155°E)的7个采样点采集到的101个样本,利用线粒体DNA控制区(mtDNA D-loop)基因的585 bp序列,分析了它们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结果显示,585 bp片段中发现23个变异位点,80个单倍型;序列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7个采样群体单倍型多样性指数h=0.994±0.002和核苷酸多样性指数π=0.00892±0.00038。分子方差分析揭示98.18%的遗传变异来自种群内,群体间的Fst分析揭示黄鳍金枪鱼7个采样群体内部不存在显著的遗传分化。Fu’s Fs呈负值和核苷酸不配对呈单峰,显示了黄鳍金枪鱼大约在335~544万年前经历了种群扩张;基因交流与遗传分化分析表明,该7个采样点的黄鳍金枪鱼群体之间存在强烈的基因交流,种群遗传分化水平较低。黄鳍金枪鱼种群遗传多样性低,为单一种群,应采用合理的有效措施进行管理,确保黄鳍金枪鱼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为科学管理和开发利用太平洋褶柔鱼(Todarodes pacificus)渔业资源,该研究利用线粒体DNA(mtDNA)细胞色素C氧化酶I(CO I)和细胞色素b(Cytb)两种标记基因对西北太平洋褶柔鱼进行群体遗传结构和变异分析。结果显示:得到太平洋褶柔鱼两种基因片段的序列长度分别为465 bp(CO I)和404 bp(Cytb),分别定义了18和21个单倍型,总体呈现低单倍型多样性(h=0.493、0.479)和低核苷酸多样性(π=0.0013、0.0014);遗传分化系数(Fst)值均为负值,而分子生物学方差(AMOVA)分析结果表明该群体变异都来源于种内;太平洋褶柔鱼CO I基因序列的Tajima’s D和Fu’s Fs的中性检验D值和Fs值显著偏离0,且二者显著性检验P<0.01,与Cytb基因标记的群体结果相似。综上,位于东海和日本海海域的太平洋褶柔鱼种群遗传多样性较低,群体间基因交流频繁未出现遗传分化,且变异基本来源于种内,群体大约在1.2万-1.5万年前出现过种群扩张。故建议将太平洋褶柔鱼划分为一个管理单元,以便该渔业资源更加合理的保护与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明确不同水域黄河高原鳅群体免疫基因多样性水平和遗传组成,为黄河高原鳅自然种质资源现状的评估、保护及合理开发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集黄河中上游不同河段的黄河高原鳅自然群体[青海循化(XH)群体、青海大通(DT)群体及甘肃景泰(JT)群体]样品,基于重组激活基因(Rag1)序列对不同黄河高原鳅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和遗传组成差异进行研究。【结果】在不同黄河高原鳅群体的Rag1基因序列中共检测到8个单倍型(H1~H8),其中有5个单倍型(H1、H2、H3、H4和H6)在2个以上的群体间相互共享,尤其是单倍型H1、H4和H6在所有群体中均有分布。黄河高原鳅总群体的单倍型多态性为0.742,核苷酸多态性为0.003,在3个黄河高原鳅群体中共检测到28个多态位点。不同黄河高原鳅种群间的单倍型多态性范围在0.575~0.872,核苷酸多态性范围在0.002~0.003。XH群体与JT群体间的遗传分化系数(Fst)为0.037,XH群体与DT群体间的Fst为-0.041,JT群体与DT群体的Fst为-0.022;不同黄河高原鳅群体的分子遗传变异主要发生在群体内(占99.56%)。单倍型网络结构图及NJ聚类树和ML聚类树均显示,不同黄河高原鳅自然种群个体相互混合在一起,未按照采样河段地理位置形成明显的聚类结构,即黄河高原鳅不同单倍型间呈现混合的分布格局。【结论】黄河高原鳅群体遗传多样性水平中等,不同自然群体间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存在一定差异,但并未检测到显著的遗传差异,建议在野外进行管理和保护时仍可视为一个整体。  相似文献   

7.
分析蒙古栎EST序列和叶绿体全基因组SSR位点信息,开发SSR引物,对蒙古栎群体遗传变异进行分析,为蒙古栎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奠定基础。利用est-trimmer、CAP3对蒙古栎EST序列处理,通过perl结合MISA、Primer3和Electronic PCR查找SSR位点,设计引物并筛选验证。EST序列中发现SSR位点163个,主要重复类型为二核苷酸。叶绿体基因组上88个SSR位点以单核苷酸重复为主。7对引物共检测到37对等位基因,平均等位基因数(Na)=5.286,Shannon’s信息指数(I)=1.291,期望杂合度(He)=0.622,多态性信息含量(PIC)=0.692;群体间遗传分化系数(Fst)=0.147,基因流(Nm)=1.933;AMOVA分析表明,种源间遗传变异占10.216%。蒙古栎种源群体间存在中等水平的遗传分化,其遗传变异主要来源于种源内,且种源间的遗传变异与地理距离无显著相关性。基于EST序列及叶绿体基因组SSR位点信息,有效开发SSR引物,为...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广东地区大刺鳅遗传多样性特征,采集广东地区6个水系(西江、北江、东江、鉴江、漠阳江、韩江)193尾大刺鳅样本,测定其线粒体Cytb序列,并利用MEGA 6.0软件碱基组特点和遗传距离、DNAsp 5.0软件分析各群体的多样性水平和Network 5软件绘制单倍型网络关系图。结果表明:大刺鳅Cytb序列长度1 138 bp,在193尾大刺鳅的Cytb序列中,A、C、T、G占比分别为25.9%、32.7%、27.7%和13.6%,遗传距离为0.000 2~0.013 1,遗传分化指数为0.035~0.866。6个大刺鳅群体共存在38个核苷酸变异位点,定义了20个单倍型,单倍型多样性为0.782,核苷酸多样性约为0.007 2。基于线粒体Cytb序列构建的NJ树显示,广东地区的大刺鳅种群分为Ⅰ和Ⅱ两支。其中,支系Ⅰ包含了西江、北江、鉴江和漠阳江群体的部分样本以及东江和韩江群体的全部样本;支系Ⅱ包含了西江、北江、鉴江和漠阳江群体的部分样本。单倍型网络分析显示,西江水系的群体与东江、韩江以及漠阳江群体的亲缘关系较近,而北江群体与东江、西江群体间遗传分化较大。AMOVA分析表明,77.09%...  相似文献   

9.
利用线粒体DNA(mtDNA)控制区(D-loop)序列,对东方白鹳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研究。35条长为335bp的mtDNA控制区序列存在11个核苷酸变异位点,定义10种单倍型,序列差异3.28%,核苷酸多态性(Pi)为0.00760,单倍型多态性(Hd)为0.859,核苷酸差异均数(К)为2.545。通过与鹤形目和鹳形目的某些濒危物种线粒体DNA控制区核苷酸多样性进行比较发现,东方白鹳遗传多样性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10.
对采自长江水域四川-重庆段大鰭鳠Mystus macropterus线粒控制区的克隆测序,并与长吻鮠Leiocassis longirostris、圆尾拟鲿Pseudobagrus tenuis和光泽黄颡Pelteobagrus nitidus mtDNA控制区序列进行比较分析,发现大鳍鳠线粒体控制区序列有腺嘌呤(A)、胸腺嘧啶(T)含量高,鸟嘌呤(G)含量低的特点.同时,大鳍鳠线粒体控制区包括3个主要识别区域:扩展终止相关序列、中央保守序列和保守序列.对哺乳动物,鸟类及其他脊椎动物线粒体控制区序列的比较分析,大鳍鳠中央保守序列区CSB-D,CSB-E,CSB-F与哺乳动物和其他鱼类的中央保守区相一致;大鰭鳠保守序列区的CSB-3比CSB-2的变异大些,与一些鱼类相比较,也有显著的差别.大鳍鳠在不同的种属间存在大致相同的保守区段,其中CSB-D和GTGGG-box结构较保守.该研究可以为将来进行大鰭鳠的种群分化研究和资源保护研究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1.
为了对海南两系杂交稻制种关键发育期进行精细化气候风险区划,对海南两系杂交稻制种产业区域布局提供指导,利用2006—2020年海南岛南部8个市县144个区域气象站的资料,在数据质量控制的基础上,根据两系杂交稻制种的气候风险等级指标,制定海南岛两系杂交稻制种关键发育期气候风险区划。结果表明,不育临界温度22℃时,两系杂交稻制种综合气候低风险区分布于昌江、东方、乐东、三亚、保亭、陵水和万宁;不育临界温度23℃时,两系杂交稻制种综合气候低风险区分布于东方、乐东、三亚、保亭和陵水大部分地区;不育临界温度23.5℃时,两系杂交稻制种综合气候低风险区分布于乐东、三亚和陵水大部分地区;不育临界温度24℃时,两系杂交稻制种综合气候低风险区分布于乐东、三亚和陵水沿海地区。所构建的气候风险区划可为海南两系杂交稻制种种植规划提供有效借鉴,对南繁扩种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对海南省3座城市的植物组成进行分析,探讨了各城市植物多样性形成差异的驱动因素,为今后城市植物多样性保护和布局等研究工作提供参考。方法以海南省的海口、文昌和三亚为研究对象,在城市规划区域内进行随机抽样的调查方法,调查内容包括样方内的物种、胸径、冠幅、株高、数量、植被覆盖面积等信息,应用β相异性指数研究群落和物种的组成差异,对各城市植物多样性在物种、功能和谱系层面进行显著性差异分析,通过对比探讨影响城市植物多样性差异的因素。结果(1)海口市规划区共统计了227种植物,归属于71科184属;三亚市规划区共统计了244种植物,归属于76科204属;文昌市规划区共统计了230种植物,归属于72科181属。(2)3座城市的乡土物种β相异性均高于外来物种,乔木层的物种β相异性比灌木层和草本层低。(3)3座城市的乔木层物种多样性指数无显著差异;文昌的灌木层物种多样性指数显著低于海口和三亚2个城市(P < 0.05);三亚和文昌草本层的Simpson指数和Shannon-Wiener指数均呈现显著差异(P < 0.05),且文昌的各多样性指数值较高。(4)文昌和另外2座城市之间灌木层的功能均匀度指数(FEve)和功能离散度指数(FDis)均呈现了显著差异,文昌的灌木层功能多样性指数显著低于海口和三亚(分别为P < 0.01和P < 0.001),与灌木层的物种多样性结果一致。(5)文昌乔木层的谱系多样性指数(PD)值显著高于海口,三亚灌木层的PD指数值显著高于文昌,文昌草本层的PD指数值显著高于海口和三亚(P < 0.01)。灌木层和草本层的谱系均匀度指数(PSE)结果与PD指数一致(分别为P < 0.001和P < 0.01),但在乔木层没有呈现显著差异(P = 0.690)。结论海南省3座城市的乡土物种组成差异性比外来物种更为明显,但整体植被种类未呈现出明显的同质性的特征。3座城市物种多样性、功能多样性和谱系多样性水平的高低趋势基本保持一致。未来研究中,分析城市中多个层面的植物多样性差异,可以更全面地对多样性格局的保护和控制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3个尖塘鳢引进群体繁育后代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为尖塘鳢亲本管理和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基础资料,同时为尖塘鳢的遗传改良及新品种培育打下基础。【方法】采用微卫星分子标记分析2000年引进的线纹尖塘鳢群体繁育后代(AZ1)、2005年引进的线纹尖塘鳢群体繁育后代(AZ2)及1986年引进的云斑尖塘鳢群体繁育后代(TG)的遗传多样性,运用PopGene32、CERVUS 3.0、Arlequin 3.1计算3个尖塘鳢群体的等位基因数(Na)、期望杂合度(He)、多态信息含量(PIC)及遗传分化系数(Fst)等遗传参数,基于Nei氏遗传距离利用MEGA 7.0中的非加权组平均法(UPGMA)构建系统发育进化树,并以Structure 2.3分析群体间的遗传结构。【结果】12个微卫星分子标记在3个尖塘鳢群体中扩增得到32个等位基因。AZ1群体、AZ2群体和TG群体的平均Na分别为1.33、1.92和2.33,平均He分别为0.034、0.180和0.214,平均PIC分别为0.031、0.155和0.191。3个尖塘鳢群体间的Fst为0.077~0.384、遗传相似度为0.926~0.950、遗传距离为0.052~0.077。3个尖塘鳢群体有22.54%的变异来自于群体间,77.46%的遗传变异来自群体内。基于Nei氏遗传距离构建的UPGM系统发育进化树显示,AZ1群体和AZ2群体先聚类为一支,然后与TG群体聚类在一起。【结论】3个尖塘鳢引进群体繁殖后代遗传多样性水平较低,尤其是AZ1群体近交程度较高,因此相关引种单位或繁殖场需尽快采取相应的选育手段提高现有杂交鳢群体遗传多样性,避免近交衰退带来的风险,也可通过引进新的种质资源提高杂交鳢遗传多样性。此外,3个杂交鳢群体尚未出现种质混杂和杂交情况,仍可作为杂交鳢遗传育种奠基种群。  相似文献   

14.
海南省香蕉作物害虫调查与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几年来,作者对海南省香蕉产区的儋州、白沙、昌江、东方、乐东、三亚六个市县代表性蕉园进行了香蕉作物害虫调查,共鉴定出海南省香蕉作物上的害虫21种,分属于7目、12科,其中半翅目1科1种、鳞翅目5科10种、鞘翅目1科2种、同翅目2科5种、缨翅目1科1种、直翅目1科1种、蜱螨目1科1种.调查发现,当前在海南各地蕉园普遍发生、为害较重的主要害虫为香蕉球茎象甲Cosmopolites sorlidus (Germar.)、香蕉假茎象甲Odoiporus longicollis (Olivier)、斜纹夜蛾 Spodoptera litura Fabricius、香蕉红蜘蛛Tetranychus piercei McGrvgor、黄胸蓟马Thrips hawaiiensis (Morgan) 等5种.同时,香蕉冠网蝽Stephanitis typical (Distant)、香蕉褐圆蚧Chrysomphalus aonidum (L.) 、香蕉弄蝶Erionota thrax L. 和香蕉交脉蚜Pentalonia nigronervosa f. caladii van der Goot 对香蕉的危害也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5.
为探究秀丽白虾Exopalaemon modestus不同地理种群的遗传变异,采用PCR产物纯化测序的方法,分别测定了太湖、鄱阳湖和兴凯湖3个种群共计129个秀丽白虾样品的mtDNA 16S rRNA基因序列。结果表明:在486 bp序列中,检测到10个变异位点,占所测序列的2.06%;共发现8种单倍型,其中太湖种群5种,鄱阳湖种群4种,兴凯湖种群1种;单倍型Ⅰ为太湖和鄱阳湖种群共有,单倍型Ⅳ为鄱阳湖和兴凯湖种群共有,3个种群未有共享单倍型;平均单倍型多样性(Hd)和核苷酸多样性(Pi)分别为0.691 00和0.002 46,遗传多样性较低;AMOVA分析显示,3个种群间的遗传变异为29.58%,种群内的遗传变异为70.42%,遗传分化系数(Gst)为0.295 8,基因流(Nm)为0.595 2,3个种群间遗传分化存在极显著性差异(P0.01)。本研究结果可为秀利白虾种质资源保护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6.
近几年,作者对海南芒果主产区的儋州、白沙、昌江、东方、乐东、三亚6个市县代表性果园进行芒果害虫调查。鉴定出海南省芒果作物上的害虫共计96种,分属8目44科,其中,等翅目1科1种,直翅目1科4种,半翅目6科12种,同翅目12科28种,缨翅目1科1种,鳞翅目12科32种,鞘翅目9科15种,双翅日2科3种。对芒果为害较重且分布较广的害虫主要有芒果扁喙叶蝉Idioscopus incertus(Baker)、脊胸天牛Rhytidodera bowringii White、横纹尾夜蛾Chlumetia transversa Walker、芒果剪叶象Deporaus marginatus Pascoe、橘小实蝇Bactrocera dorsalis(Hendel)、茶黄蓟马Scirtothrips dorsalis Hood、龙眼长跗萤叶甲Monolepta occifuvis Gressitt et Kimoto和芒果叶瘿蚊Erosomyia mangiferae Felt共8种o  相似文献   

17.
江苏3个秀丽白虾野生群体遗传多样性的AFLP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AFLP分子标记技术对江苏省内3个秀丽白虾野生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及遗传结构进行了分析.采用3个引物组合(E-AAC/M-CAA、E-AAC/M-CAG、E-AAC/M-CAT),共扩增出102个清晰位点,其中93个为多态性位点.结果显示,3个秀丽白虾野生群体在物种水平和群体水平上均蕴含着较为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在物种水平上,秀丽白虾多态性位点百分率(PPL)为91.18%,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为0.391,Shannon信息指数(I)为0.562.群体水平上的PPL为58.82%~70.59%,平均为65.4%,其中骆马湖群体最高,为70.6%;长江群体最低,为58.8%.群体间Nei's多样性指数为0.268~0.320,平均为0.292;Shannon信息指数为0.381~0.454,平均为0.417.长江南京段群体与太湖群体间的分化系数较低(0.141),长江南京段群体与骆马湖群体间的遗传分化系数较高(0.234).建议加强秀丽白虾引种、育种工作中的管理力度,建立详实的引育种档案,推动秀丽白虾养殖工作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海南省香蕉作物病害调查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有效控制和保障海南香蕉种植业的持续发展,2004年4月至2006年5月,笔者对海南省香蕉主产区——中西部地区的儋州、白沙、昌江、东方、乐东、三亚6个市县有代表性的果园进行了为期2年的香蕉作物病害调查。通过对病害及其病原物种类的鉴定及参阅相关资料,发现目前海南省香蕉作物的病害共27种,其中真菌病害18种,细菌病害3种,线虫病害4种,病毒病害2种。当前对香蕉为害较重的主要病害为香蕉枯萎病、炭疽病、黑星病、束顶病、灰纹病、叶缘枯斑病、花叶心腐病等7种。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北部湾两个野生皮氏叫姑鱼的群体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为其种质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利用已开发的皮氏叫姑鱼微卫星标记对北部湾临高县西海域(N 20°20',E 109°40')和乐东县西海域(N 19°30',E 107°80')的两个野生群体进行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分析。【结果】筛选出的7个微卫星位点中有4个位点(Jobe50、Jobe45、Jobe24、Jobe13)呈多态性。4个多态位点的等位基因数(No)介于10~13个,平均10.75个,期望杂合度(He)为0.772~0.844,观测杂合度(Ho)为0.827~0.892,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824~0.847。两个皮氏叫姑鱼群体各多态位点的群体内近交系数(Fis)为-0.114~0.015,总群体近交系数(Fit)为-0.049~0.031,群体内有明显的杂合过剩现象;群体遗传分化系数(Fst)为0.016~0.082,基因流(Nm)为2.804~28.236。【结论】两个北部湾野生皮氏叫姑鱼群体均具有中等遗传多样性,有明显杂合过剩的现象,群体间存在较大的基因流,群体遗传分化水平较低,临东县西海域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高于乐东县西海域群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