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为揭示村域土地综合整治工程效益的变化规律,选择了重庆市3种地貌区的土地综合整治工程为研究对象,利用AHP层次分析法分别计算了土地综合整治的单项和综合效益。结果显示,3个村域综合效益评价值天子村>大柱村>大泉村,其值依次为0.739 1、0.699 4和0.160 2;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评价值也呈现出天子村>大柱村>大泉村;生态效益和景观效益则表现为大柱村>天子村>大泉村。不同村域土地综合整治工程效益不一样,自然条件、社会经济等多种因素共同影响土地综合整治工程效益。   相似文献   

2.
为了对江苏省沿海地区大量土地进行整治,针对沿海地区盐碱土改良增产效果进行量化以获取整治效果.以江苏省沿海地区的4个土地整治项目为例,从资金投入、过程管理、工程实施、综合效益4个方面选取了27个评价指标组成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用统计类比、专家咨询等方法构建了土地整治综合评估模型,得到综合效益评价值,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措施,为沿海地区土地整治成效的定量化评价提供了科学依据.结果表明:该研究区的4个土地整治项目实施的总体成效较为显著,大部分指标达到计划要求,具有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但是各项目单项指标成效评估差距较大,土地整治项目综合评价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评价结果为沿海地区在土地整治实践中有针对性地改进提供了依据和借鉴.  相似文献   

3.
为提升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以重庆市为例的丘陵山区大力开展宜机化土地整治行动,并取得显著成效。然而,目前关于丘陵山区宜机化土地整治的相关研究仅着眼于其可行性探讨,鲜少涉及土地整治效益的评价。基于此,本文通过引入级别特征值及建立评价标准分值函数,提出能够适应重庆丘陵山区宜机化土地整治效益评价的改进层次(AHP)模糊综合评价法,并对重庆部分土地整治项目进行效益评价。结果表明,重庆丘陵山区宜机化土地整治具有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且各项效益具有一定的协同提升作用,但各指标层次仍具有一定差异。在项目区中,重庆璧山区经济效益得分80.36,明显高于永川区75.39和石柱县65.81;而重庆永川区社会效益得分75.25,显著高于璧山区74.21和石柱县66.45;石柱县生态效益75.51的得分最为突出。本文研究为科学衡量宜机化土地整治工作的必要性和进一步完善宜机化土地整治项目提供参考依据,同时也为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依托陕南地区坡面径流利用技术项目,针对目前国内外还没有一套完整的坡面径流集散工程效益评价方法的现实,借鉴运筹学中的层次分析理论,以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了坡面径流集散工程效益分析评价的层次递阶模型,经过筛选和分析,建立了一个包括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三大类共11项评价指标的体系。分析计算出各指标对总目标即综合效益的权重,建立了综合效益评价的数学模型。经项目区内白河县马利沟小流域实例验证,证明了坡面径流集散工程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5.
尚玉琴 《农业工程》2015,5(1):48-50
耕地整理是土地整理的一项基础工作。依据潜力评价原则和目标,从确定方案、潜力评价方法、分值计算、综合定级和分析级别等方面,探讨耕地整理潜力评价方法。以期在评价工作中做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的统一。   相似文献   

6.
针对山东丘陵山区小麦 玉米周年全程机械化综合效益评价较少及评价体系不完善的问题,基于层次分析法和专家评价法构建以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和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周年全程机械化技术模式的综合效益评价体系.该体系包括经济效益指标、生态效益指标、社会效益指标3个1级指标,设定经济收益、资源利用、土壤保护、社会贡献、机械...  相似文献   

7.
土地整治区田块空间形态变化遥感监测与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客观监测和评价土地整治项目建设成效,基于高空间分辨率遥感影像,以耕地图斑数据为约束,利用面向对象分类方法识别田块,并构建田块级和区域级田块空间形态评价指标体系,选取田块面积、规整度、紧致性和连片性等4个指标为田块层级评价指标,选取田块密度、平均田块面积、最大田块指数、景观形状指数和周长面积分维数等5个指标为区域层级评价指标,并分别对两个层级指标进行去量纲处理,构建综合指标。分别以广西丘陵区和海南平原区的土地整治区作为试验区,试验结果表明:广西研究区整治前田块层级耕地空间形态综合指标分布在50~70,整治后提升到70~90,海南研究区整治前在70~90,整治后提升到90~100;广西研究区整治前区域层级田块空间形态综合指标值为41,整治后提升到83;海南研究区整治前为63,整治后提升到92。表征经过土地整治,两个研究区的田块形态均得到了较大提升。研究提出的土地整治项目建设成效遥感监测和评价方法,可以为我国土地整治和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监测和评价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8.
黑河中游灌区水资源综合效益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洪杰  唐德善 《节水灌溉》2006,(6):58-60,62
在水资源综合效益评价中其指导思想就是水资源综合效益最大化。采用多目标综合评定方法,建立了以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三大目标为准则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了层次分析法确定了指标权重。以黑河中游梨园河灌区为例进行了实例评价,建立了基于灌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水资源综合效益递阶层次结构和26项评价指标,分析计算出了各指标对总目标的组合权重值,计算结果与灌区实际相符,表明该方法有很好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9.
为科学全面评估土地整治项目成效,论文以江苏省15个已实施的土地整治项目为例,从资金投入、过程管理、工程实施、综合效益4个方面入手构建了"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3级土地整治综合评估指标体系,采用ANP-FCE法(网络分析-模糊综合评价法)对江苏省土地整治成效进行了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江苏省土地整治项目成效显著,评价结果优秀,与实际情况相符;但仍存在实施进展拖沓,建后管护弱化,忽视生态环境建设等问题,建议从制定农田生态建设长期专项计划和工程后期管护长效机制入手,完善土地整治标准化管理体系。论文的研究方法和评估模型可为类似地区土地整治项目成效综合评估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0.
白萍  邓路 《节水灌溉》2019,(7):77-81
通过构建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对棉花水肥一体化节本增效配套集成技术体系进行综合效益评价,找出该技术适应性最好的地区。建立了3个区域的核心试验示范基地,通过试验和问卷调查收集相关数据资料,从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技术进步效益4个方面考虑,选取了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成功构建了棉花水肥一体化节本增效技术体系效益评价的AHP模型,对该技术在不同地区的适应性进行比较评价。棉花水肥一体化节本增效技术由于不同地区条件各不相同,因此综合效益也各不相同。其中博乐市的综合效益得分最高,建议在与该地区条件相似的地方进行更大范围的推广,尉犁县、精河县等地效果相对较差,有进一步提升的潜力。  相似文献   

11.
以2015为基准年,参照《水土保持学》等标准对该流域在调水保土效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土地机会成本5个方面产生的成本效益进行计算,并综合运用市场价格法、对比分析法来进行赣江上游流域水保的效益评价。结果表明:2015年赣江上游流域水保措施产生的总效益为9.107亿元,其中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调水保土效益,分别为6.484、3.778、0.876、0.468亿元,2015年该流域土地机会成本为2.499亿元;转化林地前的土地中非生产用地比例越高,NPV值(净现值)将越大,越具有经济效率。评价结果表明赣江上游流域水保措施在生态效益、经济效益方面作用明显,对于该区的环境保护和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根据坡地整治项目的特点,从微地形地貌、土壤、水分、景观因素等方面建立坡地整治的土地质量指标体系。以北票市坡地整治项目区为对象,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的权重,并构建综合评价模型,用来评价坡地整治对土地质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温宿滴灌生态园项目是在温宿县戈壁荒漠土地上建成的生态林工程,成为在荒漠化土地上应用滴灌技术的成功范例。温宿滴灌生态园项目生态与经济功能集于一体,植树造林面积7 247 hm~2,果树采用滴灌方式。利用LFA原理,从项目目标、作用/效果、产出物和投入/措施4个层次建立评价体系,对项目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水资源利用效益作出客观的考量和评价,为相关项目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赵俊锐  朱道林 《农业工程》2010,(10):337-344
土地整理项目后效益评价是土地开发整理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为完善土地整理项目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促进土地开发整理的可持续发展,应用能值分析方法,以山东省淄博市杨峪地域土地整理项目为例,对土地开发整理前、后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系统能值输入与输出的变化进行分析,研究土地开发整理的后效益。结果表明,项目实施后项目区土地利用结构发生变化,总能值投入产出比增加,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但由于项目区开发了大面积未利用土地,造成土地环境负荷率加大,土地可持续利用指数降低。分析认为,在土地开发整理时,要尽可能减少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石羊河流域武威属区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实施的现状,总结节水灌溉工程发展的经验,发现工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方法】采用层次分析法(TheAnalyticHierarchyProcess,AHP)和模糊数学法,选择经济-社会-生态耦合效益作为区域综合效益评价标准,根据武威区域的地域特征、气候特征、水资源特征、经济社会发展特征以及市、县、农场、农民多级联动耦合效应,建立武威属区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区域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将调研数据代入指标体系,得出隶属度等评价结果。【结果】石羊河流域武威属区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实施后,生态效益最为明显,达到I级(对应隶属度值为0.629),经济效益也为I级,对应隶属度值为0.428;社会效益为Ⅱ级,区域综合效益为I级;对区域农业结构调整程度(C22)的符合度较低,为Ⅲ级。【结论】石羊河流域武威属区高效节水灌溉项目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显著,今后应加大土地流转力度,通过种植大户推进作物种植结构优化调整,培育对高效节水灌溉项目的内生需求动力,提高农业节水潜力和可持续性,进一步夯实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6.
土地整治是一种通过工程措施改善土壤理化特性和耕地质量的有效措施,也是保障我国粮食生产和粮食安全的重要手段。为了确保土地整治项目新增耕地质量达标,笔者以定边县北畔村土地整治项目为例,从项目区气候条件、项目建设情况、土壤理化性质、地下水资源及水质、周边耕地状况等方面对新增耕地进行评价分析,以确保新增耕地满足长期耕种要求及农民增产增收。  相似文献   

17.
宜机化土地整治的成功不仅打通了大中型机械进田的“最后一公里”,提高了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水平,而且对于丘陵山区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等也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研究分析宜机化土地整治对农业生产的经济、社会及生态效益,为重庆市后续宜机化土地整治开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8.
为了评价灌区水资源的综合效益,运用物元可拓理论,将水资源综合效益、水资源综合效益特征及对应的特征量值作为物元,建立灌区水资源综合效益评价的物元可拓模型,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环境效益3个方面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各评价指标对水资源综合效益的贡献率来确定指标的权重,此外,提出了五级评价等级标准.利用所构建的灌区水资源综合效益评价物元模型,结合漳河灌区2013年的运行状况数据,对其水资源综合效益进行评价,通过局部灵敏度分析方法对评价结果进行灵敏度验证,结果表明评价结果灵敏度较好,准确可靠,评价结果显示该灌区2013年水资源综合效益为"一般",同时可以看出该灌区的水资源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较经济效益稍差.研究表明,在水资源综合效益评价方面,物元可拓模型具有较好的实用性和科学性.  相似文献   

19.
邹清祺 《南方农机》2019,(12):80-81
土地整治手段与综合效益分析是土地整治的方法与目的,文章以吴起县白豹镇白豹川土地整治项目为例,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制定土地整治方案,探讨治沟造地土地整治方法及工程综合效益,为土地整治工程因地制宜工作的开展提供理论借鉴与方法引导。  相似文献   

20.
何兰兰  陈秉谱  刘洋 《农业工程》2021,11(8):141-147
以甘肃省陇西县家庭农场为研究主体,以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科技效益构建评价体系,并运用熵值法对其效益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综合效益排名中,经济效益最强,生态效益最弱,学历、经营模式、社会化服务等要素越优化其综合效益越高。经济效益中,成本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得分较高,效益较好,但土地产出率与农产品商品率较低,资金、劳动、土地问题是影响其效益的主要因素。社会效益中,社会贡献、区域示范较好,但带动户数与其他主体利益联结程度、顾客满意度不足,品牌效应与销售渠道是抑制其效益提高的主要因素。生态效益中,农业废弃物有机利用较好,但在节水灌溉和绿色、有机、无公害产品方面效益不明显。据此,提出加强农场主培训、完善信贷服、改变经营模式和实施品牌战略等途径突破发展瓶颈,促进陇西县家庭农场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