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辣木全球潜在适生区与生态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预测辣木全球潜在适生区,并分析不同适生区的生态特征。探究不同适生区与辣木原产地的气候差异,为辣木引种和栽培管理措施提供参考。  方法  通过国内外植物标本馆和相关研究文献得到辣木在全球的500个分布点,运用Maxent模型预测辣木在全球的潜在适生区,并基于不同时间尺度的环境因子和相关统计学方法分析不同适生区的生态特征。  结果  辣木广泛分布于南北半球的热带、亚热带地区,北半球主要集中于南亚、东南亚、非洲西部地区。南半球主要位于非洲南部、南美洲。影响其地理分布的主要是6个环境变量,其中3个极端温度指标(最冷季度平均温度(bio11)、最冷月份最低温度(bio6)、最暖季度平均温度(bio10));一个温度变异幅度指标(温度变化方差(bio4));一个水热同步指标(最湿季度平均温度(bio8));以及一个极端水分条件(最湿季度降水量(bio16))。  结论  辣木在全球范围内主要分布在北纬32°到南纬29°的区域,温度是影响辣木地理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   

2.
为预测不同时期气候情景下尼泊尔芒的适生区,探讨制约其适生区分布的主导气候因子,基于60条尼泊尔芒现代地理分布记录和9个生物气候变量,利用ENMeval数据包对Maxent模型进行了优化,并利用优化后的Maxent模型对末次冰盛期、全新世中期、现代(1970~2000年)和未来(2061~2080年)4个时期的尼泊尔芒适生区进行了模拟,综合使用贡献率、置换重要性和Jackknife检验对气候变量的重要性进行了评估。结果显示:最优模型设置参数为特征组合选取LQH,调控倍频设置为3,在该设置参数下模型的测试集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的面积为(0.963±0.028),模拟准确度极高;温度季节性标准差、最冷月最低温度、年温度变化范围和年降水量是影响尼泊尔芒分布的主导气候因子;尼泊尔芒的现代中、高适宜区大面积分布于中国的西藏东部、四川南部、贵州西部和云南大部分地区;末次冰盛期,其适生区面积最大,在东海和南海的沿海地区存在其他时期所没有的适生区;全新世中期,其适生区轮廓与现代适生区的相似;2070年,其适生区整体北移;从末次冰盛期到未来,尼泊尔芒的适生区可能会先后经历了向内收缩、基本稳定和整体北移3个过程。  相似文献   

3.
基于MaxEnt模型的阿勒泰金莲花潜在适生区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最大熵模型(MaxEnt)预测阿勒泰金莲花潜在适生区能够为新疆阿勒泰金莲花的科学规范种植提供有效的理论指导和依据.以12个实际分布数据及42个环境因子为依据,采用MaxEnt模型结合GIS(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技术预测阿勒泰金莲花潜在适生区,用聚类分析法划分适生区等级,使用百分比贡献率分析其主要环境因子及生态位参数.结果表明:(1)ROC(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价显示MaxEnt模型预测阿勒泰金莲花潜在适生区的训练数据集和测试数据集的AUC(ROC下的面积)值分别为0.943和0.994,表明模拟效果优秀.(2)影响阿勒泰金莲花生长的主要环境因子百分比贡献率是日照时数(24.63%)、4月降水量(24.29%)、年平均最高气温(22.89%)和11月降水量(17.91%);阿勒泰金莲花适宜生长在日照时数≥2868 h、4月降水量≤21 mm、年平均最高气温≤9.1℃和11月降水量≤14.8 mm的环境中.(3)阿勒泰金莲花潜在适生区总面积为46042.45 km2,其中最适生区面积7536.71 km2,主要分布于阿勒泰市、布尔津县、富蕴县和哈巴河县的北部.阿勒泰金莲花潜在适生区呈北高南低的空间分布格局,降水、日照和气温是影响其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   

4.
根据110个分布点数据和19个环境变量,利用MaxEnt模型模拟气候变化下油松的潜在地理分布的时空格局及其主要影响因子.结果表明:不同气候背景下,MaxEnt模型均取得良好的预测效果;在不同浓度温室气体排放情景下,对预测结果贡献较大的环境因子为年均温、平均日温差、温度季节变化方差和年降水量.当前油松高度适生区主要分布在山东、河北、山西、河南、陕西、宁夏南部、湖北北部、辽宁沿海和甘肃东南部等地区;中度适生区分布以高度适生区为中心向外扩展,同时长江流域的沿途各省区都具有一定的适宜油松分布的条件.除RCP 2.6情景下油松的高度适生区面积有所下降外,未来其分布面积整体将呈现持续增加的趋势,未来江苏和贵州两省将成为油松种植的潜在区域.  相似文献   

5.
利用优化的最大熵模型(maxium entropy, MaxEnt)预测山白树在当代、2050s(2041—2060年)和2090s(2081—2100年)的潜在适生区.结果表明:优化后的MaxEnt模型预测准确度较高,其AUC值大于0.98.当代山白树的适生区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3.9%,主要集中在秦巴和中条山.在气候变化条件下,山白树适生区在空间上的迁移较为稳定,呈现出向西南方向移动的趋势.最冷月最低气温、年降水量、温度季节变动系数、最干月降水量4个环境因子对山白树生长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6.
中国黄芪地理分布和未来适生区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物种分布模型,模拟预测黄芪(Astragali Radix)在我国未来分布格局,探讨影响其生长环境响因子阈值,为野外开采和人工种植提供参考,实现黄芪的可持续利用。【方法】利用野外调查收集和文献数据库收录的黄芪分布地的经纬度,基于影响黄芪生长的22个环境因子构建MaxEnt模型,利用ArcGIS对其潜在适宜生境区进行分析预测。【结果】(1)当前黄芪适宜生境区主要分布在内蒙古、黑龙江、甘肃和宁夏等降水量相对较少的山地地区,面积约为50.60万km~2,21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黄芪适生区面积逐渐减少,内蒙古东北部山区黄芪适生区分布最多,我国黄芪适生区总体向北移动;(2)影响黄芪地理分布的主导生态因子有:海拔、最湿月降水量、最干季平均温度、最热季平均温度、坡度、最湿季平均温度、最热季降水量和温度季节性变动系数;主导黄芪分布的前3个生态因子的阈值:海拔(ALSE)0~4 600 m,最湿月降水量(Bio13)10~480 mm,最干季平均温度(Bio9)0~28℃。【结论】未来,内蒙古、甘肃、宁夏地区为黄芪重要生产区,控制温度、湿度等因素可显著改善其生境条件。  相似文献   

7.
利用湖北黄精219个分布位点信息和55个环境生态因子,采用最大熵模型(Maxent模型)及地理信息系统(ArcGIS),筛选出影响湖北黄精生态适宜性的主导环境因子,并对湖北黄精适宜生长区进行划分。结果显示:Maxent模型预测结果良好(AUC>0.9),说明此研究具有非常高的准确度和可靠性。适宜湖北黄精生长的环境参数为4月降水量54~160 mm,10月降水量94~133 mm,11月平均气温3.2~13.2 ℃,5月降水量119~233 mm,年均温变化范围25.6~33.7 ℃,温度季节性变化标准差71.55~80.17 ℃,土壤类型代码为11(石灰性雏形土)、96(人为肥熟)、104(薄层土),6月降水量112~217 mm,9月降水量100~191 mm。预测湖北黄精的最适宜分布区为陕西、湖北、重庆等地。研究结果可为湖北黄精野生资源开发利用、栽培、质量品质等系列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矮牡丹在中国的地理分布及潜在分布区预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了解矮牡丹在中国的地理分布和潜在的适生区,以进行矮牡丹的资源保护、引种驯化及园林应用研究。  方法  利用ArcGIS软件和MaxEnt模型,基于矮牡丹当前44条有效分布记录和17个环境因子,评估不同环境因子对矮牡丹地理分布的影响,预测其当前及未来的潜在适生区。  结果  MaxEnt模型模拟当前潜在分布区的结果准确度极高,训练集与测试集的AUC值分别为0.994和0.998。紫外线最低月平均值(UVB4,贡献率为21.6%)、年均降雨量(BIO12,贡献率为18.8%)、最冷月最低温(BIO6,贡献率为12.3%)和海拔(ALT,贡献率为10.5%)为影响当前矮牡丹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当前生态适生区总面积为15.97万km2,主要位于甘肃东部、陕西中部、山西南部及河南西北部地区,此外,河北南部与山西两省交界地带也有少量分布。未来气候变化下,矮牡丹潜在分布区有西北部缩减和向东部、北部轻微扩张的趋势,具体表现为:在陇东地区、陕西宝鸡市、咸阳市一带出现明显缩减,冀南地区则完全丧失,在陕西延安以北、山西临汾、晋城、河南洛阳以东轻微扩张。此外,其未来的适宜分布中心东移趋势明显。  结论  矮牡丹适生区主要受紫外线最低月平均值(819.4 ~ 1 128.6 J/(m2?d))、年均降水量(436.2 ~ 808.5 mm)、最冷月最低温(?11.8 ~ ?3.2 ℃)、海拔高度(270.8 ~ 1 833.3 m)等环境条件影响,其中紫外线最低月平均值与年均降水量是限制矮牡丹地理分布最关键的环境因子。当前,矮牡丹在中国地理分布范围较窄,未来在西北、冀南地区适宜生境骤减。因此,加强天然种群保护力度,积极开展引种栽培工作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9.
科学预测小麦黄花叶病在黄淮海地区的适生区,对控制该地区小麦黄花叶病扩展蔓延、保障小麦生产具有重要意义。采用最大熵(MaxEnt)模型,基于小麦黄花叶病的分布和环境因子数据,对该病害适生区进行预测,并分析生态因子的贡献率与ROC曲线,探索影响小麦黄花叶病的主要生态因子。结果表明:ROC曲线下面积的AUC 为0.955,模型可靠,其中最干月降水量、最暖月最高温、海拔、黏土、最湿月降水量对该病害的分布具有重要影响;适生区主要分布在已发生地区(威海、烟台、青岛、潍坊、淄博、济南、泰安、日照、临沂、济宁、枣庄、平顶山、驻马店、周口、开封和阜阳)和预测地区(莱芜、菏泽、信阳、商丘、淮南、淮北、宿州、徐州、宿迁连云港以及蚌埠)。预测适生面积较广,建议增补小麦黄花叶病为全国农业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在高适生区设立疫情监测点,根据主要环境因子,加强田间管理。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黄土高原地区4个常见树种(樟子松、油松、柠条、华北落叶松)在当前和未来的潜在分布,揭示气候变化对植物空间分布格局的影响。【方法】基于19个气候因子结合来自Ho1dridge生命地带模型和Kira指标体系的5个指标:年生物温度(ABT)、潜在蒸散率(PER)、温暖指数(WI)、寒冷指数(CI)、干燥指数(HI),运用Maxent模型,模拟预测了4个树种在当前、未来(2041-2060年、2061-2080年)ssp126、ssp245、ssp585气候情景下的潜在地理分布。运用刀切图分析影响其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下的面积(AUC)对预测结果进行检验。【结果】(1)Maxent模型可以较好地模拟黄土高原4个主要常见种的地理分布范围,各物种的10次平均AUC结果均大于0.8;(2)对于樟子松、油松、柠条来说,温度和水分共同限制其分布,而对于华北落叶松来说,影响其分布的主导因子是降水。温度季节性变化标准差、潜在蒸散率、最湿润季节降雨量、最干燥月降水都影响樟子松分布。年均温变化范围、温度季节性变化标准差、最冷月最低温度,最暖季度降水量、潜在蒸散率是影...  相似文献   

11.
周妮    胡瑶    钟毅    刘洁    余宏    齐锦秋 《西北林学院学报》2021,36(6):237-241
对白蜡木和水曲柳的木材构造特征和提取液化学成分进行辨析,为白蜡木和水曲柳的辨识提供理论依据。木材宏观与微观构造试验结果表明,2种木材均具有白蜡木属木材的基础构造特征,但在材色、薄壁组织、木射线宽度与含树胶方面稍有不同;白蜡木心材呈现浅黄褐色,而水曲柳心材为栗褐色;水曲柳轴向薄壁组织含有树胶;白蜡木多列射线较宽,而水曲柳多列射线较窄且常含树胶。木材的石油醚提取液气相色谱-质谱(GC-MS)分析发现,白蜡木与水曲柳提取液中分别鉴定出5种和7种相对含量较高的化合物,且相对含量最高的成分均是邻苯二甲酸单(2-乙基己基)酯,分别达到58.647%、58.486%;水曲柳特有化合物为:氯代十八烷和Terephthalic acid,2-ethyhexyl octyl ester,相对含量分别为2.548%、10.770%。这2种化合物可作为辨别2种木材的特征化学物质。  相似文献   

12.
白蜡树自然分布主要在中国境内,而且也是中国栽培悠久的经济树种,研究其当前和历史的地理分布格局、未来气候条件下的地理分布格局及分布区的宏观动态变化,皆有重要意义。依据采集标本记录的183个分布点和21个环境因子,利用最大熵原理,对10种气候情景下白蜡树在中国的适生分布区及分布区的几何质心进行预测。结果表明:1)最大熵模型模拟效果较高,模拟10次,AUC值=0.915 0±0.005,故可用模型计算出的潜在分布区来预测适生分布区,并基本确定白蜡树的地理分布格局。2)年均温、温度季节变化方差、暖季降雨量和未定义坡度是影响白蜡树适生分布的主导因子。3)根据模型计算出的概率值进行分级得知,白蜡树在当前气候情景下的适生分布范围大概率(0.6<P<最大阈值)位于甘肃、陕西2省交界处,西南腹地(尤其是贵州省),河北、北京、安徽、江苏、浙江的一些地区亦可能分布。4)10种气候情景下白蜡树适生分布区的几何质心皆位于湖北省境内。由适生分布区面积的变化得知,自全新世中期至今白蜡树的适生面积减少约20%,未来高排放浓度场景下其适生分布区面积较当前分布区面积减少得最多。可见,白蜡树在我国适生分布区面积可能呈现缩减趋势,应对其进行保护与合理栽植。  相似文献   

13.
水曲柳阔叶混交林冠层光分布与天然更新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甘肃小陇山林区阔叶混交林冠层光分布对水曲柳天然更新的影响。以水曲柳为研究对象,采用大田试验和样地调查法,使用Hemi View数字植物冠层分析仪测定水曲柳阔叶混交林冠层的光照指标及LAI,建立DSF、ISF与LAI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水曲柳在幼苗期适宜于在遮荫度<50%的环境下生长,当遮荫度>50%时,其苗高生长明显下降且与对照差异显著;水曲柳阔叶混交林中,林分冠层的郁闭度与叶面积指数(LAI)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散射光立地系数(ISF)、直射光立地系数(DSF)、散射光立地系数(GSF)、冠下总辐射(TotBe)随叶面积指数(LAI)的增大,呈明显的负相关关系,当郁闭度<0.66,散射光分布较多,更有利于水曲柳幼苗的生长与天然更新;对于种子扩散繁殖,距离母树0~5 m种子数量最多,随着距离的增加而减少,扩散半径因风向风不同而异,最远可达20 m。混交林冠层光分布对水曲柳幼苗期的天然更新有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采用MaxEnt模型、ENM Tools、R语言和地理信息系统(ArcGis)相结合的方法,预测天女木兰在我国的适生区域,确定影响天女木兰地理分布的主导环境因子。结果表明,预测的天女木兰高适生区主要分为2个主要区域:一个位于东北地区的吉林省南部与辽宁省中东部组成的带状适生分布区;另一个由华东和华中地区的安徽省南部、浙江省西部、江西省中东部与福建省北部等地区组成不均匀的团块适生分布区。天女木兰在我国的高、中和低适生区面积分别为21.96、52.41×104 km2和155.627×104 km2;年均温较差和最湿季度降水量环境变量在预测天女木兰在我国的地理分布中起着主导作用,为我国天女木兰迁地保护引种地的选择与科学保育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油杉属植物隶属松科,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和科研价值。然而近年受气候变化和人为因素等影响,油杉属植物野生种群数量急剧减少。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预测油杉属各时期适宜分布区对其保育措施的制定及合理引种栽培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拟借助MaxEnt模型,综合19个环境变量和272个标本分布记录,对油杉属植物柔毛油杉、铁坚油杉、油杉和云南油杉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分布进行预测、模拟其地理分布,并推测其主导环境变量。结果表明:1)云南、贵州和广西是我国油杉属植物的主要分布区。2)除柔毛油杉外,在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铁坚油杉、油杉和云南油杉分布区均有继续扩散的可能。3)温度和降水是油杉属植物的现代最适宜分布区的主要影响因素。其中,贡献较大的环境限制因子为年均温度Bio1、年最冷月最低温Bio6、年温度变化范围Bio7、年最干季均温Bio9、年最冷季均温Bio11、年均降水量Bio12和年最暖季降水量Bio18。研究可为油杉属种质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6.
东北红豆杉生境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生境适宜性评价研究对于物种的保护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过去物种分布研究仅限于模型使用没有提出明确的评价方法,而传统生境质量评价依赖于经验评分而易造成主观偏差。本文利用模糊数学方法结合生境适宜性指数(Habitat suitability index,HSI)模型研究国家一级保护植物东北红豆杉的生境适宜性与环境因子间的响应关系,以期为东北红豆杉物种保护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物种个体多度作为生境适宜性指示因子,使用模糊数学构建单因子评价函数,通过HSI模型计算生境适宜性指数并绘制生境适宜性空间分布图。结果气候评价因子按熵信息重要性排序为最小月降水量 > 年平均温 > 夏季平均温 > 平均温度日较差;地形评价因子重要性排序为坡向 > 坡位 > 坡度 > 海拔。模型评价检验结果准确率为6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7。模型预测显示东北红豆杉分布区面积狭小且破碎化严重,生境斑块面积多在1.39 ~ 2.78 km2;高适生区集中分布于吉林省东部、黑龙江省东南部,面积约为41 300 km2;低适生区集中分布于吉林省东南部,面积约为62 800 km2。结论利用模糊数学结合HSI模型研究环境变量与东北红豆杉多度间关系,可用于评价生境适宜性。模型预测结果一定程度地反映了物种高、低生境适宜区的空间格局,可为制定物种保护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利用MaxEnt模型评估黑木相思在中国引种的潜在适生区,探讨影响其适生区分布的主要生态因子,并对适生区范围和类型进行划分,旨在为该树种在中国的引种区划提供依据。采用ENMeval数据包优化的MaxEnt模型,基于14个环境变量和159条黑木相思分布点,以我国95°-125°E、17°-38°N区域为模型投射空间范围,评估黑木相思的潜在适生地理分布;通过Spearman相关分析、方差膨胀因子(VIF)分析和刀切法检验,筛选出制约其潜在分布的主导环境因子。经ENMeval优化,当特征组合FC=QHP,调控倍频RM=6时,AUC值为0.965,模型准确度极高。刀切法检验表明:最干月降雨量(40.1%)、月平均昼夜温差(26.9%)、年降水量(15.6%)、年均温(6.6%)、最冷月最低温(3.2%)和表层土壤酸碱度(2.8%)是影响黑木相思地理分布的重要生态因子,累计贡献率达95.2%。结果表明,黑木相思在中国适生区分为高(55.835 4×104 km2)、中...  相似文献   

18.
以安徽省合肥市长岗镇20份合欢枯萎病株样品为对象,采用组织分离法纯化枯萎病菌并进行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特征鉴定,进而考察不同培养条件如碳源、氮源、pH和温度对病菌生长的影响。研究获得7株致病镰刀菌(Fusarium),将菌株3和3-1鉴定为木贼镰刀菌(F. equiseti),4和10为尖孢镰刀菌(F. oxysporum),1-2和3-2为腐皮镰刀菌(F. solani),2-3为层出镰刀菌(F. proliferatum)。致病力测试结果表明,F. oxysporum对合欢枝条的致病力较强,而F. solaniF. equisetiF. proliferatum致病力弱。培养研究发现,病菌最适生长温度为28~32 ℃;F. proliferatum在pH=9时生长最快,其他菌株的最适pH为7.0;F. solaniF. proliferatumF. equiseti能较好地利用蔗糖和乳糖,F. oxysporum在葡萄糖、蔗糖和乳糖培养基上生长较好;各菌株在含硝酸铵的培养基中菌落直径最大,而草酸铵对病菌生长不利。结果可为合欢枯萎病害的诊断和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中华枸杞在我国大多地区处于野生状态,应用方式较为局限。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预测中华枸杞当前及未来适宜分布区对其种质资源保护、合理引种栽培以及大面积推广具有重要意义。  方法  本研究基于ArcGIS与MaxEnt模型,利用124条中华枸杞分布数据和8个气候变量,评估了制约其地理分布的主要气候因子,并探讨了其在当前和未来的潜在分布区。  结果  当前中华枸杞的总适生区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36.73%,水平分布区间约为18° ~ 45°N、90° ~ 123°E。其中核心适宜区主要位于秦岭、太行山以及华东地区的浙江、江苏、安徽;西南地区的云南、贵州、重庆、四川;西北地区的甘肃、宁夏及其各自的邻近区域。影响其分布的主要气候因子为最冷月最低温度、最湿月降水量、最干月降水量、最暖月最高温度。随着未来气候变暖,中华枸杞总适生区面积与当前相比相差不大,但其主要核心适宜区有向“高海拔地区扩张”、“沿海地区迁移”及“中部聚集”的趋势,具体表现为:在陕西、甘肃等秦岭地区向高海拔地区扩张,东部沿海地区逐渐形成狭条带状核心适宜区,中部湖南、湖北等地区逐渐形成大面积片状核心适宜区。  结论  中华枸杞的适生区主要呈现广域和连续特点,而核心适宜区呈狭域、间断分布。影响其地理分布的气候因子主要为温度和降雨,其中最冷月最低温度是限制其分布的最主要气候因子。未来,我国东部沿海地区, 大别山地区,中部秦岭、大巴山等地区, 西南地区的四川、重庆等地及其邻近区域适合进行枸杞的引种、栽培及推广。   相似文献   

20.
武耀星      张梅    杨勇    吕泽民  张秀卿  王亮生   《西北林学院学报》2022,37(4):129-134
桂花是我国特有树种,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而被广泛栽培,主要用于园林绿化、饮食和药用,桂花的栽培品种在城乡园林景观中较为多见,但野生资源破坏严重,生境恶化,物种多样性也随之减少。该文在不同气候情景下,对桂花的潜在适生区分布进行预测,可探究气候变化下该物种的生境变迁,并了解其地理分布与气候间的相互关系,为桂花的资源保护与利用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利用最大熵(MaxEnt)模型,根据影响桂花适生区分布的31个环境因子和当前桂花生境的368个自然分布点,对当前和未来(2050年、2070年)桂花的潜在分布区进行预测,并用刀切法检验来评估气候因子的重要性。结果表明:1)在当前环境条件下,桂花在我国主要分布在33°N以南的地区,总潜在分布区面积约224.23×104 km2;2)干燥季节的月降水量、潮湿的频率、干旱季节的平均温度是影响桂花生境的主导环境因子;3)随着未来气候的改变,桂花的潜在分布区向北偏东高纬度地区发生迁移,西南地区潜在分布区减少,建议该地区的桂花居群优先保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