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葡萄是世界水果栽培面积、产量最大的四大果树之一。已有 5 0 0 0多年栽培史。我国是葡萄属植物的发源地之一 ,栽培历史悠久。欧亚种葡萄在我国也有 2 0 0 0多年的栽培史。在我国南方高温高湿地区大面积栽培大粒葡萄则是近 2 0年的事。由于葡萄适应性强 ,用途广 ,营养丰富、鲜果供应期长 ,便于机械化管理 ,结果早 ,经济效益高 ,是当前农业产业化发展 ,荒山绿化 ,庭院美化的重要果树。制干、制汁与酿酒品种以北方发展为宜 ,在南方宜发展鲜食葡萄并以欧美杂交种为主 ,其次是北美种群、欧亚、东亚种群中的耐湿抗病品种 ,尤以优质大粒无核葡萄品…  相似文献   

2.
葡萄保护地栽培就是在不适合葡萄生长发育的条件下,利用保护设施,人为地创造一个适合葡萄植株生长发育的环境条件,从事葡萄生产的一种特殊栽培方式.我国保护地葡萄的栽培起步较晚,至今仅有20多年.黑龙江齐齐哈尔园艺研究所从1978年开始以延长生育期为目的,利用塑料大棚进行巨峰葡萄的栽培试验,使巨峰葡萄在当地安家落户.辽宁省果树研究所自1979年开始以塑料大棚、温室和加温温室等为保护设施,在国内首次以促成和延迟为目的,对巨峰葡萄保护地栽培的进行了系统化研究.温室作为保护地栽培模式的一种,同时也是保护地栽培的主要形式之一,近几年在辽宁省营口、大连、鞍山等地迅速发展起来.但品种相对较少,以巨峰为主.辽宁省果树研究所葡萄课题组于2001年从河北引进早艳、维多利亚、奥古斯特、粉红亚都蜜等几个葡萄品种进行温室栽培试验,现简结如下.  相似文献   

3.
葡萄是一种色艳味美且富有营养的水果,全世界葡萄的栽培面积和总产量在各种果树中都位居首位。也是我国重要的栽培果树之一。葡萄病害严重影响葡萄的产量和品质。近年来,葡萄炭疽病发病情况日趋严重。  相似文献   

4.
葡萄为多年生落叶藤本果树,在砀山地区栽培历史悠久,栽种较普遍.美国红地球葡萄引进砀山栽培仅10年左右,红地球葡萄属欧亚种群,粒大色艳,含糖量高,品质优,耐贮运,但抗病、抗寒性差,易衰老.  相似文献   

5.
果树的设施栽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葡萄的设施栽培1.1果树设施栽培的进展日本经营性果树设施栽培始于温室葡萄栽培,明治19年(1886)在冈山县建立了单屋面玻璃温室,被认为是温室葡萄栽培的开始,至今已有110多年的历史。目前,其它果树类型温室栽培很少,多为露地栽培,其原因是日本果树是...  相似文献   

6.
我国葡萄产业取得的成就回顾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 我国葡萄种植业取得的成就 1.1 我国葡萄种植业地位与发展历程 2006年世界葡萄栽培面积达到740万hm2,总产量为6895万t,是世界第二大栽培水果.2006年我国葡萄栽培总面积为41.87万hm2,总产量达到627.1万t,产量和面积分居世界第4位和第5位.在我国果树产业中,葡萄栽培面积占果树种植总面积的4.2%,居第五位;产量占果品总产量的6.5%,列第6位.我国葡萄平均单产为14.97t/hm2,高于世界葡萄平均单产9.13t/hm2,在我国大宗果树中单产也高于苹果、梨及柑桔.  相似文献   

7.
我国葡萄的重点产区及适栽品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葡萄在我国栽培广泛,是重要的果树经济作物,在农业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我国是世界葡萄主产国之一,栽培面积和产量分别占世界总量的6.2%和8.6%,在西班牙、法国、意大利和土耳其之后,居世界第5位.据农业部资料统计,2005年我国葡萄栽培面积407.9千公顷,产量579.4万吨,分别占我国水果总量的4.06%和6.56%.我国葡萄生产区域极广,2005年除广东、海南和台湾省外,其他各省、市、自治区均有经济产量的报告.根据我国葡萄栽培现状、适栽葡萄种群、品种的生态表现,以及温度、降水等气候指标,可将全国划分为7个主要的葡萄栽培区.  相似文献   

8.
正葡萄在沂蒙山区有多年的栽培历史,总面积达到3 689 hm2,是全国、山东省葡萄生产重点产区之一。近几年葡萄栽培面积发展过快,当地传统栽培病虫害发生严重,多次过量施用农药,影响葡萄质量安全且坐果率低、品质差。根据沂蒙山区的果树现状及国内果树发展趋势和NY/T424-2000、NY/T393-2000、NY/T394-2000的有关标准,结合沂蒙山区气候特点、立地条件和栽培经验,从葡萄园的建立、土肥水管理、整形  相似文献   

9.
我国葡萄新品种选育进展陈苹(保定师范专科学校生物系071051)葡萄是世界上产量较高的果树之一,种植面积较大,特别是欧洲一些国家,栽培历史较长,日本在葡萄栽培及育种上也比我国先进。新中国建立以后,我国葡萄栽培有了新的发展,特别是近30年,面积、产量增...  相似文献   

10.
葡萄设施栽培关键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云峰 《吉林蔬菜》2013,(10):25-26
葡萄是多年生藤本植物,我国是葡萄的原产地之一,栽培历史悠久。葡萄营养价值丰富,且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是经济效益较高的果树。近几年在我国北方地区,设施葡萄的栽培已迅速发展,成为一项新兴的高效益的产业发展起来。本文主要介绍北方地区设施葡萄的栽培技术,以期为葡萄设施栽培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葡萄设施栽培是在设施内控制光照、温度、水分气体等条件下进行葡萄生产,创造了有利于葡萄生长  相似文献   

11.
杨梅的营养保健价值及其加工技术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梅(gyricarubra熨eb.etZucc)为杨梅科杨梅属植物,是原产中国的亚热带果树之一。野生种生长史已有7000多年,人工栽培也有2000多年。目前,在全国栽培面积超过23×10占全世界杨梅栽培面积的99%以上,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的浙、苏、闽、粤、滇等省区.  相似文献   

12.
如东县苴镇栽培果树历史悠久,近年来设施葡萄栽培形成规模,通过多年的实践,总结了设施葡萄栽培的关键技术,可为长江中下游地区的葡萄丰产栽培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正葡萄是我国目前种植经济效益最高的果树树种之一,设施栽培能够提早或延迟葡萄的成熟时间,极大提高葡萄的生产效益,成为葡萄栽培上的重要生产措施之一。目前,全国葡萄设施栽培总面积约25万hm~2。截至2020年,上海葡萄栽培面积约3 333 hm~2,其中设施栽培面积占50%左右。通过设施促早栽培及早熟葡萄品种的引进,上海地区葡萄上市时间从传统的8月份提早到7月中上旬,经济效益普遍高于露地栽培,而且降低了农药用量,在维护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4.
葡萄在我市已有200多年的栽培历史,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成为我市果树栽培的主要树种之一,尤其是巨峰品种,到2004年其栽培面积已达0.87万hm^2,占全市葡萄栽培面积的76.5%,产量达到18万t,占全市葡萄总产量的90%。2001年,我市与辽宁省农科院共同承担国家“十五”重点攻关项目《无公害葡萄生产关键技术集成与产业化示范》课题,栽培方式的变革与技术上的革新,使葡萄产业的经济效益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5.
葡萄是世界上种植最多的果树之一,其适应性强,平地、山地、沙滩、盐碱地,房前屋后、房顶,荒坡隙地,只要有土壤均可种植,且生长快,结果早,产量高。我国长江流域及以南的广大地区,为改变原有果树种植品种单一,无经济栽培葡萄的状况,于20世纪50年代、70年代、80年代至本世纪初,从国外以及我国北方地区大规模引种不少葡萄品种。如重  相似文献   

16.
黄皮Clausena lansium(Lour.)Skeels属芸香科,黄皮属亚热带常绿果树.原产华南,有1 500多年栽培史.果实酸甜可口,风味独特,营养价值高且具有保健及药用价值,是深受人们喜爱的特产果品[1].近年来,我国黄皮栽培面积不断扩大,产量逐年提高,但黄皮果实采后极不耐贮藏,在自然条件下极易变软腐烂.  相似文献   

17.
<正> 龙眼是原产于我国的名贵特产,为重要的亚热带果树之一。福建栽培龙眼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由于生态环境适宜,经自然演化和人工培育,使福建龙眼在种质资源、产区分布和产量水平都居全国首位。同工酶分析是衡量天然植物种群中遗传变异程度的有效方法之一。近年来,应用同工酶研究果树植物的种质特征及亲缘关系等报道较多,在柑桔、苹果、梨、葡萄、桃等果树上,已取得较大的进展,肯定了同工酶  相似文献   

18.
葡萄是一种古老的果树树种之一,上海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有利于葡萄的生长和发育。现代农艺的发展与进步提高了葡萄的质量与产量。但是,在上海一些地区由于种植户缺乏葡萄栽培相关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导致一部分葡萄质量和产量不高。基于此,针对上海地区葡萄种植的现状与问题,从品种选择、田间栽培与管理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希望对相关种植户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9.
<正> 我国果树栽培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果树种质资源极其丰富。孙云蔚教授对于我国果树史及果树资源素有研究,在古稀之年主编本书,为果树事业作出一大贡献。本书共分十个部分,主要论述和考证了我国果树栽培的悠久历史,古代的果树种质资源和传播,以及富有特色的栽培技术。同时,介绍了我国各地现存的珍贵古老果树和解放后选育的优良新品种。最后,简要介绍了有关果树栽培的各种古农书。此外,书中  相似文献   

20.
我省果树资源丰富、栽培历史悠久、生产水平较高,是我国北方果树的主要生产基地之一。果树在我省的农业结构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主要有苹果、梨、葡萄、山楂等4个树种。其次为桃、李、杏、草莓、樱桃、板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