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探究了2.15%吡虫啉、0.05%茚虫威、0.3%氟虫腈和0.45%胺菊酯+0.05%氯氰菊酯等4种不同有效成分的杀蚁饵剂对红火蚁的防控效果。结果表明,4种饵剂处理两次施药后均可有效灭除红火蚁蚁巢及工蚁,第一次施药后7 d,以0.45%胺菊酯+0.05%氯氰菊酯的防治效果最高,达82.06%,2.15%吡虫啉防治效果最低,为56.4%;第二次施药后28 d, 0.05%茚虫威、0.3%氟虫腈和0.45%胺菊酯+0.05%氯氰菊酯的防治效果均达92%以上。综上,0.05%茚虫威、0.3%氟虫腈、0.45%胺菊酯+0.05%氯氰菊酯可有效防治红火蚁,建议在生产中轮换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
红火蚁Solenopsis invicta是典型的社会性昆虫, 在防控过程中容易引起红火蚁巢体迁移和弃尸等现象, 影响防控效果。本研究对标记好的蚁巢施用茚虫威饵剂, 然后定时观察新增加的蚁巢数量和工蚁弃尸量。结果表明, 施用0.08%和0.1%茚虫威饵剂后, 所有处理均有新蚁巢出现, 施药后5~10 d, 新蚁巢大量出现, 随后蚁群趋向稳定, 新增蚁巢减少, 至处理后25~30 d, 再次出现新蚁巢。0.1%茚虫威饵剂15 g/巢处理在施药后5 d出现8个新蚁巢, 药后10 d和30 d分别又新增5个蚁巢, 其他时间新增蚁巢数较少。按处理剂量, 药后30 d, 2种药剂15 g/巢处理出现的新巢数量均显著高于25 g/巢处理。0.1%茚虫威15 g/巢处理, 校正蚁巢累计增加率高达124.98%, 0.08%茚虫威饵剂15 g/巢处理为89.05%; 0.08%和0.1%茚虫威饵剂25 g/巢处理, 校正蚁巢累计增加率分别为12.00%和51.34%。施用15 g/巢饵剂后2 d开始有大量工蚁尸体被丢弃, 至药后4 d弃尸量达最大值, 0.08%和0.1%茚虫威饵剂处理弃尸量分别为330.5头/巢和300.2头/巢, 随后呈逐步下降趋势, 至14 d, 弃尸量降至最低。施药后8 d内弃尸量达总弃尸量75.26%以上, 至药后10 d, 已达总弃尸量的90.08%以上。施用0.08%和0.1%茚虫威饵剂25 g/巢的处理新蚁巢出现较少, 表明施用相对低剂量的饵剂, 更容易引起蚁巢迁移。红火蚁的弃尸行为主要发生在饵剂施用后的前8 d。  相似文献   

3.
在红火蚁严重发生地区进行的药效试验表明,0.5%硫氟磺酰胺饵剂投放后15d药效开始发挥,25d后处理蚁巢全部死亡,药后70d调查结果显示,其对红火蚁的校正防治效果高达94.1%;0.001%氟虫腈饵剂撒施后15d开始发挥药效,30d后蚁巢中无工蚁活动,药后70d调查显示其对红火蚁的防治效果为90.9%;0.5%苯氧威饵剂撒施后40d,在蚁巢中仍能监测到工蚁的活动,70d后调查结果表明其对红火蚁的防治效果为84.9%。统计分析结果说明,0.5%硫氟磺酰胺饵剂和0.001%氟虫腈饵剂对红火蚁的防治效果好于0.5%苯氧威饵剂。由于0.001%氟虫腈饵剂和0.5%苯氧威饵剂是实验室临时配制,虽然其对红火蚁的诱食性较差,但仍能表现较好的防治效果。0.5%硫氟磺酰胺饵剂和0.001%氟虫腈饵剂可以用于红火蚁的防治,0.5%苯氧威饵剂配方需要进一步改进。  相似文献   

4.
黄俊  陆永跃  许益镌  曾玲 《植物保护》2009,35(3):145-148
试验研究了0.045%茚虫威饵剂对红火蚁的田间防治效果,结果表明,施药25 d后0.045%茚虫威饵剂3、4、5 g/巢和0.015%多杀菌素饵剂15 g/巢处理的活动蚁巢减退率分别为90.2%、95.0%、97.5%、82.1%,工蚁减退率分别为84.4%、84.2%、90.2%、80.6%,蚁群级别降低率分别为97.7%、99.3%、100%、96.7%。提出了包括活动蚁巢数量、工蚁数量和蚁巢结构变化等方面的评价药剂对红火蚁防治效果的综合性指标。  相似文献   

5.
在西昌市试验了4种登记用于红火蚁防控的杀虫剂对红火蚁的田间防控效果。结果表明:茚虫威饵剂施用24 d后对蚁巢和工蚁的平均防效分别为71.5%和96.5%,在另一时间段氟蚁腙饵剂施用23 d后对蚁巢和工蚁的平均防效为62.3%和77.0%,以上两种杀虫剂分别施用5次后对蚁巢和工蚁的防效都超过97%,适合在西昌市推广应用。高效氯氰菊酯粉剂施用24 d后对蚁巢和工蚁的平均防效分别为67.5%和76.0%,其杀灭速度较快,适用于应急防控。  相似文献   

6.
应用0.5%硫氟磺酰胺、0.25%氟虫胺及1%乙酰甲胺磷饵剂在红火蚁高发区防治红火蚁。试验结果表明,0.25%氟虫胺和0.5%硫氟磺酰胺饵剂处理7d后,活动蚁巢数就开始减少,35d后3种饵剂都能达到防治蚁巢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为调查灭幼脲防治铁棍山药上的甜菜夜蛾的效果,以大田常规用药30%氟铃·茚虫威悬浮剂为对照药剂,设置25%灭幼脲悬浮剂3个用量20、25、30 mL/667m~2处理,开展田间施药防治甜菜夜蛾试验。比较各处理防治效果,发现25%灭幼脲悬浮剂25 mL/667m~2在用药后7 d、14 d和21 d对甜菜夜蛾的防效均较高,持效性优于30%氟铃·茚虫威悬浮剂10 mL/667m~2处理。25%灭幼脲悬浮剂25 mL/667m~2处理区产量较高,与25%灭幼脲悬浮剂30 mL/667m~2、30%氟铃·茚虫威悬浮剂10 mL/667m~2处理区产量无显著差异,显著高于25%灭幼脲悬浮剂20 mL/667m~2处理和清水对照。观察表明,25%灭幼脲悬浮剂在铁棍山药生长期使用安全、无药害。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讨氟虫胺、吡虫啉、阿维菌素、毒死蜱4种药剂对红火蚁野外的毒杀效果。采用毒饵法对试验区内的红火蚁蚁巢进行处理。结果表明:0.5%氟虫胺饵剂和2.0%吡虫啉饵剂对红火蚁蚁巢的防控效果最好,校正减退率分别可达81.16%、79.17%。其次是0.8%氟虫胺饵剂,校正减退率最高可达76.79%。阿维菌素也表现出较好的灭杀效果,校正减退率达63.16%;而1.0%吡虫啉及0.4%毒死蜱微胶囊饵剂对红火蚁的效果最差。通过试验得出:0.5%氟虫胺和2.0%吡虫啉对红火蚁蚁巢的防控效果最好,为研制防治红火蚁的有效药剂之一。  相似文献   

9.
每667 m~2用30%茚虫威悬浮剂15 g、30%茚虫威悬浮剂15 g+1.8%阿维菌素乳油20 g、15%多杀·茚虫威悬浮剂15 g防治稻纵卷叶螟,在稻纵卷叶螟第四代卵孵化高峰期施药,对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0.
氟虫腈粉剂冬季防控红火蚁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广东河源、广州南沙和科学城3地的冬季试验表明,采用0.1%氟虫腈DP及其施药技术防控红火蚁,经1次全面施药及局部补施药1次后,45 d的工蚁防治效果达95%以上,蚁巢防治效果达91%以上,两种防效计算结果均显示该施药技术对红火蚁的防治效果优良.  相似文献   

11.
不同杀虫药剂对水稻“两迁”害虫田间药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褐飞虱和稻纵卷叶螟(“两迁”害虫)化学防治药剂缺乏的现状,2013年对新烟碱类、三嗪酮类、几丁质合成抑制剂类、氨基甲酸酯类等6种杀虫药剂对褐飞虱以及双酰胺类、大环内酯类、缩氨基脲类、有机磷类等9种药剂对稻纵卷叶螟进行田间防治效果评价。结果表明,施药后5 d和10 d,氟啶虫胺腈、呋虫胺、噻虫嗪、吡蚜酮对褐飞虱的防效分别为77.9%~90.9%和77.0%~90.5%,异丙威和噻嗪酮防效分别为40.1%~65.9%和20.6%~49.9%,氟啶虫胺腈、呋虫胺、吡蚜酮与异丙威、噻嗪酮防效差异显著。施药后14 d,茚虫威、四氯虫酰胺、氟苯虫酰胺、氯虫苯甲酰胺、氰氟虫腙防治稻纵卷叶螟的保叶效果都在80%以上,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为71.3%,溴氰虫酰胺、稻散×毒死蜱、丙溴磷保叶效果为62.2%~69.9%,茚虫威、四氯虫酰胺与丙溴磷差异显著;茚虫威、四氯虫酰胺、氟苯虫酰胺、氯虫苯甲酰胺、氰氟虫腙、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丙溴磷、稻散·毒死蜱杀虫效果都在90%以上,与溴氰虫酰胺防效61.9%差异显著。建议在实践中,可轮换使用噻虫嗪、吡蚜酮、呋虫胺、氟啶虫胺腈防治褐飞虱,轮换使用双酰胺类、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茚虫威、氰氟虫腙、有机磷类防治稻纵卷叶螟。  相似文献   

12.
为掌握黑皮果蔗田间红火蚁高效防控方法,连续2 a在两地黑皮果蔗进行了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2021年,0.08%茚虫威饵剂处理后14 d活巢防效达75%以上,工蚁防效达85%以上;处理后21 d活巢防效达85%以上,工蚁防效达90%以上。2022年,0.08%茚虫威饵剂处理后14 d活巢防效达85%以上,工蚁防效达90%以上;处理后21 d活巢防效达90%以上,工蚁防效达95%以上。杀螟丹GR (颗粒剂)各时段防效均不理想。2种药剂对黑皮果蔗生长无影响。茚虫威杀蚁饵剂可以在黑皮果蔗生产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田间药效试验表明,10%甲维盐·茚虫威悬浮剂对稻纵卷叶螟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随着用量的增加防治效果提高。在生产上适宜用量每667m~2为20~30mL。药后17d,防虫效果均在90%以上,相近或高于单剂5%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水分散粒剂的防治效果,高于单剂150 g/L茚虫威悬浮剂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4.
为筛选出防治水稻稻纵卷叶螟的高效药剂,对16%甲维茚虫威SC、26%甲氧·茚虫威SC、20%氯虫苯甲酰胺SC、40%氰氟虫腙·甲氧虫酰肼SC共4种杀虫剂进行了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在稻纵卷叶螟卵孵盛期,26%甲氧·茚虫威SC 20 g/667m2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且对水稻安全,建议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5.
应用硫氟磺酰胺毒饵在广西陆川防治25 hm2红火蚁的结果表明,施药后3d蚁巢内即有红火蚁个体死亡.施药后7、14、21d的防治效果分别可达81.5%、93.9%和100%;施药后余下的顽固蚁巢和7d后出现的新蚁巢经再度施药后14d全部死亡;从5月23日到11月25日蚁群全部死亡的5次监测、调查,既诱捕不到工蚁,也没有发现新蚁巢.因此,硫氟磺酰胺毒饵不仅具有高效、快速、安全、使用方便等特点,而且硫氟磺酰胺的应用完全可以取代目前国外普遍使用的二步施药法中的灌巢法.  相似文献   

16.
应用联杯法等室内测定了0.05%氟虫腈杀蚁饵剂对红火蚁的引诱力、毒杀速度及其传导毒杀活性.结果表明,供试饵剂对红火蚁的引诱性、毒杀速度显著优于正舒(对照药剂).红火蚁觅食到供试饵剂的初始时间为2.00 min,与正舒的2.33 min达显著差异;供试饵剂处理后24 h的工蚁死亡率为80.65%,显著高于对照饵剂的50.15%;72 h的工蚁死亡率即达到100%.联杯法测定结果表明,0.05%氟虫腈杀蚁饵剂能通过工蚁的取食和交哺行为进行传导.供试饵剂受药杯中工蚁、幼蚁和蚁后3 d后死亡率均达到100%,显著高于对照饵剂.0.05%氟虫腈杀蚁饵剂引诱性强、对红火蚁具有高胃毒、高传导毒杀活性,可适用于防控入侵红火蚁.  相似文献   

17.
2020年在荆州区秋玉米上开展了生物农药印楝素、苏云金杆菌及复配制剂防治草地贪夜蛾田间试验。试验结果表明,0.3%印楝素EC60 m L/667 m~2、32000 IU/mg苏云金杆菌WP100 g/667 m~2对草地贪夜蛾有一定的防效,在草地贪夜蛾低龄幼虫期间隔7 d连续两次施药,两次施药后7 d的防效在70.6%-73.4%之间。复配制剂5%苏云·茚虫威SC40 m L/667 m~2和0.3%印楝素37.5 m L/667 m~2+5%高氯·甲维盐30 m L/667 m~2对草地贪夜蛾防效均较好,两次施药后7 d的防效达83.8%-89.6%,与氯虫苯甲酰胺无显著差异。生产实践中建议加大苏云金杆菌、印楝素等生物农药用量或与高效低毒化学农药混配,以提高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8.
红火蚁(Solenopsis invicta)是一种危险入侵性有害生物,对公共安全、人类健康、农业生产以及生态环境造成巨大危害。通过化学防治控制该蚁的扩散传播依然重要。本试验评估直接撒施、破坏蚁巢后撒施、撒施后破坏蚁巢以及撒施后淋水等多种方式撒施1%噻虫嗪·联苯菊酯颗粒剂对红火蚁田间防治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破坏蚁巢后撒施和撒施药剂后破坏蚁巢的蚁巢防治效果以及蚁群防治效果均高达100%,且22 d迁巢率仅分别为30%和43.33%,均优于直接撒施。因此,撒施药剂后破坏蚁巢和破坏蚁巢后撒施这两种处理方式更为适合1%噻虫嗪·联苯菊酯颗粒剂田间防治红火蚁。  相似文献   

19.
应用硫氟磺酰胺毒饵防治红火蚁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应用硫氟磺酰胺毒饵在广西陆川防治25hm^2红火蚁的结果表明,施药后3d蚁巢内即有红火蚁个体死亡。施药后7、14、21d的防治效果分别可达81.5%,93.9%和100%;施药后余下的顽固蚁巢和7d后出现的新蚁巢经再度施药后14d全部死亡;从5月23日到11月25日蚁群全部死亡的5欢监测、调查,既诱捕不到工蚁,也没有发现新蚁巢。因此,硫氟磺酰胺毒饵不仅具有高效、快速、安全、使用方便等特点,而且硫氟磺酰胺的应用完全可以取代目前国外普遍使用的二步施药法中的灌巢法。  相似文献   

20.
在确定了氟磺酰胺毒饵对红火蚁控制效果的基础上,就氟磺酰胺毒饵的使用量对红火蚁的控制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5-25 g/巢的范围内,氟磺酰胺毒饵都可获得较好的防治效果,但防治效果及蚁巢的死亡程度会因施药量的不同而异。5 g/巢的剂量可在40 d内获得平均为96.7%的防效,但不能将所有的蚁巢杀死。10-25 g/巢的剂量可以在30-40 d内使蚁巢死亡,但蚁巢100%死亡所需的时间会因剂量的减少而延长。工蚁数量下降的程度不会因氟磺酰胺毒饵的使用量而产生差异。为此,建议在使用氟磺酰胺毒饵防治红火蚁时,可在10-25 g/巢的范围内根据蚁巢大小调整使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