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利用1961 ~2012年鲁西南9个地面气象观测站云量及降水、气温、日照时数、相对湿度资料,分析近52年来鲁西南总、低云量的变化特征及其与相关气候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近52年鲁西南平均总云量以0.089成/10a的速度递增,平均低云量以0.110成/10a的速度递减.平均总云量在秋冬季节与气温的正相关性比较明显,云量增加1成,秋季和冬季平均气温分别升高0.48、0.83℃;平均低云量在各个季节与气温均呈负相关,春季负相关非常显著,云量增加1成,平均气温降低1.49℃;云量与平均降水量正相关性显著,年平均总云量增加1成,年降水量增加146.1 mm,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降水量分别增加48.4、107.1、55.4、12.2 mm;年平均总云量、低云量分别与≥0.1、≥1.0、≥10、≥25 mm降水日数呈显著正相关;总云量对日照的影响最为直接,对秋季日照的影响较大,云量增加1成,秋季总日照时数减少154.3 h,春季减少54.5 h,夏季减少134.2 h,冬季减少60.6 h;总云量与夏季、秋季相对湿度呈显著正相关,云量增加1成,夏季和秋季平均相对湿度分别增加3.3%和4.1%.  相似文献   

2.
齐贵英 《安徽农学通报》2010,16(18):153-155
利用近47年阿勒泰地区7个气象站观测资料,使用EOF分析方法对阿勒泰地区云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年平均云量和四季云量的第1特征向量均为正值,能较好的反应出相应云量的平均变化;总云量除秋季为减少外,其余时间均在增加,但趋势不显著;低云量增加的趋势显著,但没有明显的区域对应;大部地区总云量与气温呈反相关,与降水呈正相关,低云量与气温和降水都呈正相关,但显著程度有所差别。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气候变暖对南方地区云量和云状结构的影响。[方法]通过抽样选取赣南的赣县、南康市、上犹、信丰国家气象站2004~2011年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总云量、年平均低云量等气候资料,分析赣南地区年平均气温的变化对年平均总云量、年平均低云量、云状结构的影响。[结果]气候变暖对南方地区云量和云状结构正在产生影响。年平均气温升高,年平均总云量、年平均低云量呈总体减少趋势;年平均气温降低,年平均总云量、年平均低云量总体呈升高态势;年平均气温在低位与上一年持平时,年平均总云量、年平均低云量增多。年平均低云量山区与盆地表现形式各异。年平均气温对海拔较低的盆地区的年平均总云量、年平均低云量影响呈平缓波动形态,对海拔较高的山区的影响较剧烈;年平均气温升高对高云量的影响更大;年平均气温的降低对年平均低云量的影响更大。不同的天气形势下,低云的生消变化有不同的表现形式。[结论]该研究为我国南方地云量和云状结构随气候变暖而变化的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利用1951-2011年重庆沙坪坝站的总云量、低云量、平均气温、降水量、日照时数和相对湿度等气象资料, 采用趋势分析、小波及相关等方法分析了重庆主城区总云量和低云量的变化特征及其与主要气象要素的关系,结 果表明:整个时间域内主城区年及春、夏、秋三季的总云量总体减少,其中秋季减少最为明显,而冬季则略有增加 的趋势;年及四季的低云量总体呈增加趋势,夏季和冬季增加相对明显.低云量的年际变化幅度大于总云量,但两 者年际和年代际变化趋势比较一致,阶段性特征大体上体现为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云量相对偏少,80年代至 90年代相对偏多,之后至今处于相对偏少的阶段.总云量年及各季节(除夏季外)均在20世纪90年代发生转折;而 低云量年及各季发生了2次转折,分别在1964年和2005年前后(夏季除外).总云量1月、2月、10月和12月较 多,8月最少;低云量最多的是12月,8月最少.总云量和低云量冬季最多,其次为秋季和春季,最少的是夏季.总 云量和低云量与平均气温、日照时数和相对湿度等气象要素关系显著,但与降水量的关系总体不太明显;冬季云量 和平均气温等气象要素的相关不太显著,其它季节云量和平均气温、日照时数及相对湿度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5.
利用吉首市1961~2001年小型和1984 ~2010年大型蒸发量资料及1961~2010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总云量资料,采用最小二乘法、相关分析、距平百分率等方法,分析吉首市蒸发量年际、各年代、各基准年、四季的气候变化特征,并分析其与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总云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吉首市50年来蒸发量随年际变化呈上升趋势,尤以2001~2010年上升较明显,年蒸发量无明显异常现象,仅夏季出现2次异常偏多年份;在各年代中,20世纪60 ~70年代为下降趋势,70年代后基本为上升趋势;2001~2010年蒸发量最大,70年代最小;各基准年中以第4基准年最大,第2基准年最小;四季的年际变化均呈上升趋势,以春季上升最明显,夏季上升最小.与气温呈正相关关系,与总云量呈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6.
利用桓仁县近56年日照时数实测资料,分析了桓仁地区日照时数年代际、年际、各季和各月的气候变化特征以及与日照百分率、总云量、低云量和水汽压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桓仁地区年、季、月日照时数皆呈减少趋势,春季减少最快,冬季减幅最慢。桓仁地区各月的日照时数均呈减少趋势,其中5月减少的趋势较为显著,2月减少的趋势较弱。日照时数与日照百分率的年际变化基本保持一致。年日照时数在1992年附近发生突变。年低云量、水汽压略呈增加趋势,低云量、总云量和水汽压与日照时数变化呈显著的负相关,是桓仁地区日照时数减少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刘闯  祝奎  邵兵  廖晶晶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4):2025-2027,2058
利用桓仁县近56年日照时数实测资料,分析了桓仁地区日照时数年代际、年际、各季和各月的气候变化特征以及与日照百分率、总云量、低云量和水汽压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桓仁地区年、季、月日照时数皆呈减少趋势,春季减少最快,冬季减幅最慢。桓仁地区各月的日照时数均呈减少趋势,其中5月减少的趋势较为显著,2月减少的趋势较弱。日照时数与日照百分率的年际变化基本保持一致。年日照时数在1992年附近发生突变。年低云量、水汽压略呈增加趋势,低云量、总云量和水汽压与日照时数变化呈显著的负相关,是桓仁地区日照时数减少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采用气候倾向率、异常分析法、Spass22统计分析等方法,对清镇市1961 2013年逐月日照时数及日照时数影响因子总云量、低云量、水汽压和降水量、雨日数等资料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9612013年的清镇市日照时数年代距平呈明显的减少趋势。总体上,日照时数的月变化呈"M"双峰型,各季日照时数、年日照时数均呈减少趋势。清镇市季、年日照时数各季节均出现不同时次的异常年份。年平均云量、平均水汽压、降水量、雨日数的变化与日照时数的变化呈负相关,平均云量、平均水汽压、降水量、雨日数是影响日照时数变化的可能因素。近53年,清镇市年平均总云量呈减少趋势,分季节看均呈减少趋势,年平均低云量的气候倾向率呈增加趋势,水汽压呈增加的趋势,年降水、年雨日数变化趋势不明显,呈减少趋势。  相似文献   

9.
为连云港市种植业结构调整及晚稻生产提供参考,以1975-2014年连云港市5个气象站(点)的日照时数、气温、降水、风速、相对湿度、总云量和低云量等基础数据为资料,采用线性趋势法、累计距平法和Mann-Kendall法研究近40年连云港市的日照时数空间分布变化特征及其日照时数与当地晚稻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在时间序列变化上,连云港市1975-2015年的年日照时数显著减少,夏季、秋季和冬季的日照时数也显著减少,春季日照时数变化不明显,且1997年是连云港市年日照时数减少的突变点。在空间分布变化上,连云港市的年日照时数由北向南逐渐减少,且年日照时数与气温、降水、相对湿度、总云量和低云量呈负相关,与风速呈正相关,并以总云量对日照时数的影响最大。气温的升高与风速的降低是连云港市日照时数逐年减少的重要原因,连云港市日照时数的变化趋势不利于当地晚稻产量的增加。  相似文献   

10.
利用海口市1961~2010年日照时数实测资料,分析年代际、年际和季节的气候变化特征,同时与总云量、低云量、相对湿度和降雨量资料,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近50年海口市日照时数呈下降趋势,每10年偏少117.2 h,其中2001~2010比1961~1970下降了20%以上。海口市日照减少与低云量的增加有密切关系,与夏秋季节的降雨量也有关系。  相似文献   

11.
利用武汉市及宜昌市2007-2008年逐时太阳总辐照量和气象要素(气温、相对湿度、云量等)实况观测资料,对比分析两地逐时太阳总辐照量与气象要素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太阳总辐照量具有明显的季节差异,武汉总辐照量值较宜昌地区显著偏大;两地太阳总辐照量与各气象要素相关性大体类似,不同的是宜昌气温、相对湿度及低云量与总辐照量的相关性比武汉差,而总云量与总辐照量的相关性比武汉好;详细统计了(低、总)云量与总辐照量的相关关系,对各种天气类型(阴、晴等)进行分析后发现(低、总)云量对总辐照量影响很大,云量与太阳总辐照量存在比较明显的负相关;最高(低)气温与总辐照量最大(小)值存在时间差;两地夏冬两季相对湿度与总辐照量呈现出较为明显的负相关。  相似文献   

12.
选取新疆博州地区4个气象站1960—2013年逐月的气象数据,通过线性拟合、Mann-Kendall突变检验、小波分析、相对贡献率和敏感系数分析方法,分析近54年来该地区的低云量变化特征及与其他气候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近54年博州地区低云量呈明显上升趋势,上升幅度约为1.2%/10 a,多年平均值为22.57%,且序列的正持续性较强;夏季的低云量最低,为20.47%,春季最高,为24.17%;全年低云量从在2001年发生突变性增加;春季和夏季低云量均值不存在突变性增加,秋季和冬季低云量分别于1999和1989年发生突变性增加;低云量演变过程中存在着8~9和25~26年尺度的周期变化规律;8年的时间尺度是低云量变化的第1主周期,14年的时间尺度为低云量变化的第2周期;相对湿度对低云量具有最高的相对贡献率,达51.3%,而降水量对低云量的相对贡献率最小,仅为6.1%,降水量与低云量的相关性最高,相关系数达0.67(P<0.01),平均气温的相关系数最低,仅为0.29(P<0.05)。  相似文献   

13.
利用1986—2017年辽阳县降水量、气温逐日资料,分析了极端降水、极端气温的变化趋势及周期规律。结果表明,年际及四季极端高温日数均呈现上升趋势,极端低温日数呈下降趋势,年极端高、低温日数分别存在23年和22年尺度的主周期。极端降水总量春夏呈增长趋势,秋冬呈减少趋势,但降水强度四季均呈增长趋势。年极端降水总量、极端降水强度、极端降水日数分别存在12、20、12年尺度主周期。从全年来看,极端降水总量主要与极端低温日数成正相关,与年平均气温成负相关;年极端降水强度主要与极端高温日数成正相关;极端降水日数主要与极端高温日数、年平均气温成负相关。从四季来看,夏、秋2季极端降水指标主要与极端低温日数有关,成负相关;冬季极端降水指标主要与极端低温日数有关,成正相关。  相似文献   

14.
怒江流域近30年太阳总辐射变化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磊  杜军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3):12767-12769,12775
利用怒江流域河谷盆地的9个气象站1981~2008年的日照时数、云量、相对湿度等资料,分析了该流域太阳总辐射的时空分布、变化趋势等气候特征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怒江流域年太阳总辐射1981~1997年呈明显下降趋势,为-161.1MJ/(m^2.10a),1997年之后以111.3MJ/(m^2.10a)的速度上升。年总云量呈显著的减少趋势,减幅为0.18成/10a;而年低云量表现出与总云量相反的变化趋势,以0.32成/10a的速度增加。相对湿度的变化趋势与年太阳辐射的趋势相反,1981~1997年以3.1%/10a的速率增加,1997~2008年为明显的减少趋势,减幅为5.6%/10a。水汽压的变化和相对湿度的变化一致。低云量是怒江流域太阳总辐射变化的主要影响因子,它与太阳总辐射存在明显的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5.
天祝县近60年气候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天祝县乌鞘岭气象站1951 ~2010年的气温、降水资料,分析天祝县气温、降水的年际变化、季节变化,并对其进行异常性分析.研究表明,近60年天祝县年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增温速率达0.17℃/10a;四季气温、年最高和最低气温均呈上升趋势,且冬季平均气温、年平均最低气温的增温对天祝县气候变暖起了关键作用;年平均降水量呈减少趋势,变化率为-1.4%/10a;四季中春、夏、冬3季降水呈减少趋势,秋季降水呈增加趋势;进入90年代后,秋、冬季降水均明显持续增加,而夏季降水的持续减少对年降水量减少贡献最大.综合各要素的突变特征和对气温与降水的异常分析,天祝气候向暖干化发展.  相似文献   

16.
利用塔额盆地4个常规气象台站1960—2009年的实测资料,分析塔额盆地日照时数的年平均变化、季节变化及年际变化规律,并通过Mann-Kendall法进行年平均日照时数变化的突变检验。结果表明:近50年来,塔额盆地年平均日照时数以2.9 h/10 a的气候倾向率波动式增加;日照时数的增加主要表现在春、夏、秋季,尤其是春季最为明显;塔额盆地年平均日照时数存在2个突变点;日照时数与总云量、低云量及≥0.1 mm的降水日数之间具有很好的负相关性,其中总云量与日照时数的相关性最好。  相似文献   

17.
利用1963—2016年久治地区逐月、年的日照时数、降水量、总云量、低云量等资料,通过线性倾向估计法、M-K法和累计距平分析了近54年来久治地区日照时数的变化特征,并用SPSS对影响日照时数的因素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1963—2016年久治地区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 348.3 h,日照时数以10.343 h/10年的速率增加;在四季中,冬季、春季、夏季、秋分别以1.586、1.395、1.510、5.609 h/10年的速率增加,其中冬季日照时数增加最为明显;12月日照时数最长,9月日照时数最短;1月、4月和10月的日照时数分别以-0.600、-0.475、-0.422 h/10年的速率减少,其他月份的日照时数则以不同的速率增加,其中9月增速最快,为5.065 h/10年;1963—2016年久治地区日照时数分别在1964年、1974年、1989年出现异常;由SPSS分析得知,昼降水量和日照时数存在微弱的负相关关系,说明日照时数随昼降水量的增加而减少不明显。除冬季日照时数与降水量成正相关关系外,其他3个季节的日照时数与降水量成负相关关系,四季的日照时数与降水量的相关关系并不明显;总云量、低云量与日照时数成负相关关系,总云量对日照时数的影响较大,关系显著;久治地区日照时数从1985年开始发生了突变。  相似文献   

18.
利用1971—2009年泰安市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最高气温、年平均最低气温、降水、日照时数等资料,对泰安市的气候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39年来泰安市年平均气温总体呈上升趋势,年平均最低气温呈缓慢下降趋势,年平均最高气温变化趋势不明显;年平均降水量呈下降趋势,但不明显;年平均日照时数呈明显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9.
根据泽普县1961—2015年平均气温、降水量、日照时数等气象观测资料,利用气候学方法对泽普县近55年来光热气候条件的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研究气候变化与红枣产量相关关系。结果表明:泽普县气候变化总体呈平均气温上升、降水量增多、日照时数增加趋势。降水量与红枣产量正相关性显著,尤其花期降水对开花、授粉较有利;坐果期到成熟采收期跟气温成正相关,跟降水成负相关;花期和成熟期日照时数与产量成正相关。  相似文献   

20.
采用气候倾向率方法对乌拉特中旗1954~2011年的年、季日照时数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58年乌拉特中旗年和各季节日照时数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减少趋势,年日照时数以2.378 h/10a速率减少,且这种减少趋势在增大,主要表现在秋、冬季。20世纪50~90年代年日照时数均为正距平,21世纪初以负距平为主;80年代秋季日照时数偏少,其他不同年代秋季均日照充足。年日照时数以异常偏多为主,仅在21世纪初出现异常偏少年,季日照时数无明显差异。50、60年代至今乌拉特中旗年平均总云量、低云量均表现为减少趋势,而80年代至今年平均总云量和低云量则呈增加趋势,以总云量增幅更大,平均增幅为1.6成/10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