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结合甘肃省金塔县气象观测资料,分析探讨金塔县洪涝、干旱、大风、沙尘、冰雹及低温冷冻等主要气象灾害及其影响,并提出气象预报服务对策,以供有关部门参考。  相似文献   

2.
王万金 《北京农业》2013,(9):167-168
甘肃省金塔县地处干旱少雨的西部,大风沙尘暴,低温冻害是金塔县的主要气象灾害,通过对金塔县2012年温度、降水等气象要素实况的的描述,以及灾害性天气的统计,对2012年金塔县天气气候影响作出了分析,以便对今后灾害性天气的防御起到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本文利用常规资料、自动站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与雷达资料等,对2015年5月6日巩义市冰雹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冰雹天气过程属于冷低槽型,由大尺度环流与中尺度天气系统共同作用产生;高空前倾的短波槽、地面冷锋的持续东移以及中低层切变线辐合线共同触发了冰雹天气的发生;中高层干、低层湿的条件为冰雹形成提供了水汽条件及大气层结的不稳定性条件;此次冰雹天气是降水回波内的强对流单体造成的,冰雹天气过程中的最强反射率因子回波强度均在50~55 d BZ范围内。  相似文献   

4.
金塔县主要农业气象灾害的影响及防御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主要依据甘肃省金塔县气象观测资料和农业气象灾情资料,对金塔县干旱、冰雹、大风、沙尘暴、霜冻及暴雨等主要农业气象灾害特征及其影响进行分析探讨,并提出科学有效的防御对策,以供相关部门参考。  相似文献   

5.
为发挥多普勒雷达监测和预警冰雹、雷雨大风等强对流天气的作用,对2013年8月1日河南省驻马店市泌阳县出现的冰雹雷雨大风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冰雹的回波强度强,达≥60 dBZ,回波顶高≥12 km;回波形态特征上,冰雹常为块状对流型;“V”型缺口、有界弱回波区等都是冰雹的典型特征。为冰雹的临近预报和人工消雹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固原市一次冰雹天气过程。[方法]综合利用常规观测数据、数值预报产品和和天气雷达资料等,分析了固原市2011年8月25日一次强对流冰雹天气过程。[结果]高空冷块、低层暖温气流和低空切变线是这次天气的主要影响系统。低层辐合、高层辐散、旺盛的上升运动以及低空暖气流和水汽供给为冰雹天气的发生发展提供了极为有利的动力条件。冰雹指数(HI)是预报(固原)冰雹天气的有效的雷达指标。反射率因子和VIL与冰雹天气关系较密切。[结论]该研究为今后强对流天气的短时、临近预报工作积累了经验。  相似文献   

7.
<正>为了避免冰雹灾害给社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达到防灾减灾的目的,更好地做好冰雹天气预报。利用天气学基本原理,结合天气图、传真图和雷达资料,对2015年7月上旬黑龙江省鸡东县出现的一次典型冰雹天气过程进行成因分析,找出区域性冰雹的着眼点,以提高冰雹天气的预报水平。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活动日益增多,冰雹、短时强降水、雷暴等强  相似文献   

8.
利用常规资料、713雷达资料、自动站观测资料、FY-2E红外卫星云图等资料,对2011年中卫市两次冰雹天气过程,通过大尺度环流形势、主要影响天气系统、卫星云图和雷达回波特征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降雹和短时强降水出现时间段为回波发展的成熟阶段和成熟后期及消散的初期,回波强度在减小到30 dbz以下时,强对流天气天气基本结束,冰雹天气出现时段对应回波的成熟后期和消散初期。自动站资料分析可见,23日冰雹天气与25日冰雹天气过程,地面都有中尺度低压形成,地面风场存在气旋性的辐合区或辐合线。  相似文献   

9.
该文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天气雷达资料和灾情评估资料,对2005—2016年大连地区的23次冰雹过程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大连地区冰雹天气发生在6月的比例占61%,发生在下午到傍晚时段的比例占65%,落区为北部地区占79%,强冰雹过程占57%;(2)天气尺度影响系统中,东北冷涡占57%,西风槽占39%;(3)0℃层高度、-20℃层高度、850hPa与500hPa温差、700hPa与500hPa温差、500hPa温度露点差、850hPa温度露点差综合分析能够较好地指示冰雹天气;(4)H40dBZ-H0、H40dBZ-H-20、VIL最大值、DVIL等雷达参量特征值能够作为冰雹识别指标.  相似文献   

10.
为发挥多普勒雷达监测和预警冰雹、雷雨大风、短时强降水等强对流天气的作用,对2013年8月1日河南省驻马店市出现的冰雹和短时强降水天气过程进行对比分析。资料表明,短时强降水比冰雹的回波强度弱,对流高度也明显降低,但一般均≥45 d Bz,回波顶高≥10 km。回波形态特征上,冰雹常为块状对流型,短时强降水为絮状混合型。冰雹云的强回波平均顶高≥12 km,明显高于短时强降水云体。冰雹云的垂直液态含水量明显高于短时强降水云体。这些特征可为两类强对流天气短时临近预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利用常规天气实况资料,从天气尺度环流背景、探空资料、中尺度分析等方面,对2016年5月中旬出现在甘肃省临夏州的区域性风雹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春末夏初时节临夏地区冰雹天气的发生对于能量条件的要求并不高,但近地层的辐合切变能加剧冰雹天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2005年6月14日夜到15日凌晨受1个生命史达4 h之久超级单体影响,安徽东部出现罕见的冰雹天气过程。该文利用多普勒雷达、卫星云图、MM5、地面遥测和高空天气图等资料分析,试图揭示该次冰雹过程的天气特征。结果表明:该次大范围风雹强对流天气系统是在东北低涡下,高空前倾槽与地面辐合线有利的大环流背景下,一个中尺度对流系统MCS影响所致。  相似文献   

13.
利用铜仁新一代天气雷达产品资料、实况观测资料以及NCEP(1°×1°)资料等,分析了贵州省铜仁市石阡县2015年5月8日的一次冰雹大风过程。结果表明,2015年5月8日石阡县冰雹大风天气是发生在高空低槽、低层切变线、低空西南急流和地面辐合线的环流背景下,下湿上干的形势和中等强度的垂直风切变为强对流天气发生提供了有利条件。雷达回波反射率因子显示为明显的弓形回波,且回波强度超过55 d BZ,强回波区伸展高度达-20℃层以上,冰雹、大风天气产生在回波最强的弓形顶部;同时具有有界弱回波区、旁瓣回波、悬垂回波、回波墙、深厚的强中气旋和逆风区等冰雹天气典型雷达回波特征。降雹过程有垂直积分液态含水量的骤增骤降现象。  相似文献   

14.
利用自动站实时观测数据、常规天气资料、多普勒天气雷达等资料,对闽北一次春季冰雹天气过程进行分析。常规天气资料分析表明,低层西南急流控制下,低空强烈的减压、增温、增湿有利于热力和动力不稳定能量的积聚,加上低层辐合高层辐散,使上升运动增强和维持,从而导致不稳定能量的释放和冰雹等强对流天气的产生;多普勒雷达资料分析表明,此次天气过程为中气旋降雹过程,其组合反射率因子图像上强回波中心的最大值可达65 dBz以上,垂直积分液态含水量(VIL)图像上,降雹前降雹强单体对应的VIL都出现了明显的“跃增”现象,利用多普勒雷达资料可以提高对冰雹等强对流天气的识别能力。  相似文献   

15.
蒋超  曹世腾  杨磊 《安徽农学通报》2018,24(10):124-128
2014年5月21日17时沈阳市遭遇一次冰雹雷雨天气过程,持续时间长达30min,冰雹的直径达12mm,此次冰雹天气过程在历史上比较罕见,造成了全城数以千计的车辆受损.该文选取MICAPS常规资料、雷达PUP径向速度图和SWAN拼图产品进行了分析.结论如下:(1)从环流背景上看,500hPa的高空槽导致大气层结不稳定,850hPa的切变线提供了抬升触发条件,上干冷下湿暖的大气结构提供了热力不稳定条件和水汽条件,同时0度层位势高度、0~6km垂直风切变和对流有效位能条件都非常可观,总体看本次天气过程沈阳地区的环境场非常有利于冰雹天气的产生.(2)此次冰雹天气中有一定可预报性:首先对流单体的移动路线有可预报性,该对流单体的移动方向单一,传播方向也比较单一,无后向传播或旁伴传播等特征;其次回波在靠近沈阳市区的时候发展过于强盛,加之下游地区的环境场有利于对流继续发展,这些条件有利于冰雹预警的判断.(3)此次冰雹天气中也存在一定不可预报性:首先冰雹天气是个小尺度天气系统造成的天气现象,从大环流背景无法准确在短期时效内给出冰雹的落区,必须运用雷达资料来对预报进行实时订正;雷达回波的强弱显示着对流单体的演变过程,若出现2个体扫以上强回波转弱的过程势必会影响预报员对于天气形势的判断,降低预警的时效性;同时考虑到个别雷达性能问题,需要在日常工作中积累经验,做到可以对雷达产品进行订正使用.  相似文献   

16.
田广元  胡伟  杨旭 《安徽农业科学》2012,(21):10984-10986,11049
[目的]分析2011年8月21日18:30~19:30期间发生的冰雹天气。[方法]利用NCEP 6 h再分析资料、Micaps资料、FY-2卫星云图资料,对2011年8月21日18:30~19:30期间发生的冰雹天气的天气形势场、冰雹特征气象要素场和卫星云图进行再分析,探讨此次冰雹的天气成因及冰雹云的云图特征,总结如何从实况天气资料及数值预报产品进行防雹天气预警分析。[结果]此次冰雹天气的发生发展过程,高空500 hPa冷涡是背景天气系统,低空850 hPa暖舌和地面风切变是形成强对流冰雹云的必要条件;分析尽早时次的天气图,可以从天气系统的机理方面分析天气的发生原因,并能尽早地发出天气预警;利用数值预报产品分析冰雹特征气象要素场,可以更进一步地分析并精确地预测冰雹发生的概率、时间以及范围;而红外卫星云图对于对流旺盛的冰雹云的监测更准确,特征更明显,可以更直观地预测冰雹天气的发生。[结论]该研究为今后类似的冰雹天气提供防雹预警经验。  相似文献   

17.
王卫民  李芳 《安徽农业科学》2012,(36):17691-17693
利用1980 ~ 2011年许昌市冰雹天气过程资料,分析了许昌市冰雹的时空分布和天气气候特征.结果表明,许昌市冰雹发生的地理分布以禹州市、鄢陵县最多,发生机率分别为26.3%和23.7%,长葛最少(10.5%).许昌市常年冰雹移动路径有4条,其中当地冰雹源地一个.许昌市冰雹一般出现在4~9月份,最多的为6、7月份,出现机率为50.0%;许昌市的冰雹多发生13:00 ~20:00(约占92.9%).许昌市冰雹天气形势可分为西北气流型(58.8%)、低涡(低槽)型(29.4%)和西南气流型(11.8%)3种类型,利用雷达和探空资料分别分析了许昌市冰雹云雷达回波特征参数和物理量指标,为冰雹云识别、冰雹天气预报和人工消雹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付琼  张辉  何依遥  李林江 《安徽农业科学》2012,(13):7816-7817,7860
2011年5月1日由于受冷空气及中低层切变影响,黔西南州出现了一次强对流天气,作业指挥员利用多普勒雷达的跟踪观测资料来分析冰雹的发生、发展和消亡过程,得出可能降雹的区域和地点,提前进行人工影响天气作业,降低冰雹灾害性天气所带来的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19.
利用数值预报产品的诊断、卫星云图以及多普勒雷达资料,从冰雹形成机制、动力及热力条件入手,分析了2010年2月28日淮安市出现的一次初春冰雹过程,从中寻找一些突发灾害性天气过程发生的规律、特点,为今后出现类似的天气过程提供预报依据,积累工作经验。结果表明:前期近地面层迅速回暖,在充足的水汽条件配合下,当大气环流配置产生了一定的触发机制后,容易产生此次罕见的强对流天气过程。有利于冰雹产生的物理机制是位于-25~-10℃等温线之间的对流有效位能(CAPE)值较大,有垂直风切变,0℃层距离地面的高度适中。由于冰雹天气过程生消时间短,危害程度大,因此雷达回波图是短时天气预报的重要工具。经分析,冰雹天气产生时,回波云中存在60 dBz以上的回波单体,而且回波区出现的特征是典型的冰雹回波特征,这是判别有否冰雹天气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2011年8月21日18:30~19:30期间发生的冰雹天气.[方法]利用NCEP6 h再分析资料、Micaps资料、FY-2卫星云图资料,对2011年8月21日18:30 ~19:30期间发生的冰雹天气的天气形势场、冰雹特征气象要素场和卫星云图进行再分析,探讨此次冰雹的天气成因及冰雹云的云图特征,总结如何从实况天气资料及数值预报产品进行防雹天气预警分析.[结果]此次冰雹天气的发生发展过程,高空500 hPa冷涡是背景天气系统,低空850 hPa暖舌和地面风切变是形成强对流冰雹云的必要条件;分析尽早时次的天气图,可以从天气系统的机理方面分析天气的发生原因,并能尽早地发出天气预警;利用数值预报产品分析冰雹特征气象要素场,可以更进一步地分析并精确地预测冰雹发生的概率、时间以及范围;而红外卫星云图对于对流旺盛的冰雹云的监测更准确,特征更明显,可以更直观地预测冰雹天气的发生.[结论]该研究为今后类似的冰雹天气提供防雹预警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