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卫星资料等对2016年5月7—8日桂林的连续大暴雨天气过程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桂林处于高空槽前,低层切变线南压,强盛的暖湿低空西南急流为暴雨提供有利的动力及水汽条件。暴雨区水汽辐合明显,比湿大、湿层深厚。过程前期不稳定能量的大量累积,桂林上空层结不稳定,对流云团合并发展,导致部分站点出现雷暴和短时强降水。  相似文献   

2.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等对2015年10月8—10日普洱市一次强降水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强降水天气过程主要受孟家拉湾低压和冷空气共同作用,持续时间长、降水强度大、影响范围广;700 h Pa西南风低空急流输送孟加拉湾暖湿气流北上,北方冷空气南下与切变线南侧暖湿气流在普洱市交汇,形成持续强降水;充足的水汽条件、低层强烈的水汽辐合,高层辐散、低层辐合促使上升运动,为强降水天气发生、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3.
2012年9月14日-16日山南地区沿江一线出现强降水天气过程,利用Micaps高度场、物理场、FY—2E卫星云图和TBB资料、地面观测常规资料,对此次降水过程进行了环流背景、动力抬升、大气层结不稳定等方面的诊断分析。结果表明:高原低涡切变的形成是此次强降水的主要系统,南支槽前的暖湿气流为此次降水提供了充足的水汽条件;出现降水期间,中低层有明显的水汽和不稳定能量输送;β中尺度圆形对流云系的影响,为强对流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热力动力条件;地面要素上过程前明显升温降压(正变温,负变压)体现了大气的不稳定性,水汽压的迅速上升,为强降水的出现提供了强有力的水汽条件。  相似文献   

4.
针对2012年7月29日夜间海东市强降水天气过程,从天气形势、物理量场和雷达回波等方面进行分析,短波槽东移与副高外围西南暖湿气流是产生此次强降水天气的主要原因,中、低层湿度大,为强降水提供了充足水汽和不稳定条件;低层辐合、高层辐散配置也为此次降水提供充分的动力条件。  相似文献   

5.
本文利用常规地面与高空观测资料、区域站降水资料、卫星云图和雷达资料对2017年6月4—5日张掖市暴雨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暴雨过程呈北槽南涡型,是西北地区出现强降水的典型环流形势,500 h Pa低涡和低槽、700 h Pa切变线及地面冷锋造成强烈的上升运动,是此次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中尺度分析表明,较好的抬升条件、充沛的水汽、大气层结处于不稳定状态,有利于强对流和强降水的发生。副热带西风急流云系和高原切变云系在河西上空合并发展,且稳定维持,造成张掖市暴雨天气。从雷达回波图可以看出,辐合线和强回波带稳定少动,维持在民乐县上空,是造成此次暴雨天气过程的主要原因。此次暴雨过程的物理量场表现较好,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配置为降水提供了强烈的上升气流,而较强的上升运动为强降水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动力条件;500 h Pa和700 h Pa偏南暖湿气流将孟加拉湾和南海的水汽输送至河西地区以及水汽通量散度的辐合,均为降水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水汽;假相当位温高能舌为强降水的发生发展提供了不稳定能量条件。  相似文献   

6.
2009年5月16~20日,粤北一带出现了一次连续性大到暴雨降水过程,利用常规micaps资料和NECP1*1再分析资料等对这次降水过程的天气系统及高空物理量等进行诊断分析。结果显示这次连续降性强降水过程先由锋面配合切变线南压越过南岭影响粤北一带,出现第一次强降水天气,而切变线在南岭附近的摆动及高空小槽波动的下滑使强降雨维持,最后高空槽下滑东移以及西南风急流轴的联合作用再次引发强降水天气。而中低层的水汽和动力等物理量要素的配合给这次降水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相似文献   

7.
乐静  胡启元 《安徽农业科学》2016,44(29):199-203
利用实况降水资料、MICAPS观测资料、风云卫星红外资料以及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产品,从环流形势、影响系统、雷达回波等方面对2015年5月7日晚陕南中东部的一次区域性短时强降水过程成因进行了分析,探讨此次强降水过程的发生机制和预报指标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强降水过程发生在东亚一槽一脊的天气背景下,700和850 h Pa切变线叠加、地面存在冷锋和辐合线、低空西南暖湿气流强盛,为强降水过程提供了充足的水汽;高空急流配合低层中尺度切变线形成高层辐散、低层辐合形势,为短时强降水过程提供了充足的能量和动力。过程中水汽饱和程度迅速增大,在强烈垂直运动作用下强迫抬升凝结产生强降水,其中水汽主要来自落区上空空气中本身。雷达回波显示,过程中强回波区逐渐形成带状回波,所经过区域出现雷暴大风等灾害天气;同时强降水回波带(≥55 d BZ)在向东南平移的过程中,其自身也有从西南向东北方向的传播移动,造成洋县、旬阳、平利等站出现短时强降水。  相似文献   

8.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23):246-250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卫星雷达资料和加密雨量站点资料等,对2013年6月29~30日出现在皖南山区一次强降水天气过程进行分析,发现导致这次强降水的主要成因有:热带风暴"温比亚"对副高的顶托作用,激发暖湿气流的北抬,为强降水提供了充沛的水汽条件;影响中东部地区高层残余冷空气南下,以及西南暖湿气流受到皖南山区的地形抬升作用,为强降水提供了动力条件,改变大气的热力结构和大气的不稳定层结,激发对流性强降水;气流受高山阻挡导致的抬升和分流产生超低空次级环流,大大提升降雨强度与强降水的不均匀性和局地性。  相似文献   

9.
受高空槽、副热带高压西北侧深厚暖湿气流以及切变线的共同影响作用,2010年8月19~23日辽宁大部分地区出现暴雨、大暴雨天气过程,低空西南急流不断地输送水汽至该省,低层高湿不稳定能量与向下冷空气致使中低层位势极不稳定,且大部分地区处于K指数高能区,这些均是造成此次强降水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0.
利用2013年4月30日8:00到5月1日8:00的MICAPS资料、NCEP1°×1°再分析资料、福建省区域自动站资料等,分析闽东一场在高空槽、低层切变和地面冷空气共同作用下的冷锋锋前暴雨天气过程。通过物理量结构分析发现,槽前西南急流为此次降水提供了充足的水汽,冷锋过境使得大气条件性不稳定,强的辐散场和锋面南压为此次暴雨提供了强的抬升条件。并浅析此次暴雨对铁观音茶青生产及品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应用常规观测资料、探空资料和大气可降水量(PWV)资料,对2013年7月4—5日山东中南部出现的大暴雨过程进行分析,并探索PWV与降水变化之间的联系。结果表明:1此次降水主要由副高边缘暖湿气流和低层纬向切变线影响,鲁中、鲁南出现大暴雨天气。2低层西南暖湿气流强盛,将水汽源源不断地输送到暴雨区,提供水汽条件,低层切变线辐合上升运动提供了很好的动力条件。切变线南侧西南暖湿气流强盛,前期强降水主要出现在切变线北侧冷区;后期冷空气从高空向下渗透,冷暖空气交汇在850 h Pa纬向切变线上,在冷暖空气相互作用剧烈,辐合上升强烈,强降水区主要发生在切变线的暖区一侧。3PWV的变化与降水的开始结束密切相关,是降水开始结束的前兆信号,开始的前兆信号比较明显,降水峰值与PWV的峰值相对应。PWV高值持续时间与降水持续时间大致相等。降水期间,PWV振幅与雨强大小成正比,振幅越大,雨强越强。  相似文献   

12.
李靖  郭金兰  王国荣  杨波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6):22411-22414,22537
2010年8月21日,北京地区出现了一次明显的降水天气,过程总雨量达到大一暴雨。此次降水天气是在副高东退的过程中,西来槽、低层切变和地面倒槽共同影响所造成的。利用NCEP1°x1°。格点资料以及雷达、风廓线、自动站等探测资料,对此次降水过程的成因和发生发展做了分析,并结合当时的预报思路,对造成强降水时段预报存在偏差的原因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北京地区此次大一暴雨过程是在副高边缘、高空槽前有利的环流背景下,低层切变线和低空急流共同作用产生的;此次天气过程以暖区降水为主,西南暖湿气流输送和低层偏东风是主要的水汽来源,深厚的湿层为大一暴雨天气过程的发生和维持提供了充足的水汽;东北方向的冷空气从低层渗透下来,将暖空气抬升,是强降水的主要触发条件。对于西来槽加副高天气形势造成的降水过程,在预报中要特别关注低层暖切变(西南风和东南风的切变)的发展,以便分析其所造成的强降水过程中量和时段的变化;实况天气形势的把握和常规探测资料、加密观测资料的分析应用,对于把握降水的量级和强度,判断短时天气的变化,做好预报服务具有重要意义;数值预报的释用还存在不足,如何取舍有待进一步研究。需要加强对数值预报天气形势的分析,利用天气形势来订正物理量场与降水场,以提高预报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13.
分析了2013年5月15-16日广东大浦县强降雨天气过程,对产生强降水的天气形势、水汽条件、涡度场等进行分析和总结得出,本次暴雨天气过程是在高空槽、中低空切变线等有利的天气形势下产生的,高空槽东移南压、西风急流加强对于暴雨区水汽输送十分有利;中低层水汽抬升和西风带活动成为近地面与中低层之间产生较强的辐合对流效应的触发机制;层结稳定,水汽充足,低层的强辐合上升运动和持续的水汽输送为当地暴雨天气的发生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水汽条件和动力条件;涡度场发生演变过程与暴雨天气的发生发展和消亡有很好的对应.  相似文献   

14.
利用常规资料和NECP资料对2012年9月11—14日昆明地区的强降水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强降水利于入秋库塘蓄水满足冬春季农牧业生产用水,为典型"低槽冷锋切变"影响过程,500 hPa、700 hPa形势配合较好,前期以孟湾西南气流引导水汽通道,后期以切变后部偏东气流引导水汽通道,水汽通道持续时间长,水汽辐合较强,为强降水提供了较好的水汽条件。低层上升、高层下沉运动,且持续时间长,为此次强降水提供了有力的动力抬升条件。  相似文献   

15.
文章对2011年5月8日~10日山东省济宁市大到暴雨天气进行了分析研究,并对日本传真图和EC等数值预报产品进行了分析检验。结果表明,本次强降水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为西风槽、切变线及地面倒槽。由于西风槽前西南风暖湿气流输送,并在低层切变线附近辐合为这次强降水过程提供了水汽来源。地面上山东南部有倒槽发展北抬,在倒槽的顶部对南方暖湿气流有很强的抬升作用。高空为弱辐散,低空为辐合,为此次降水过程提供了较为有利的动力条件。  相似文献   

16.
运用MICAPS常规气象资料和自动站实测资料,对2012年6月25-28日,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一次暴雨过程成因分析。结果表明:(1)除了比较好的的大尺度条件,本次暴雨天气是β中尺度天气系统的发生发展造成的,它的发生发展具有很强的突发性、局地性。大暴雨中心都位于山脉迎风坡,与多年气候统计结果相符。(2)中高纬稳定的大尺度环流背景,地面气旋、低空切变线、暖锋、天气尺度低涡和副热带高压共同作用,西南暖湿气流与东移冷空气交绥是造成此次强降水重要原因(3)东路冷空气主要是通过低层来侵入巴彦淖尔市,并与地面冷式锢囚锋的形成密不可分。强降水发生过程中巴彦淖尔市始终有充沛的水汽输送和较强的水汽辐合。稳定区的存在促使不稳定能量在底层积累,使得降水发展和维持。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利用辽阳地区加密自动站降水资料、MICAPS天气图、FNL再分析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等,对2016年6月发生在辽阳地区的2次短时暴雨过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2次短时暴雨过程都存在高空槽及低层切变系统影响,且都有西南急流水汽输送;不同的是过程Ⅰ有源源不断水汽供应,降水时间较长,最终产生大范围短时暴雨天气;过程Ⅱ在冷涡背景下不稳定能量较强,降水强度大,短时内产生大范围强降水天气。  相似文献   

18.
利用Micaps实况资料和常规自动站观测资料,对2018年5月1—3日延边地区一次雨夹雪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这是一次典型的回流降雪过程,高空槽前强烈的辐合上升提供了稳定的动力条件,低涡系统前部西南暖湿气流为延边地区带来充沛的水汽,是产生强降水的有利条件。降水过程中高空系统匀速缓慢东移,低层系统加速东移,偏东的低空急流改变延边地区上空温度的垂直分布,降水相态发生转变。降雪开始时间与大气中下层风向转为偏东风和风速增大相对应。  相似文献   

19.
利用常规观测数据、自动站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对2015年5月19—20日浙江南部强降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浙江南部此次强降雨天气过程为锋面低槽降水,中低层西南风急流输送了充足的水汽和不稳定能量;受地面辐合线及低层切变线共同影响,触发了抬升机制;各项不稳定指数、充足的不稳定能量、深厚湿层、暖云降水以及小的垂直风切变是此次强降雨天气出现的主要原因;气流垂直速度强上升区范围小,低层冷空气抬升,中层冷空气向南前倾,产生较大强度降水。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鲁西南一次强降水天气过程的形成机制。[方法]利用环流形式资料、物理量场资料、雷达回波演变数据以及数值预报检验,对2010年7月16~17日鲁西南一次强降水天气进行分析,探讨此次天气过程的形成机制。[结果]在我国东部环流径向度较大的情况下,蒙古地区高空冷涡分裂冷空气南下,从西侧冲击副高边缘西南气流。冷涡、副热带高压边缘切变线是此次强降水天气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西南急流对暖湿气流的输送为较强降水的产生提供了水汽条件,高低空急流和低空切变线为降水的产生提供了动力抬升作用。[结论]该研究为强降水预报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