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外源昆虫激素对家蚕酚氧化酶活性及其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明确昆虫激素对酚氧化酶的调控作用,为深入解析家蚕酚氧化酶的功能及基因表达调控机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五龄第3d发育良好的家蚕幼虫注射蜕皮激素20E和保幼激素JH,以注射等量0.1%二甲基亚砜(DMSO)为对照,分别在注射3、6、12和24 h后解剖家蚕幼虫采集血淋巴和体壁,检测分析家蚕酚氧化酶活性及其基因表达的变化情况.[结果]注射外源JH和20E均能促进家蚕血淋巴酚氧化酶原基因PPO1和PPO2的表达,有效增加酚氧化酶活性.家蚕血淋巴PPO1和PPO2基因对JH和20E的响应时间存在一定差异,其中,经JH处理后2个酚氧化酶原基因(PPO1和PPO2)仅在处理6和12 h时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上调表达;而经20E处理后PPO1和PPO2基因从3 h开始一直持续到12 h均呈上调表达趋势.JH和20E对家蚕体壁PPO1和PPO2基因的影响恰好相反,具体表现为:JH能有效抑制家蚕体壁PPO1和PPO2基因的表达,降低酚氧化酶活性;20E则促进家蚕体壁PPO1基因上调表达,但不影响PPO2基因表达.[结论]家蚕酚氧化酶原基因PPO1和PPO2表达受JH和20E的调控,且激素对酚氧化酶原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与其酶活性变化规律一致,提示酚氧化酶不仅参与昆虫激素的代谢,还与激素协同调控家蚕的蜕皮变态.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酚氧化酶原基因(PPO1和PPO2)及酚氧化酶在家蚕眠期血淋巴中的变化规律,为深入解析家蚕眠期酚氧化酶的功能及其基因表达特征提供新线索.[方法]以家蚕四龄将眠、四龄眠(头壳刚开裂)0h、四龄眠6 h、四龄眠12 h、四龄眠24 h和五龄起蚕为试验材料,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其血淋巴PPO1和PPO2基因的表达情况,并分析血淋巴酚氧化酶活性的变化规律.[结果]家蚕血淋巴PPO1和PPO2基因在四龄将眠至五龄起蚕不同发育时期均有一定程度的表达,且两者的变化规律一致,表现为四龄将眠最高、五龄起蚕最低,总体上呈先减后增再减的变化趋势.在家蚕四龄将眠至五龄起蚕不同发育时期血淋巴酚氧化酶活性整体上也呈先降低后急剧升高再降低的变化趋势,四龄将眠为5.99 U/mg,五龄起蚕为6.02 U/mg,与酚氧化酶原基因表达模式基本一致.[结论]家蚕四龄将眠至五龄起蚕不同发育时期血淋巴酚氧化酶活性变化规律与酚氧化酶原基因(PPO1和PPO2)的转录表达模式基本一致,说明酚氧化酶在家蚕眠期即发挥免疫防御功能,又参与蚕体新旧表皮的更替过程.  相似文献   

3.
以家蚕为试验材料,调查了5龄幼虫从起蚕到熟蚕血淋巴酚氧化酶的活性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酚氧化酶活性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其中在5龄起蚕和熟蚕时酚氧化酶活性较低,而在盛食期(5龄第5天)活性最高。  相似文献   

4.
为明确人工饲料和桑叶饲育对蚕体代谢酶活性的影响,自五龄起蚕开始用人工饲料和桑叶分组饲养家蚕,采用分光光度法检测家蚕中肠组织和血淋巴中碱性磷酸酶(ALP)、羧酸酯酶(CarE)和乙酰胆碱酯酶(AchE)的活性变化。结果显示,人工饲料组家蚕的血淋巴ALP活性无显著变化,而桑叶组血淋巴ALP活性呈现逐渐增强的趋势;在60 h和72 h,桑叶组的ALP活性显著高于人工饲料组。桑叶组和人工饲料组血淋巴CarE活性均随时间的延长逐渐增强,其中人工饲料组CarE活性略高于桑叶组,但差异不显著。在12 h和24 h,桑叶组血淋巴AchE活性略低于人工饲料组;在36 h,桑叶组血淋巴AchE活性开始升高,并且在48、60、72 h持续高于人工饲料组,AchE活性分别是人工饲料组的1.52、1.64、1.71倍。桑叶组家蚕中肠ALP活性在36 h开始显著高于人工饲料组,并随着时间的推移持续升高,在72 h,酶活性极显著高于人工饲料组,酶活性为人工饲料组的2.13倍。人工饲料组中肠CarE活性在24 h开始显著高于桑叶组,在60 h达到最高值,为桑叶组的2.61倍;在72 h,CarE活性有下降的趋势,但仍...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寄生蜂寄生对寄主体液免疫的影响,研究了淡足侧沟茧蜂萼液调控甜菜夜蛾幼虫血淋巴黑化反应和酚氧化酶活性的效应。结果表明:甜菜夜蛾4龄幼虫血淋巴黑化率在注射萼液0.5 h后逐渐下降,在注射12 h后逐渐上升,随着注射后时间推移,萼液抑制其黑化作用减弱;在注射后24 h的观察时间内,注射萼液组黑化率始终低于注射磷酸缓冲液组,且在注射后的16 h内均达到显著水平;萼液对寄主4龄幼虫血淋巴酚氧化酶活性的抑制作用随注射后时间推移而减弱,注射萼液组酚氧化酶活性始终低于注射磷酸缓冲液组,且在注射后12 h内均达到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6.
氟化钠对家蚕幼虫体液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O(对照)、20、40、80和160mg/L氟化钠溶液处理桑叶,分别对5龄家蚕每天添食,测定家蚕血淋巴中酚氧化酶、溶菌酶活性和抗菌活力的变化。结果表明,80、160mg/L氟化钠处理组家蚕酚氧化酶活性从处理第1天开始明显降低,5龄内均显著低于对照组;160mg/L氟化钠处理组家蚕溶菌酶活性和抗菌活性随处理天数的增加逐渐降低,在处理第7天达到最低值。说明氟化钠对家蚕体液免疫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酚氧化酶(PO)在贝类体色形成和非特异性免疫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检测了壳长为(2. 1±0. 3) cm的3种壳色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 (橙蛤、斑马蛤和白蛤)血淋巴细胞和外套膜中的酚氧化酶活性,并对用脂多糖(LPS)和肽聚糖(PGN)刺激后其酶活性的变化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3种壳色蛤仔血淋巴细胞中酚氧化酶活性均显著高于外套膜中的酶活性(P0. 05);注射脂多糖后,橙蛤、斑马蛤和白蛤血淋巴细胞中酚氧化酶活性分别在3、12、12 h达到最大值,斑马蛤血淋巴细胞中酚氧化酶活性在12 h显著高于橙蛤(P0. 05),橙蛤、斑马蛤和白蛤外套膜中酚氧化酶活性分别在刺激后6、6、24h时达到最大值;注射肽聚糖后,橙蛤血淋巴细胞中酚氧化酶活性在24 h达到最低值,斑马蛤和白蛤血淋巴细胞中的酚氧化酶活性分别在刺激后12 h和6 h达到最大值,白蛤血淋巴细胞中酚氧化酶活性在注射后6 h显著高于橙蛤和斑马蛤(P0. 05),斑马蛤血淋巴细胞中酚氧化酶活性在刺激后12 h显著高于橙蛤和白蛤(P0. 05),橙蛤外套膜组织中的酚氧化酶活性在注射肽聚糖后12 h达到最大值;不同壳色蛤仔体内酚氧化酶对细菌提取物刺激所表现出的不同反应模式,证实了蛤仔壳色形成过程与免疫能力可能具有重要的关联。本研究结果可为菲律宾蛤仔的壳色选育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8.
以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SlNPV)为免疫刺激因子,观察SlNPV对斜纹夜蛾幼虫酚氧化酶活性及其血淋巴黑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斜纹夜蛾幼虫感毒后,其血淋巴黑化率在感毒1d后开始逐渐下降,随着感毒时间推移和幼虫日龄增大,病毒抑制其黑化作用增强;在感毒后连续5d观察时间内,感毒幼虫血淋巴黑化率始终低于健康幼虫,且在感毒4~5d后达到显著水平;感毒幼虫体内及其血淋巴酚氧化酶活性在感毒后前3d都是逐渐上升而后逐渐下降;感毒幼虫体内酚氧化酶活性在感毒后前3d高于健康幼虫,在感毒4d后开始低于健康幼虫,且在感毒2、3、5d后均达到显著水平;与健康幼虫相比,感毒幼虫血淋巴酚氧化酶活性在感毒2d后开始明显增强,但感毒5d后急剧下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家蚕感染BmNPV后,不同组织碱性磷酸酶(ALP)及其基因表达变化规律,为阐明BmNPV的侵染机制及培育抗NPV蚕品种的选育提供借鉴和思考。【方法】通过经口添食BmNPV,检测分析家蚕中肠、血淋巴和脂肪体ALP基因的表达水平及其编码的碱性磷酸酶活性变化情况。【结果】家蚕中肠ALP基因在感染BmNPV后6、9和12 h呈现上调表达趋势,其编码的碱性磷酸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在感染24 h基因表达被抑制,同时酶活性显著降低。血淋巴碱性磷酸酶及ALP基因对BmNPV的响应略晚于中肠,ALP基因在感染9 h开始上调表达,在12 h表达量最高,在24 h表达量急剧降低。碱性磷酸酶活性在9和12 h极显著高于对照组,而在24 h急剧减弱,显著低于对照组。脂肪体ALP基因表达量及碱性磷酸酶活性仅在感染12 h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家蚕感染BmNPV后,中肠、血淋巴和脂肪体ALP基因表达水平及碱性磷酸酶活性变化均是呈现先升高后急剧减弱的趋势。基因的表达情况与酶活性变化规律一致,这与家蚕感染BmNPV后,其自身机体的生理代谢进程存在紧密联系,暗示碱性磷酸酶在家蚕抗病毒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赵卓  金玲玉  赵秋平  周晓馥  徐洪伟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8):17308-17309,17381
[目的]研究东亚飞蝗酚氧化酶活性及动态变化。[方法]通过不同抽提方法制备虫体体液和淋巴液,测定不同位点酚氧化酶活性及动态变化。[结果]血淋巴中酚氧化酶活性显著高于虫体体液中酚氧化酶活性,且雌虫酶活性显著高于雄虫;虫体体液内酚氧化酶活性随着体外放置时间的延长而显著增强;成虫血淋巴内酚氧化酶活性随着时间的延长而显著增强。[结论]酚氧化酶一部分存在于东亚飞蝗组织和细胞中参与虫体发育和构建,一部分存在于血淋巴中参与免疫防御作用。酚氧化酶稳定性非常强,是昆虫宽泛适应能力和强大免疫能力的有效保障。  相似文献   

11.
Nosema bombycis感染家蚕后,家蚕中肠海藻糖酶活性显著下降,大量裂殖体的形成是其下降的重要原因。血淋巴总糖和海藻糖等与能量代谢密切相关物质的含量也明显下降。感染后血淋巴海藻糖酶活性略有上升,但对血糖总量无明显影响。血淋巴蛋白质含量的下降要滞后于与能量代谢有关的物质,其中贮存蛋白量的下降明显高于30 K蛋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喂食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mNPV)后家蚕血淋巴和中肠组织抗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及其基因表达变化规律,明确BmNPV侵染对家蚕抗氧化系统的影响,为解析BmNPV的致病机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五龄家蚕为研究对象,经口喂食BmNPV,分别于添食后6、12、18、24、30、36、42和48 h采集家蚕的血淋巴和中肠组织,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两种抗氧化酶基因(Bmsod和Bmcat)的表达水平,同时以抗氧化酶活性测试盒测定SOD和CAT的活性变化情况.[结果]BmNPV侵染五龄家蚕能引起典型的血液型脓病,主要表现为蚕体环节肿胀,狂躁爬行,体壁易破,体液呈乳白色等.家蚕血淋巴和中肠组织中Bmsod和Bmcat基因均在感染BmNPV中期开始上调表达,在感染后期呈下调表达趋势,其相对表达量也呈先增加后急剧减少的变化趋势.添食BmNPV后,家蚕血淋巴和中肠组织的SOD活性在感染18和24 h时极显著高于对照组(添食等量灭菌水)家蚕(P<0.01,下同),但从感染30 h起SOD活性开始急剧下降,至感染48 h时降至最低值.家蚕血淋巴和中肠组织的CAT活性在感染早期(6 h)略有下降,从感染12 h起CAT活性开始呈上升趋势,血淋巴CAT活性在感染18~30 h极显著高于对照组,随后急剧下降且显著低于对照组家蚕(P<0.05,下同);中肠组织CAT活性仅在感染18和24 h时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对照组家蚕,从感染30 h起开始持续下降,至感染48 h时降至最低值,约为对照组家蚕的18%.[结论]BmNPV侵染能影响家蚕机体相关保护酶活性及其基因转录水平,SOD和CAT活性及其基因表达量在感染中期增加,感染后期则急剧降低,提示抗氧化酶SOD和CAT在家蚕的抗病毒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为探索副珠蜡蚧阔柄跳小蜂毒液在抑制橡副珠蜡蚧免疫和调节其营养代谢方面的作用,对比解析了橡副珠蜡蚧被寄生前后体内血淋巴酚氧化酶活性、黑化反应、凝集素活性、血淋巴蛋白与血淋巴还原性糖含量等指标变化。结果表明:副珠蜡蚧阔柄跳小蜂的寄生显著影响了橡副珠蜡蚧的血淋巴酚氧化酶活性、黑化反应以及凝集素活性;与未被寄生的蜡蚧相比,被寄生蜡蚧的血淋巴酚氧化酶活性和黑化反应率显著降低,不同蜡蚧血淋巴凝集素活性在24 h内的变化趋势不同;副珠蜡蚧阔柄跳小蜂的寄生也显著影响橡副珠蜡蚧血淋巴蛋白与还原性糖含量;除寄生后24 h外,被寄生后蜡蚧的血淋巴蛋白含量均显著低于未被寄生的蜡蚧;被寄生蜡蚧的血淋巴还原糖含量显著高于未被寄生的蜡蚧。副珠蜡蚧阔柄跳小蜂毒液可通过调节寄主体内多种生理生化代谢水平来保障其后代的发育。  相似文献   

14.
为探明家蚕对入侵虫草菌防御反应,用从云南野生蛹虫草中分离的M05菌株,以菌液涂抹方式侵染云蚕7家蚕品种5龄第2天幼虫,对菌株入侵家蚕体壁部位显微观察,对家蚕体液免疫因子血淋巴酚氧化酶、血淋巴蛋白质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家蚕气门是M05菌株入侵并发生体壁防御反应的主要部位;菌株侵入体腔,酚氧化酶防御因子被启动,酶活力增强且最大值达0.77 U;家蚕启动防御反应,血淋巴中蛋白质含量增加,当菌株侵入后消耗或破坏了血淋巴中部分蛋白质,血淋巴中蛋白质含量降低。  相似文献   

15.
锯缘青蟹血蓝蛋白酚氧化酶活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锯缘青蟹Scylla serrata为研究对象,运用亲和层析、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十二烷基璜酸钠(SDS)-PAGE、Western-blot以及酚氧化酶活性测定等方法研究了锯缘青蟹血蓝蛋白的酚氧化酶活性以及几种金属离子对其酚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锯缘青蟹血蓝蛋白在没有任何诱导物作用的情况下表现出酚氧化酶活性,胰蛋白酶对此活性有轻微抑制作用;与对照组相比,Ca2 和Cu2 能使血蓝蛋白酚氧化酶活性显著增强,增强率分别为281%和273%;EDTA可显著抑制Cu2 对血蓝蛋白酚氧化酶活性的激活作用,抑制率达78.5%.由此可知,锯缘青蟹血蓝蛋白确有酚氧化酶活性,且受Ca2 、Cu2 等金属离子作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虫酰肼对甜菜夜蛾酚氧化酶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证实虫酰肼是否对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酚氧化酶活性具有抑制作用。【方法】采用生物化学方法,分别测定虫酰肼对甜菜夜蛾5龄幼虫离体酚氧化酶的作用特点和用虫酰肼浸泡饲料饲喂5龄幼虫后,虫酰肼对幼虫头部、血淋巴及表皮组织酚氧化酶活性的抑制作用。【结果】随着虫酰肼浓度增大,酚氧化酶活力呈逐渐下降趋势,虫酰肼对酚氧化酶的抑制中浓度(IC50)为5.43μmol·L-1。虫酰肼对酚氧化酶的抑制作用表现为混合型抑制,游离酶抑制常数(K i)和酶-底物络合物抑制常数(K is)分别为11.223μmol·L-1和34.036μmol·L-1。通过研究金属铜离子和酶液对虫酰肼吸收峰的影响,推测虫酰肼对甜菜夜蛾酚氧化酶的抑制作用不是与该酶活性中心的铜离子结合,而可能是与酚氧化酶蛋白结合发生作用有关。用28.41μmol·L-1和85.23μmol·L-1亚致死剂量浓度的虫酰肼分别处理甜菜夜蛾5龄幼虫24、48和72h后,测定其头部、血淋巴和表皮酚氧化酶的活性。结果表明,随着用虫酰肼处理时间延长,两个剂量的虫酰肼对幼虫头部、血淋巴和表皮酚氧化酶的抑制作用基本呈逐渐增大趋势;处理后相同时间,高剂量的虫酰肼对酚氧化酶活性的抑制率基本上高于低剂量的抑制率;虫酰肼对头部酚氧化酶的抑制率最高,血淋巴次之,表皮最低。【结论】虫酰肼对甜菜夜蛾酚氧化酶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幼虫新表皮形成过程受到阻碍可能与虫酰肼抑制酚氧化酶的活性有关。  相似文献   

17.
柴连琴  宋敏  张丽 《安徽农业科学》2009,35(19):9000-9001
[目的]了解高温诱导对家蚕血细胞数量和血淋巴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的影响。[方法]用姬姆萨染色法对家蚕血细胞进行分类,38.0℃高温诱导四龄家蚕不同时间,分别用计数板计量家蚕血细胞数量变化并检测家蚕幼虫血淋巴中GSH—PX的活性变化。[结果]对照条件下培养的家蚕幼虫血细胞数量随幼虫体重增加有明显的增长,38.0℃高温诱导下的家蚕幼虫血细胞数量增长几乎为零,但血淋巴中GSH-PX活性显著升高。[结论]高温诱导抑制家蚕血细胞的分化和生长,证明昆虫GSH—PX是抵制高温伤害的重要保护酶系。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利用GC-MS代谢组学技术研究阿苯达唑对患微粒子病家蚕血淋巴代谢物的影响,从代谢组学角度阐明阿苯达唑的作用机制,为以阿苯达唑为主剂研发新的家蚕微粒子病治疗药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五龄起蚕接种家蚕微孢子虫(Nosema bombycis,N.b)建立家蚕微粒子病模型,分别于攻毒后12、24、48、72和96 h开始饲喂阿苯达唑混悬液处理桑叶直至上蔟结茧,以未攻毒未给药的家蚕为对照,待化蛹后逐头镜检调查家蚕感染率,以评价阿苯达唑的治疗效果;同时采用GC-MS代谢组学技术进行非靶向代谢组学研究,筛选患微粒子病蚕体血淋巴中的差异代谢物,并通过MetaboAnalyst 4.0进行代谢通路分析。【结果】阿苯达唑对家蚕微粒子病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药物作用的关键时间是攻毒后24~48 h。与对照组家蚕血淋巴相比,从模型组家蚕血淋巴中共筛选并定性获得47种差异代谢物,其中27种代谢物呈下降趋势、20种代谢物呈上升趋势。对模型组与阿苯达唑给药组的家蚕血淋巴样本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发现除木酮糖、D-葡萄糖-6-磷酸、肌醇、泛酸、甲基丁二酸和油酸外,阿苯达唑对多数与家蚕微粒子病相关的代谢物具有干预调节作用。通过MetaboAnalyst 4.0进行通路分析,发现家蚕感染N.b后有6条主要的代谢通路发生明显变化,分别为:①淀粉和蔗糖代谢;②苯丙氨酸、酪氨酸和色氨酸的生物合成;③苯丙氨酸代谢;④甘氨酸、丝氨酸和苏氨酸代谢;⑤谷胱甘肽代谢;⑥磷酸肌醇代谢。家蚕添食阿苯达唑混悬液处理桑叶后能有效减轻上述代谢通路的改变,从而促使患微粒子病家蚕处于较正常的生理状态。【结论】阿苯达唑对家蚕微粒子病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药物作用的关键时间在N.b感染后24~48 h,结合N.b的生活史,可全面揭示阿苯达唑治疗家蚕微粒子病的作用机制,即阿苯达唑通过抑制N.b在蚕体内的裂殖体增殖,有效降低N.b感染对家蚕氨基酸代谢和能量代谢的破坏作用,维持家蚕的正常生理状态,而达到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9.
高温和低温条件下琥珀蚕血淋巴SOD及CAT活性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琥珀蚕在高温和低温胁迫条件下,血淋巴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变化规律。对5龄琥珀蚕第3天幼虫分别进行38℃高温和4℃低温胁迫处理3 h,以室温26℃饲养作对照,在处理停止后0、3、6、9、12 h取血淋巴,测定SOD和CAT的活性变化。结果表明:38℃高温处理,引起琥珀蚕血淋巴SOD和CAT活性均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趋势,在处理停止后3 h分别达到1个峰值86.30 U/m L和108.15 U/m L,随后逐渐减弱,最终与对照组持平。4℃低温胁迫,SOD活性也是在处理停止后3 h出现1个峰值59.30 U/m L,随即开始逐渐减弱,在12 h接近对照组;而CAT酶活性先下降,并低于对照,在3 h出现1个最低值11.09 U/m L,随后开始升高,在6 h达到1个峰值88.68 U/m L,随后再逐渐下降并接近对照。  相似文献   

20.
家蚕微粒子虫(Nosema bombycis)感染家蚕的病理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Nosema bombycis感染家蚕后 ,家蚕中肠海藻糖酶活性显著下降 ,大量裂殖体的形成是其下降的重要原因 .血淋巴总糖和海藻糖等与能量代谢密切相关物质的含量也明显下降 .感染后血淋巴海藻糖酶活性略有上升 ,但对血糖总量无明显影响 .血淋巴蛋白质含量的下降要滞后于与能量代谢有关的物质 ,其中贮存蛋白量的下降明显高于 30 K蛋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