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硼对甘蓝型油菜硼高效品种宁油7号和硼低效品种Tapidor及其衍生的186个DH株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硼降低油菜籽粒硫甙和芥酸含量,提高脂肪和油酸含量;硼效率与油菜株系的籽粒品质之间没有相关关系;因此,通过油菜品质指标不可能反映油菜品系的硼效率。  相似文献   

2.
稻草还田对油菜籽脂肪酸组成和主要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稻草还田中、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了连续21年稻草部分还田和连续4年全量还田对油菜籽脂肪酸组成及关键品质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连续21年稻草部分还田、连续4年全量还田分别与稻草未还田相比,在油菜籽脂肪酸组成上,均表现出油酸含量显著增加、芥酸含量略有下降的趋势,具有改善油脂组成的正向作用;连续21年稻草部分还田的油菜籽硫甙、蛋白质和脂肪含量均劣于秸秆未还田,差异不显著。连续4年稻草全量还田对硫甙、蛋白质和脂肪含量的影响与长期部分还田一致,但其蛋白质、脂肪含量与稻草不还田的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3.
为探明威力泰肥在油菜上的合理施用浓度,给油菜的优质高产栽培提供依据,以甘蓝型油菜油研50为材料,在油菜抽薹期叶面喷施7种不同浓度的威力泰肥,研究其对油菜农艺性状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喷施400倍、200倍和100倍威力泰肥对油菜株高、每角粒数和单株角果数的影响最大,分别较对照增加12.78%、19.60%和30.35%;喷施400倍威力泰肥可降低油菜籽芥酸和硫甙含量,同时增加含油率、蛋白质和油酸含量,且油分和蛋白的总含量最高,达67.91%,较对照提高2.58%。因此,在油菜抽薹期喷施400倍威力泰肥最有利于提高油菜籽的品质,且综合农艺性状好。  相似文献   

4.
机械收获方式对油菜籽粒关键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收获是油菜生产的关键环节之一,影响油菜籽粒产量、品质及效益。通过人工模拟联合收获和分段收获方式,分析不同收获方式对油菜籽粒关键性状的影响,以期为机械收获方式选用及配套参数确定提供依据。【方法】选用含油量不同的2个中熟油菜品种,在湖北黄冈和襄阳设置联合收获不同收获时期(终花后20—44 d(黄冈)和终花后23—47 d(襄阳),每隔3 d收获1次)以及分段收获不同割倒时间(终花后20、26和32 d(黄冈)和终花后23、29和35 d(襄阳))和后熟时长(3、6、9和12 d)试验,测定千粒重、含水量、品质等关键指标。【结果】联合收获两试点、两品种均在终花后38 d左右达籽粒生理成熟期,所需积温约1 100℃,千粒重和含油量最大。终花后46 d左右,籽粒含水量和叶绿素含量可快速降至最适点,为机械化联合收获适宜时期。籽粒含水量降幅与日均温及大气压极显著正相关;叶绿素含量降幅与日均温极显著正相关,与降雨量显著负相关。与D1、D2相比,分段收获在D3条件下(终花后33 d左右)割倒后熟,籽粒千粒重、含油量、出油率、整齐度及油酸含量均值最高,叶绿素含量、亚油酸含量及含水量均值最低;后熟天数对籽粒含油量、出油率、千粒重、整齐度、油酸、亚油酸含量影响不显著,后熟6—9 d时籽粒叶绿素与含水量可快速降至最适点,为适宜捡拾脱粒时期。籽粒含水量降幅与太阳辐射量极显著正相关,与降雨量极显著负相关。【结论】终花至收获期间,平均日均温19—22℃、降雨量1.0—3.5 mm,大气压1.45—1.75 kPa条件下联合收获在终花后46 d左右(生理成熟后8 d左右)收获,分段收获在终花后33 d左右(即生理成熟前5 d左右)割倒;平均相对湿度64%—80%、降雨量0.7—3.1 mm、太阳辐射量10—13 MJ·m-2条件下分段收获后熟6—9 d捡拾脱粒最为适宜。此条件下,籽粒含水量均可降至15%左右、叶绿素含量均可降至10 mg·kg-1以下。且2种收获方式在籽粒千粒重、含油量、出油率及整齐度等方面均无显著差异;但与联合收获相比,分段收获籽粒油酸、亚油酸含量更高,籽粒和油脂品质更佳。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甘蓝型油菜种子fad2基因下调表达对油菜籽营养品质的影响,分析比较了转基因高油酸油菜品系W-4和非转基因对照Westar种子中的脂肪酸、氨基酸组成,以及油份、蛋白质、纤维素和硫甙葡萄糖甙含量等品质指标。数据显示W-4种子中油酸含量达到86.03%±0.20%,较对照增加29.36%,达极显著水平;亚油酸和亚麻酸含量分别为2.86%±0.01%和3.04%±0.04%,较对照分别下降84.03%和57.60%,降幅达极显著水平;棕榈酸含量为3.23%±0.07%较对照Westar降低了18.63%,达极显著水平,而硬脂酸含量差异不显著;廿碳烯酸和芥酸分别较对照增加18.46%和13.15%,达极显著和显著水平;氨基酸组成分析结果显示,W-4和对照种子中均可检测到包括8种必需氨基酸在内的18种氨基酸,除酪氨酸含量低于对照外,其余的差异均不显著;而W-4含油量、蛋白质、硫甙葡萄糖甙和纤维素含量分别为45.40%±0.17%、18.18%±0.91%、18.20%±1.21%和12.29%±0.04%,与对照差异不显著;结果表明油菜种子中fad2基因下调表达对种子的脂肪酸合成与积累影响最大,而对种子油份含量、蛋白质含量、纤维素含量以及硫甙葡萄糖甙的含量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6.
油菜是我国最重要的油料作物之一,常年种植面积和总产均居世界重要地位,油菜的成熟度与油菜的品质关系密切。本文以白菜型冬油菜品种为试材,研究4个收获期对油菜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对同一品种通过不同时间采收,油菜籽的主要品质指标变化的研究表明,不同收获期采收油菜籽的品质差异较大,黄熟中期是最佳采收期,此时菜籽中的含油量较高,水分较低,硫苷含量较低。  相似文献   

7.
收获时间与方式对黔油早2号产量及品质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不同收获时间与方式对黔油早2号产量及品质性状的影响,采用同一单株分别按一段式和两段式脱粒的方法进行试验,对比分析不同收获时间一段式和两段式脱粒油菜籽的水分含量、千粒重和含油量等产量及品质相关性状。结果表明:不同收获时间与方式对黔油早2号商品油菜籽成熟度、水分含量、含油量和千粒重等均有一定的影响;提早收获,油菜籽成熟度低,水分含量高,含油量低,千粒重低;两段式收获较一段式收获含油量高,千粒重高;黔油早2号采用一段式收获宜在成熟度为90%以上时选择晴天进行,两段式收获宜在成熟度达85%以上时选择晴天进行,并在晾晒后熟后及时脱粒。  相似文献   

8.
甘蓝型油菜叶片与种子硫甙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研究甘蓝型油菜叶片与种子硫甙在不同生育时期的变化规律,分析叶片硫甙与种子硫甙相关性。【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技术测定了甘蓝型油菜叶片与种子硫甙含量和组分。【结果】高硫、低硫甘蓝型油菜叶片硫甙含量变化规律显著不同,高硫油菜中油821叶片硫甙苗期含量最高,达33.15 ?mol·g-1,在随后的生育时期其硫甙含量持续下降;而低硫材料从越冬到现蕾逐渐升高,薹期降低,初花期又升高,盛花时降到最低。高硫品种中油821和其它低硫品系在薹期叶片硫甙含量接近,分别为7.63和6.55 ?mol·g-1,为甘蓝型油菜抗性改良和菜-油兼用型品种选育提供了参考依据。【结论】所有供试低硫材料叶片硫甙组分含量与种子硫甙组分含量间相关性均不显著,改变叶片硫甙含量不会显著影响种子中硫甙含量,脂肪族硫甙含量是高硫、低硫材料叶片硫甙总含量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为探明不同收获时间与方式对黔油早2号产量及品质性状的影响,采用同一单株分别按一段式和两段式脱粒的方法进行试验,对比分析不同收获时间一段式和两段式脱粒油菜籽的水分含量、千粒重和含油量等产量及品质相关性状.结果表明:不同收获时间与方式对黔油早2号商品油菜籽成熟度、水分含量、含油量和千粒重等均有一定的影响;提早收获,油菜籽成熟度低,水分含量高,含油量低,千粒重低;两段式收获较一段式收获含油量高,千粒重高;黔油早2号采用一段式收获宜在成熟度为90%以上时选择晴天进行,两段式收获宜在成熟度达85%以上时选择晴天进行,并在晾晒后熟后及时脱粒.  相似文献   

10.
为加快浦城县油菜机收的推广步伐,我们从外省引进多个双低油菜新品种进行丰产性、抗逆性、适宜机收等性状的综合评比,筛选出适宜浦城县种植的高产、适宜机械收割的双低油菜品种。结果表明,在供试品种中中双11号表现最好,每亩产量最高达146.75 kg,比对照油研9号增产11.9%,而且生长势强、高抗倒伏、高抗裂角、抗菌核病、株高、熟期适中,适于机械收割,可在浦城县单季稻区后茬作机收油菜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1.
近缘种有益性状的发现和利用是作物改良的重要途径。本研究通过对大白菜和甘蓝型油菜相关性状的分析研究发现:大白菜种质中具有低硫甙、高含油量的资源。进一步研究表明:大白菜种质中主要硫甙为3-丁烯基硫甙,与甘蓝型双低油菜主要硫甙2-羟基-3-丁烯基硫甙不同,为一种新的低硫资源;大白菜饱和脂肪酸含量比甘蓝型油菜平均低0.6个百分点,特别是棕榈酸(C16:0)低1个百分点。而油酸含量却比甘蓝型油菜平均高3.65个百分点。若将低硫、低饱和脂肪酸、高油酸材料与甘蓝型油菜杂交,定向选择,是可以选育出低饱和脂肪酸、高油酸和更低硫甙的品种(系)。  相似文献   

12.
对成熟过程中不同甘蓝型双低油菜品种的含油率、芥酸、硫苷以及多种脂肪酸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测试期间供试品种的油菜籽中含油率和部分种类脂肪酸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化,而硫苷和芥酸含量变化较小,所以可根据品种不同脂肪酸的变化情况,选择双低油菜不同品种的最佳收获时间,从而获取双低及高含油率、高油酸、低亚麻酸的油菜籽。  相似文献   

13.
快速鉴别油菜籽品质优劣的世界性难题近期被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攻克,标制着我国双低油菜速测技术研究达国际先进水平。大力发展双低优质油菜,是有利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推进种植业结构调整的重大举措。一九九九年初和一九九九年六月党中央、国务院分别明确提出“大力发展双低油菜生产”。双低油菜与普通油菜的根本区别在于双低菜籽中芥酸和硫甙含量较低。湖北省人民政府在[1999]111号文件关于湖北省优质油菜工程实施方案中明确规定:优质油菜种子芥酸含量<2%,硫甙含量<35μmol/g;优质油菜商品菜籽芥酸含量<5…  相似文献   

14.
"双低"油菜是指油菜籽中的油含芥酸低,菜籽中的天然毒性物质硫甙含量低的油菜.临床研究结果表明,"双低"菜籽油的脂肪酸组成是植物油中最合适的,被列为对人体健康有益的营养食品.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的标准,"双低"油菜榨出的油中芥酸含量小于5%,制油后的饼中硫甙含量小于40微摩尔/克.  相似文献   

15.
为优化上海市金山区双低油菜品种结构和栽培模式,特于2020年采用半机械化条播的种植方式,开展了“核杂17号”“沪油3302”“沪油5203”3个油菜新品种的展示试验。结果表明,3个油菜新品种各具特色,均适宜在金山区采用半机械化条播的种植方式进行推广种植。其中,“核杂17号”的植株生长旺盛,油菜籽产量高,适宜进行机收;“沪油3302”的株型紧凑,油菜籽产量较高,适宜进行机收;“沪油5203”油菜籽为黄色、出油率高。  相似文献   

16.
为明确镁肥对红壤耕地油菜的增产提质效果,在典型红壤丘陵区(江西进贤)的水田和旱地分别设置了0、15、30、45和60 kg/hm2等5个镁肥施用量试验,研究了施用镁肥对油菜籽粒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镁肥显著增加了油菜籽粒产量,当镁肥施用量介于34.9~46.7 kg/hm2时,油菜籽产量达到最高。与不施用镁肥相比,增施镁肥增加了油菜单株角果数、每角粒数和千粒质量,但对收获密度影响不显著;施用镁肥显著提高了油菜籽含油率,但降低了油菜籽的蛋白质含量,对油菜籽的含水率和硫甙含量则无显著影响;施用镁肥显著增加了单位面积籽粒油脂产量和蛋白产量,当镁肥施用量介于30~45 kg/hm2时,两者均达到最高;在脂肪酸组成方面,施用镁肥对籽粒油酸含量和亚麻酸含量均有显著提升效应,同时降低了亚油酸和芥酸含量,而对其他脂肪酸组分的影响较小。综合上述,红壤耕地镁肥施用量介于30~45 kg/hm2时,有利于提高油菜单株角果数、每角粒数及千粒质量,并提高了籽粒含油量、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及蛋白产量,协同实现了增产提质。  相似文献   

17.
红塔区油菜籽收贮脱粒的习惯方法是当油菜达到成熟时利用早上将油菜角果层的分枝割后及时运往晒场集中堆起,在堆上撒上水堆捂几天让角果变腐时进行脱粒,脱粒后的角果壳以及枝秆运回田间,有的就随意堆放在村旁,影响村庄卫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求油菜优质高产栽培途径。[方法]采用土培试验,在油菜盛花期对其茎叶喷施质量分数为1.00%的KCl溶液和质量分数为1.17%的K2SO4溶液和清水,于角果初期和收获期采样,测定油菜光和产物、可溶性糖和游离氨基酸含量。[结果]与对照相比,喷施1.00%KCl溶液能提高了角果初期功能叶叶绿素a含量和叶、茎及花果可溶性糖和游离氨基酸含量,并降低了收获期叶茎可溶性糖、游离氨基酸含量,使籽粒产量平均增重10.20%,籽粒油分、油酸和亚油酸含量分别平均提高了4.40%、10.60%、11.40%,蛋白质、芥酸和硫甙含量分别平均降低了5.10%、9.70%、3.70%。喷施K2SO4与对照间差异不显著,与喷施KCl间差异显著。[结论]该试验结果为提高油菜产量及品质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浙油18属农业部公布的2008年主要农作物主导品种。系高产、高油、双低优质油菜新品种,属中熟甘蓝型油菜。全生育期226d,比浙双72早熟1、3d,植株高大,抗倒性强,且株型紧凑分枝节位高,适合机收。一般产量3t/hm2。品质优,含油量高达42.8%,油酸含量高达69、2%。较抗菌核病和病毒病,适宜在浙江省及长江中下游油菜主产区种植。栽培要点为适时早播,合理密植。  相似文献   

20.
粤北地区酸雨频发,为了对粤北地区油菜种植提供指导建议,我们以花油8号、华杂62、华协102三个品种为试验材料,在温室条件下,通过区间试验的方法,模拟粤北地区酸雨发生情况,以foss-3700近红外品质分析仪试验样品检测工具,展开了酸雨对油菜品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模拟酸雨对油菜品质,包括硫甙含量、芥酸含量、含油量、蛋白质含量、油酸含量等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