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一、栽培模式 1、纯播:播带1.2米,起垄双行栽培,行距60cm,株距25cm,采用地膜覆盖,于元月下旬至2月初播种,“五一”可陆续收获上市。 2、薯、棉、菜套种:播带1.6米,马铃薯种植带起垄,垄宽80cm,垄高10-15cm,元月底2月初种两行马铃薯,地膜覆盖。棉花预留行冬季种两行早熟甘蓝,甘蓝收后,起小垄移栽一行标杂A1棉花,株距27-28cm。  相似文献   

2.
种植密度对马铃薯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试验在黑龙江省二龙山农场进行,选用垦薯1号马铃薯品种,采用大垄双行,整薯播种,随机区组设计。3个行距,每个行距下3个株距,即3个种植密度。比较各行距下不同种植密度对马铃薯主茎数、结薯数、大中薯率、小薯率及产量影响,旨在为马铃薯生产提供理论指导。结果表明,马铃薯主茎数、结薯数、小薯率和产量随种植密度减小呈递减趋势,大中薯率呈递增趋势;各行距下主茎数、结薯数、小薯率和产量均是种植密度为121 200株·hm-2最高,大薯率均是种植密度为72 700株·hm-2最高;总体来看,不同种植密度间对主茎数、结薯数、产量影响存在显著差异;种植密度121 200株·hm-2小薯率较高,适合生产种薯,其中以株行距为15 cm×20cm最适合生产种薯;种植密度72 700株·hm-2大中薯率较高,适合生产商品薯,其中以株行距为25 cm×20 cm最适合生产商品薯。  相似文献   

3.
为了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增加棉农的经济效益,对棉薯套作栽培模式及配套栽培技术进行了专项研究,从中选择出了适合河北廊坊市应用的栽培模式和配套栽培技术。一、高低垄大单行地膜覆盖高产高效栽培模式该种植模式带宽100cm,种1行马铃薯1行棉花。马铃薯种在低垄,行距100cm,株距16.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坡地大豆的3种种植方式的增产效果,为坡地种植大豆高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共设3个处理,采用随机区组设计,2次重复。[结果]行距40 cm、株距20 cm双株种植较传统的行距40 cm、株距10 cm单株种植增产显著,每667 m2比传统单株种植的大豆增产77.6 kg。而株距20 cm双株种植与株距30 cm 3株种植、株距30 cm 3株种植与传统株距10 cm单株种植之间差异不显著。[讨论]综合考虑,在承德地区大豆最好采用行距40 cm、株距20 cm双株种植方式。  相似文献   

5.
<正> 为了提高土地复种指数,我们推广了在3龄前梨果园内套种早春马铃薯复种夏花生模式,每亩产马铃薯1800公斤、花生240公斤。 1 种植形式 梨树株行距为1.5米×4.0米。3月上旬种植5行马铃薯,马铃薯与梨树行间距70厘米,马铃薯行距65厘米,株距20厘米,每亩4168株。5月底至6月上旬马铃薯收获后及时种植9行夏花生,花生距梨树行间距60厘米,花生行距35厘米,株距18厘米,每亩8420穴,每穴2株。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承豆6号大豆不同种植模式的试验,结果表明,行距40cm,株距20cm双株种植较传统的行距40cm,株距10cm单株种植增产显著。1hm^2比传统单株种植的大豆增产1159kg。而株距20cm双株种植与株距30cm三株种植,株距30cm三株种植与传统株距10cm单株种植之间增减产不显著,因此,在承德地区大豆最好采用行距40cm,株距20cm双株种植模式,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7.
所谓玉米"三密一稀"加密栽培增产技术,即玉米栽培中采用3个相等小行距50cm,加1个大行距1.2m的栽培模式,株距依据品种自身特性而定,采用等株距栽培,整体密度在原来适宜种植密度基础上加密500株。  相似文献   

8.
[目的]为甘薯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食用型甘薯品种“冀秦薯1号”为试验材料,设置3种行距(60、70和80 cm)和3种株距(20、25和30 cm),研究不同行株距对甘薯产量及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加宽行距或加大株距均可以提高甘薯的鲜薯产量、单株鲜薯重等指标.60 cm×20 cm,60 cm×25 cm以及70 cm×25 cm这3种行株距配置甘薯的鲜薯产量均极显著高于其他6种行株距配置.当行株距为70 cm×25 cm时,单株鲜薯重最高,极显著高于其他8种行株距配置.当行株距为70 cm×30 cm和80 cm×30cm时单株茎叶鲜重极显著高于其他7种配置.[结论]行距×株距互作除了对单株结薯数无显著影响外,对其他8个性状的影响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9.
马铃薯与棉花套种,一般马铃薯3月1~10日播种,5月底6月初收获,棉花4月25日~5月5日播种。棉薯共生期短,一般为30天左右。但马铃薯与棉花相距不有太笮,不然马铃薯齐苗后生长较快,对棉苗遮光,也会影响棉苗生长,同时也不利于马铃薯培土和田间管理。通常以2:2方式大小行种植,每一播幅宽150厘米,小行距45厘米,大行距105厘米,马铃薯株距25~28厘米,棉花株距35厘米。在大行距当中距马铃薯25厘米处点播两行抗虫棉。马铃薯和棉花每亩种植株数分别为3500株、2600株左右。  相似文献   

10.
采取随机区组排列法,在城固县开展不同栽培密度对马铃薯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城固县马铃薯最佳栽培密度为67 500穴/hm~2,商品薯产量可达27 114.0 kg/hm~2,纯收入可达24 771.0元/hm~2,栽培密度过大或过小对产量都有较大的影响。播种规格为用1 m宽的地膜种植2行,行距45 cm,穴距33 cm;2 m宽的地膜种植4~5行,等行距种植,行距45 cm,穴距30 cm。  相似文献   

11.
为探明海南省冬季橡胶林下套种马铃薯是否可行,对林下套种马铃薯进行产量和品质初评;并对不同种植密度马铃薯长势和产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海南冬季橡胶林下套种马铃薯品种合作88折合净种产量为25 983.90 kg/hm2,与云南勐海净种差异不显著,而丽薯6号产量为20 155.35 kg/hm2,显著高于勐海净种;胶林下套种可显著提高合作88干物质含量;合作88适宜套种密度为株距20 cm,行距30 cm,丽薯6号适宜套种密度为株距30 cm,行距30 cm。说明海南冬季橡胶林下套种马铃薯存在较大可行性,这为橡胶林下复合种植提供新的模式。  相似文献   

12.
采用马铃薯稻草包芯栽培技术和水稻-马铃薯水旱轮作方式,分析不同种植密度对马铃薯产量、商品薯率、大薯率的影响,及对稻田土壤pH值、有机质含量、有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密度稻草包芯栽培的马铃薯产量均比不包芯的增产,以30 cm×20 cm株行距种植马铃薯产量及商品薯率最高;稻草包芯种植马铃薯显著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含量,但对土壤有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及土壤酸碱度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3.
一、种植形式 以260厘米1带划畦,3月底应用地膜覆盖技术种植4行早熟马铃薯,行距40厘米,株距40厘米,667米2留苗2 300穴,到4月上旬在每带的空档中套种2行鲜食玉米,行距40厘米,株距30厘米,667米2留苗1 700株,玉米与马铃薯间距50厘米.7月下旬两种作物收获后,及时整地起垄盖膜复播大白菜,株距50厘米,行距50厘米,667米2留苗2 600株.  相似文献   

14.
正宁陵县位于河南省豫东平原东北部,气温适宜,降水适中,光照充足,无霜期长,耕地类型为潮土,土壤肥沃,灌溉条件好,优良的光热水土资源条件适宜发展集约化种植。马铃薯—甘薯/甜玉米/甜玉米种植模式是宁陵县农技站近几年经过试验示范、探索总结出的绿色优质高产高效栽培模式。马铃薯采取小拱棚双膜栽培,解决了早春冻害问题,比传统地膜栽培提高产量50%以上,提早上市20~30天;甘薯采取小株距地膜栽培,比露地栽培增产30%以上,中薯块率提  相似文献   

15.
1.马铃薯、玉米、蔬菜间套作.该模式可以实现一年四种四收或五种五收.种植带宽1.6米.3月初覆盖地膜种植2行马铃薯.行距65厘米、株距20厘米,每667平方米4100株.4月底5月初,在马铃薯行间种植1行玉米,株距20厘米.  相似文献   

16.
不同种植方式和密度对花生生育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试验对缩行距密植方式和缩株距密植方式进行了比较研究,旱地不同种植方式和密度花生产量差异显著,密度相同时,缩行距密植比缩株距密植增产12.9%;株距相同时,缩行距密植比传统种植方式增产25.13%。花生产量达3421kg/hm^2时,密度以28.5万株/hm^2为宜,相对应的种植方式为行距35cm、株距10cm。  相似文献   

17.
玉米密植通透栽培技术是应用优质、高产、抗逆、耐密良种,采取大垄宽窄行、比空、间作等通透、密植等种植方式. 一、宽窄行技术模式是:把原65cm或70cm的两条小垄合成130cm或140cm的一条大垄,在大垄上种植双行玉米,玉米大行距(宽行行距)为90-100cm,窄行行距(即垄上小行距)35-40cm,形成宽窄行栽培.株距因选用品种等因素而定,种植密度较常规栽培亩增加300-400株.  相似文献   

18.
《吉林农业科学》2015,(4):26-29
为明确东北春玉米区不同行距种植对光合作用影响的机制,选用先玉335和军单8两个玉米品种为材料开展了田间试验。随机区组设计,设置4种种植行距,分别为70 cm、65 cm、60 cm和50 cm。重点研究不同种植行距玉米群体,田间冠层不同层次,上层(距地面2.15 m)、中层(距地面1.2 m)和下层(距地面0.25 m)空间的二氧化碳浓度、光照强度和功能叶片净光合速率的差异。结果表明:70 cm行距下田间各层二氧化碳浓度平均为403 mg/L,显著高于65 cm、60 cm和50 cm行距处理(分别为348 mg/L、329 mg/L和341 mg/L),说明大行距小株距种植利于通风;50 cm行距下田间各层光照强度平均为16 092 lx,显著高于60 cm、65 cm和70 cm行距处理(分别为14 981 lx、10 893 lx和10 095 lx),说明小行距大株距种植利于透光。蜡熟期,60 cm和65 cm行距下,净光合速率平均为8.40μmol CO2·m-2·s-1和8.76μmol CO2·m-2·s-1,而50 cm和70 cm行距下分别为10.57μmol CO2·m-2·s-1和11.14μmol CO2·m-2·s-1,受通风透光状况影响,春玉米在70 cm和50 cm行距下于生育后期保持了较高的光合速率。  相似文献   

19.
正1试验目的根据陕西省玉米高产创建工作的要求,为了验证不同栽培模式的产量水平,为生产提供最佳栽培技术模式,以便为我市玉米的大面积增产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撑。2试验内容本试验包括四个不同种植模式:试验地划分为3个区。1区:高产高效栽培模式(行距50cm+80cm、株距21cm,密度5000株/亩);2区:创高产栽培模式(行距40cm+90cm、株距18cm,密度6000株/亩);对照:农民(习惯)种植模式(等行  相似文献   

20.
不同密度对甘薯鄂薯3号产量构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就不同密度处理对甘薯鄂薯3号产量构成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行窝距50cm×20cm,单产马铃薯31164kg/hm2,为最高产量种植密度。行窝距50cm×25cm,单产大薯9447kg/hm2,为最佳商品薯种植密度。说明密度大不利于薯块膨大;密度小,大、中薯多,但产量不一定最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