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18年7月6日甘南玛曲局地暴雨天气过程,中高纬度为两槽一脊环流形势,亚洲中低纬度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副热带高压较强,甘南恰好处于副热带高压内部,受西南气流影响,584dagpm线西伸到青藏高原西部地区,青藏高原东部有低涡生成,巴湖槽东移到90°E附近时,槽后冷空气分裂南下进入低涡与低涡相结合形成北槽南涡形势,且低涡一直维持在高原东部,使河西中部到高原中部出现暴雨天气。这种形势下,过程以阵性天气开始,以非阵性天气结束,过程雨强不强,但持续时间较长。本次暴雨过程作为汛期暴雨的特殊典型,应当引起预报员的注意。  相似文献   

2.
利用常规高、低空,地面观测资料,应用天气学分析和诊断方法,结合内蒙古冬季寒潮预报指标,对2014年冬季乌兰察布1次寒潮天气从天气实况、环流背景、天气成因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西伯利亚大低压发展盘踞造成强冷空气源,它南压至冷槽的形成是爆发寒潮的前提条件;槽前正的涡度平流,槽线上强烈的冷平流,地形作用,使冷槽加深东移,引导地面冷高压加强并东移南压,影响全市;强烈的垂直运动,冷空气下沉运动加强,低层风场加强,高空动量下传,较强的气压梯度,强冷平流作用,造成大风天气。  相似文献   

3.
2015年6月10日乐亭县强降雨天气过程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自动站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对2015年6月10日乐亭县强降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强降雨天气过程主要受东北冷涡影响,槽前西南气流与涡后冷空气交汇,地面低压冷锋东移,途径河北南部地区,冷锋前部暖区地面中尺度辐合线为此次强降雨天气提供了有利条件;高空有正的大涡度值不断向下延伸,低层分布有负位涡,不稳定区域上方有冷空气叠加,促进强降雨天气发展;锋前暖平流加强推动地面低压发展,低层暖湿气流促使不稳定层结加强,乐亭县水汽、热力条件充足,再加上不稳定层结积累有利于强降雨天气出现。  相似文献   

4.
孙仲毅  张睿光  靳冰凌  王敏  徐朝晖  黄真文  李忠亮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0):17167-17170,17203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我国气象台站温度资料,采用天气学原理、天气动力学和热力学诊断分析方法,对2010年1月上、中旬黄河中下游地区强降温和持续性低温天气过程进行了环流形势、影响天气系统及成因分析。结果表明,500hPa槽后偏北气流引导极地冷空气不断向南输送,东北亚稳定的冷涡中心起到了阻挡冷空气东移、促使冷空气堆积和加强的作用,西伯利亚深厚低槽压迫高压脊崩溃,强冷空气爆发南下。850hPa强盛的温度冷平流是造成气温骤降和持续性低温天气的主要原因,冷平流中心的演变与强冷空气移动路径相一致。黄河中下游地区从高空到低层均有负涡度平流,深厚的负涡度平流输送有利于高压系统的移动,其值越小冷空气越强,负涡度平流中心与强降温中心相对应。冷平流中心比强降温中心提前12~24h出现,"负涡度平流核"先于强降温天气出现,这些特征为预报强降温天气提供了有利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辽宁局部大暴雨过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齐杰  孙莹  王浩  万丽岩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2):6317-6320,6352
利用高低空观测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分析了2009年8月18~20日辽宁的局部大暴雨的天气过程。结果表明,贝加尔湖切断低涡中短波槽分裂东移,引导冷空气东移南下,与副高西侧西南风引导西南暖湿气流北上,在华北、东北地区相遇,辽宁位于低层气旋东南象限。此次降水时间演变和空间分布上都具有明显的中尺度特征;低空急流和超低空急流使辽宁底层水汽通量辐合,为暴雨提供充足的水汽;中层干冷空气侵入,致使大气层结处于对流不稳定状态;低层正涡度和高层负涡度强度同时加大,抽吸作用明显,触发了对流运动的发生和维持。  相似文献   

6.
杜亚军  欧阳红  杨伟 《安徽农业科学》2014,(33):11896-11900
利用常规天气资料、卫星云图资料、雷达资料,对2013年6月5~7日岳阳地区一次暴雨天气过程的环流背景、卫星雷达资料、物理量场等进行了天气学诊断分析.结果表明,高空低槽、中低层低涡切变及地面冷空气是这次暴雨天气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低涡东移过程中,低涡与低槽、中低层切变结合,是此次暴雨过程的有利条件之一;K指数和位势涡度的演变与暴雨的发生发展一致,具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对暴雨有较好的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7.
利用常规资料和建阳新一代天气雷达资料对2013年5月16日闽北大暴雨过程进行初步分析.结果表明,该次强降水过程是发生在高层有低槽东移和低层为低涡切变东移南压(并有西南风急流配合)、切变南侧的风速辐合的有利天气形势下.从物理场看,该次强降水过程暴雨区有充足的水汽供应,暴雨区上空有强的上升运动(涡度场上为低层正涡度、高层负涡度的配置;散度场上为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配置).从雷达资料看,上游地区不断有对流单体补充并入主体回波,回波移向与强核回波带走向一致,产生明显的“列车效应”,是导致该次强降水持续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对中卫市2010年9月3日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500 hPa高空深厚冷槽东移出宁夏,并在甘肃的西部和内蒙阿拉善交界存在一横槽,当横槽东移南压转竖,移动较快,带动冷空气迅速南下时,为中卫市的对流天气及冰雹的产生提供了有利的条件;700 hPa和850 hPa处在大于5×10-5 s-1的正涡度区,500 hPa和200 hPa处在20×10-5 s-1以上正涡度区,高低层都处在明显上升区,为冰雹的产生提供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9.
《农技服务》2017,(14):60-61
本文利用遵义市区域自动站资料、高空实况资料及物理量场资料分析了2012年7月11日到12日遵义市区域性大暴雨天气。结果表明:500h Pa高空槽东移带动低层700h Pa低涡和850h Pa切变线东移为此次大暴雨天气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过程期间地面辐合线在南部至东北一带维持;中低层及以下为高温高湿区,为过程提供充足的潜在不稳定能量。对所有条件进行综合分析得出,此次暴雨产生和维持的重要因素是全市受低压控制,无冷空气影响,副高稳定维持,致使低层低涡在川东与重庆西部交界区域稳定维持,造成区域性强降水。  相似文献   

10.
徐州市11月下旬两次寒潮过程对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磊  彭明艳  张方方  安迪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2):15801-15803
通过对2011年11月18~20日和11月29日~12月1日2次临近寒潮过程的对比分析,探讨其不同天气形成的主要原因。结果表明,2次寒潮过程在环流背景、影响系统和冷空气源地、移动等方面存在着相同与不同之处。其主要差异在于第1次寒潮过程属小槽发展型,南支系统活跃程度较弱;第2次属低槽东移型,南支系统活跃,低层有低涡配合,地面有气旋发展。  相似文献   

11.
王弢 《北京农业》2014,(33):208
通过分析2014年1月7日~9日晋中市寒潮天气过程,发现该过程具有影响时间短、降温幅度大,并伴有降水等特点。冷空气积聚阶段在极涡附近形成横槽并在冷空气爆发阶段转竖,但是由于横槽型冷空气源地偏东,且在冷槽东移过程中转竖,所以真正对我是造成影响时该寒潮为低槽东移型。强冷空气的影响,气压、气温、露点变化非常剧烈。  相似文献   

12.
王晓勤 《宁夏农林科技》2013,(10):93-96,115,F0002
利用常规探空和地面观测资料、NCEP每6小时再分析资料、物理量场对2011年6月18发生在武汉的一次大暴雨过程的环流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暴雨产生期间南压高压稳定,500hPa贝加尔湖附近形成明显的阻塞高压,冷空气从北方侵袭而至,青藏高原南侧的南支槽加深发展,850-700hPa有低涡形成东移;低层低空西南急流向暴雨区输送暖湿空气,中层有来自北方干冷空气的输送,导致梅雨锋上空有冷空气入侵,形成不稳定层结;采用NCEP再分析资料探讨此次暴雨过程发生发展的特征和机理.发现此次暴雨过程从动力学上来看,中低层的正涡度中心与辐合中心随低涡的东移而东移,而武汉的暴雨出现在正负涡度交界处,即涡度平流最大的地方,低层辐合及高层辐散的几乎垂直结构造成了强烈的上升运动。这也是暴雨发生的动力因素。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利用常规天气图、NCEP全球分析资料及自动站观测资料等对2016年8月22—23日海东市强降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副高边缘西南暖湿气流同南下冷空气共同作用,大尺度高低空环流系统的有利配置,地面辐合线促进水汽辐合及垂直输送,成为强降雨有利发展机制。海东市水汽充足;低层正涡度、高层负涡度的高低空配置促使低层产生强烈辐合上升运动,为强降雨天气提供了有利的动力条件。500 h Pa与700 h Pa的Δθse≥10 K,K指数达36℃,SI<0℃,CAPE值为786.3 J/kg,具备热力及不稳定能量条件。Δθse700-500≥10 K、K指数、SI及CAPE均可作为海东市强降雨天气预报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4.
宁夏北部地区一次大风天气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翠芳  张广平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4):6520-6523
利用NCEP/NCAR、MM5 及常规气象资料,对2008年5月2~3日宁夏北部地区一次罕见大风天气的天气形势、卫星云图及物理量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蒙古冷空气东移南下和青海低压的发展东移在河套北部形成大的气压梯度是大风形成的主要原因;高空涡度平流、中低空温度平流、南北两支气流相遇促使地面低压强烈发展生成新的锋面气旋是大风形成的中尺度系统;动量下传加大了地面的强风和沙尘天气。  相似文献   

15.
2017年6月3—6日陕西省区域性暴雨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应用气象观测资料、FY-2D气象卫星资料、雷达资料,对2017年6月3—6日发生在陕西省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西风槽东移加强,槽前西南暖湿气流和低槽携带的冷空气交汇,为暴雨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低层低涡、切变线、低空急流是暴雨产生的主要影响系统;卫星云图显示低槽云系中有中小尺度系统,密实云体对应降水大值区,雷达反射率因子强回波区与液态含水量大值区与大降水对应一致,稳定性降水过程雷达反射率因子与液态含水量起伏不大,降水量级偏大主要和降水云系持续时间长有很大关系。降水持续和变化与云系发展、鼎盛、消散联系紧密。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2011年5月8~9日青海东部农业区出现的第1场透雨天气过程,利用相关资料,从环流背景、影响系统、动力条件及水汽条件等物理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西亚槽横槽转竖,引导冷空气东移南下是造成这次大降水的主要影响系统;高湿区和水汽通量辐合区与降水落区密切相关,同时具有垂直层结不稳定能量。气流低层辐合上升、高层辐散的物理量合理配置是产生这次大降水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利用自动气象站相关资料、micaps资料等,对2015年10月26日发生在内蒙古陈巴尔虎旗地区的一次雨雪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此次天气过程中低压槽东移,经过陈巴尔虎旗上空,同时不断有新的冷空气分裂下滑,为陈巴尔虎旗上空的低涡补充冷空气,低涡发展并逐渐移出陈巴尔虎旗。此次天气过程的低空急流、相对湿度大值区和切变线两侧风向辅合产生强烈的水汽辅合,是雨雪天气的主要水汽特征。涡度和散度的加强,加上强烈的垂直上升运动,对雨雪天气的发生和维持提供了非常有利的动力条件。  相似文献   

18.
宋堃 《北京农业》2013,(30):160-161
利用各种常规资料,分析了2012年5月12日江西省高安市大暴雨天气的环流背景、物理量等。短波槽、切变线、中低层低涡等是此次大暴雨天气环流背景,低层急流为暴雨输送了大量水汽;中低层正涡度带及上升气流的东移引发强降水的产生;假相当位温高值区移入有利于该处大暴雨出现等;Tbb低值区与强降水区吻合,可用于反映大暴雨演变趋势。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对2020年4月6日甘南州局地暴雪天气过程从环流形势、物理量场以及模式检验等角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这是一次内蒙古西部冷空气东移南下造成的暴雪天气过程,配合低层辐合加强形成的低涡以及高空辐散的环流形势,并且地面有冷锋;暴雪发生之前,比湿、垂直上升运动都有大幅转好现象;此次天气过程低层有暖平流,高层有冷平流,大气层结不稳定,低层有逆温层,使雪在下落过程中融化,形成电线积冰;临近时次的模式预报更加接近实况,且EC细网格模式不论是降水落区还是降水量级都优于GRAPES-GFS模式。  相似文献   

20.
利用气象资料分析2016年7月17—18日临夏州强对流天气过程的成因及中尺度特征。结果表明,此次天气过程是高空槽东移冷空气下滑、高原低槽加强维持、西南暖湿气流不断北上提供了充沛的水汽条件;临夏州处于辐散区范围内,中高层辐散明显增强,中低层正涡度加强,有利于上升运动的维持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