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不同种植密度对玉米邢玉11号产量及产量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初步探索了在9个密度条件下玉米新品种邢玉11号产量及穗部性状与密度的关系,为其合理密植提供科学依据。通过研究表明,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行粒数、穗长、百粒重、穗粗、轴粗、轴重呈直线性减少趋势,秃尖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增长,行数、出籽率与密度呈二次函数关系。穗长、行数、百粒重、出籽率是邢玉11的主要构成因素,该品种产量随密度增加呈二次曲线变化趋势,最适种植密度为8.32万株/hm~2。  相似文献   

2.
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对邯玉396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邯玉396玉米产量受种植密度的影响比较明显,随着种植密度的逐渐增加,产量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在密度为7.50万株/hm~2时,产量最高;种植密度对邯玉396穗长、穗粗、行粒数以及出籽率有显著影响,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穗长变短,穗粗变细,行粒数减少,出籽率降低;超过适宜种植密度7.50万株/hm~2后,倒伏率明显增加,空秆增多,秃尖增长,产量降低。邯玉396种植密度为7.50万株/hm~2时,可以充分发挥该品种的丰产特性,产量最高,经济效益最好。  相似文献   

3.
合理的种植密度是实现玉米高产的重要因素。以高产、耐密、紧凑型夏玉米新品种邢玉10号和邢玉11号为试材,在行距0.6 m条件下,种植密度均设54 000、58 500、63 000、67 500和72 000株/hm~2计5个处理,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对夏玉米产量及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参试玉米品种的产量均呈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邢玉10号和邢玉11号种植密度分别为67 500和63 000株/hm~2时穗部综合性状较好,产量最高且均与其他密度处理差异达到了显著水平;种植密度为63 000株/hm~2时2个品种均开始出现少量倒伏,继续增加密度,倒伏率随种植密度的增大而逐渐增大。本研究条件下,邢玉10号和邢玉11号高产的适宜种植密度分别为67 500和63 000株/hm~2。  相似文献   

4.
以郑单958玉米为试验品种,设置4万株/hm~2、5万株/hm~2、6万株/hm~2、7万株/hm~2、8万株/hm~2、9万株/hm~2等6个密度水平,研究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郑单958玉米的产量随着密度增加先升后降,6万株/hm~2时达到最高产,为8 411.6 kg/hm~2;当种植密度在6万株/hm~2以上时,随着密度增加株高、穗位高、倒伏率及瘤黑粉病病株率呈增高趋势,茎粗呈减小趋势,为提高玉米产量及抗性,需合理控制其种植密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玉米种植密度对玉米生理特性和产量构成的影响。[方法]以迪卡638为试验材料,设置a(5.25万株/hm~2)、b(6.00万/株hm~2)和c(6.75万株/hm~2)3个种植密度,分别对不同生育时期的叶绿素相对含量、叶N含量、光合有效辐射、穗层透光率和产量构成因素及产量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叶绿素相对含量随生育期的推移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迪卡638在3种密度处理下变化趋势是一致的,叶绿素含量最大值出现在c处理的抽雄期,叶N含量与叶绿素相对含量呈正相关。不同种植密度下的光合有效辐射和穗层透光率均随着生育期的推进,呈现出逐渐下降的趋势。产量构成因素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增加,迪卡638穗长、穗粗、行粒数、千粒重下降,穗行数、出籽率和产量上升,在c处理密度(6.75万株/hm~2)处理下产量达到最大值8 044.6kg/hm~2。[结论]该研究可为玉米的大面积推广种植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通过云南省审玉米新品种红单5号在中、高海拔地区合理施肥条件下,配套5种不同植密度,探索山区、半山区中晚熟杂交玉米新品种适宜的种植密度,为玉米丰产栽培技术推广提供科学依据。试验结果表明:中晚熟杂交玉米新品种红单5号在合理施肥基础上,种植密度在5.76万株/公顷之下,产量随种植密度增加而增加,产量与密度呈正相关,以5.76万株/公顷密度处理产量最高,达9111.0千克/公顷;种植密度超过5.76万株/公顷,产量随种植密度增加而减少,呈现负相关。茎粗、穗长、穗粗、穗行数、行粒数、千粒重、出籽率与密度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7.
以玉米新品种正科育1号为试验材料,设4个密度处理(5.25万、6.00万、6.75万、7.50万株/hm~2),研究种植密度对籽粒产量和青贮生物鲜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株高和穗位随着密度的增加而逐渐增高,空秆率随密度的增加呈增加趋势,籽粒产量随密度的增加呈低—高—低的变化趋势,生物鲜产量随密度的增加呈增加趋势;以青贮为生产目标的适宜种植密度为6.75万~7.50万株/hm~2,以籽粒产量为生产目标的适宜种植密度为6.00万~6.75万株/hm~2,二者兼顾的适宜种植密度为6.75万株/hm~2。  相似文献   

8.
以晋阳1号夏玉米为研究材料,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对6.0万、7.2万、8.4万、9.6万、10.8万、12.0万粒/hm~2等6个播种量下的产量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播种量的增加,夏玉米的穗长、穗粗、百粒质量、穗质量和保苗率均呈减小趋势,株高、穗位高、倒伏率、秃尖长均呈增加趋势,并获得夏玉米产量与播种量的回归方程为y=-75.992x~2+1 595.4x+652.79(R2=0.988)。确定9.6万~10.8万粒/hm~2为晋阳1号夏玉米大田种植的适宜播种量,最高产量为9 092.4 kg/hm~2。  相似文献   

9.
种植密度与郑单22玉米产量及农艺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为了探索种植密度与郑单22玉米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的关系,寻求最佳种植密度。设置7个密度处理,3次重复,进行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与郑单22玉米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的关系。郑单22玉米产量随种植密度的增加呈先增后减的趋势,产量与种植密度的回归方程为y=1 096.35+2 770.48x-250.62x2(r=0.916 6)。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郑单22株高、穗位高和空秆率增加,双穗率下降;不同种植密度对穗长、穗粗、行粒数、百粒重影响明显,对穗行数和出籽率影响较小。生产中郑单22的最佳种植密度为5.25~6.0万株/hm2。该研究为郑单22玉米在生产中的应用提供了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不同密度条件下糯玉米产量及品质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对鲁糯6号玉米产量性状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穗长、穗粗、穗粒数下降,秃尖增加,鲜穗产量和商品穗数均呈先增后降的趋势,6.0万株/hm2时鲜穗产量最高,达到20 022.0 kg/hm2;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大,各密度间蛋白含量变化不明显,油分含量呈下降的趋势,淀粉含量变化无明显规律。鲁糯6号最佳种植密度为5.25万~6.00万株/hm2。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对苏科糯3号鲜果穗产量及商品品质的影响.[方法]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5.25万、6.00万、6.75万、7.50万、8.25万、9.00万株/hm2)对苏科糯3号产量及商品品质的影响,明确以收获鲜穗为目的的苏科糯3号在南京周边地区春季种植的适宜种植密度.[结果]玉米鲜果穗产量随密度的增加呈现出向下的抛物线趋势;株高、稳位高、倒伏率、空秆率、秃尖长随种植密度的增加呈上升趋势;双穗率、穗长、穗粗、穗行数、行粒数、百粒重、单稳重随种植密度的增加呈下降趋势.[结论]在兼顾总体鲜穗产量和商品品质的基础上,苏科糯3号在南京地区春季适宜种植密度为6.75万株/hm2.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明河南省夏谷品种适宜的种植密度,以生产上常用的5个夏谷品种豫谷18、济谷20、保谷22、豫谷23、豫谷28为试验材料,设置30、45、60、75万株/hm~2 4个种植密度,分析不同种植密度对顶三叶和穗部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顶三叶宽、长及穗长、穗粗、单穗质量、穗粒质量均随着种植密度增加呈明显降低的趋势,株高、千粒质量、出谷率总体上变化不显著,品种间存在轻微差异。在低种植密度(30万~45万株/hm~2)或者高种植密度(60万~75万株/hm~2)条件下,随着种植密度增加顶三叶、穗部性状的差异总体上均不显著;而种植密度从45万株/hm~2增加到60万株/hm~2,顶三叶和穗部性状总体上变化明显。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5个品种的产量均先升高后降低,豫谷18、济谷20、保谷22、豫谷23等4个品种在60万株/hm~2种植密度下的产量最高,豫谷28在45万株/hm~2种植密度下产量最高。相关性分析表明:顶三叶性状(叶宽和叶长)与穗部性状(穗长、穗粗、单穗质量、穗粒质量)呈正相关。综合分析,推荐夏谷品种适宜种植密度为45万~60万株/hm~2。  相似文献   

13.
《山西农业科学》2016,(9):1284-1286
选用太育1号为试验材料,设置5个密度处理,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对太育1号产量及干物质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种植密度为6.00万~9.00万株/hm~2时,太育1号的产量随种植密度的提高呈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种植密度为8.25万株/hm~2时,达到最高产量;穗长、百粒质量、籽粒干物质和单株玉米干物质的量均随着密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少,秃尖长是逐渐增加的。说明,在一定的种植密度范围内,随着密度的增加,单株玉米间的竞争加强,籽粒干物质和单株玉米干物质的积累逐渐降低;种植密度群体弥补了籽粒和单株玉米干物质积累量的减少,从而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14.
种植密度对不同玉米品种茎秆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晋南地区玉米适宜的栽培品种和种植密度,以‘先玉335’、‘郑单958’和‘浚单20’3个玉米品种为试验材料,设置7个密度处理,4.50、5.25、6.00、6.75、7.50、8.25和9.00万株/hm~2,分析小麦-玉米一年两熟制条件下,不同种植密度对晋南夏玉米茎秆及产量等性状。结果表明:随着玉米种植密度的增加,株高和穗位高均增加,茎粗减小,倒伏率呈现增加趋势。同密度条件下,‘郑单958’的倒伏率低于‘先玉335’和‘浚单20’。‘先玉335’、‘郑单958’和‘浚单20’在种植密度为7.50、8.25和9.00万株/hm~2获得最大产量分别为1 1034、8 668和8 456 kg/hm~2。随着种植密度增加,玉米单位面积穗数增加,而穗长、穗粗、行粒数和百粒重均降低,但对穗行数的影响不显著。综合茎秆性状和产量结果看,‘先玉335’种植密度为6.75~8.25万株/hm~2时,可取得较好生产效益。  相似文献   

15.
通过设计不同的种植密度,研究了种植密度对耐密型玉米品种顺单6号群体结构、根系特征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单株叶面积、透光率、茎粗、叶夹角和单株干重均呈下降的趋势,群体叶面积指数和株高则呈上升趋势;根系体积和干重均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下降,且玉米根系多数集中在0~20 cm土层中;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穗长、穗粗、穗粒数、百粒重、秃尖和双胞率均呈下降趋势,产量呈抛物线趋势,以4.95~7.20万株/hm2的种植密度产量较高。这说明,耐密型品种可以在较低密度下,以增加单穗产量来提高总产,也可以在高密度下提高库容来增产。鉴于玉米实际生产管理的便利,建议耐密型品种顺单6号种植密度为4.95万株/hm2。  相似文献   

16.
试验于2013年在通辽市农科院试验田进行,以郑单958、先玉335、通科8和金山27为供试品种,在45 000株/hm~2、60 000株/hm~2、75 000株/hm~2和90 000株/hm~2的种植密度下,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对春玉米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4个品种的穗长、穗粗、穗行数、行粒数、千粒重、出籽率均表现为45 000株/hm~2处理60 000株/hm~2处理75 000株/hm~2处理90 000株/hm~2处理,而秃尖表现为90 000株/hm~2处理75 000株/hm~2处理60 000株/hm~2处理45 000株/hm~2处理。随种植密度的增加不同品种间的产量变化存在一定差异,郑单958在90 000株/hm~2密度下产量达到最大值12 804.85 kg/hm~2,先玉335在60 000株/hm~2密度下产量达到最大值11 808.91 kg/hm~2,通科8在75 000株/hm~2密度下产量达到最大值12 009.90 kg/hm~2,金山27在75000株/hm~2密度下产量达到最大值11 796.91 kg/hm~2。行粒数与穗长间相关系数最大,r=0.93,秃尖与出籽率间存在负相关,r=-0.51。  相似文献   

17.
密度与氮肥互作对玉米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获取高产水平时的玉米最佳种植密度和施氮量组合,设置种植密度3个水平,分别为M1 (6.0×10~4株/hm~2)、M2 (7.5×10~4株/hm~2)和M3 (9.0×10~4株/hm~2)。施纯氮量设5个水平,分别为D1 (0)、D2 (80 kg/hm~2)、D3 (160 kg/hm~2)、D4 (240 kg/hm~2)和D5 (360 kg/hm~2)。研究了不同密度和施氮量对玉米生长状况及产量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种植密度和施氮量对玉米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均有影响。随种植密度的增加,玉米各生育期株高、茎粗、单株干物质积累量及收获期根系形态指标呈现下降趋势,叶面积指数、根系N含量和P_2O_5含量呈现上升趋势;随施氮量增加,玉米生长各项指标均表现出先增后降的趋势。随种值密度的增加,产量和每公顷穗数呈增加趋势,穗粒数和千粒重呈下降趋势。随施氮量的增加,产量、每公顷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均表现为先增后降。产量在M3D2处理下达到最大,为8 254 kg/hm~2。综合分析建议,敦化地区裸地早熟玉米的适宜种植密度为7.5×10~4株/hm~2,施纯氮量为80 kg/hm~2。  相似文献   

18.
采用裂区设计,选择3个紧凑型玉米品种洛玉1号、丰玉8号、延科288和1个平展型玉米品种临奥1号,设置42 000、54 750和67 500株/hm~2 3个密度,研究种植密度对不同株型玉米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密度的增加,株高、穗位高、空秆率、秃顶度逐渐增加,而穗长、穗粗、穗行数、行粒数、百粒重和单穗粒重逐渐降低;在不同种植密度下,不同株型玉米品种产量存在显著差异,且品种和密度互作达到极显著水平;3个紧凑型玉米品种最适密度为67 500株/hm~2,平展型玉米品种最适密度为42 000株/hm~2。  相似文献   

19.
以玉米新品种玉农76为材料,研究种植密度对产量及其农艺性状的影响,探讨不同土壤肥力水平下的最佳种植密度。结果表明:随种植密度增加,产量先增后减,株高、穗位高、空秆率、秃尖长度逐渐增加,穗长、穗粗、行粒数、双穗率、穗粒重、百粒重则逐渐降低,出籽率和穗行数相对稳定。玉农76在中等肥力水平下适宜种植密度为6.75万株/hm2左右,高肥力水平下适宜种植密度为7.5万株/hm2左右。  相似文献   

20.
为了探索不同种植密度对周单11号产量及相关性状的影响,试验设置了7个密度处理,3次重复。结果表明:随种植密度的增加,周单11号玉米产量呈先增后减的趋势,且密度弹性较大,生产上适宜种植密度为5.25万-6.75万株/hm;株高、穗位高、空秆率等性状也随之增加,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茎粗、双穗率、穗长、穗粗、穗行数、行粒数、百粒重等性状则随之减少,呈显著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