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稻草发酵过程理化性质变化及其作为栽培基质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鸡粪和菜籽饼2种有机肥进行好气和好气+厌气2种方式发酵稻草,好气发酵经过40d期间3次翻堆、4次高温阶段,可以达到预期腐熟度,好气+厌气发酵的腐熟速度较慢,经2个月才能达到预期效果;随发酵进程,堆料的C/N比下降,EC值升高,好气发酵变化经好气+厌气发酵更为剧烈;好气发酵料各养分含量比好气+厌气发酵料略高;堆料中氮、磷、钾、钙、镁的总含量随发酵均增大,各养分速效态含量除氮外均因发酵而增大;速度  相似文献   

2.
硝化抑制剂DMPP对菜园土供肥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采用好气培养法研究了新型硝化抑制剂3,4-二甲基吡唑磷酸盐(DMPP)对菜园土壤养分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在35d恒温培养过程中,土壤硝态氮呈现升高的趋势,DMPP处理(硫硝铵ASN+DMPP和尿素urea+DMPP)+壤硝态氮含量在整个试验期间显著低于未加DMPP处理(ASN和urea);从培养的第10d开始至试验结束期间,DMPP处理的土壤铵态氮含量显著高于未加DMPP处理。DMPP能增加土壤无机氮含量,在氮肥施入后较长时间内维持较高的氮供应强度并能调节氮素供应形态,减弱土壤因施氮造成的pH值下降,降低土壤速效钾含量,但对土壤速效磷含量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3.
尿素与有机物料在土壤中的分解转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好气培养法对尿素和尿素混施有机物料后在土壤中的氮素转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尿素混施鸡粪和小麦秸杆后,在35℃下培养4周以内,可较尿素单施显著提高土壤中NH4^+-N含量。有机物料C/N不同对氮素转化影响各异:尿素与鸡粪混离后NO3^--N是土壤中氮素积累的主要形态;而尿素与麦秸混施后则发生强烈的矿质氮固持作用,土壤中的NO3^--N甚至低于未施肥处理。矿质氮营养和能源碳的加入均可增加土壤中微生物态氮的含量,培养8周时土壤中微生物态氮含量以:尿素+麦秸〉尿素+鸡粪〉尿素单施处理。  相似文献   

4.
采用鸡粪和菜籽饼2种有机肥进行好气和好气+厌气2种方式发酵稻草, 好气发酵经过40d期间3次翻堆,4次高温阶段,可以达到预期腐熟度,好气+厌气发酵的腐熟速度较慢,经2个月才能达到预期效果;随发酵进程,堆料酌C/N比下降,EC值升高, 好气发酵变化经好气+厌气发酵更为剧烈;好气发酵料各养分含量比好气+厌气发酵料略高;堆料中氮、磷、钾、钙、镁的总含量随发酵均增大,各养分速效态含量除氮外均因发酵而增大;速效养分占总养分比率, 以钾最高,镁最低,随发酵进程,磷钾的速效态比率增大, 而氮钙镁的速效态含量下降;建议利用当地丰富的秸秆资源和寓畜粪便,进行好气堆制发酵,产品通过适当添加基质理化性质调理剂和填充料, 可以形成理化性质较良好的有机型基质。  相似文献   

5.
长期不同施肥对旱地小麦土壤氮素供应及吸收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目的】评价长期不同施肥处理土壤中氮素固持、供应和损失情况。【方法】以连续19年不施肥(NF)、施用化学氮、磷、钾肥(NPK)和有机肥与化学氮、磷、钾配施(MNPK)田间定位试验处理为对象,设置施氮和未施氮微区,研究了小麦生长期间土壤矿质态氮、土壤微生物量氮(SMBN)及小麦氮素吸收的动态变化。【结果】施用氮肥显著提高长期不施肥土壤(NF)矿质态氮含量(P<0.05),小麦拔节期、开花期和收获期增幅分别为239%、70%和62%,在小麦收获时施用的氮肥约50%淋溶到30 cm土层以下。氮肥施用使NPK处理土壤小麦拔节期和开花期矿质态氮含量分别显著增加46%和90%(P<0.05),但对MNPK处理土壤矿质态氮含量无显著影响。施用氮肥对NF处理SMBN无影响,使拔节期NPK和MNPK处理土壤SMBN含量分别显著增加1.8和3.4倍(P<0.05)。从拔节期到开花期,施用氮肥处理NPK和MNPK土壤SMBN显著降低49%和63%(P<0.05)。MNPK处理土壤小麦氮肥的利用率(69%)显著高于NF、NPK处理土壤(分别为5%和40%)。【结论】有机无机长期配施增强了土壤对氮肥的缓冲能力,协调了土壤中氮素固持、释放与作物吸收之间的关系,提高氮肥利用率。  相似文献   

6.
长期不同施肥土壤微生物态氮作为土壤供氮指标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选用中国农业大学昌平试验站长期定位试验中14个不同施肥处理的土壤,测定冬小麦播种前和收获后土壤微生物态氮含量以及小麦吸氮量,探讨了不同施肥处理土壤微生物态氮含量的差异以及土壤微生物态氮含量作为土壤潜在供氮指标的可行性。结果表明:施用有机肥增加了土壤微生物态氮的数量,与不施有机肥的处理相比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增施氮肥,微生物态氮的数量也随之增加,且处理间差异多数达显著水平(P<0.05);高氮情况下,施用磷、钾肥对土壤微生物态氮的数量影响不大;经相关分析,播前土壤微生物态氮含量与小麦生物量产量(r=0.918)和吸氮量(r=0.914)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表明盆栽条件下,播前土壤微生物态氮的含量可作为土壤潜在供N能力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7.
4种植物物料改良茶园土壤酸度的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圆叶决明、印度豇豆、大豆、稻秸4种植物物料为试验材料,通过室内培养试验研究它们对茶园土壤酸度的改良效果.结果表明,培养90 d后,添加圆叶决明和稻秸的土壤pH值分别比对照显著提高0.39、0.71(2%添加量)和0.54、0.89个单位(4%添加量),其他处理对pH值的提升不显著.除2%添加量的大豆和印度豇豆处理外,其他处理都能显著降低土壤交换性铝以及交换性酸含量.4种植物物料均能显著增加交换性盐基离子总量以及土壤盐基饱和度,并且4%处理比2%处理的增加幅度更大.只有4%添加水平的大豆和圆叶决明处理能显著增加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其他处理对土壤阳离子交换量的影响不显著或有所降低.大豆、印度豇豆、圆叶决明(4%添加量)能够显著提升土壤硝态氮含量,2%添加量的圆叶决明处理对土壤硝态氮含量的影响不显著.相反地,稻秸降低了土壤硝态氮含量.综合比较,圆叶决明和稻秸可作为改良茶园酸化土壤的生物材料.  相似文献   

8.
双氰胺对赤红壤中氯化铵硝化抑制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双氰胺(DCD)对赤红壤中氯化铵硝化抑制效率的影响,为提高赤红壤氮肥利用率和减少氮肥污染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设置双氰胺6个土壤浓度梯度处理,采用室内好气恒温培养方法进行研究。【结果】赤红壤中添加DCD在同一培养时间均能显著降低土壤较高的铵态氮含量,提高硝态氮含量。但添加0.6%~1.0%DCD对氯化铵抑制作用效果相差不大。赤红壤中添加DCD对氯化铵的硝化抑制效率有3个高峰期:第1个高峰期在1~3d,第2个高峰期在28d,第3个高峰期在45d。【结论】DCD双氰胺与氯化铵配施能有效抑制氯化铵的硝化作用,氯化铵在赤红壤上使用时以配施0.6%DCD为宜。  相似文献   

9.
李卓勇  梁家作 《南方农业学报》2012,42(10):1238-1240
【目的】研究双氰胺(DCD)对赤红壤中氯化铵硝化抑制效率的影响,为提高赤红壤氮肥利用率和减少氮肥污染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设置双氰胺6个土壤浓度梯度处理,采用室内好气恒温培养方法进行研究。【结果】赤红壤中添加DCD在同一培养时间均能显著降低土壤较高的铵态氮含量,提高硝态氮含量。但添加0.6%~1.0% DCD对氯化铵抑制作用效果相差不大。赤红壤中添加DCD对氯化铵的硝化抑制效率有3个高峰期:第1个高峰期在1~3 d,第2个高峰期在28 d,第3个高峰期在45 d。【结论】DCD双氰胺与氯化铵配施能有效抑制氯化铵的硝化作用,氯化铵在赤红壤上使用时以配施0.6% DCD为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石灰性土壤中亚硝态氮的累积机理和条件,为氮素管理和环境保护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室内培养的方法,探讨了不同氮肥种类、氮肥用量、土壤水分含量和温度对土壤亚硝态氮产生和累积的影响。【结果】在培养条件下(土壤水分含量为田间持水量(WHC)的60%,温度为25℃),硝态氮肥处理的土壤中几乎未检测到亚硝态氮;3种铵态氮肥处理均有不同程度的亚硝态氮累积,土壤中亚硝态氮含量依次为硫酸铵>尿素>硝酸铵;土壤中亚硝态氮含量与铵态氮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硝化速率呈极显著负相关。土壤中亚硝态氮含量随氮肥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大;随土壤水分含量的增加而上升。培养温度为45℃时,土壤亚硝态氮含量最小;培养温度为25℃和35℃时,土壤亚硝态氮含量差异较小,且均高于45℃时。土壤中亚硝态氮累积总量与氮肥用量和土壤水分含量均呈显著直线正相关;亚硝态氮最大含量与土壤水分含量呈显著直线正相关,出现在硝化作用5~10 d后。【结论】在该试验培养条件下,硝化过程是石灰性土壤亚硝态氮的来源,土壤亚硝态氮累积量随氮肥施用量和土壤水分含量的增加而增大,其最适宜累积的温度为25℃。  相似文献   

11.
研究室内培养条件下水稻秸秆配施化肥氮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形成和氮素转化的影响。84mgN/kg标记硫铵和4.5g/kg稻草粉配施淹水培养,结果表明,有25.8%的肥料氮在培养63d时成为生物量及其代谢产物-15N。整个培养过程中生物量-15N无净再矿化现象。将稻草粉换成葡萄糖淹水培养,葡萄糖在培养7d时消耗贻尽,此时生物量-15N达最大值43.1mgN/kg,相当于施入肥料氮的51.3%。在此条件下,生物量-15N有明显净再矿化现象,且净矿化出来的氮遭受损失。稻草粉处理好气培养结果表明,新形成的生物量及其代谢产物-15N较淹水培养处理高得多,达47.0mgN/kg,相当于施入肥料氮的46.3%。在此条件下,生物量-15N亦无明显净再矿化现象。比较不同处理的氮素回收率,可以看出施入稻草粉可以减少肥料氮的损失  相似文献   

12.
原状土通气培养法测定黄土高原土壤供氮能力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评价原状土通气培养法在反映黄土高原土壤供氮能力方面的效果。【方法】以采自于黄土高原差异较大的11个农田耕层土壤为供试土样,以包括和不包括土壤起始NO3--N原状土盆栽黑麦草累积吸氮量为参比,进行室内原状土通气培养法测定土壤供氮能力的研究。【结果】以包括土壤起始NO3--N盆栽试验植物吸氮量为参比,通气培养前CaCl2所淋洗起始NO3--N和起始矿质氮与5期黑麦草地上部氮素累积量密切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56和0.862,达1%显著水平;与此相反,通气培养30周所矿化氮素、土壤起始矿质氮+通气培养30周矿化氮素、氮素矿化势(N0)及N0+起始矿质氮与5期黑麦草地上部氮素累积量间无显著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仅为0.410、0.553、0.492和0.419。以不包括土壤起始NO3--N盆栽试验植物吸氮量为参比,通气培养前CaCl2淋洗起始NO3--N和起始矿质氮与五期黑麦草地上部氮素累积量间的相关性尽管有所降低,但相关性仍达5%显著水平,相关系数分别为0.613和0.607;而通气培养30周矿化氮素、土壤起始矿质氮+通气培养30周矿化氮素、N0及N0+起始矿质氮与五期黑麦草地上部吸氮量的相关系数却明显提高,相关系数分别为0.718,0.782,0.688和0.640,均达5%或1%显著水平。【结论】土壤起始NO3--N可作为石灰性土壤当前供氮指标,但该指标难以反映土壤潜在供氮能力;要判断原状土实验室通气培养法是否能可靠评价土壤潜在供氮能力,应以不包括土壤起始NO3--N盆栽试验植物吸氮量作为参比,否则由于受盆栽试验土壤起始NO3--N干扰,用植物吸氮量难以对原状土通气培养法的可靠性作出判断。  相似文献   

13.
长期施用硫酸盐肥料对土壤性质和水稻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就长期施用硫酸盐肥料对土壤性质和水稻生育的影响进行了系统研究。实践证明,硫酸盐肥料能促使土壤有机质缓慢积累,能提高土壤中磷的有效性,能活化粘土矿物晶格中所固结的钾素,改善土壤钾素供应状况。土壤中速效氮、磷、钾动态变化的趋势是一致的,在早稻生育期间(5月底6月初)速效氮、磷、钾有一个高峰期。一般说,铵态氮的高峰期比较早,速效磷、钾的高峰期比铵态氮略迟。在晚稻生育期间,这些养分的动态变化与早稻生育期间不同,有效磷保持相对稳定,有效钾直线下降。其原因及其对水稻生育的影响有待进一步研究。长期施用硫酸盐肥料,对稻米蛋白质含量和氨基酸组成也有影响,优化施肥能提高稻米蛋白质含量。含硫氨基酸如蛋氨酸,胱氨酸的含量,早稻比晚稻高;碱性氨基酸的含量,晚稻比早稻高。  相似文献   

14.
15.
基于施入物料的C/N比,采用室内培养试验,研究了苜蓿秸秆或者氮肥配施玉米秸秆在相同C/N(25∶1)下施入土壤对秸秆矿化和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相比于玉米秸秆单施和氮肥配施玉米秸秆,苜蓿秸秆配施玉米秸秆提高了CO_2累积释放量,降低了施入有机碳的矿化率,提高了土壤有机碳含量,有利于碳的存储。苜蓿秸秆或者氮肥配施玉米秸秆施入土壤提高了土壤无机氮含量,缓解了对土壤氮素固持作用;苜蓿秸秆配施玉米秸秆相比于氮肥配施玉米秸秆,延长了氮素的可利用性。秸秆施入提高了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生理代谢活性,但对微生物功能多样性指数没有显著性影响。氮输入量与土壤无机氮含量显著影响了群落生理代谢活性。  相似文献   

16.
以~(16)N标记尿素配施不同有机物(木质素,纤维素,淀粉,稻秆),沤田一个月后盆栽水稻,研究其对水稻生长和吸收氨素的影响。 结果表明:1.配施木质素,对水稻生长(穗数、谷、秆重)无不良影响,C/N不同,差异不大;配施碳水化合物(纤维素、淀粉)和稻秆均对水稻生长有抑制作用,C/N相同,则淀粉抑制作用大于纤维素,纤维素中则C/N大的比C/N小的抑制作用大,稻秆的抑制作用与纤维系C/N相同的接近.2.单施尿素的氮利用率(水稻地上都)为49.9%,配施木质素处理的尿素氮利用率与之无差异,配施其他有机物均降低了尿素氮利用率,以稻秆C/N=25∶1影响最大,只有26.8%,顺序为稻秆C/N=25∶1>纤维索C/N=25∶1、淀粉C/N=10 ∶1>纤维素C/N=10∶1.3。单施尿素在土壤中氮残留率为26.2%,配施木质素的残留率与之无差异,配施其他有机物的都增加残留率,尤以稻秆最高,达58.8%;配施有机物有减少尿素氮损失的趋势。4.施肥处理均大大增加水稻对土壤氮吸收,单施尿素水稻(地上(?))吸收土壤氮437.3mg/盆,占全氨59.5%.与配施木质素差别不大,配施稻秆C/N=25∶1吸收量之相近,但占全氮比率却达72.3%,配施纤维素、淀粉均减少了对土壤氨的吸收,而占全氮比率则略有提高。  相似文献   

17.
水稻秸秆和玉米秸秆在好气和厌氧条件下的腐解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室内模拟培养的方法,研究了水稻秸秆和玉米秸秆在好气和厌氧条件下的腐解规律。结果表明:在0~3 个月的培养时间内,水稻秸秆和玉米秸秆腐解较快,腐解率达55%以上。在好气培养条件下,水稻秸秆和玉米秸秆质量减少50%所需要的时间(t1/2)分别为59.2 d和52.9 d,而在厌氧培养条件下的t1/2分别为72.6 d和79.9 d。水稻秸秆和玉米秸秆在好气培养条件下的碳释放速率常数k(0.61耀0.6 月-1)高于其在厌氧培养条件下的碳释放速率常数k(0.55耀0.57月-1)。水稻秸秆和玉米秸秆在好气培养条件下的氮释放速率常数k(0.25耀2.36 月-1)也高于其在厌氧培养条件下的氮释放速率常数k(0.16耀2.32 月-1)。水稻秸秆和玉米秸秆中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含量在好气培养条件下的减少速率高于其在厌氧培养条件下的减少速率。综上所述,好气培养条件有利于作物秸秆降解和营养物质的释放。  相似文献   

18.
【目的】土壤有机质及其活性是评价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研究洞庭湖区典型双季稻轮作水稻土总有机碳、全氮积累及其活性对长期不同施肥的响应特征,为稻田施肥管理和土壤培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依托国家稻田土壤肥力与施肥效应长期试验平台,以不施肥处理(CK)为对照,研究农户习惯施氮磷钾化肥(CF)、施氮钾化肥(NK)、均衡施氮磷钾化肥(NPK)、低量有机肥与氮磷钾化肥配施(LOM,有机肥氮比例为30%)、高量有机肥与氮磷钾化肥配施(HOM,有机肥氮比例为60%)影响下0-20和20-40 cm土层土壤总有机碳(TOC)、全氮(TN)含量及储量积累效应、有机碳氮活性组分含量及其比例的变化特征。【结果】26年不施肥0-20 cm土层土壤TOC含量基本稳定,仅较原始土壤增加0.64 g·kg-1,持续植稻可能是其保持稳定的重要原因。两土层土壤TOC、TN含量在长期不同施肥后均有显著增加(P<0.05),但其储量仅仅在均衡施氮磷钾化肥特别是与有机肥配施后显著提升(P<0.05)。0-40 cm土层土壤微生物量碳(MBC)、微生物量氮(MBN)、溶解性有机碳(DOC)、溶解性有机氮(DON)含量变幅分别为64.54-708.76、22.92-92.25、39.06-63.24、10.76-31.87 mg·kg-1,均随土层加深而下降。施肥后0-20 cm土层土壤MBC、MBN、DOC、DON含量提高34.1%-81.8%、56.1%-134.4%、23.5%-42.0%、20.3%-83.2%,20-40 cm土层则分别提高-3.8%-38.1%、32.5%-78.2%、8.2%-37.5%、9.3%-56.8%,施肥对相同土层土壤MBC、MBN、DOC、DON含量的增加效应均表现出氮磷钾化肥配施有机肥明显优于化肥单施的处理效应,但不同化肥处理间0-20 cm土层土壤微生物量碳氮、溶解性有机碳氮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随土层加深,土壤MBC/TOC、MBN/TN、DON/TN数值显著降低,而DOC/TOC值则有所增加。长期不同施肥有利于提升土壤总有机碳、全氮中活性组分比例,且以氮磷钾化肥配施有机肥处理效果最佳,其两土层土壤总有机碳、全氮中各活性碳氮组分的分配比例均较CK处理显著提高(P<0.05),且该效应随有机肥用量增加而增强。土壤MBC、MBN、DOC、DON两两之间及与土壤总有机碳、全氮、容重、pH具有显著或极显著相关性,与碳氮比、粘粒含量的相关关系不显著,但总体以土壤微生物量碳氮所获相关系数高于溶解性有机碳氮。施肥明显提高早、晚稻产量,两土层MBC、MBN、DOC、DON均与周年水稻产量呈现正相关性,但相关系数总体上随土层加深而明显降低(P<0.05)。【结论】在洞庭湖双季稻区,长期不同施肥后,相同类型土壤活性有机质组分中活性氮组分含量增加较活性碳组分更明显,氮磷钾化肥配施有机肥能显著提高0-4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氮活性,更有利于土壤总有机碳氮积累及生产力提升,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可更敏感地预测长期施肥影响下土壤质量的变化。  相似文献   

19.
大田试验条件下,采用裂区试验研究了翻压紫云英后化肥减量施用条件下不同施肥方法对土壤养分有效性及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翻压紫云英22500kg/hm2后,配施80%化肥,底肥:分蘖肥:穗肥=5:5:0,与习惯施肥方法相比,早稻和晚稻收获后土壤中有效氮分别平均增加5.6%和9.8%;而底肥:分蘖肥:穗肥=3:4:3更有利于提高有效K含量,分别平均增加8.9%和13.2%;配施60%化肥,按底肥:分蘖肥:穗肥=5:5:0施肥显著增加早稻收获后土壤中有效K含量,增幅为27.1%;肥料全部用作分蘖肥时降低晚稻或早稻收获后土壤有效N、K含量;配施60%~80%化肥,早稻和晚稻产量均以施肥方法底肥:分蘖肥:穗肥=0:7:3最佳。  相似文献   

20.
以‘黑美人’西瓜为研究对象,研究施用木薯淀粉厌氧发酵液(化学耗氧量1 200 mg/L,用量为150 t/hm2)对西瓜生长发育、产量和果实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木薯淀粉厌氧发酵液,西瓜的侧蔓长度、侧蔓粗度、侧蔓节间长度、叶片长度、叶片宽度与常规施肥处理的差异达极显著水平,分别比常规施肥处理提高了64.4%、51.6%、13.5%、20.9%、16.8%;施用木薯淀粉厌氧发酵液西瓜的单株结瓜数、单瓜质量、单位面积产量与常规施肥处理的差异达极显著水平,分别比常规施肥处理提高61.9%、72.7%、105.8%,但第一瓜着生节位与常规施肥无显著差异;施用木薯粉淀厌氧发酵液极显著提高了西瓜的纵径、横径、果形指数、纵周长和横周长,分别比常规施肥处理的高35.2%、20.9%、9.4%、26.4%、30.0%;施用木薯淀粉厌氧发酵液的西瓜的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V-C和可滴定酸含量极显著高于常规施肥处理的,分别比常规施肥处理的高34.2%、58.8%、14.3%、26.8%、50.0%,但可食率的差异不明显。表明木薯淀粉厌氧发酵液可作为追肥在西瓜生产中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