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为确定噻虫胺拌种对瓜蚜的防治效果,以西瓜蚜虫为防治对象,开展了室内、盆栽及田间条件下的药剂拌种试验.结果表明:在室内条件下,10%噻虫胺种子处理悬浮剂各处理对西瓜发芽率无显著影响,发芽势和发芽指数随着噻虫胺用量的增加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盆栽条件下,西瓜出苗15、30、45d后,接虫12 h和24 h时,西瓜成蚜的...  相似文献   

2.
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吡虫啉和氟虫腈对黄地老虎的LD50分别为0.090 6和0.064 0 g/100 g棉种。田间棉花苗期试验结果表明:吡虫啉和氟虫腈等药剂对棉花出苗无不良影响。12%吡虫啉悬浮种衣剂以0.2~0.3 g/100 g棉种拌种处理棉花种子,对棉花苗期地老虎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5%氟虫腈悬浮种衣剂以0.1 g/100 g棉种拌种处理棉花种子,对棉花苗期地老虎也具有一定的防效。  相似文献   

3.
黑森瘿蚊(Mayetiola destructor(Say))是我国重要的检疫性害虫,近年在新疆博尔塔拉州局部暴发。田间试验了30%噻虫嗪WS拌种处理新冬18号小麦种子对黑森瘿蚊的防效及其对出苗率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每100 kg种子分别用30%噻虫嗪WS 100 m L、200 m L、300 m L 3种剂量拌种处理后对黑森瘿蚊的防效分别为77.99%~78.35%、81.79%~100%、92.23%~100%;拌种处理可显著提高小麦产量,且不会降低田间出苗率,300 m L/100 kg种子处理可显著提高出苗率。建议生产中采用30%噻虫嗪WS 300 m L/100 kg种子进行处理防治黑森瘿蚊。  相似文献   

4.
本实验开展了10%精甲霜灵·噻虫胺FS的田间防效研究,验证其对花生蛴螬的防虫效果及适宜用量。结果显示,10%精甲霜灵·噻虫胺FS在花生播种前进行种子包衣,不影响花生出苗时间,能提高花生出苗率,对花生安全;对蛴螬具有一定防虫效果,保果效果显著。推荐使用剂量为1 500mL~2 000mL/100kg种子(ai 150g~200g/100kg种子)。  相似文献   

5.
噻虫·咯·霜灵25%悬浮种衣剂防治人参苗期疫病在2012年进行了田间试验。试验表明:噻虫·咯·霜灵25%悬浮种衣剂对人参苗期疫病有很好的防治效果,在使用剂量为有效成分100~340g/100kg种子的情况下对人参生长无不良影响,施药后的防治效果在66.13%~77.02%之间;对人参植株安全无药害。  相似文献   

6.
通过探究18%噻虫胺包埋颗粒剂在黄瓜Cucumis sativus L.叶片中的累积量与其对温室白粉虱Trialeurodes vaporariorum Westwood防治效果的相关性及残留消解动态,以期为指导其科学用药,降低环境风险提供理论依据。以1%噻虫胺颗粒剂为对照药剂,通过温室黄瓜栽培试验,调查了18%噻虫胺包埋颗粒剂对温室白粉虱的防治效果。通过建立黄瓜叶片和土壤中噻虫胺残留量的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UPLC-MS/MS) 检测方法,测定了不同施药量和黄瓜不同生长时期条件下18%噻虫胺包埋颗粒剂在黄瓜叶片中的累积量,并研究了其累积量与防治效果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8%噻虫胺包埋颗粒剂对温室白粉虱的防效为49%~95%,是对照药剂1%噻虫胺颗粒剂的1.16~2.32倍,且在推荐施药剂量 (有效成分450 g/hm2)下即能达到理想防效;其在土壤中的残留消解动态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消解半衰期为43~63 d,而对照药剂为35 d,表明其在土壤中的消解速率缓慢;噻虫胺在黄瓜叶片中的累积量随施药量的增加而增加,累积量与防效均随施药时间的推移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并在施药后56 d达到最高值,当施药剂量有效成分分别为450、600和750 g/hm2时,黄瓜上部叶片中噻虫胺的最大累积量分别为1.9、2.2和2.8 mg/kg,最高防效均为90%;中部叶片中噻虫胺的最大累积量分别为2.2、2.5和3.0 mg/kg,最高防效分别94%、93%和95%。  相似文献   

7.
为评价种衣剂防治玉米田双斑长跗萤叶甲的可行性,通过选用内吸性强、持效期长的种衣剂,设置常规剂量对玉米种子进行包衣处理,采取田间罩网小区试验,明确种衣剂对双斑长跗萤叶甲的防效及对玉米出苗、生长的安全性。结果表明,30%噻虫嗪FS、10%氟虫腈FSC、38%噻虫胺FSC、40%噻虫嗪·溴氰虫酰胺FS、30%噻虫嗪·氟虫腈FSC、30%噻虫胺·氟虫腈FSC、20%噻虫胺·氟啶虫酰胺FSC等7种种衣剂对玉米出苗、生长均安全;38%噻虫胺FSC有效成分用量7.6 g/kg种子处理对双斑长跗萤叶甲的防治效果为70.6%~78.5%,防效最好,显著高于除30%噻虫胺·氟虫腈FSC 7.5 g/kg处理外的其他种衣剂处理(P<0.05),并且可使双斑长跗萤叶甲成虫羽化出土始现期、出土高峰期推迟5~10 d,可以使成虫高峰期避开玉米吐丝期。玉米田双斑长跗萤叶甲防控前移推荐使用38%噻虫胺FSC,有效成分剂量为7.6 g/kg种子。  相似文献   

8.
为明确氯虫苯甲酰胺种子处理对玉米田地下害虫的防治效果,筛选出合适的田间用药剂量,通过室内盆栽接虫与田间接虫相结合综合评价了氯虫苯甲酰胺对玉米地下害虫沟金针虫、铜绿丽金龟以及小地老虎的综合防治效果。结果表明,盆栽播种后20 d,氯虫苯甲酰胺4 g/kg拌种处理对沟金针虫、铜绿丽金龟和小地老虎的盆栽防效分别为78.15%、80.26%和81.05%;田间播种后20 d,氯虫苯甲酰胺4 g/kg拌种对沟金针虫、铜绿丽金龟和小地老虎的田间接虫防效分别为83.87%、86.27%和88.37%;高剂量的氯虫苯甲酰胺对玉米田地下害虫的田间综合防效优于对照药剂吡虫啉和氟虫腈。氯虫苯甲酰胺拌种处理对玉米种子无不良影响,对出苗和生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有明显的防虫增产作用,可推广应用于防治玉米田地下害虫。  相似文献   

9.
噻虫嗪种子处理可分散粉剂防治春油菜田害虫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比试验表明,70%噻虫嗪种子处理可分散粉剂用油菜种子重量的0.3%~0.7%拌种,防治油菜田黄宽条菜跳甲等菜跳甲和茎龟象的效果达78.7%~93.0%,比5%甲拌磷GR高10~20个百分点.多年在不同地区进行大面积防治示范,其防效与上述趋势基本一致.试验还显示,油菜播种前3 d至3个月拌种,对害虫防效无明显差异,且对油菜前期生长有一定促进作用.说明噻虫嗪拌种防治油菜害虫效果高、安全性好,是取代甲拌磷的较好药剂.  相似文献   

10.
为探明覆草条件下施氮水平对旱地梨树(Pyrus bretschnei deri Rehd.)生长发育和果实品质的影响,设置在全园覆草条件下株施纯氮1 kg(T1)、0.5 kg(T2)、0.25 kg(T3)和不施氮(T4,CK)四种处理,2011年至2012年测定了土壤和叶片养分、树体营养生长和果实产量品质等指标。结果表明,麦草覆盖条件下施氮能显著降低土壤pH值,提高土壤钙、锌含量,明显促进了梨叶片组织结构生长。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梨树新梢生长量、叶面积和百叶重量、叶绿素含量显著提高。不同施氮处理均能提高梨果品产量,T1、T2、T3处理分别比对照提高25.4%、17.0%、11.6%。施氮后梨果实可溶性糖、有机酸含量明显降低,而果实硬度、可溶性固形物、水分含量等品质指标 处理间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1.
黄瓜绿斑驳花叶病毒对西瓜产量、品质及种子带毒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西瓜不同时期接种黄瓜绿斑驳花叶病毒(Cucumber green mottle mosaic virus,CGMMV)后对其生长、产量、品质和种子带毒的影响。西瓜植株接种CGMMV越早其生长受到抑制越明显,砧木期、嫁接后定植前、定植期、压蔓期、授粉期各处理的株高、叶片数、叶片长与对照相比差异极显著(p0.01),而结瓜以后接种CGMMV对西瓜生长状况无显著影响。压蔓期前3个生育期接种该病毒,西瓜产量损失分别为56.49%、55.48%和51.14%。而压蔓期以后接种该病毒,西瓜产量损失与对照相比仍分别降低17%、13.1%和14.35%。关于倒瓤情况,压蔓期前接种该病毒可导致西瓜果实100%倒瓤,压蔓期、授粉期接种处理西瓜倒瓤率分别为48%和34%,即使结瓜后再接种病毒西瓜倒瓤率仍高达18%。血清学检测表明,压蔓期前接种的西瓜其果肉和种子均携带CGM-MV,带毒率达100%;结瓜后再接种CGMMV西瓜种胚和果肉的带毒率仍然高达64%。检测种胚和果肉病毒含量表明,接种时期越早病毒含量越高,但结瓜后接种仍有较高的病毒含量,种胚和果肉的病毒含量分别达5.98 mg/mL和5.64 mg/mL。  相似文献   

12.
戊唑醇和三唑醇种衣剂对小麦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三唑醇、戊唑醇用于小麦种子处理,当包衣浓度分别高于0.3g ai/kg种子和0.6g ai/kg种子时,对小麦的发芽及出苗都有较为严重的影响;对小麦的生长发育有明显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株高降低,根长、胚芽鞘高度、第1片真叶长减小,而分根数增加,第1片真叶宽增大;除包衣用量大于1.2g ai/kg种子百株鲜重明显降低外,其余与空白对照无明显差异。相同用量下,戊唑醇对小麦幼苗生长发育的抑制作用要比三唑醇的  相似文献   

13.
种子处理对西瓜苗期3种病害的防治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筛选防治西瓜苗期立枯病、猝倒病和枯萎病的有效种子处理剂,在人工控制的条件下,选择了6.25%精甲·咯菌腈悬浮种衣剂、2.5%咯菌腈悬浮种衣剂、3.5%精甲·咯菌腈悬浮种衣剂、72%霜霉威盐酸盐水剂和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种杀菌剂对西瓜种子进行处理。分析了处理种子的活力和幼苗的生长特性;以及在人工接种3种病原菌的胁迫下不同处理种子在基质中的出苗率和发病情况。结果表明:5种杀菌剂对种子的活力和幼苗的生长特性没有明显的影响,但3.5%精甲·咯菌腈悬浮种衣剂包衣降低了每株幼苗的鲜重,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浸种则提高了幼苗的整齐度。接种西瓜立枯病菌和猝倒病菌的种子出苗率降低,接种西瓜枯萎病菌的种子出苗率没有明显变化;6.25%精甲·咯菌腈悬浮种衣剂和2.5%咯菌腈悬浮种衣剂包衣种子对西瓜立枯病的防效最佳,72%霜霉威盐酸盐水剂浸种对西瓜猝倒病有一定的防效,对西瓜枯萎病的防治没有特别有效的药剂。  相似文献   

14.
戊唑醇种子处理防治小麦纹枯病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种子处理是控制小麦纹枯病的有效措施,在小麦纹枯病的综合治理技术体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苏南宜兴和淮北徐州,2%戊唑醇湿拌剂和6%戊唑醇悬剂胺10kg麦种拌药0.3-0.4g有效成分,对小麦的出苗没有显著影响,对根系和冬前分蘖具有促进作用。对小麦纹枯病的控制效果较为理想,表现为冬前效果显著,病析率防效60%-100%,从而有效地抑制了冬前发病高峰。戊唑醇处理区拔节期的病情指仍然极显著地低于对照区,亦显著低于对照药剂纹霉净,侵茎高峰明显推迟,最终的枯白穗防效突出,0.3-0.4g ai/10kg种子拌种的枯白穗防效达到85%以上。由于控病和对小麦生长调控的双重作用,保穗、保产效果明显,最终产量较对照增加10%-15%。  相似文献   

15.
 种子出苗率低和传带细菌性果斑病菌是制约三倍体无籽西瓜生产的主要原因。本试验利用KMnO4、CuSO4和ZnSO4的不同浓度溶液对无籽西瓜种子进行不同时间引发处理, 通过滤纸发芽试验, 观测其对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的促进作用;借助平板法测定引发溶液对细菌性果斑病菌FC247的抑制作用, 免疫凝聚试纸条和传统PCR检测引发处理对种子人工接菌FC247的消毒效果。结果表明:0.1% CuSO4溶液引发处理4 h和0.2% ZnSO4溶液引发处理24 h, 分别比未引发处理的无籽西瓜种子发芽率提高71.1%和73.3%, 并能显著提高发芽整齐度和幼苗素质;同时, 引发溶液对细菌性果斑病菌有显著抑制作用, 并对人工接菌种子表现出-定程度的消毒效果。  相似文献   

16.
苯醚甲环唑等杀菌剂包衣种子防治花生冠腐病和根腐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筛选能兼治花生冠腐病和根腐病、安全而高效的种子处理药剂,采用室内生测法比较了4种杀菌剂对花生冠腐病菌和根腐病菌的毒力,评价了其包衣种子对花生的安全性,并进行了温室接菌盆栽和田间防治试验。结果显示,苯醚甲环唑、氟啶胺、咯菌腈和氟菌唑对花生冠腐病菌的毒力差异较大,EC_(50)分别为0.05、6.56、0.52和1.43 mg/L;对花生根腐病菌的毒力均较高,EC_(50)分别为0.49、0.31、0.44和0.37 mg/L。氟菌唑2 g(a.i.)/kg种子包衣后,花生出苗率和幼苗的根长、株高和茎叶鲜重均降低,出苗时间延迟1~2 d;而氟菌唑0.5、1 g(a.i.)/kg种子包衣及苯醚甲环唑、氟啶胺、咯菌腈3种杀菌剂的所有剂量处理对花生出苗和幼苗生长均无影响。苯醚甲环唑0.5、1、2 g(a.i.)/kg种子,氟啶胺0.4、0.8、1.6 g(a.i.)/kg种子,咯菌腈0.1、0.2、0.4 g(a.i.)/kg种子和氟菌唑0.5、1 g(a.i.)/kg种子包衣对花生冠腐病、根腐病的温室接菌盆栽防效均在80.19%以上。苯醚甲环唑1、2 g(a.i.)/kg种子和咯菌腈0.4 g(a.i.)/kg种子包衣对花生冠腐病、根腐病的田间防效较高,均在75.30%以上,且对荚果的增产率为5.60%~11.10%。表明苯醚甲环唑和咯菌腈包衣种子对花生安全,且可有效防治花生冠腐病和根腐病,具有开发为兼治药剂的潜力。  相似文献   

17.
为明确橘小实蝇寄主偏好性机理,2018年于广西番石榴主产区测定橘小实蝇对14种不同寄主果实的产卵选择性、对嗜好寄主不同生育期果实的产卵选择性及嗜好寄主不同生育期的果实硬度、可溶性糖含量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并对果实硬度、可溶性糖含量和可溶性蛋白含量与橘小实蝇产卵率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广西番石榴主产区不同月份均有多种不同种类的橘小实蝇潜在寄主果实成熟,但橘小实蝇偏好在台湾珍珠番石榴和西瓜红番石榴上产卵,产卵率分别为43.98%和39.43%,且对两者产卵无显著偏好性;橘小实蝇偏好在这2个番石榴品种的成熟期果实上产卵,产卵率分别为48.01%和44.84%,膨大期次之,产卵率分别为40.75%和41.75%。台湾珍珠番石榴成熟期果实硬度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均最低,分别为3.18 kg/cm2和0.10 mg/g,均显著低于其他2个生育期;台湾珍珠番石榴成熟期果实可溶性糖含量为32.72%,显著高于其他2个生育期。西瓜红番石榴3个生育期果实硬度、可溶性蛋白含量和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规律与台湾珍珠番石榴一致。橘小实蝇在台湾珍珠番石榴和西瓜红番石榴果实上的产卵率与果实硬度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8.
毒死蜱在梨果实不同部位的残留及消解动态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为探明毒死蜱在梨果实不同部位的残留及消解规律,以20 a生鸭梨(Pyrus bretschneideri Rehd.cv.Yali)为试材,于果实生长期在套袋后向整株喷施48%毒死蜱乳油500倍液(有效成分960 mg/L),分析毒死蜱向果实中的运输及分配规律;于果实成熟期在采收前向果面喷施48%毒死蜱乳油1 000倍液(有效成分480 mg/L),分析采后毒死蜱在梨果实不同组织中的分布特征。采用乙腈萃取和GC-NPD检测方法,测定不同处理试材中的毒死蜱含量。结果表明,在果实套袋情况下,整株喷施毒死蜱后72 h内果实不同部位(果心除外)毒死蜱含量均呈现先逐渐上升而后下降趋势,其中果柄、果皮和果梗洼中毒死蜱最高含量值及其出现的时间分别为6.66 mg/kg(12 h)、2.42 mg/kg(24 h)和0.09 mg/kg(12 h),表明套袋果实毒死蜱来源于枝叶运输,经果柄进入果实后易向果皮累积;而未套袋果施药后24和72 h果皮中毒死蜱含量分别为套袋果的12.56和7.29倍,表明套袋可有效降低果实中毒死蜱的残留量。于果实成熟期向果面喷施毒死蜱后7、14和25 d,果皮中毒死蜱残留量分别为15.54、13.70和12.81 mg/kg,占全果含量的100%,而果肉中毒死蜱残留量低于本检测方法的最低检出浓度(0.05 mg/kg),因此果皮为果实中毒死蜱主要残留部位,且贮藏期果皮中毒死蜱不易向果肉扩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