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两藏”战略是中国粮食安全的根本之策。为梳理“藏粮于技”概念缘起和内涵,以马克思主义科技观、技术创新与技术变迁理论、制度与技术的关系为理论基础,分析了“藏粮于技”战略的理论逻辑和内涵演变。结果表明:1)“藏粮于技”是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重要实践,其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双向互促特色鲜明。2)“藏”的内涵包括市场和产量调控、完善粮食市场体系和价格形成机制,建立精准、科学合理的粮食调控体系,并解决粮食安全、生态安全、食品安全、农民增收等可持续问题。3)“技”的内容扩展为全要素、全产业链、多学科技术集成和应用,技术扩散呈现多主体交互、反馈,农业技术与数字技术融合发展。本研究从科技自强自立、摆脱路径依赖、内涵式发展道路和创新体系效能4个方面提出对策建议,为进一步明确“藏粮于技”战略未来取向和实现路径提供了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大食物观频频出现在中央重要文件中,特别是党的二十大报告和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均提出要“树立大食物观,加快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党中央从战略高度创造性地提出了大食物观,是对我国粮食安全理念的进一步升级,是端稳“中国饭碗”的更高要求。系统总结了大食物观的历史演进,从3个方面论述了党中央提出大食物观的历史必然性。在此背景下,提出了热带农业保障食品安全的三大优势,总结了热带农业践行大食物观的机遇与建议,以期促进热带农业在新时期更好实现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3.
双碳目标是近年来我国相关学者提出的全新的发展战略目标,其中心思想是在不影响我国各部门发展的前 提下结合传统生态智慧与生态文明思想全面推进我国各产业的改革。完成双碳目标的基本条件便是实现低碳经济, 在低碳经济的理念下加速我国各行业转型。本文对低碳经济以及双碳目标的内涵进行了简要概括,并对农业绿色低 碳转型所面临的挑战及低碳转型趋势进行了分析,最后对我国农业绿色转型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希望可以对我国农 业绿色转型提供一点帮助,加快双碳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4.
大食物观是新时代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科学发展理念。树立和践行大食物观是适应我国农业发展形势、提升粮食供给质量的战略安排。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生成的大食物观是传统粮食观念的延伸与拓展,是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具体体现和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大食物观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要义具有内在一致性,旨在保障人口大国的粮食安全,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促进物质富足和精神富有相统一,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展现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新征程上践行大食物观,要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激活内生动力,强化科技领域创新以夯实粮食安全根基,落实生态环境保护举措以完善农业生产保障。  相似文献   

5.
乡村综合体规划设计模式试图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以“大农业观”进行全绿色、 多功能、高附加值、强大竞争力的农业全产业链构建和优化。建设“美丽乡村综合体”,激发产业 潜力,激活农村经济,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协助实现我国社会从“农民身份”到“农民职业”的观 念转变。同时,本文将探索、传承和发展乡村文化,重拾文化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心,促进生态文 明建设和人类命运供体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探讨了大食物观对农业科学创新的指导意义,分析了当前农业科学创新面临的困境和机遇,提出了以大食物观为引领的农业科学创新的思路和策略。论文认为,大食物观是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方向,希望农业科学创新从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出发,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丰富食物品种,保障各类食物有效供给。论文在大食物观的指导下,分析了当前农业科学创新所面临的困境,包括基础数据少、农业生产与科技脱节、农业人才层次不均衡、农业物流体系革新慢、学科间科研水平不一等问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设计了加强基因与表型研究、建立智慧农业平台、培养复合型人才、优化农产品流通渠道、促进跨学科交流合作等对策。进而根据把握粮食安全的主动权的需要,提出了鼓励农业种质原始创新、发展设施农业和智慧农业、发展生物科技和生物产业、促进农业供给体系结构优化、高质高效发展等农业科学创新的具体举措。大食物观指导下的农业科学创新,将成为未来农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为粮食安全和国民健康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7.
减少农业碳排放,提高农业碳汇能力,是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举措,也是潜力所在,故厘清农业碳问题的研究现状及其特征具有重要意义。为助力我国“双碳”目标早日实现,本文基于农业碳排放、农业碳汇以及农业低碳发展驱动因素3个维度对已有相关研究进行全面梳理:首先,明确了农业碳排放的基本概念并介绍了常见的测算方法,同时基于时序演变、空间分布、效率特征、减排路径等视角对其研究现状进行了回顾;其次,界定农业碳汇的基本概念,进而引申出森林碳汇、土壤碳汇和海洋碳汇并介绍各自的测算方法,而后则围绕农业净碳汇与碳汇市场化展开重点阐述;最后,从宏观和微观2个层面探讨影响农业低碳发展的主要因素,其中前者着眼于政策、经济、社会等方面,而后者则侧重于户主的内在因素和农户面临的外部环境。针对未来农业碳问题的研究方向,本文认为可重点围绕以下4个方面,即农业碳达峰的科学预测与差异化减排路径设计、农业减碳固碳潜力的科学评估与实现路径探讨、农业碳市场的构建与碳汇价值变现的思路探索以及农户低碳生产技术供需匹配探究与其制度优化。  相似文献   

8.
通过阐明“双碳”背景下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的深层内涵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基于“双碳”路径优化情景下提出了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保障措施。研究认为“双碳”背景下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保障措施要聚焦以下方面:(1)严格防止耕地面积数量减少与耕地耕作层土壤质量下降;(2)实施减污降碳保护农田生态环境质量;(3)严格执行《乡村振兴促进法》,以即将颁布实行的《耕地保护法》为契机推进耕地保护;(4)提升高标农田建设的生态化水平;(5)树立和践行大食物观;(6)培育耐盐作物品种,改良盐碱地种植水稻;(7)高度关注和实施好农业农村地区基于自然生态碳汇能力的保护、维持与提升;(8)全程精准管控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环节;(9)将零碳或低碳或负碳约束指标纳入国土空间规划;(10)采取差别化治理措施,有效制止耕地“非农化”和“非粮化”;(11)全面推广适合广大农业农村地形地貌特点的绿色环保农机装备与技术,推动农业生产领域清洁能源替代化石燃料。该研究提出的减污降碳理念与相应保障措施,对实施双碳目标、促进耕地保护和保障粮食安全具有积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大食物观要求把牢粮食安全的主动权,以可持续发展为本质要求,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进入新发展阶段,人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食物消费结构转型升级,对保障粮食安全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然而,当前我国面临资源约束加剧、供需数量与质量等结构性矛盾突出、国际环境复杂多变等一系列挑战,端稳端牢中国饭碗、中国人的饭碗主要装中国粮面临诸多考验,树立大食物观具有强大的时代必要性和紧迫性。要以保障粮食安全为基础,强化农业科技创新,着力推进人才培养,为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提供要素支撑。要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引导居民调整膳食结构,优化农业支持政策,促进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乔勇  司学样 《河南农业》2019,(25):18-18,26
淮阳县位于河南省东南部,常年种植农作物面积13.33万hm^2以上,是国家重要的粮食功能核心区。耕地是重要资源,加强耕地质量监测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需求,同时对守住耕地数量、质量两条“红线”,全面提升耕地质量,加快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从绿色食品的产生、发展理念、生产过程分析入手,站在可持续农业的角度,提出了绿色食品生产过程是“绿色农业”,并将其定位于可持续农业的一种具体农业方式,旨在阐明绿色食品与可持续农业的关系。以期在可持续农业理论指导下,科学认识、定位和发展绿色食品生产,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近六十年来,宁夏人均粮食占有量超过了500kg,位居西北第一.回顾宁夏粮食生产发展的成就,取得的经验总结为:①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稳定,特别是近年来玉米播种面积有所增加;②农业现代化水平大幅度提升;③政策保障,科技创新和投入增加,有力保障了西北地区的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13.
论述了发展有机农业和开发有机食品的战略意义,分析了黑龙江省发展有机农业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并对其发展提出了对策建议,即加强示范区建设、壮大"龙头"企业、培育知名品牌、进一步扩大国内外市场占有率、提高质量安全意识、切实抓好监管和加大扶持力度.  相似文献   

14.
为厘清农业数字化对粮食生产安全的影响效应,基于粮食主产区13个省份2011—2021年的省级面板数据,采用熵权法构建了农业数字化和粮食生产安全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建立面板数据基准回归模型和门槛效应模型,实证分析了农业数字化对粮食生产安全产生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1)农业数字化的发展对保障粮食生产安全有显著的正向效应,但其影响效用只有农业数字化水平发展到一定程度才能充分显现;2)当农业数字化处于较低水平时,对粮食生产具有一定的负向效应;当农业数字化水平提升至较高水平时,对粮食生产安全的影响会转变为正向促进作用;3)进一步研究发现,农业数字化建设对粮食生产安全的影响存在地区差异,农业数字化对华北平原及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的粮食生产安全产生了显著的正向效应,而对东北平原粮食生产安全未产生显著影响。因此,我国应充分把握农业数字化发展机遇,推动农业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为粮食生产安全提供有力保障;因地制宜采用不同的农业数字化推进策略,以有效保障区域粮食生产安全;搭建区域协作机制,共享农业数字化发展经验。  相似文献   

15.
衡波  周脉伏 《湖北农业科学》2016,(20):5427-5431
粮食安全对于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以及社会的和谐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采用对比分析方法对传统农业与有机农业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有机农业能够克服传统农业的弊端,通过禁用化肥、农药、杀虫剂以及转基因种子等途径,确保土壤环境、水环境、大气环境以及生物多样性的安全,进而保障粮食质量。由此,提出了中国应大力发展有机农业,保护生态环境,全面实施新形势下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提出利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齐民要术》研究方面的优势 ,组织跨学科合作攻关的“齐民”工程 ,开发《齐民要术》所记载的中国传统食品的构想  相似文献   

17.
Forces impacting the production of organic foods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Roughly 20 percent of organic cropland wasdevoted to produce compared to only 3 percent forconventional agriculture in 1995. At the otherextreme, only 6 percent of organic cropland was incorn production while 25 percent of all croplandproduced corn. Only 30 percent of all organicfarmland was in pasture and rangeland compared to 66percent of all farmland. Clearly, these differencesreflect the greater importance of meat and dairyproduction in agriculture overall than in the organicsubsector. In recent years, the organic industry hasgrown not only in volume but in products offered,moving well beyond fresh produce into dairy, snacks,and frozen foods. The estimated growth in retail salesof organic foods averaged over 20 percent a year forthe last eight years compared to only two percent inthe food industry overall, reaching an estimated $4.5billion in 1998. The mix of commodities produced atthe farm level have and will continue to change inresponse to several dynamic forces, including consumerdemand, regulation, and consolidations, mergers, andmainstream entrants at the farm, manufacturing, andretail levels. Consumer demand for organic foods hasbeen spurred by a number of factors including concernsover pesticide residues on foods, food produced usinggenetically modified organisms (GMOs), and hormones indairy and meat products. These concerns coupled withthe overall increase in demand for convenience foodsexplain the phenomenal recent growth of over 70 percent in sales of organic snacks, candy, and frozenfoods. The result has been increased demand forGMO-free grains for snacks, cereals, soy products, andfeed for dairy cows. The recent allowance by USDA forthe labeling of meat and poultry as organic willaccelerate already heightened demand for organic grainand feed from the organic dairy industry. Although thefastest growth in organic foods has been in categoriesother than produce, clearly produce plays an importantrole in the consumers decision on where to shop, anddemand should increase with the overall increase inthe number of organic consumers. Market outlets nowinclude sophisticated natural food store chains,gourmet specialty stores, and e-commerce, allowing fora broadened array of products. Mainstream agriculturalproducers, manufacturers, and supermarket chains haveentered the organic marketplace at a time of lowprices for commodities at the farm gate, fiercecompetition for retail shelf space, and increasinglysophisticated targeting of consumers. Inevitably,these changes in food products offered and in retailoutlets will lead to an organic agriculture thatincreasingly resembles the conventional foodindustry.  相似文献   

18.
绿色食品产业与中国绿色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战略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陈福明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4):1187-1188
从我国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现状入手,分析了绿色食品产业在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意义,阐述了我国绿色食品产业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促进我国绿色农业可持续性发展的战略途径.  相似文献   

19.
首先介绍了有机农业与有机食品的概念、生产原则以及有机农业与传统农业的区别;结合生产实践经验,从生产基地选择和环境控制、转换期与平行生产问题、基因工程产品的使用、作物品种的选择与病虫害的防治等九个方面介绍了有机农业生产种植中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付强 《现代农业科技》2012,(14):314+318
科学技术进步是保证粮食安全的重要力量,该文简述了世界各国发展农业的途径,结合我国农业生态环境现状,分析了农业经济面临的问题,提出了利用科学技术持续发展粮食生产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