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为探讨瓜实蝇Zeugodacus cucurbitae和南亚实蝇Zeugodacus tau对寄主植物的选择性及寄主植物对其种群的适合度。在室内观察记录瓜实蝇和南亚实蝇幼虫在黄瓜Cucumis sativus、丝瓜Luffa aegyptiaca和西葫芦Cucurbita pepo 3种寄主果实上的幼虫历期、蛹历期和存活率等生长发育参数,同时测定两种实蝇成虫在3个黄瓜品种‘A38翠玉’‘台湾大黄瓜’和‘唐山秋瓜’有无果皮两种状态下的产卵量。结果表明,瓜实蝇和南亚实蝇幼虫取食同种果实或同种实蝇取食不同寄主果实后幼虫的发育历期、化蛹率和存活率均无显著差异;但取食西葫芦后,两种实蝇的蛹历期分别为12.30 d和12.77 d,均显著长于取食黄瓜和丝瓜。且南亚实蝇的羽化率为70.59%,显著高于瓜实蝇在3种寄主果实上的羽化率。不同品种黄瓜中,瓜实蝇偏向于选择‘A38翠玉’品种产卵,在果实完好和去果皮条件下日均产卵量分别达87.50粒和53.75粒,均显著高于南亚实蝇在3个黄瓜品种上的日均产卵量;南亚实蝇更偏好在去果皮的‘A38翠玉’果实上产卵,日均产卵量达44.25粒。对同一黄瓜品种,瓜实蝇在...  相似文献   

2.
草地贪夜蛾对4种寄主植物的偏好性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草地贪夜蛾入侵我国后,对我国的粮食生产造成了严重威胁。为明确草地贪夜蛾对不同寄主的偏好性,采用自由选择法研究了草地贪夜蛾对玉米、荞麦、薏米和菜豆植株的选择性和偏好性。结果表明,草地贪夜蛾雌成虫在不同寄主上的产卵偏好性不同,在玉米上的卵块数(14.5块)和卵粒数(1 631.5粒)最高,显著高于其他3种植物。卵孵化率在菜豆上最低;初孵幼虫在玉米和薏米上的存活率(96.3%和97.0%)均显著高于荞麦上(88.3%),在菜豆上存活率(78.4%)最低。草地贪夜蛾3龄和4龄幼虫取食选择率从高到低为:玉米薏米荞麦菜豆;5龄幼虫不喜欢取食菜豆,对其余3种寄主无明显的偏好。上述结果说明,草地贪夜蛾成虫产卵偏好性和幼虫取食偏好性在4种寄主上差异明显,其最喜欢玉米,最不喜欢菜豆。  相似文献   

3.
明确草地贪夜蛾的寄主偏好性有利于更好地掌握其田间种群发生动态,指导农业防控。本文分别以玉米、小麦及其田间常见的禾本科杂草为测试对象,研究草地贪夜蛾成虫、幼虫对嗜食寄主及禾本科杂草的选择性和初孵幼虫取食不同植物的存活率。结果表明:草地贪夜蛾成虫产卵具有明显的选择性,在玉米上日均产卵量为(315.59±49.87)粒,占在所有供试植物上总产卵数量的71.17%,显著高于其在玉米田禾本科杂草上的日均产卵量,其在玉米田不同种类杂草上的产卵量差异不显著。草地贪夜蛾成虫在小麦上的日均产卵量为(243.40±18.24)粒,占所有供试植物上总产卵数量的46.98%,且显著高于在麦田禾本科杂草上的产卵量。1~2龄幼虫对玉米和马唐的取食选择率无显著差异,但显著高于玉米田其他杂草;1~3龄幼虫对小麦和节节麦的取食选择率无显著差异,但显著高于麦田其他杂草;对供试杂草的取食选择率随龄期增高逐渐降低,对玉米和小麦的选择性随龄期增加而增强;草地贪夜蛾1龄幼虫在玉米及玉米田禾本科杂草上的存活率无显著差异,最低为95.89%;在小麦及麦田禾本科杂草上,以雀麦上的成活率最低,为85.22%,显著低于小麦和其他禾本科杂草。  相似文献   

4.
王召  朱环  黄近  金道超  杨洪 《植物保护》2023,49(4):21-28
为明确草地贪夜蛾对我国不同水稻品种存在的潜在威胁, 本研究采用自由选择法比较了草地贪夜蛾1龄和3龄幼虫对11个水稻品种的取食选择性, 测定了6个水稻品种叶片的生化物质含量, 并分析了该害虫取食选择与叶片生化物质含量的相关性, 进一步研究了草地贪夜蛾在6个水稻品种上的适合度?结果表明, 草地贪夜蛾幼虫对11个水稻品种的取食选择性存在显著差异, 对‘N5Y306’‘XY66’和‘ZZYH7’表现出较高的取食选择率, 而对‘KY21’‘TY390’和‘TXY’的取食选择率较低?相关分析表明, 1龄幼虫的取食选择率与可溶性糖含量表现为显著正相关, 3龄幼虫的取食选择率与总酚含量表现为显著负相关?取食6个水稻品种的草地贪夜蛾生长发育和繁殖存在差异, 以取食‘N5Y306’的幼虫历期最短(14.75 d)?化蛹率最高(88.65%)?单雌产卵量最多(537.56粒), 而取食‘TXY’的幼虫历期最长(18.38 d)?化蛹率最低(67.38%)?单雌产卵量最少(227.68粒)?综合表明, 草地贪夜蛾在不同水稻品种上均能够完成生长发育并实现种群繁殖, 其在‘N5Y306’上的种群适合度最高?  相似文献   

5.
为明确辣木瑙螟Noorda blitealis对不同辣木资源的为害情况, 本研究在温度(28±1)℃, 相对湿度(75±10)%, 光周期L∥D=14 h∥10 h的条件下, 通过辣木瑙螟在6种辣木资源(‘中古2号’?北方辣木?狭瓣辣木?‘中古1号’‘PKM1’?多油辣木)上的生长发育情况, 建立种群生命表, 评价其在6种辣木资源上的生存适合度?结果表明, 取食6种辣木资源的辣木瑙螟均能完成世代发育, 其中取食多油辣木时平均世代周期最短, 为24.8 d, 取食其余资源的辣木瑙螟平均世代周期为26.3~27.0 d; 取食多油辣木的辣木瑙螟净增长率最高, 为97.24, 其次是取食‘PKM1’, 为50.25, 取食北方辣木时净增长率最低, 为42.55; 取食6种辣木资源的辣木瑙螟周限增长率都大于1, 表明种群数量呈几何级数增长, 其中取食多油辣木时内禀增长率和周限增长率均最高?从幼虫发育历期?预蛹期?蛹期?产卵前期?产卵期?单雌产卵量?蛹重?性比等数据综合来看, 辣木瑙螟在多油辣木上具有更高的生存适合度?  相似文献   

6.
本文采用培养皿叶盘法和烘干法研究了常规棉‘Daiza 24C’、单价抗虫棉‘GK19’和复合性状转基因抗虫棉‘Daiza 24’对斜纹夜蛾幼虫选择、取食及营养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非选择性条件下,虽然有较多的斜纹夜蛾1龄和3龄幼虫在‘Daiza 24’叶片上停留,但对其的取食量均显著低于‘Daiza 24C’和‘GK19’,表现出明显的拒食现象。在可选择条件下,取食‘Daiza 24’的1龄和3龄幼虫比例均随时间延长呈逐渐下降趋势,对‘Daiza 24’叶片表现出显著忌避行为,趋向于取食‘Daiza 24C’和‘GK19’。‘Daiza 24’对斜纹夜蛾3龄幼虫的相对生长率、相对取食量、食物利用率、食物转化率、近似消化率均存在显著影响,而对5龄幼虫,取食‘Daiza 24’的幼虫除相对生长率和相对取食量显著低于取食‘Daiza 24C’‘GK19’的幼虫外,其他营养指标在取食不同品种间差异均不显著。以上研究结果表明,斜纹夜蛾1龄和3龄幼虫对‘Daiza 24’表现出显著的拒食和忌避行为,‘Daiza 24’对斜纹夜蛾低龄幼虫的营养代谢存在显著影响,但对高龄幼虫营养代谢的影响较弱。  相似文献   

7.
产卵选择性是衡量植食性昆虫寄主专一性的主要性状之一。为揭示广聚萤叶甲幼虫取食的植物是否影响其成虫产卵植物选择性,于室外网室中采用重复观测设计开展试验,研究幼虫期取食靶标豚草或非靶标苍耳对成虫在这2种植物上的产卵选择性。在非选择性试验中,广聚萤叶甲幼虫取食豚草和苍耳后的产卵数量没有显著差异;但成虫在2种植物上的产卵数量存在显著差异,如幼虫分别在豚草和苍耳上取食,其成虫在豚草上分别产18.94和21.90粒卵,而在苍耳上分别产24.39和25.12粒卵。对卵粒大小(用体积表示)的分析表明,产卵植物之间及其与幼虫取食植物互作对卵粒大小均无显著影响,但幼虫取食不同植物的成虫所产卵粒大小存在显著差异,幼虫取食豚草的成虫产卵粒显著大于取食苍耳的产卵粒。卵孵化率为60%~70%,在各处理之间没有显著差异。在选择性试验中,对产卵选择频次的分析未发现幼虫取食不同植物以及成虫产卵测试植物等处理影响产卵选择偏好。本研究结果说明,广聚萤叶甲雌成虫产卵数量决策行为受幼虫取食植物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棉铃虫成虫寄主偏好性和幼虫取食后生存表现之间的关系,明确两者在决定寄主过程中的作用,我们测定了交配后的棉铃虫雌成虫对16种植物(棉花、玉米、大豆、花生、番茄、辣椒、茄子、烟草、黄瓜、胡萝卜、西芹、杨树、月季、菠菜、包菜、大葱)的产卵偏好性和幼虫取食这些植物嫩叶后的存活和发育情况。棉铃虫雌成虫选择在烟草、茄子、棉花、胡萝卜、番茄、辣椒、玉米、西芹、大豆和花生等10种植物上产卵,但只有取食西芹、烟草、番茄、大豆、棉花和胡萝卜等6种植物叶片的初孵幼虫能够完成幼虫阶段的生长发育、化蛹并羽化,且取食植物嫩叶的幼虫的存活率、发育历期、蛹期和蛹重均差于取食人工饲料的幼虫。以上结果表明,棉铃虫雌成虫产卵寄主与其幼虫取食寄主之间存在并非一一对应的关系,幼虫的生存表现限定了棉铃虫的寄主范围。  相似文献   

9.
以转Bt基因棉(Bt棉)等6种寄主植物为材料,研究了对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 Hübner生长发育和药剂敏感性的影响,并对它们的后代体内乙酰胆碱酯酶和羧酸酯酶比活力进行了初步测定。结果表明,在25±1℃恒温、光照L:D=12:12条件下,甜菜夜蛾取食Bt棉与取食普通棉相比,幼虫历期延长了9.7d,龄数由5龄增加到7龄,单雌产卵力降低,幼虫存活率、蛹重、化蛹率、成虫羽化率和寿命略有降低。取食不同寄主植物间幼虫的存活率、蛹重和单雌产卵力较取食Bt棉和普通棉花间的差异更大。取食Bt棉的幼虫对顺式氯氰菊酯、灭多威、丙溴磷和氟啶脲的敏感性,较取食普通棉花的降低1~1.6倍,也较取食其它植物的敏感性明显降低。但该幼虫体内乙酰胆碱酯酶和羧酸酯酶的比活力却比取食普通棉花及其它植物的明显高。  相似文献   

10.
杨芳  徐建 《植物保护》2014,40(6):82-86
研究了B隐种烟粉虱为害的棉株对甜菜夜蛾生长发育的影响以及甜菜夜蛾为害的棉株对B隐种烟粉虱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被40头/株初孵的烟粉虱1龄若虫取食6 d后的棉株对甜菜夜蛾3龄幼虫相对生长率产生显著负面影响(P<0. 05), 而分别被50头/株和200头/株烟粉虱初孵若虫取食至3龄时的棉株对后继取食的甜菜夜蛾幼虫存活率没有显著影响; 始终被2头/株甜菜夜蛾3龄幼虫为害的棉株上的烟粉虱3龄龄期、4龄龄期及1龄至成虫总历期显著延长(P<0.05), 且被害棉株对烟粉虱产卵量有极显著的影响, 而对棉株上烟粉虱的存活率无显著影响, 但各龄期存活率都稍降低。  相似文献   

11.
3种赤眼蜂在多种寄主卵单独或共存条件下,趋向产卵的行为反应趋势相似。各“蜂—卵”组合之间,在上卵蜂率,偏嗜指数等行为反应指标上均有明显差异。该趋势与寄生特性不尽吻合,不同蜂种对不同寄主卵有各自的偏嗜性选择。繁蜂所用中间寄主卵,对蜂种原有的寄主选择嗜好性具有驯化改造作用,赤眼蜂对寄主卵的有机溶剂抽提物有敏感的趋向行为发生,赤眼蜂对寄主的选择性行为可能与寄主卵的化学信息物质有关。  相似文献   

12.
采用室内非选择性试验和皿内饲料吸引选择试验测定了二点委夜蛾对不同植物的产卵选择和取食性的差异。结果表明,二点委夜蛾成虫在不同寄主植物上的产卵选择顺序为小麦(麦茬麦苗)大豆棉花玉米;成虫在同一寄主植物上不同部位的产卵率有一定的差异,小麦和玉米下层产卵率高于上层和中层,而大豆和棉花上层产卵率显著高于中、下层。二点委夜蛾初孵幼虫对寄主植物取食选择顺序为:甘薯棉花大豆马齿苋马唐花生玉米小麦,而叶片取食比例由大到小依次为甘薯马唐花生棉花大豆小麦马齿苋玉米。二点委夜蛾对不同寄主植物的产卵选择性显著不同,对寄主植物的产卵选择性和幼虫取食选择性并不一致。  相似文献   

13.
从取食选择性和产卵选择性两方面研究了松褐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对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湿地松(Pinus elliottii)、雪松(Cedrus deodara)和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等4种不同寄主植物的选择性。结果表明,松褐天牛成虫对不同寄主植物的取食和产卵具有明显选择性,且两者之间的选择基本一致。4种寄主植物同时存在时,马尾松为松褐天牛成虫的最嗜寄主,杉木为最不嗜寄主,两者差异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4.
采用选择性试验与非选择性试验两种方法,对肯尼亚的一种新记录的赤眼蜂Trichogramma sp.nr. mwanzai作了寄主嗜好性的初步观察研究。结果表明:该蜂对玉米禾螟、Busseola fusca和Eldana succhrina的卵均能寄生,但最喜欢玉米禾螟的卵。对家蚕卵不能寄生。在自然条件下也不能寄生Busseola fusoa产在叶鞘下的卵。在非选择性试验中,该蜂在玉米禾螟卵和粉螟卵上的单雌产子数与子代蜂雌雄性比差异均不显著。  相似文献   

15.
田忠  汪海洋  王小平 《植物保护》2017,43(5):103-107
豆荚野螟对寄主不同器官具有产卵选择行为,已有的产卵选择性研究尚未明确豆荚野螟对寄主花、蕾以及其他器官的产卵选择性差异。本研究调查了盛花初期和盛花期豇豆花、蕾、茎尖、叶片和豆荚上豆荚野螟的卵粒分布情况,在此基础上设计室内豆荚野螟对盛花期豇豆器官的产卵选择性试验。结果表明,有54.1%的卵粒分布在盛花期的豇豆蕾上,并且蕾上的平均卵量显著高于花、茎尖、豆荚和叶片上的卵量。本研究结果证实了豆荚野螟对寄主不同器官具有显著的产卵选择性,进一步明确了豆荚野螟偏好于在寄主蕾上产卵的特性,为豆荚野螟的综合治理提供了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桃蛀螟已成为黄淮海夏玉米穗期的主要害虫之一。其幼虫的为害直接降低了玉米产量和品质,对玉米安全生产构成严重威胁。由于其幼虫钻蛀为害的特性以及化学防治的弊端使其防治难度增加。为了更好的开展利用赤眼蜂防治桃蛀螟,我们对广泛用于鳞翅目害虫生物防治的松毛虫赤眼蜂、螟黄赤眼蜂和玉米螟赤眼蜂的11个品系对桃蛀螟卵的寄主选择性进行了比较,以期筛选出对桃蛀螟卵寄生效果好的赤眼蜂品系。结果表明,寄生24 h后,松毛虫赤眼蜂Sd和Xd品系和玉米螟赤眼蜂So和Zo品系单头雌蜂在选择性试验中对桃蛀螟卵的寄生卵粒数分别为14.35、15.05、14.65和13.45粒,非选择试验中为15.8、16.1、13.8和13.1粒,均对桃蛀螟卵均有较好的寄生能力;各品系赤眼蜂后代的羽化率保持在93.64%~98.37%,雌性比也表现较好,在73.10%~89.39%,后代出蜂数介于13.18~18.40。综合来看,玉米螟赤眼蜂So和Zo品系和松毛虫赤眼蜂Sd和Xd品系可以作为防治桃蛀螟的候选赤眼蜂用于进一步的田间防治试验。  相似文献   

17.
在室内26±2℃,RH=50±10%,L∶D=16h∶8h环境下,使用白色、红色、蓝色、紫色、黑色5种棉花作为孟氏隐唇瓢虫Cryptolaemus montrouzieri Mulsant的产卵基质供其产卵,研究该瓢虫对产卵基质的颜色偏好性。结果表明连续10日内该瓢虫在红色棉花上的产卵次数和总产卵量最多,产卵次数与总产卵量表现出一定的线性关系。该结果对了解环境条件对孟氏隐唇瓢虫的生长发育、繁殖的影响,为天敌瓢虫人工扩繁,卵的收集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木腐菌对台湾乳白蚁取食偏好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测定了经红芝、紫芝、茯苓、黄孢原毛平革菌和密褐褶孔菌5种木腐菌腐蚀的马尾松木屑对台湾乳白蚁行为和取食反应的影响。在双重选择性试验中,与未经木腐菌腐蚀的马尾松木屑相比,台湾乳白蚁嗜好聚集和取食木腐菌腐蚀过的马尾松木屑。在多重选择性试验中,结果显示台湾乳白蚁偏好取食经茯苓、红芝或密褐褶孔菌腐蚀过的马尾松木屑。  相似文献   

19.
基于新疆于田县15个乡镇600户农户调研数据,借用离散选择模型中的多元Logit(MNL)模型分析农户应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选择过程中,其个体特征、所处外部环境等因素对某类适应性行为偏好的影响。结果表明,农业生产经验、教育和信贷支持程度对改变种植结构有正向影响;农业生产时长和借贷能力越强的农户,以及居住在绿洲-荒漠交错带的农户增加灌溉意愿强烈;性别、家庭年均纯收入、能否获得借贷是影响地膜覆盖面积的主要因素;受教育程度和家庭年均纯收入越高的农户,越愿意通过增加农作物多样性以应对气候变化,而与亲戚朋友和邻居交往越密切的农户更易对改变播种期持怀疑和反对意见;山区和绿洲-荒漠交错带的农户对家畜圈养适应性选择偏好最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