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基于多源数据的村庄发展潜力评价及村庄分类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村庄是促进城乡发展的重要单元,厘清村庄发展潜力、合理划分村庄类型是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本研究以广州市从化区为例,基于多源数据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村庄发展潜力评价,并结合潜力评价结果、POI(兴趣点)数据核密度分析、引力模型划分村庄类型。结果表明:从化区村庄发展潜力整体上较好,但发展潜力分布不均衡,呈现西南强、东北弱的空间格局,形成以城区为中心向外扩散的圈层结构;从化区村庄可划分为经济核心类村庄、集聚提升类村庄、相对稳定类村庄、规模控制类村庄、搬迁撤并类村庄5类,数量占比分别为14.23%、12.69%、23.08%、25.38%、24.62%。研究表明,基于多源数据进行村庄发展潜力评价具有时效性和普适性,结合发展潜力、POI数据、村庄竞争力划分村庄类型,可为村庄发展规划精细化实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基于村庄综合发展潜力评价的中心村确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蔚霖  孟庆香  朱槐文 《湖北农业科学》2012,51(12):2636-2640
通过构建村庄综合发展潜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和加权指数法计算村庄的综合发展潜力分值,对商城县双椿铺镇的村庄进行排序,综合发展潜力分值超过60分的确定为中心村,以此形成中心村布局的初步方案;然后通过耕作半径区间对方案进行检验修正.结果表明,用村庄综合发展潜力评价方法确定中心村合理易行,适合在村镇建设的迁村并点工作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陈山山  周忠学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2):16026-16029
[目的]建立村庄发展潜力评价指标体系模型,为迁村并点合理配置土地资源的管理提供技术支持。[方法]根据村庄发展的机制选择经济建设指标、生态建设指标、社会建设指标3大模块,对涉及村庄发展潜力的18项综合评价项目的数据建立子集,并进行量化处理,运用客观赋值法构建各个指标权重值,建立村庄发展潜力评价体系,并以河南北阳镇为实例对评价指标体系的可行性进行技术验证。[结果]建立了3级指标的村庄发展潜力评价指标体系模型,其中包括5个2级指标(村庄规模、村庄区位、产业结构、生态环境和村庄文化),下分18项3级量化考评指标;又可归类为经济建设12项指标、生态建设3项指标和社会建设3项指标模块,并对每一项指标的选取理由作了充分说明。同时运用该体系对河南省北阳镇33个自然村的发展潜力进行了综合评判。结果有7个自然村综合评分在0.20以上。这一结果与实际基本吻合,说明该模型切实可行。[结论]该评价指标体系模型,对每一项指标数据的选取和量化作了较深入的研究,加入了生态环境与民俗民风元素,使考评体系更贴近民众,更加大众化,从而使迁村并点的选址更具科学性,更加具有说服力。  相似文献   

4.
科学划分村庄类型并制定针对性的村庄发展策略是分类推进乡村振兴的基础。本研究以河南新县为例,分别采用综合指数法和障碍度模型测算村庄发展潜力,识别阻碍村庄发展的障碍因子类型和数量,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村庄分类和分区,制定差异化的村庄发展策略。结果表明:新县村庄发展潜力存在明显的地域分异,呈现南北部和县城周边较高、东西部较低的总体空间格局,坡度、地质条件、人口和村庄用地规模、距县城和卫生院距离等是限制新县村庄发展的主要障碍因子,其中东南部的田铺乡和西南部的卡房乡个别村庄障碍因子数较多,未来继续保留发展的难度较大。新县全域村庄划分为特色保护类23个、城郊融合类9个、集聚提升类79个、搬迁撤并类13个、整治改善类69个,占比分别为11.92%、4.66%、40.93%、6.74%、35.75%,并采用SKATER空间聚类算法划分村庄发展分区,在此基础上依据各分区村庄发展特征、优势和短板提出针对性村庄发展策略。本研究可为村庄发展障碍因子识别及乡村振兴精准施策等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无锡市新农村村庄绿化生态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村庄绿化所具备的3种功能出发,初步构建了目标层、准则层、因素层和指标层4个层次的村庄绿化生态效果评价的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对生态评价因子进行等级化处理,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计算各评价因子的评价指数,得出无锡市羊尖镇丽安村村庄绿化生态质量的综合评价指数为0.847 9,表明该村生态质量较好,在全国具有示范意义.并对该村庄绿化所面临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是开展土地复垦的基础性工作,该文以黄渡乡峄山村村庄复垦为例,选取地形坡度、排水条件、灌溉条件、有效层厚度、地表物质、土地利用兼容程度等方面确定了6个评价因子,应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采用指数和法对研究区村庄复垦适宜性进行评价,得出村庄复垦为耕地的适宜程度,并对评价结果进行了分析,以为科学管理、合理利用与规划土地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乡村振兴常态化背景下,乡村地域系统内外部差异发生深刻变革,客观评价村庄发展潜力,识别村庄发展类型成为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课题。为探索镇域范围内村庄分类及其发展策略,文章以蓟州区穿芳峪镇为研究对象展开研究。通过建立发展潜力评价体系对村庄发展指数进行测评,运用聚类分析及村庄分类模型将26个村庄进行发展类型识别。研究发现经济发展及村庄用地情况对村庄的发展潜力影响较大;镇域范围内村庄发展潜力呈现由中心地区向边缘区逐渐降低的趋势;根据潜力评价结果,可将穿芳峪镇村庄分为集聚提升发展型、改善提升发展型、保留整治发展型、特色保护发展型及扶持保育发展型五大类型,再根据其村庄特征提出相应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8.
适宜性评价与村庄类型判识是国土空间规划工作中的要点与难点.以滁州市为例,围绕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及经济水平3个维度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其进行适宜性评价,得出各项村庄的适宜值,通过村庄分类识别体系,采用筛选法进行农村居民点的类型判识.结果表明:滁州市的1250个村庄可分为特色保护类83个、集聚提升类796个、搬迁撤并类284个、城郊融合类87个;农村居民点的适宜程度沿公路呈条带状分布,围绕乡镇政府发散,同时公路通达度的分布对村庄的适宜程度影响较大.对村庄进行适宜性评价与类型判识有助于村庄空间布局的优化,针对实际情况制定因地制宜的发展模式,为滁州市村庄的规划与发展以及差别化整治起到有效的助推作用.  相似文献   

9.
村庄分类是编制村庄规划和制定发展策略的重要基础。本研究以典型高原山区——云南省玉龙县为研究对象,首先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三评价”(生态敏感性评价、发展潜力评价、建设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其次对“三评价”进行空间相关性分析,得到初始村庄分类结果;最后运用状态空间法计算村庄承载力,对初始村庄分类进行修正,得到最终的村庄分类。结果表明:研究区村庄具有显著的高原山区空间分布异质性,其“三评价”空间自相关系数分别为0.343、0.253、0.110;60%以上村庄处于可承载状态,承载力较高区域集中于研究区的东南、西北和中部地区;经综合承载力测算修正后,特色保护类占 23%,城郊融合类占4%,搬迁撤并类占15%,集聚提升类占40%,暂不明确类占18%。针对不同类型的村庄,结合承载力的计算结果,提出布局优化策略。研究结果可为乡(镇)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和“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实施提供方法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为了评判村庄发展状态,为村庄发展和资源配置提供参考,本研究由“个性”到“共性”构建了基于超效率DEA模型的村庄综合效能评价体系,并以山东省新泰市为例进行应用。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和障碍因子法,进一步分析了新泰市村庄综合效能及其障碍因素。结果表明:新泰市村庄生产效能均值为0.756 1,生活效能均值为0.623 0,生态效能均值为0.572 3,综合效能均值为0.689 5,各维度效能整体较低,提升空间较大。生产效能较高的村庄分布在新泰市中心城区及两个城市副中心,生活效能较高的村庄分布在新泰市两个副中心,生态效能较高的村庄则主要集中在东部丘陵地区。根据耦合协调度空间分布可知,较协调区域分布在新泰市中心城区、楼禹城市副中心以及放城镇和龙廷镇,失衡区域分布在羊流镇和汶南镇,这些地区是主要的农林产业区。障碍因子测算结果表明,新泰市村庄障碍因子主要为从业人员数量、人均产业产值、村庄环境治理费用和村庄新增生态用地面积,即集中在生产和生态效能维度。本研究梳理了村庄综合效能评价体系构建方法,并进行了实证应用,为制定村庄综合效能提升方案提供了科学依据,对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和村庄要素科学配置具有一定的实践意...  相似文献   

11.
从用地现状、经济水平、社会条件、公共基础设施完善度和生态环境质量等5个方面构建村庄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并计算得出嘉善村庄竞争力级别表。  相似文献   

12.
随着城市的发展,基础设施尤其重大交通设施的建设对沿线村庄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包括环境、交通及产业等各方面。产业的影响分为产业发展潜力影响以及产业受交通影响两大方面,涉及诸多因子,要确定一个村庄的发展趋势,必须对产业影响作出评价,但该类评价无标准可依,有极强的主观导向,而模糊多准则决策方法可弥补主观性。在此情况下,为体现评价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本文以宁波市某镇受重大交通影响的行政村为实例,使用模糊折衷型决策方法和层次分析法对产业进行评价,基本符合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13.
阐述了村庄绿化的重要性和淮北市村庄绿化的现状与存在问题,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了加快推进淮北市村庄绿化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4.
郑云扬  李倩  宁嘉翔 《安徽农业科学》2023,(13):186-191+209
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如何统筹城乡发展,促进乡村振兴已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话题之一。村庄布点规划是当下农村建设和管理的重要内容。以江西省浮梁县为例,通过对村庄现状调研与村民意愿调查发现,现阶段村庄存在建筑布局混乱、居住环境恶化、基础设施不完善等问题,选取了区位条件、交通条件、人口规模、经济基础、配套服务设施水平5个关键因子,重点从村庄发展条件评价、等级结构划分、村庄撤并标准3个方面对浮梁县域村庄进行布点规划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实施建议。  相似文献   

15.
阐述淮北市烈山区农田水利基本情况,分析现有水利工程存在的问题,介绍烈山区农田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做法和成效,并总结管护对策。  相似文献   

16.
村庄整理是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需要对村庄整理项目进行效益评价,为今后的村庄整理规划提供借鉴。津市保河堤镇中南村村庄整理项目是常德市第1个增减挂钩试点项目。基于模糊数学理论,结合项目区的实际情况,将评价体系根据需要分成若干个指标,建立了权重集、隶属函数模型和评价集,对中南村项目实施进行综合评判,通过对最大隶属度原则法、加权平均原则法的比较,采用加权平均原则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中南村村庄整理项目为优良项目,对社会效益的评语为"优",经济和生态效益为"良",建议后续建设过程中注重三者效益协调发展,使综合效益达到最优。  相似文献   

17.
淮北市新农村村庄绿化模式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结合淮北市新农村建设的实际,阐述了新农村村庄绿化要求,并对新农村建设中村庄绿化的主要模式及绿化管理等相关技术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我国对于村庄规划中村庄空间环境的研究更加迫切,而对于村庄评价的研究仍存在较大缺口。本文针对规划前的村庄进行村庄空间环境评价,在确立村庄空间环境的评价指标体系后,运用AHP层次分析法,对村庄空间环境的影响因子进行权重计算,进而对村庄进行综合评价。本文以天津市石臼村为例,对村庄进行使用后评价,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得出石臼村的村庄评价综合得分,对村庄规划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基于甘肃省73个村庄的农村环境质量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选取了甘肃省73个村庄作为研究对象,对农村环境中的空气、地表水、地下饮用水、畜禽养殖周边土壤、农田、菜地等要素进行单一评价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甘肃省农村环境空气最主要的污染物为PM 10,隶属程度为0.62,环境空气质量为良好;氨氮、粪大肠菌群是甘肃省农村地表水污染的主要因子,总硬度是影响甘肃省农村地下饮用水的主要因子,甘肃省农村地表水隶属程度为0.5,质量较差;地下饮用水隶属程度0.61,质量一般,畜禽养殖地周边、农田、菜地土壤质量隶属程度分别为0.80、0.975、0.96.根据最大隶属原则判断得出甘肃省农村整体环境质量级别为良好.  相似文献   

20.
淮北市棉花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介绍了淮北市烈山区土壤现状以及需肥规律,通过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确定淮北市棉花最佳施肥量,总结了相应的施肥技术,以期达到节本增效、提高效益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