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基于MODIS数据的内蒙古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MOD12Q1数据和GIS技术,对内蒙古21世纪以来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特征及其成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研究时段内内蒙古各土地利用/覆被类型发生变化的地区只占全区总面积的12.8%;发生土地利用变化的区域表现出结构变化复杂和空间分异明显的特点;土地利用变化没有给全区生态环境质量带来全局性负面效应;全区土地利用率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土地利用综合程度显著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区域生态保护和建设以及气候变化是影响全区土地利用结构和格局的三个重要因素,一些草场管理政策和措施的实施,也对局部地区和特定类型的土地利用变化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2.
土地利用分区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进行土地利用分区时,必须根据区域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方法。本文在充分分析干旱绿洲区土地利用条件特殊性的基础上,提出了适用于干旱绿洲区的土地利用分区原则、依据和方法,并将之实证于吐鲁番市。  相似文献   

3.
新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根据土地利用分区对各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研究,提出区域土地利用方向,是实行有差别的政策和管制措施的依据。本文通过对新疆各土地利用分区的人口-经济-资源相对承载力和土地综合承载力进行分析,结合各区域土地资源利用的区域特征和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确定各区域的功能定位,对不同区域区别对待、分区指导、体现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要求。  相似文献   

4.
新疆和田河流域土地利用及其生态服务价值变化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土地利用结构决定土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生态服务价值也反映了土地利用结构的生态优劣.基于遥感和GIS技术及数理统计学方法,利用1990年、1999年、2002年和2005年遥感影像解译得到的4期土地利用数据,对和田河流域1990-2005年土地利用变化进行定量分析,估算出研究区15年间的生态服务价值变化量.结果表明:①耕地、林地和城乡建设用地面积增加,草地、水域和未利用地面积减少;研究区土地利用处于发展时期,土地利用综合程度日益提高;优势度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未利用地一直最高.②土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量有所增加,土地利用总体生态效应趋良.但环境也存在着局部恶化,主要表现在上游山地生态系统冰川退缩、天然植被退化;中游绿洲生态系统耕地扩张迅速,土壤盐渍化,人工渠、水库增加显著;下游荒漠生态系统植被退化,水资源严重不足,土地沙漠化.  相似文献   

5.
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因素分析--以内蒙古准格尔旗为例   总被引:41,自引:10,他引:31  
任志远 《干旱区研究》2003,20(3):202-205
以内蒙古准格尔旗为例 ,对陕晋蒙农牧交错区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因素进行分析。准格尔旗 1987~ 2 0 0 0年间 ,土地利用数量变化十分之快。其中 ,建设用地年变化率为 2 0 .6 3% ;林地年变化率为 14 .5 7% ;交通用地年变化率为 8.19% ;园地面积年变化率为 7.82 % ;未利用土地年变化率为负 6 .0 5 % ;牧草地年变化率为 3.6 3% ;耕地年变化率为负 2 .33% ;水域面积年变化率为 1.6 8%。土地利用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 ,耕地和未利用土地占比分别减少了 6 .7%和 2 4 .9% ,其它用地类型占比均有增加。林地和牧草地占比增长较大 ,分别为 12 .0 %和 17.2 %。通过分析 ,提出了本区土地可持续利用总体发展模式和分区调控方向与措施。  相似文献   

6.
土地利用分区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进行土地分区时,必须根据区域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方法。本文在充分分析干旱绿洲区的土地利用条件特殊的基础上,提出了适用于干旱绿洲区的土地利用分区原则,依据和方法,并将之实证于吐鲁番市。  相似文献   

7.
基于GIS平台,以新疆各县市统计资料及Landsat TM影像解译得到的3期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对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1996-2004年土地利用数量、类型及其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前后2个4年间,林地和建设用地是先减少后增加,草地则是先增加后减少.在8年尺度上土地利用总的动态特征是:耕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土地面积减少,园地、林地、草地和水域面积增加.8年尺度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为0.32.前4年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为0.17,园地与建设用地的年变化率较大,林地的年变化率较低.后4年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为0.19,耕地与园地的年变化率较大,未利用土地和草地的变化率较低,后4年变化程度比前4年明显.最后引入单一土地利用类型相对变化率,反映出土地利用变化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政策变动、经济发展、城市化水平、市场需求和人口增长是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对土地利用竞争模式进行了论述,根据上黄试区22年统计数据,分析了人口增长及其土地利用变化.结果表明:政策因素是环境响应的主体,并在控制土地利用的方向上起积极作用;技术因素可以缓解土地利用的竞争压力,深刻影响土地变化,改变土地利用的竞争格局;传统特色农业及以技术进步为基础的特色农业是现在及未来黄土丘陵区土地利用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
干旱内陆河流域土地自然环境恶劣、生态环境脆弱,人类活动所造成的危害较大。研究干旱内陆河流域土地利用程度及其区域差异,可为土地利用合理开发及土地利用规划提出理论依据。采用G IS技术和土地利用综合分析方法,以甘州区为研究对象,运用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模型、土地利用程度变化模型和土地利用变化区域差异模型对土地利用程度及区域差异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005年全区土地利用程度指数平均为255.25,土地利用程度整体处于一个中等偏上水平,但是各乡镇的土地利用程度参差不齐,土地资源有待进一步开发利用;土地利用处于发展时期,甘州区大部分乡镇土地利用程度变化量和土地利用程度变化率大于零,土地利用变化差异较大;土地利用程度依地形地貌特征差异分布,土地利用程度高的区域集中于中部平原,而南北两侧山地区域的土地利用程度较低。  相似文献   

10.
从土地利用数量变化和空间变化两个方面分别揭示了土地利用数量变化的幅度、速度和区域差异以及土地利用空间变化的主要类型、空间分布特征和土地利用变化的区域方向。研究表明,研究区共有12种土地利用变化类型,近年来土地利用变化速度较快。其中,未利用地面积增幅最大,变化速度最快,牧草地在未利用地面积变化中的贡献率最大,未来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方向是牧草地向未利用地的转变;耕地总面积小,正镶白旗部分的耕地面积变化较快。本文对研究区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的环境效应进行了详细分析,提出了土地资源持续利用对策。  相似文献   

11.
内蒙古西部区环境评价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邰生霞  何桥  毕佳 《干旱区研究》2007,24(3):364-368
以内蒙古西部的鄂尔多斯市、乌海市及阿拉善盟为研究区,针对这些地区自然生态的复杂性及存在的问题,采用综合评价法进行环境评价.结果表明:土地沙漠化、草场退化、土壤次生盐碱化、水土流失及城市空气污染是该地区最为严重的环境问题.所有这些问题都是以水资源为核心的生态问题,在西北草原牧区普遍存在,具有代表性.据此,提出了若干改善西北草原牧区环境的建议与对策.  相似文献   

12.
从20世纪80年代到2003年,泾河流域侵蚀呈更强的发展态势。其中,极强和剧烈侵蚀比重分别增加了1.30%和1.97%。按照侵蚀模数所属侵蚀等级,把2000年流域土地利用类型进行分类,得出以中、低覆盖度草地和丘陵耕地为主的土地利用结构是流域水土流失产生的主要原因。植被建设与恢复是缓解区域水土流失的重要途径。根据泾河流域内和流域周边25个气象站点的林地生态需水量与当地生长季降水量的匹配程度,通过插值方法,将流域分为适宜或较适宜造林区(乔灌林区)、欠适宜造林区(耐旱灌木林与高覆盖度草地区)和非适宜造林区(中覆盖度草地区)3类,结果显示,这3类区由东北向西南呈倾斜的条带状分布,分别占流域总面积的53.69%,22.16%和24.15%。为研究气候变化对植被分区的影响,分别评价了1961-1980年和1981-2004年两个时段流域林地生长季降雨量变化及对应的林地区域分异状况,结果显示:生长季降雨量整体表现为减少趋势,最大减幅在50 mm左右,总体减幅高于全年平均降水量的减幅,减幅区涉及范围较广;在局部地区降雨有所增加,最大增幅为20 mm左右,增幅区位于下游的泾阳县、淳化县以及上游的定边县,受此影响,非适宜造林区和欠适宜造林区呈现向南推进态势,适宜或较适宜造林区面积减少了11.44%。本文的研究结果可为当地植被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新疆平原绿洲环境变化与生态维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干旱区陆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主要受控于水分因素,绿洲环境变化既相互联系,又互相制约,但都有自身的生态系统特点和对人类服务的功能。对新疆平原地区绿洲环境的变化进行分析发现,人工绿洲扩大和发展、城镇绿洲兴起和开拓、天然绿洲缩小和维护的总趋势。因此,需要在以流域或盆地为单元,以水为纽带并受水资源条件的限制,对流域或盆地内的所有农业绿洲、城镇绿洲和天然绿洲等生态系统与荒漠生态系统进行总体的水资源消耗平衡与生态平衡规划,科学配置水资源,才能维护相互的依存关系,并使各类绿洲得到生态维护。  相似文献   

14.
土地利用变化预测研究——以西安地区为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解修平  周杰 《干旱区研究》2008,25(1):125-130
基于1988年与2003年两期TM影像,综合遥感与GIS技术以及马尔可夫模型,分析了西安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特征以及由此引起的一系列环境效应。主要表现在:城镇建设用地、果园以及未利用地面积增加,而水体与农用地减少。城镇建设用地增加是以侵占大量的农用地为代价的,从而导致粮食安全问题变得突出,水体面积的持续减少使矛盾加剧。利用马尔可夫模型对研究区的土地利用变化进行理论趋势值分析表明,研究区内土地利用变化以各类型转化为城镇建设用地的趋势最强,显示了研究区正处于城市化的快速阶段;最后预测,在今后一段时期内,农用地、林地面积和水体将持续减少,基本农田保护与建设用地扩张的矛盾将变得尤为突出。因此,要加强基本农田建设,以提高单位土地产量,大力开展植树造林与植被恢复活动,保护当地的生态与环境。  相似文献   

15.
宁夏固原市生态保育对农民福祉的影响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潘影  甄霖  杨莉  龙鑫  曹晓昌 《干旱区研究》2012,29(3):553-560
基于土地利用图、统计年鉴及农户调研数据,分析宁夏固原市1995年和2005年食物供给、能源供给、水源涵养、就业供给与收入供给5大生态系统服务的空间格局及变化;通过分析人类对生态系统服务消费需求的满足程度,定量了研究区农民福祉及变化;结合土地利用变化数据,探讨生态保育对农民福祉的影响。结果表明:从1995-2005年,固原市各县农民福祉有大幅提高,其中大多由于收入福祉与食物福祉的增加。整个固原市农民福祉的提高70.4%是来源于耕地生产力的增强,24.0%是由于生态保育。在生态保育对农民福祉的增加中,有26.9%是由于退耕还林还草对农民的补贴,70.5%是由于增强了当地的水源涵养功能。  相似文献   

16.
以内蒙古达茂旗为例,通过实地调查和总结统计数据以及半开放式的问卷调查和访谈,了解环境治理政策实施前后农牧户生产生活方式和经济状况的变化,以及他们的响应情况.调查表明,南部农区实行禁牧政策,使环境有了较大的改善,但也造成了短期内农户收入下降.北部牧区的禁牧以及移民搬迁政策,对牧民近期内的生产生活产生重大影响.并根据调查情况,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利用武威市四个气象站近五十年各种天气气候资料 ,结合土地资源、人口资源、国民经济发展等特点 ,详细分析了天气气候变化对该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 ,提出气候变暖、干旱加剧、上游来水量减少是造成沙尘暴天气发生频繁、土地荒漠化、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自然原因。人口增多 ,对水资源的需求量增大 ,人为的过度垦荒和放牧、乱砍乱伐林木、乱采沙区植物等行为加速了土壤退化的进程。并对该市各县区及我省兰州市、陇南地区的生态环境作了综合对比评价 ,指出改善生态环境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8.
土地利用变化是全球变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短期内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施加影响的显著表现形式。本文基于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利用LandsatTM图像的解译成果,分析了库尔勒市1996~2004年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表明:在这8年的时间里,库尔勒市裸岩石砾地、沙地和园地的转移趋势明显,三者的转移率分别达到32.28%、20.16%和14.98%,主要以裸岩石砾地内部向工矿用地、居民点用地、水利设施用地、交通用地和沙地转移,牧草地和荒草地内部向耕地和沙地转移,耕地内部向园地和盐碱地转移等类型为主。同时,各类土地利用的净变化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  相似文献   

19.
MapGIS在造林工程设计中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本文选择陕西省西部造林工程-千阳县造林示范区为研究对象,阐述了GIS在林业专题制图中的应用前景;以国产GIS软件-MapGIS为例,探讨了GIS在林业专题制图中应用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尝试了基于MapGIS的造林规划设计途径:建立了造林示范区的图形数据库和属性数据库:完成了造林示范区上地利用现状、造林规划设计等专题图。这一成果为该示范的造林工程管理、生态环境建设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气候变化加剧了黄土丘陵区生态建设的严峻性,通过农地、林地、草地等土地利用类型0-20cm、20-100cm和20-180cm土壤贮水量的分析,研究得出:(1)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贮水量变化趋势相似,与降雨具有极大的相关性,都是在土壤解冻后下降,然后随着雨季的到来逐步升高,或者升高后在降低的趋势,主要以"V"型为主进行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