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造纸污水灌溉对地下水及土壤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长年用造纸污水污染的A河水灌溉区域、A河水渗漏后的井水灌溉区域和对照区域中地下水和土壤的影响调查试验,研究了长年用造纸污水污染的灌溉水对于地下水以及土壤的影响。结果表明,A河水灌溉区域地下水的总硬度、亚硝酸盐氮、氯化物、硝酸盐氮等值均有增加的趋势;土壤pH值、氮、磷、钾含量变化不大,没有呈现明显增加趋势;土壤的容重降低,孔隙度增加,土壤有机质增多,有利于改善土壤性质;但会导致土壤全盐量的增加以及Cr、Pb、Zn等重金属元素在土壤中的积累。而用A河水渗漏后的井水灌溉对土壤质量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2.
残膜对土壤和作物的潜在风险研究进展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残膜作为一种持续性农业污染物,对农业生态系统的危害作用备受国内外学者关注,关于残膜对土壤性质和作物生长发育的不利影响已被很多研究证实。综述了残膜分布状况和残膜对土壤理化性质和生物性质、作物生理指标等方面的影响,具体概述了中国残膜的分布特征,残膜对土壤体积质量、孔隙度、土壤透气性、土壤重金属、酞酸酯类化合物质量分数、土壤酶活性和作物生长发育等方面的影响。为减弱残膜对土壤性质和作物的不利影响,今后应在以下几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不同类型作物的最佳揭膜期和地膜厚度;研发和推广新型残膜回收机械;残膜对农业生态系统的长期效应;残膜对不同土壤和区域的影响规律。  相似文献   

3.
<正>土地翻耕是传统的耕作方式,上个世纪以来,大规模使用拖拉机翻耕土地,农业获得了较好的收益。与此同时,也带来了土壤风蚀、土壤水蚀等土壤贫瘠化问题。土壤贫瘠化的原因之一就是土地干旱和土壤墒情差,翻耕土地加速土壤水分的无效蒸发,不翻耕土地加剧土壤板结和雨水径流。如何应对呢?近年来的研究成果表明,采用秸秆覆盖、免耕播种、土壤深松、化学除草等保护性耕作是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土壤肥力和抗旱能力保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方式,土壤深松技术便是其关键技术之一。  相似文献   

4.
<正>土地翻耕是千百年来传统的耕作方式,20世纪以来,大规模使用拖拉机翻耕土地,使农业获得了较好的收益。与此同时,也暴露了土壤风蚀、水蚀等使土壤贫瘠化的许多缺点。土壤贫瘠化的原因之一就是土地干旱和土壤墒情差,问题在于翻耕土地加速了土壤水分的无效蒸发,不翻耕土地加剧了土壤板结和雨水径流。如何应对呢?近年来的研究成果表明,采用秸秆覆盖、免耕播种、土壤深松、化学除草等保护性耕作方式是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土壤肥力和抗旱能力,保持农业可持续  相似文献   

5.
21.耕整地作业的作用是什么? 答由于农作物生长、长期日晒雨淋等,耕作层上部的土壤会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使肥力降低,质地变差。因此,在播种和栽植(或插秧)之前,需要进行耕地、整地和施肥作业。耕地作业的作用是:①通过耕翻深层土壤,增加土壤活土层,提高土壤的通透性和蓄水能力;②覆盖地表植被,消灭田间杂草,防除病虫害;③将作物残茬和肥料翻入土中,增加土壤有机质和肥力;④疏松土壤,提高土壤孔隙度,创造有利作物生长发育的条件。  相似文献   

6.
西南喀斯特地区土壤饱和导水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西南喀斯特地区典型土壤的饱和导水率的分析,研究了喀斯特地区不同植被退化类型下土壤的饱和导水率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西南喀斯特地区不同植被退化类型下土壤的饱和导水率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原状土表层饱和导水率在27.2×10-4~50.8×10-4cm/s之间,一般未经人为干扰的原始森林土壤饱和导水率>人为干扰形成的灌丛土壤>农业用地;在土壤剖面中自上而下饱和导水率明显降低;扰动土壤表层饱和导水率在0.27×10-4~1.53×10-4cm/s之间,明显低于原状土壤,仅为原状土壤的0.9%~3.0%。喀斯特地区影响土壤饱和导水率的主要因素有土壤容重、土壤孔隙度、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质地等。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影响原状土饱和导水率的主要因素为土壤质地和土壤孔性,而土壤孔性是影响扰动土壤导水率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7.
保护性耕作技术以机械化作业为手段,通过免耕、少耕等方式减少土壤耕作次数,增加土壤表面覆盖率,蓄水保墒,减少土壤风蚀、水蚀;增加土壤有机质、维持土地生产力;促进秸秆还田利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改善生态环境等多种功效。本文在我国保护性耕作技术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存在的问题,论述了推进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前景和对策。  相似文献   

8.
果园种植业是我国农业生产的重要产业,也是农业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果园覆盖具有改善土壤结构、调节土壤温湿度、增加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含量、提高土壤微生物数量及酶活性、平衡酸碱度和减少水土流失等生态环境正效应,但同时也会产生水肥竞争、病虫害增加和烂根发病率提高等负效应。快速提升有机质、增厚熟化土壤、利用农业废弃物控制面源污染和保护环境等将是今后果园覆盖研究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9.
<正> 东京大学农学系副教授中野政诗等人进行的“关于土壤水分特性和水分运动的一系列研究”去年获农业土木学会学术奖。评委会认为,开展土壤水分存贮、消耗、运动规律的研究对作物的生长环境——土壤的水管理和田间工程的设计、施工。特别是对陆地水循环及环境管理有重要意义。它不仅对农业土木工程学,而且对地质学和水文学等也有深远的意义,对于土壤物理学更是必不可少的基础研究。获奖者的成绩可归纳为:砂质土壤中水分保持机理和非饱和土壤中水分运动规律、以及对粘性土壤浸润和膨润体系的新探索等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淮北平原汉王实验站土壤水资源特征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充分认识土壤水及其水资源特性,在淮北平原汉王水文水资源实验站对0.5~3.5 m地下水位控制条件下和秸秆、地膜、无覆盖三种条件下的土壤水分、包气带储水量、潜水蒸发、土壤蒸发、降雨入渗等要素进行了连续4年的观测,并结合水量平衡方程,对土壤水资源的要素特征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同一深度的土壤含水量大小顺序为秸秆覆盖〉地膜覆盖〉无覆盖;覆盖条件下土壤含水量变化相对稳定;土壤包气带有类似于土壤水库的作用,可调节水量可观,土壤水可作为一种重要的水资源;随土壤包气带厚度加大,潜水蒸发和降水下渗逐步减少,土壤蒸发表现突出.研究认为,充分认识土壤水资源特征,对指导土壤水资源开发利用、农业生产等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为获取土壤离散元仿真模型的土壤颗粒物理参数和接触参数,本文采用试验与仿真相结合的方法,以桑园土壤为例,对土壤颗粒的接触参数进行了仿真标定。首先利用粉体仪、斜面仪、等应变直剪仪等,分析了试验地不同深度土壤的粒径分布,测量了试验地不同深度土壤休止角、滑动摩擦角、剪应力、内聚力、内摩擦角;然后,根据实测土壤粒径分布,利用EDEM软件建立了非等直径土壤球形颗粒模型。在此基础上,以土壤颗粒间及土壤与65Mn钢间的静摩擦因数、滚动摩擦因数、恢复系数为试验因素,土壤休止角、土壤-65Mn钢滑动摩擦角为目标值,建立了基于中心组合试验设计(CCD)方案,并利用Design-Expert软件对仿真试验结果进行了分析,得到了仿真标定的土壤-土壤间静摩擦因数、滚动摩擦因数和恢复系数的最优值分别为0.89、0.45和0.43;标定的土壤-65Mn钢间静摩擦因数、滚动摩擦因数和恢复系数的最优值分别为1.15、0.05和0.4。利用以上标定的最优参数对桑园土壤进行了休止角与滑动摩擦角仿真试验,试验结果表明,休止角仿真值与试验值相对误差为1.69%,土壤-65Mn钢的滑动摩擦角仿真值与试验值相对误差为2.88%。在此...  相似文献   

12.
为了研究渭-库绿洲土壤盐渍化空间分布特征,根据野外调查取样土壤数据,应用地统计分析方法中的普通克里格插值完成半变异函数计算以及理论模型的拟合,分析研究区土壤盐分空间分布特征。以土壤中的SO_4~(2-)、Cl~-、HCO~-_3、CO_3~(2-)、Mg~(2+)、Na~+、Ca~(2+)、K~+等盐分离子作为解释变量,以土壤含盐量,电导率,纳吸收比,pH等作为响应变量,对土壤土层进行冗余分析(Redundancy Analysis,RDA),解析解释变量和响应变量的对应关系。最后利用Moran散点图和LISA集聚图,来探索研究区土壤含盐量空间自相关性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随土壤深度的增加,含盐量逐渐减少,呈重盐渍化到非盐渍化趋势;土壤含盐量东部高于西部,各土层盐分分布呈现出一定的区域差异性;Na~++K~+是阳离子中主控离子、SO_4~(2-)-Cl~-是阴离子中主控离子;土壤含盐量较高的区域和土壤含盐量较低的区域呈现出两极集聚。  相似文献   

13.
旱作农田土壤表层容重年内变化特性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黄土高原区旱作农田土壤为研究对象,基于年度跟踪试验,分析了农田表层土壤容重年内变化过程和特性,结合同步配套监测的试验区降雨量、气温及土壤含水率等资料,探究了玉米生长期内表层土壤容重变化机理。研究结果表明:玉米生长期内表层土壤容重表现为随时间增大的趋势;容重在生长期内变化过程可分为播种后容重陡增阶段、播种后容重缓增阶段、雨期容重陡增阶段、雨期容重波动阶段和容重缓降阶段;第一次大降雨后表层土壤容重达到最大值,湿陷变形过程基本完成;耕作层土壤深度范围内,10~20 cm土壤容重在3个阶段都处于最大,主汛期到来之前,0~2 cm土壤容重2~10 cm土壤容重,主汛期0~2 cm土壤容重2~10 cm土壤容重。研究结果可为农事作业管理、土壤入渗参数的预测与灌溉管理提供参数支撑。  相似文献   

14.
张帆  肖志锋 《农业工程》2013,3(5):53-54
针对江西丘陵地区作物种植分布广、监测点多、布线和供电困难等特点,利用物联网技术,采用高精度土壤温湿度传感器和智能气象站,建立土壤墒情监测系统,远程在线采集代表性地块土壤墒情、气象信息,实现墒情(旱情)自动预报、灌溉用水量智能决策和远程灌溉设备自动控制等功能。   相似文献   

15.
为获取土壤离散元仿真模型的土壤颗粒物理参数和接触参数,本文采用试验与仿真相结合的方法,以桑园土壤为例,对土壤颗粒的接触参数进行了仿真标定。首先利用粉体仪、斜面仪、等应变直剪仪等,分析了试验地不同深度土壤的粒径分布,测量了试验地不同深度土壤休止角、滑动摩擦角、剪应力、内聚力、内摩擦角;然后,根据实测土壤粒径分布,利用EDEM软件建立了非等直径土壤球形颗粒模型。在此基础上,以土壤颗粒间及土壤与65Mn钢间的静摩擦因数、滚动摩擦因数、恢复系数为试验因素,土壤休止角、土壤-65Mn钢滑动摩擦角为目标值,建立了基于中心组合试验设计(CCD)方案,并利用Design-Expert软件对仿真试验结果进行了分析,得到了仿真标定的土壤-土壤间静摩擦因数、滚动摩擦因数和恢复系数的最优值分别为0.89、0.45和0.43;标定的土壤-65Mn钢间静摩擦因数、滚动摩擦因数和恢复系数的最优值分别为1.15、0.05和0.4。利用以上标定的最优参数对桑园土壤进行了休止角与滑动摩擦角仿真试验,试验结果表明,休止角仿真值与试验值相对误差为1.69%,土壤-65Mn钢的滑动摩擦角仿真值与试验值相对误差为2.88%。在此基础上,依据实测的土壤剪应力,采用试错法,以实测土壤内摩擦角为目标值,优化标定了土壤-土壤颗粒Hertz-Mindlin with Bonding接触模型中的粘结参数,标定法向粘结刚度、切向粘结刚度分别为1×108、5×107N/m3,临界法向应力和临界切向应力均为10kPa,接触半径为1.1倍颗粒半径,直剪仿真得到内摩擦角为30.24°,仿真值与直剪试验内摩擦角平均值相对误差为5.53%。本文提出的土壤颗粒建模方法、标定方法及其所标定的参数值,可用于砂质壤土桑园耕作机械触土部件与土壤相互作用的离散元仿真分析及其结构优化。  相似文献   

16.
为摸清大洼县的耕地质量状况,选取有代表性的水稻田、蔬菜田及芦苇田土壤样品,进行pH值、有机质、全氮等16项养分指标的测试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氮素严重缺乏,磷素含量中等,钾素含量丰富;中量元素除钙素外基本不缺;微量营养元素除硼和钼缺乏外,其他很丰富;蔬菜田土壤的肥力状况最好,其次是芦苇田土壤,水稻田土壤的肥力状况最差。  相似文献   

17.
深松深度是深松作业的重要评价指标之一,可对土壤扰动产生重要影响。为此,以凿型深松铲为研究对象,综合使用离散元仿真和土槽试验方法,利用土壤坑形轮廓宽度、土壤垄形轮廓高度、土壤蓬松度、土壤扰动系数和地表平整度等评价指标,研究不同深松深度对土壤扰动的影响。结果表明:1土壤扰动轮廓截面曲线基本吻合,土壤坑形轮廓宽度和土壤垄形轮廓高度随深松深度的增加而增大;2土壤蓬松度随深松深度的增加逐渐减小,土壤扰动系数随深松深度的增加逐渐增大,且试验和仿真得到的结果一致;3地表平整度随着深松深度的增加而逐渐增大,且试验与仿真结果的趋势一致。本研究可以为深入理解深松土壤扰动过程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8.
铲距是深松机的关键布置参数,对深松耕作阻力和土壤扰动效果会产生重要影响。为此,借助田间试验的方法,通过分析错位布置深松铲在不同横向和纵向铲距作业下土壤坑形宽度、土壤垄型高度、土壤扰动面积、耕作阻力及比阻等的差异,研究不同布置铲距对土壤扰动和耕作阻力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前铲的土壤扰动作用大于后铲,前铲的土壤垄型高度和坑形宽度大于后铲;横向与纵向铲距较小时,土壤易堆积且双铲的土壤扰动作用会发生部分抵消;铲距较大时,双铲协同作用较小且力矩较大;二者均导致土壤的坑形宽度变小,垄形高度和耕作阻力变大,降低耕作效果;当横向铲距和纵向铲距布置分别为35cm和30cm时,垄形高度最低、比阻最小,土壤扰动及耕作阻力的综合效果较好。本研究可为深松铲的优化布局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治理越来越受到关注,土壤理化性质对土壤中重金属的形态和生物有效性有着重要的影响。该文主要分析讨论了土壤pH值、氧化还原电位、有机质含量以及不同黏土矿物等理化性质对土壤中重金属形态的影响,归纳了不同因素导致土壤中重金属形态变化的作用机理,提出了土壤中重金属由生物可利用态转换为稳定态的方法,为降低土壤重金属污染提供了指导。   相似文献   

20.
对重庆市南川区东部地区水稻土壤中As等7种元素进行采样监测,采用加权综合指数等方法对土壤环境质量进行评价,并对土壤重金属来源进行解析。结果表明,土壤中重金属Hg、Cr、Cu、Pb和Zn等元素均未超过国家农用地土壤标准筛选值,As和Cd分别有1和5个样品超标,总体呈重污染状态及中等危害生态风险,Cd为最主要的生态风险因子。土壤中Cr、Cu、Pb、Zn和As重金属主要来源于成土母质,Hg主要来源于铝冶炼,Cd受成土母质和农业活动共同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