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采用皱纹盘鲍与九孔鲍进行杂交,并与两亲本自交进行育苗比较.结果表明:自交组的受精率、孵化率以及存活率显著高于杂交组(P〈0.05);皱纹盘鲍(♀)×九孔鲍(♂)和皱纹盘鲍(♂)×九孔鲍(♀)杂交的受精率分别为0.9%和3.2%,受精率存在显著差异(P〈0.05),而孵化率分别为12.4%和13.1%,二者差异不显著(P〉0.05),二者之间幼体存活率的差异也不显著(P〉0.05);自交组和杂交组之间的鲍生长速度存在明显的差异(P〈0.05),杂交组合的生长速度明显比自交组合的要快;但杂交组中稚鲍的存活率和自交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2.
2005年在福建省平潭县对日本西氏鲍(H a liotis siebold ii)与皱纹盘鲍(H a liotis d iscus hanna i)进行了杂交试验。结果表明,皱纹盘鲍♀×西氏鲍♂和西氏鲍♀×皱纹盘鲍♂的受精率分别为14.5%和13.8%,西氏鲍和皱纹盘鲍自交的受精率分别为80.5%和75.3%。杂交鲍成活率高、生长速度和越冬成活率均略低于日本西氏鲍,而明显高于皱纹盘鲍,显示出了良好的生产性状和一定的杂种优势。  相似文献   

3.
利用采自越南海域的杂色鲍(Haliotis diversicolor)野生群体(Y)及取自湛江海域的九孔鲍(H diversi-color supertexta)养殖群体(z)进行群体间的杂交和群体内自繁,并对子一代F,的育苗及工厂化养殖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各交配组合F,代的受精率、孵化率及幼体附着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稚鲍培育期及工厂化养殖过程中,正交与反交组合F。代的壳长和成活率均显著大于自交组合组(P〈0.05);受精360d后,正、反交组合野生鲍自繁(YY)及养殖鲍自繁(zz)F,代的壳长分别为(51.6±6.8)mm,(49.9±6.7)mm,(44.3±5.4)mm,(41.7±4.6)mm,成活率分别为(87.8±5.0)%,(89.2±4.4)%,(54.5±2.8)%,(73.1±2.4)%;野生鲍自繁(YY)F,代的壳长显著大于养殖鲍自繁(ZZ)组(P〈0.05),但成活率显著低于养殖鲍自繁(ZZ)组。杂交组合所显示出的良好的杂种优势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表明,群体间的杂交将可能是养殖杂色鲍遗传改良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为通过杂交育种解决南日鲍种质退化问题以促进鲍养殖效益,分别选取2012年10月份开展的南日鲍(♀)与皱纹盘鲍大连群体(♂)、盘鲍日本群体(♂)杂交所得的苗种以及南日鲍自交所得的3种苗种,于2013年3月份在海区水质情况良好的同一渔排吊笼养殖进行对比试验,试验分为3组,每组2 500个鲍苗,试验390d左右,观察它们的生长情况,测定鲍的体长、体重,分别统计每组鲍的数量。结果表明:分苗前,杂交鲍苗的生长速度、度夏养殖成活率均显著高于自交所得鲍苗(P0.05);而南日鲍(♀)×盘鲍(♂)杂交所得鲍苗的生长速度和养殖成活率略高于南日鲍(♀)×皱纹盘鲍(♂),但差异不显著(P0.05);当年秋季分苗后,养殖鲍的生长速度和养殖成活率依次为:南日鲍(♀)×盘鲍(♂)南日鲍(♀)×皱纹盘鲍(♂)南日鲍(♀)×南日鲍(♂),且3组之间差异显著(P0.05)。说明在鲍养殖生产中,采用杂交育种改良和优化鲍种质是切实可行的,可显著提高鲍的生长速度和养殖成活率。  相似文献   

5.
皱纹盘鲍(Haliotis discus hannai Ino)属腹足类软体动物。在其人工育苗中,往往环境有害因子对鲍鱼幼体有明显的毒害作用。为克服这些有害因子,以利于人工育苗工作正常进行,我们开展了锌、铜离子对皱纹盘鲍幼体毒性试验工作。  相似文献   

6.
1繁殖育苗 鲍繁殖的适温为20-25℃。繁殖期随地区及种类而异。一般鲍产卵量可达50-60万粒。 1.1亲鲍的精养和选择 从大量的成鲍中选择生长良好、壳长6-7cm以上的个体,在3~5月份开始精养于海区或池内。用塑料或竹筐做成容器,放入适量亲鲍,挂养于离水面1.5-2m深处,3-4天投饵1次,投饵量不宜过多。  相似文献   

7.
总氨、亚硝酸氮及养鲍污水对皱纹盘鲍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单因子总氨氮(TNH3-N)、亚硝酸氮(N02^--N)试验表明,当养鲍用水中非离子氨氮(NH3-N)为0.035mg/L以下或N02^--N为0.8mg/L以下时,对皱纹盘鲍Haliotis discus hannai Ino幼鲍的生长不产生明显影响;NH3-N对幼鲍生长产生影响的EC5(引起幼鲍生长速度减慢5%的浓度)为0.103mg/L,不产生影响的最大浓度为0.045mg/L。双因素试验结果表明,水中TNH3-N、N02^--N对幼鲍生长的影响没有交互作用,只是简单的相加作用。经回归表明,养鲍自污染水中,NH3-N是影响幼鲍生长的主要因子,它对幼鲍生长产生影响的EC5为0.022mg/L,不产生影响的最大浓度为0.0lmg/L,均比单因子试验结果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浙江象山西沪港(属内湾性混水区)与大陈海区(属外海性清水区)的皱纹盘鲍养殖情况进行了报道,结果表明:1.浙江海区可以进行皱纹盘鲍的养殖,且养殖大规格苗种(〉2.5cm)具比小苗更快的生长速度和更高的养成成活率,2.海区养成鲍存在着两个快速生长期;3.皱纹盘鲍在浙江海区可以渡过夏季近30℃的高温,但成活率与养管理关系十分密切,尤其5cm以上商品鲍渡夏更需加强管理。  相似文献   

9.
皱纹盘鲍是我国重要的水产养殖品种之一,味道鲜美、营养价值较高,素有海珍八品的美称。在过去主要依靠野生采捕的生产方式,但是近年来生物资源量不断匮乏,难以满足市场的需求。随着我国工厂化育苗和规模化增养殖技术的不断提高,产量得到了有效的保障。为了进一步提升皱纹盘鲍的养殖质量和产量,对皱纹盘鲍网箱养殖技术进行研究和分析,为我国皱纹盘鲍养殖产业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10.
鲍属海产珍品 ,早在 1 943年日本的学者就开始对鲍的生长和生理方面进行了研究[1 ] 。随后 ,进一步对鲍的生态、苗种生产、放流增殖等方面进行了较广泛的研究[2 - 5] ,七十年代日本养鲍产业到达了鼎盛期 ,年产量达到 640 0多吨。后来 ,由于陆上养鲍业的挫折 ,使鲍的产量大幅度下降。我国鲍的人工育苗和养殖开展于 1 980年前后 ,养殖的主要品种是我国北方的皱纹盘鲍 ,随着对皱纹盘鲍人工育苗技术的突破[6 ,7] ,使皱纹盘鲍的养殖从海区笼养、底播增养发展到陆上全人工养殖[8,9] 。但是 ,陆上全人工养殖的不少厂家存在着经济效益差 ,甚至亏损现…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九孔鲍(Haliotis diversicolor supertexta)育苗期养殖水体细菌的群落结构,用细菌通用引物构建了细菌16S rRNA基因克隆文库.从文库中随机挑选31个克隆子进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分析,得到20个不同的RFLP带型.对代表性克隆子进行测序,序列分析和系统进化分析结果表明鲍苗养殖池水体中细菌遗传多样性非常丰富.主要分为3大类群:γ-变形菌纲、α-变形菌纲和黄杆菌纲细菌,分别占58%、32%和10%.γ-变形菌纲细菌中以弧菌最多,包括已知的鲍病原弧菌,其次是海洋螺菌目细菌.α-变形菌纲细菌主要与GenBank库中未培养的克隆子序列最相似,其中红细菌科细菌最丰富,占所分析克隆子数目的26%.本研究结果表明九孔鲍育苗期养殖水体中存在大量未培养的、未知菌属的细菌.  相似文献   

12.
取杭州市种猪试验场2000-2002年共1 443头长白猪个体性能测定资料,用4种方法估测了90kg体重校正背膘厚估计上代亲本公猪的育种值,其中用25头以上后裔平均值与同期群体平均值之差的2倍定义为现实育种值.结果表明:现实育种值的数值和方向与后裔测定育种值十分一致,与一次测定值的育种值差很大,现实育种值的方向与BLUP值比较一致.现实育种值不受表型值的影响,是猪真正育种值的最佳估计值.估测青年公猪的育种值,用BLUP法比较好.  相似文献   

13.
制定育种目标是育种工作的第一步.收获指数的提高是当前育种工作的重要目标.收获指数的改良要依靠一定的生理基础.要建立超高产种质基因库,利用杂种优势和采取多种育种途径等育种策略达到超高产育种目标.  相似文献   

14.
食用菌育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食用菌育种目标及单孢分离、组织分离、杂交育种、原生质体融合、理化诱变、空间诱变、分子生物学等育种方法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认为随着生物学的发展,杂交育种、原生质体融合及分子生物学方法仍然是食用菌育种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5.
应用微生态制剂节水培育鲍苗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6口培育池中,投放平均壳长(16.3±0.2)mm、密度1 633粒.m-2的鲍苗,在水温19.6~26.0℃、盐度30的条件下,比较添加微生态制剂的节水模式与现有模式对鲍苗培育的影响。经过60 d的培育,试验组和对照组的鲍苗壳长、成活率、日增长分别为(21.57±0.40)mm和(23.17±0.38)mm、(93.69±0.46)%和(91.61±1.55)%、(87.77±4.21)μm.d-1和(14.42±6.76)μm.d-1。结果表明:添加微生态制剂培育鲍苗可节水75.76%,节水效果显著(P0.05),且有利于减轻水交换带来的不利影响,提高鲍苗培育成活率(P0.05)。  相似文献   

16.
茶花育种研究现状与趋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为茶花的现代分布中心,茶花育种具有丰富的种质资源。对我国茶花在黄色等其他新奇花色、彩斑、花瓣质感、花型、香味、花期、株型、叶型、抗逆性等方面性状改良研究现状及趋势进行了系统介绍,指出传统的自然选种和人工杂交(主要是芽变选种和花粉杂交)对茶花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仍是茶花育种的主要方法,但只有结合现代育种技术才能快速、高效地实现茶花育种目标。  相似文献   

17.
根据雷公藤的生物学、生态学和资源学特性,提出以速生性和高药用成分含量为选育目标,以地理种源研究为基础,采取基础研究与现实应用相结合、常规育种与分子育种相结合、有性育种与无性利用相结合的育种策略,论述了雷公藤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种源试验、无性系育种、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分子育种及良种繁育等技术规范。  相似文献   

18.
种猪遗传育种分析系统的设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数据库技术和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方法(OOPM),结合对种猪遗传育种工程中的最优选配问题,设计出种公猪、种母猪及后裔数据库等,在此基础上计算遗传力、重复力以及育种值,建立了种猪遗传育种分析系统,提高了种猪生产的品质和效率。  相似文献   

19.
花卉种质资源与遗传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45,自引:2,他引:43  
该文综述了近年来世界花卉种质资源与花卉育种方面的研究进展和成果 .作为花卉业发展的基础 ,花卉种质资源研究越来越受到各国科研人员的注意 .传统育种方法仍是花卉育种工作的主要方法 ,同时花卉分子育种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为培育花卉新品种开辟了新途径 ,并获得丰硕的成果 .  相似文献   

20.
1966年,第一份CIMMYT育成小麦品种Penjamo 62引入四川,1989年中国和CIMMYT签订小麦穿梭合作育种协议、四川被指定为我国3个春麦穿梭点之一。之后,四川开始较为系统地利用CIMMYT种质和育种新技术,以提高四川小麦育种水平,加速四川小麦新品种选育步伐。在这一漫长过程中,我们深刻体会到,CIMMYT真正对四川小麦育种最具影响力的是三个方面:引进有用种质;提供育种新技术和新思路;科学家交流及对青年专家的培训。如何才能在四川小麦育种中充分发挥和有效利用CIM-MYT的这些优势去提高四川小麦的育种水平?我们的基本做法是:加大CIMMYT种质在四川生态下的筛选力度;以我院原有小麦育种项目及积累的育种材料为基础,有针对性地选择冬春杂交、穿梭育种、改良混合选择和微效多基因持久抗性等CIMMYT育种新技术及新思路,结合已较为成熟的DH群体及重组自交系群体等分子技术,构建新的育种体系;由于生态条件的巨大差异,坚持以引进改良、自育创新为主,CIMMYT/四川//四川及冬/春//春已证明是利用CIMMYT种质资源较好的杂交模式;以熟悉四川育种及CIMMYT育种的专家及在CIMMYT接受过培训的青年专家为核心,组成目标明确、分工合作的育种及科研团队,并坚持不懈,是成功利用CIMMYT种质及技术的基础;加大双方科学家互访及对青年科学家的培训力度和信息资料的及时交流,增进双方科学家对对方育种理念、生态环境、育种资源、技术经验以及育种材料的田间长相等的更深刻认识和体验,从而增强双方工作的针对性与互动性,这是有效利用CIMMYT种质及技术经验的成功保证。截至2006年,选用CIMMYT种质由四川育种家育成的小麦新品种已达19个,其中有3个还通过了国家品种审定,一个是世界上首次利用CIMMYT人工合成种育成的商用小麦新品种。这批新品种在四川表现出三方面的突出优势:为四川输入了一批条锈病新抗源;使四川首次在强筋小麦育种上获得突破;打破了四川小麦育种单产水平长期徘徊的局面,创造了四川小麦高产育种新水平;预期在近几年内,将有更多用CIMMYT种质育成的小麦新品种在四川审定推广。这表明,CIMMYT小麦种质及育种新技术已成为四川小麦品种改良与创新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广适应型高产育种材料及品种的创制与遗传机理研究(可用川麦42为基础)、条锈病持久抗性材料及品种研制与新抗源筛选转育(以现有持久抗性和四川核心资源为基础)、四川生态下优质稳定表达材料的筛选转育以及高产优质的节约环保型简化栽培体系开发,将是四川与CIMMYT进一步深化合作的主要技术方向,而继续强化对青年专家的培训和科学家间加强专项合作及对现场交流、指导,将是进一步取得成功与成果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