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优良牧草是畜牧业发展和草原生态修复最重要的生产资料。针对呼伦贝尔地区高纬度、高寒气候特点,倒春寒时有发生,草原建设中缺乏适宜当地种植的高产优质苜蓿品种,呼伦贝尔市草原科学研究所从2004年起开展了呼伦贝尔杂花苜蓿(Medicago varia Martyn vc.Hulongbeier)的系统研究与整理工作,成功选育出了呼伦贝尔杂花苜蓿,并于2014年通过自治区草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18年通过国家草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命名为辉腾原杂花苜蓿(Medicago varia Martyn.‘Huitengyuan')。  相似文献   

2.
<正> 甘农一号杂花苜蓿(Medicago mediaL、CV、Gannong Nol)是甘肃农大草原系在天祝县金强河甘肃农大高山草原试验站经多次引种、用紫花苜蓿x黄花苜蓿杂交育种,在连续10年抗寒筛选的基础上,采用改良混合法育成的抗寒新品种(原代号甘农杂18)。1990年11月经全国牧草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命名为甘农一号杂花苜蓿,准予在适应地区正式推广应用。 特征特性:甘农一号杂花苜蓿是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它具有粗壮的主根,侧根也较发达,并具有6%的根蘖特征。茎秆多为半匍匐型,抗寒性强,在天祝金强河冬季无积雪,极端最低气温零下30℃的环境条件下,越冬率达84.5%。每公顷鲜草产量可达31984.5kg,比对照品种草原一号增产55%,比公农一号增产50.3%。  相似文献   

3.
对不同种植方式草原3号杂花苜蓿根系特征及地上生物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种植方式对草原3号杂花苜蓿根颈粗、根系长度、根体积等都有影响,不同种植方式下草原3号杂花苜蓿根颈的粗细顺序为:间行混播>单播>同行混播,根长的大小顺序为:同行混播>单播>间行混播;草原3号杂花苜蓿间行混播时根颈粗其地上生物量相对少,草原3号杂花苜蓿同行混播时根颈细,其地上生物量相对多;间行混播草原3号杂花苜蓿根颈粗、根系体积大,根长度相对短,同行混播草原3号杂花苜蓿根颈细、根体积小,根长度相对长;间行混播使草原3号杂花苜蓿根颈变粗,同行混播使草原3号杂花苜蓿根颈变细,地上生物量增加。  相似文献   

4.
草原3号杂花苜蓿新品系品比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草原2号和草原1号杂花苜蓿为对照,对草原3号杂花苜蓿新品系的生产性能进行了比较试验,为进一步的区域化试验及生产试验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适宜内蒙古通辽地区种植的优质苜蓿品种筛选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内蒙古通辽地区研究了18个苜蓿品种的主要生产性能及越冬率.结果表明:加拿大苜蓿、美国杂花苜蓿、加拿大中间苜蓿、敖汉苜蓿、美国紫花苜蓿和草原3号在各方面都优于其他供试品种,其中敖汉苜蓿、美国紫花苜蓿和草原3号表现最优,适宜在该地区大面积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6.
对不同种混播人工草地生物量及种间竞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混播影响草原3号杂花苜蓿(Medicago varia Martin.cv.Caoyuan No.3)人工草地的生物量及种间竞争,7月份的间行混播草原3号杂花苜蓿总生物量比同行混播高,为387.79g/m^2;混播影响缘毛雀麦(Bromus ciliatus)的根系分布,间行、同行混播缘毛雀麦的根系主要分布在0~10cm处,与单播相比根系缩短,混播对草原3号杂花苜蓿的根系分布没有明显的影响;混播时.草原3号杂花苜蓿和缘毛雀麦的RTY值都小于1,混播牧草间具有拮抗关系;混播时,草原3号杂花苜蓿CRa值大于缘毛雀麦CRy值,并且草原3号杂花苜蓿的种间竞争率占据着优势。说明草原3号杂花苜蓿对光资源的竞争力强于缘毛雀麦。  相似文献   

7.
以呼伦贝尔地区种植不同苜蓿(Medicago sativa)品种为研究对象,采用对应分析方法研究不同苜蓿品种与营养成分之间相关关系。对应分析能够比较直观地揭示苜蓿品种与营养成分含量之间的内在联系,同时也能够反映不同苜蓿品种中营养成分含量不同,结果表明:粗纤维与钙和磷之间相互关联程度较为密切,且具有较好的相关性,而水分与其他各养分之间的相关程度均较差; 10个苜蓿品种,其中龙牧801苜蓿和草原3号苜蓿中的粗蛋白含量相对较高,且龙牧801苜蓿营养成分含量远不同于西伯利亚杂花苜蓿的营养成分含量;根据营养成分含量不同可将10个苜蓿品种分为5个区域,其中龙牧801、草原3号、新疆大叶苜蓿为一个区域,WL168、肇东苜蓿、猎人河和辉腾原杂花苜蓿为一个区域,呼伦贝尔黄花苜蓿、甘农3号和西伯利亚杂花苜蓿各为一个区域。  相似文献   

8.
选用草原2号和草原1号杂花苜蓿为对照,对草原3号杂花苜蓿新品系的生产性能进行了比较试验,为进一步的区域化试验及生产试验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为了评价不同苜蓿种质资源在齐齐哈尔地区的表现,试验对引进的30份国内外苜蓿种质资源单株的物候期、抗寒性、茎叶性状以及单株产量进行测定、评价。结果表明:育成品种、地方品种和引进品种在物候期、抗寒性和茎、叶、单株产量性状方面存在差异。育成品种和地方品种较引进品种不仅返青早,而且单株产量性状较优。返青较早的苜蓿品种有肇东苜蓿、海拉尔黄花苜蓿和草原1号苜蓿。单株干草产量在450 g以上的有5个,分别为肇东苜蓿、龙牧801苜蓿、龙牧803苜蓿、公农1号苜蓿、甘农1号杂花苜蓿。  相似文献   

10.
接种根瘤菌对苜蓿生长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3个苜蓿品种(敖汉苜蓿、草原3号杂花苜蓿、德国苜蓿)接种不同根瘤菌剂(多萌和本地菌),分别测定植株生长当年第30d、60d、90d、120d的株高、地上生物量、分枝数、有效根瘤数量和重量等指标,同时测定生长120d后土壤各常规养分(全氮,速效氮、磷、钾和硫元素等)含量,比较不同接种条件下3个苜蓿品种的生长差异与土壤养分的变化。结果表明,3个苜蓿品种生长初期(30~90d)地上生物量无显著差异,2个育成品种(草原3号杂花苜蓿、德国苜蓿)生长后期(90~120d)的地上生物量显著高于地方品种(敖汉苜蓿);在整个生长周期内,接种本地菌的3个品种生长状况与结瘤效果均优于接种多萌;种植苜蓿后土壤速效氮含量增加,土壤中速效钾和硫元素含量降低。  相似文献   

11.
信息     
经全国牧草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国家正式承认和登记的“草原二号”杂花苜蓿新品种,具有抗寒性强、越冬率高、生长度快速抗旱耐涝、抗病性强等优点。在高寒地区种植比一般紫花苜蓿品种产草量高40%以上,  相似文献   

12.
通过研究草原2号杂花苜蓿(Medicago varia cv. caoyuan No.2)浸提液对4种牧草种子萌发的影响,探索利用生物检测法初步确定其与自身及其他3种牧草间化感作用。用草原2号杂花苜蓿根、茎、叶水浸提液处理草原2号杂花苜蓿、蒙古冰草(Agropyron mongolicum Keng)、扁穗冰草(Agropyron cristatum (L.) Gaertn.)和红豆草(Onobrychis viciaefolia Scop.)的种子,测定其发芽率、苗高、根长,利用生物检测法确定草原2号杂花苜蓿对受体植物的化感效应。结果表明:草原2号杂花苜蓿的自毒性及化感作用存在浓度效应,即不同浓度的根、茎、叶浸提液对不同受体植物种子萌发、幼苗高度、根长影响效果不同,其叶浸提液对扁穗冰草和蒙古冰草种子发芽的抑制效应小于草原2号杂花苜蓿和红豆草;其叶、茎、根浸提液对蒙古冰草、扁穗冰草的苗高、根长的促进作用大于红豆草和草原2号杂花苜蓿;根据试验结果,初步认为草原2号杂花苜蓿与蒙古冰草、扁穗冰草混、间播效果要比与红豆草混、间播和单一连播杂花苜蓿效果好。  相似文献   

13.
为探索半干旱沙化荒漠地区牧草生态系统重建与保持技术,在甘肃省张掖典型沙化撂荒地,采用固沙保土有机肥与草原3号杂花苜蓿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野外试验。结果表明:在半干旱沙化荒漠地,草原3号杂花苜蓿(Medicago variacv.caoyuan No.3)条播后,随即喷施50~60倍的具有黏结、吸湿、保水功能的"固沙保土有机肥"溶液90~120 t/hm2,同时完成浇水、施肥、铺膜(自然形成的可降解生态地膜)3道工序,基本满足草原3号杂花苜蓿发芽生长所需的水分和养分,从而初步形成牧草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14.
杨艳婷  石凤翎  徐舶  张雨桐  闫伟 《草地学报》2020,28(4):1060-1067
为快速有效地鉴定苜蓿属(Medicago)在内蒙古地区种植较广泛的10个品种,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本试验利用SRAP(Sequence Related Amplified Polymorphism)标记初步建立了10个苜蓿品种的指纹图谱,并分析了其中3个苜蓿品种的遗传多样性。试验结果表明,SRAP标记FR12,FR14,FR16,FR18,FR21引物组合在10个苜蓿品种中的多态性较好;利用SRAP标记FR6和FR21组合、FR21和FR17组合,制作出2套指纹图谱,均可有效鉴定出10个苜蓿品种。通过对‘呼伦贝尔’黄花苜蓿、‘草原3号’杂花苜蓿、‘敖汉’苜蓿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得到这3个苜蓿品种的平均Nei's遗传多样性指数H和平均Shannon's信息指数I变化规律均一致,且不同产地和利用年限的2份‘草原3号’杂花苜蓿材料的遗传多样性指数达到显著差异(P<0.05);表明杂花苜蓿的遗传变异程度较大,多样性水平较高。本研究构建了2套苜蓿指纹图谱,有利于从分子水平鉴定不同苜蓿种质资源,同时苜蓿3个种的遗传多样性变异分析可为合理利用苜蓿种质资源和推广应用提供理论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选择俄罗斯三个育成品种雅酷、秋柳、达菲(音译)和我国野生锡盟、呼盟黄花苜蓿为主要研究对象,草原三号杂花苜蓿作为对照,在温室内盆栽,对幼苗形态特征、生长速度和生物量积累特点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从根、茎、叶的形态特征及幼苗生长速度、生物量积累等方面杂花苜蓿表现出了杂交优势,秋柳、雅酷和锡盟三份黄花苜蓿材料也显示出了优于其他黄花苜蓿品种的特征。  相似文献   

16.
龙牧801号和龙牧803号苜蓿,是1976~1992年间黑龙江省畜牧研究所用野生二倍体扁蓿豆(MelissitusruthenicusC.W.chang)与地方良种四倍体肇东苜蓿(Medicsgosativazhaodong)进行远缘有性杂性育成的两个异源四倍体苜蓿新品种。1993年由全国牧草品种审定委员会评审通过,经国家农牧渔业部批准为育成品种。龙牧801号苜蓿抗逆性强,龙牧803号苜蓿以丰产性好为其主要特点。两个品种的植物学特征、生物特性和生产性能分述如下:1植物学特征两品种均为豆科苜蓿属草本植物。二倍体与四倍体杂交成为异源四倍体,多表…  相似文献   

17.
回顾了建国以来国内苜蓿的育种发展状况,进行了苜蓿的种质评价与筛选,地方品种的系统化,育成了抗寒新品种草原1号、草原2号,抗病品种中兰一号,耐盐品种中苜一号,耐牧根蘖品种公农3号、中图3号、中图4号,高产的公农1号等.提出了在我国苜蓿育种方法上,杂交育种与基本育种方法在当代育种中将继续存在,生物技术在育种中的应用将加快育种进程;指出了我国苜蓿育种存在的问题是育种体系不健全,育种手段方法落后,抗性育种缓慢,对引入品种缺少理论与实践的鉴定、评价,国内育成品种少,高层知识力量薄弱等.  相似文献   

18.
为了明确刈割次数对杂花苜蓿草产量、营养成分、越冬率和可持续利用所产生的影响,对种植当年草原3号杂花苜蓿进行了不同刈割次数的研究试验,并对不同刈割处理下草原3号杂花苜蓿的生长特性、干草产量、营养品质及越冬率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刈割次数对种植当年草原3号杂花苜蓿平均株高、生长速度影响不显著,而对茎叶比、鲜干比、越冬率影响显著(P〈0.05)。种植当年草原3号杂花苜蓿在刈割1次处理下的茎叶比、越冬率最高,分别为0.98、95%;在刈割2次处理下的平均株高、生长速度、鲜干比较高,分别为59cm、1.30cm/d、3.76;在刈割2次处理下的全年干草总产量最高,为5211kg/hm^2;在刈割2次处理下的粗蛋白含量和相对饲用价值平均值较高,分别为20.5%、140;在刈割2次处理下的酸性洗涤纤维和中性洗涤纤维含量平均值较小,分别为35.9%、40.6%。综合考量刈割次数对种植当年草原3号杂花苜蓿生长特性、干草产量、营养品质及越冬率的影响,种植当年刈割1次最佳。  相似文献   

19.
陈杨  海棠  李志美 《草地学报》2021,29(12):2721-2727
为探索不同抗虫性苜蓿品种根围土壤线虫群落的特征,本试验以线虫为生物指标,对‘草原2号’杂花苜蓿(Medicago varia Martin. ‘Caoyuan No.2’)和‘草原4号’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 ‘Caoyuan No.4’)根围土壤线虫群落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草原2号’感虫苜蓿根围土壤线虫种类及数量显著高于‘草原4号’抗虫苜蓿;‘草原4号’土壤线虫富集指数(Enrichment index,EI)显著高于‘草原2号’;‘草原4号’0~10 cm土层的土壤线虫区系位于土壤养分好且以细菌降解为主的A区,其它位于D区。综上所述,种植抗虫性不同的苜蓿品种会对其根围土壤线虫群落组成、数量及营养类群产生不同的影响。在建立人工苜蓿草地及土壤恢复过程中应优先选择抗虫性强的苜蓿‘草原4号’。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以‘草原3号’杂花苜蓿(Medicago varia‘Caoyuan No.3’)为材料,采用第二代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叶绿体基因组序列进行分析、组装及注释,以探究杂花苜蓿在系统发育中的位置及在分子水平上与其近缘物种的关系。结果表明:杂花苜蓿绿体基因组全长125 317 bp,为典型四分体结构,不存在IR区缺失的情况,GC含量为33.87%。叶绿体基因组共编码106个基因,其中蛋白质编码基因54个,涉及36 498个密码子。3种不同类型的88个SSR位点分布不均衡,在LSC,SSC,IR区域的SSR数量各自为79,7和2个。对苜蓿属7个植物进行共线性分析发现其重排现象严重。系统发育分析发现杂花苜蓿与紫花苜蓿的亲缘关系最近。本研究可为苜蓿属植物遗传变异、特异基因挖掘以及品种选育改良等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