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斜纹夜蛾卵Spodoptera litura (Fabricius)是夜蛾黑卵蜂的优势替代寄主,为提高夜蛾黑卵蜂的扩繁和应用,本试验在室内测定了斜纹夜蛾成虫产卵对4种基质、6种颜色、3种位置以及2种光暗条件的选择性。结果表明:雌成虫产卵对不同基质的选择偏好性为滤纸>无纺布>复印纸>纱布,在滤纸上的累积落卵量和产卵选择率最高,分别为2266粒和46.3%。6种颜色对雌虫产卵选择性无显著影响。雌虫偏好在基质背面产卵,其累积落卵量和产卵选择率分别为4435.17粒和92.4%,均显著高于基质侧面和正面。在光照条件下雌虫的累积落卵量为2352.8粒、产卵选择率为71.2%,明显高于黑暗条件。本研究证明产卵基质、位置和光暗条件均可显著影响斜纹夜蛾的产卵量,为大量生产寄主卵用于扩繁夜蛾黑卵蜂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夜蛾黑卵蜂Telenomus remus Nixon是夜蛾科害虫的重要卵期寄生性天敌,可用于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的生物防治。为了提高夜蛾黑卵蜂规模化繁育的生产效率,本文研究了利用斜纹夜蛾S. litura繁育夜蛾黑卵蜂时寄主卵龄、寄主产卵时间和蜂卵比对夜蛾黑卵蜂寄生率和羽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斜纹夜蛾卵龄对夜蛾黑卵蜂羽化率有显著影响,卵龄为1日龄时羽化率高达90.81%,显著高于2日龄和3日龄的斜纹夜蛾卵;夜蛾黑卵蜂对产卵时间在1~7 d内的斜纹夜蛾卵具有较高的寄生效率,寄生率均在97.5%以上,羽化率均在82%以上,显著高于7 d后产的卵;当蜂卵比为1:30和1:50时,寄生率和羽化率最高,分别可达到99%和80%以上,均显著高于1:70和1:100的处理。研究结果显示,选用斜纹夜蛾成虫羽化后前7 d产的1日龄卵,蜂卵比为1:50繁育夜蛾黑卵蜂生产效率最佳。  相似文献   

3.
昆虫的化学感受系统在昆虫的取食、交配等多种行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黄野螟Heortia vitessoides是一种寡食性害虫, 幼虫具有聚集性、暴食性等特点, 对土沉香Aquilaria sinensis危害严重。本研究使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黄野螟成虫触角和口器的转录组进行了测序, 共鉴定到124个化学感受基因, 包括50个气味受体(odorant receptor, OR)基因, 19个离子型受体(ionotropic receptor, IR)基因, 17个味觉受体(gustatory receptor, GR)基因, 19个气味结合蛋白(odorant binding protein, OBP)基因, 17个化学感受蛋白(chemosensory protein, CSP)基因和2个感觉神经元膜蛋白(sensory neuron membrane protein, SNMP)基因。通过系统进化和差异表达分析, 对黄野螟化学感受基因的分化, 以及不同性别、不同组织间的表达差异进行系统性的研究。以气味受体为例, HvitOR42、HvitOR43和HvitOR48聚在传统的性信息素受体(pheromone receptor, PR)分支, 其中HvitOR42和HvitOR43在雄性成虫触角中特异性高表达, 这3个气味受体可能参与识别黄野螟雌性成虫释放的性信息素。此外, HvitOR20在雌性成虫触角中特异性高表达, 可能与雌性成虫交配和产卵等行为相关。本研究为进一步探究黄野螟的化学感受机制提供了分子基础, 为开发以化学生态学为基础的黄野螟绿色害虫防控技术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夜蛾黑卵蜂Telenomus remus被认为是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卵期的高效寄生蜂。明确夜蛾黑卵蜂基本生物学特征将为其繁育及应用提供重要参考。本研究对雌、雄蜂外部形态及雌蜂寄生行为进行了观察。结果显示,1、除雌蜂产卵器和雄蜂外生殖器等第一性征外,夜蛾黑卵蜂雌、雄蜂个体还具备一些典型的第二性征,可通过触角环节数量、触角棒节和柄节形态以及足和触角的颜色进行区分。2、在同一卵块上,雄蜂先于雌蜂羽化,并撕咬寄主卵壳协助雌蜂羽化;雌蜂羽化后雄蜂会立即求偶并与其交配。3、夜蛾黑卵蜂雌蜂通过利用寄主卵表鳞毛空隙、主动清理鳞毛和移动表层卵粒3种行为策略实现对大部分草地贪夜蛾卵的寄生。本研究建立了夜蛾黑卵蜂雌、雄蜂的鉴别方法,并明确了雌蜂应对夜蛾黑卵蜂卵表结构防御的行为策略。  相似文献   

5.
夜蛾黑卵蜂Telenomus remus Nixon是多种鳞翅目夜蛾科昆虫卵期重要的寄生性天敌。本研究观测了夜蛾黑卵蜂对5种供试寄主卵(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烟青虫Helicoverpa assulta和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的寄生及子代发育情况,比较了不同寄主卵繁育的夜蛾黑卵蜂在寄生率、羽化率、雌性比和体型大小等生物学指标的差异。结果表明:夜蛾黑卵蜂对斜纹夜蛾的卵粒寄生率最高,为94.48%;其次是草地贪夜蛾(92.11%);对烟青虫和棉铃虫的卵粒寄生率相对较低,为34.08%和50.75%。草地贪夜蛾卵育出的子代雌蜂的后足胫节长度166.48 μm,比斜纹夜蛾卵繁育的159.22 μm大,但其羽化率较低,仅为68.06%,显著低于斜纹夜蛾的92.40%,斜纹夜蛾的单雌产卵量显著高于其他4种寄主。研究结果显示斜纹夜蛾卵是规模化繁育夜蛾黑卵蜂的理想中间寄主。  相似文献   

6.
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是近期入侵我国的重大迁飞性害虫。夜蛾黑卵蜂Telenomus remus是鳞翅目夜蛾科害虫卵期的重要寄生性天敌。本试验以有和无鳞毛层的草地贪夜蛾和斜纹夜蛾S.litura卵为寄主,揭示寄主卵块表面鳞毛层对夜蛾黑卵蜂寄生适应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寄主的卵块,无论有无鳞毛层,夜蛾黑卵蜂对卵块寄生率均达到100%,卵粒寄生率均超过95%;且对夜蛾黑卵蜂子代羽化率和个体大小均无显著影响。但无论有无鳞毛层,斜纹夜蛾卵中夜蛾黑卵蜂的羽化率均显著高于草地贪夜蛾。研究结果说明寄主卵块表面的鳞毛对夜蛾黑卵蜂的寄生作用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7.
夜蛾黑卵蜂寄生草地贪夜蛾和斜纹夜蛾卵的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9年7月,我们在贵州黔东南地区采集的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卵块内发现1种卵寄生蜂,经分子鉴定确认为夜蛾黑卵蜂Telenomus remus。为验证该蜂对草地贪夜蛾卵的寄生效能,本研究以草地贪夜蛾卵为主要研究材料,以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卵为对照,统计了夜蛾黑卵蜂对这两种寄主卵的卵粒寄生率、单卵出蜂数、雄性比和个体大小等指标。结果显示,夜蛾黑卵蜂对草地贪夜蛾卵和斜纹夜蛾卵的卵粒寄生率均可达到95%以上。与斜纹夜蛾卵相比,草地贪夜蛾卵育出的子代蜂个体较大,但单卵出蜂数相对较低。结果说明夜蛾黑卵蜂是草地贪夜蛾潜在的高效生防作用物,斜纹夜蛾卵可以作为替代寄主用于繁育夜蛾黑卵蜂。本研究将为我国利用夜蛾黑卵蜂防治草地贪夜蛾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8.
为阐明橘小实蝇Bactrocera dorsalis感受2种气味物质γ-辛内酯和β-石竹烯的分子机制,于室内测定记录其已交配雌成虫的触角电位(electroantennogram,EAG)反应和行为,利用RNA-Seq测序技术测定其已交配雌成虫在2种气味物质刺激下的头部组织转录组并进行比较分析,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对部分化学感受基因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橘小实蝇已交配雌成虫对γ-辛内酯和β-石竹烯2种气味物质均有浓度依赖性反应,随着浓度增大,EAG反应值有增大趋势,且2种气味物质均对橘小实蝇已交配雌成虫具有明显的引诱作用。γ-辛内酯刺激后橘小实蝇已交配雌成虫的头部转录组中共有851个差异表达基因,包括20个化学感受基因,其中有261个基因上调表达,590个基因下调表达;而β-石竹烯刺激后共有523个差异表达基因,包括15个化学感受基因,其中162个基因上调表达,361个基因下调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证实,分别有4个和6个化学感受基因可能与橘小实蝇雌成虫对γ-辛内酯和β-石竹烯的感受相关。表明橘小实蝇雌成虫感受γ-辛内酯和β-石竹烯的分子机制可能是由多种化学感受基因共同参与完成。  相似文献   

9.
3种赤眼蜂在多种寄主卵单独或共存条件下,趋向产卵的行为反应趋势相似。各“蜂—卵”组合之间,在上卵蜂率,偏嗜指数等行为反应指标上均有明显差异。该趋势与寄生特性不尽吻合,不同蜂种对不同寄主卵有各自的偏嗜性选择。繁蜂所用中间寄主卵,对蜂种原有的寄主选择嗜好性具有驯化改造作用,赤眼蜂对寄主卵的有机溶剂抽提物有敏感的趋向行为发生,赤眼蜂对寄主的选择性行为可能与寄主卵的化学信息物质有关。  相似文献   

10.
嗅觉在天敌昆虫寻找寄主、躲避敌害、交配、转移等行为中发挥关键作用。嗅觉受体是昆虫嗅觉系统中一类重要的功能蛋白。本文选取从中红侧沟茧蜂触角cDNA文库鉴定一个嗅觉受体基因MmedOr2序列片段,采用RACE技术克隆获得中红侧沟茧蜂嗅觉受体基因MmedOr2的全长序列。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解析了该基因在中红侧沟茧蜂不同发育阶段、不同组织部位以及交配前后的转录表达谱。结果表明, MmedOr2在触角中特异性表达,且在雌蜂触角中表达量显著高于雄蜂触角。雌、雄蜂羽化后分别在第3 d和第4 d MmedOr2表达量达到最高,该基因转录表达量达到最高后逐渐下降。另外,交配后雌蜂MmedOr2表达量显著下降。根据以上研究结果,我们推测 MmedOr2可能是性信息素受体,在中红侧沟茧蜂寻找配偶等行为中发挥功能。  相似文献   

11.
实蝇科昆虫种类繁多, 全球广泛分布, 其中诸多种类可直接为害果蔬, 造成巨大经济损失, 是国际检疫性或入侵性害虫。实蝇主要通过成虫产卵和幼虫取食来为害寄主植物, 实蝇与寄主植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包括实蝇对寄主的选择以及实蝇对寄主的响应。本文综述了实蝇科昆虫对寄主植物的选择, 包括对不同寄主植物种类、寄主植物不同部位和寄主植物不同品种的选择; 以及对寄主植物的响应包括对寄主植物的生长发育响应, 对寄主植物的行为响应。同时总结了实蝇的化学感受器官、化学感受基因及抗性相关基因在实蝇对寄主植物选择和响应中的作用, 以期为深入了解实蝇科昆虫对寄主植物的选择和响应机制以及研发实蝇类害虫防治技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曲纹紫灰蝶是为害苏铁植物的重要食叶害虫, 研究其繁殖行为和节律, 可为该虫防控策略的制定提供基础资料。本研究在半自然环境条件下观察和分析了曲纹紫灰蝶的羽化、交配和产卵行为及节律。发现曲纹紫灰蝶在5:00-18:59羽化, 9:00-12:59时达到羽化高峰;雄虫主动求偶和交配, 交配行为发生于白天, 交配高峰期为9:00-15:59, 交配时长(82.85±59.76) min, 交配姿势呈“一”字形;雌虫1 d内可多次产卵, 产卵高峰期在8:00-8:59和14:00-15:59 2个时间段, 卵多产于苏铁植物的嫩叶上, 单雌产卵量为10~282粒。  相似文献   

13.
在光期对甜菜夜蛾雌蛾注射人工合成的小分子性信息素合成激活肽PBAN,并观察其求偶、交配与产卵行为。结果表明,人工合成甜菜夜蛾PBAN适宜的注射浓度为3.5 pmol/μL。与注射蒸馏水对照相比,注射PBAN能够有效促进雌蛾提前发生求偶行为,且持续交配时间显著延长,单雌产卵量也显著增加。但与空白对照(未注射)相比,尽管注射PBAN的雌蛾求偶行为有所提前,但交配率和产卵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初步说明外源注射PBAN对甜菜夜蛾求偶、交配与产卵行为均有重要的影响作用,特别是引起雌蛾求偶行为明显提前,甚至在光期观察到注射PBAN的雌蛾出现求偶行为。这为验证甜菜夜蛾PBAN的功能提供了依据,也为遗传改造PBAN基因干扰成虫交配达到无公害防治开拓了思路。  相似文献   

14.
成虫日龄与交配状态对棉褐环野螟繁殖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影响棉褐环野螟(棉大卷叶螟)[ Haritalodes derogata (Fabricius)]产卵量、孵化率及成虫寿命的因素,为性信息素的研究开发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温度(25±2)℃,光周期L∥D=14 h//10 h的条件下,研究棉褐环野螟的繁殖适度.[结果]交配时间短于40min时成虫的产卵前期明显延长,而交配时间长于40 min时成虫产卵期延长,产卵量与孵化率显著提高.0次交配产卵量极小且不能正常孵化,交配1次或多次能使产卵量与卵孵化率明显提高.雌虫延迟交配对其产卵期、产卵量、孵化率和雌虫寿命会产生明显的影响,与正常交配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其中3日龄的雌性成虫与7日龄的雄性成虫交配后产卵期(4.2±0.76)d、寿命(15.40±0.62)d最长,产卵量(189±17.17)粒/头、孵化率(54.39±0.07)%最大.[结论]明确了雌虫交配持续时长、交配次数以及雌雄不同年龄组配对繁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Smith)是一种远距离迁飞害虫,其成虫生存期间会取食,但是取食获得的水和糖在其交配繁殖中的作用目前并不清楚。本研究利用卵巢解剖法和行为观察法,详细研究了成虫喂食对草地贪夜蛾存活、卵巢发育和繁殖的影响。发现饥饿不喂食草地贪夜蛾成蛾存活时间短(约3 d),卵巢发育不成熟(低于2级)、交配率低(22.00%)、几乎不产卵(5.8枚),卵几乎不孵化(3.0%)。喂食纯水或蜂蜜水成蛾存活时间长(6~8 d),雌蛾卵巢发育成熟(3.4~3.6级)、交配率高(61.1%~66.7%)、产卵量大(436~1281枚)、卵孵化率高(大于95%),均显著大于不喂食成蛾。喂食对交配雌蛾的交配次数(1.1~1.7次)和未发育成熟雌蛾的交配率(18.2%~22.9%)无显著影响。喂食蜂蜜水雌蛾的存活时间(8.06 d)和产卵量(1281枚)显著大于喂食纯水(分别为6.57d和436枚),而雄蛾存活时间、雌蛾卵巢发育等级、交配率、卵孵化率在喂食纯水和蜂蜜水之间无显著差异。本研究结果认为水是草地贪夜蛾成蛾存活和繁殖必须补充的物质,糖仅能增加雌蛾的产卵量。仅仅利用花香气味进行草地贪夜蛾的监测和防控,效果可能不理想。这些结果为草地贪夜蛾的精准监测和有效防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In many parasitoid species, the recognition of chemical signals is essential to find specific hosts. This function is often impaired by exposure to insecticides that are usually neurotoxic. The behaviour of the Hymenopterous parasitoid Aphidius ervi (Haliday) (Hymenoptera: Aphidiinae) after surviving low doses of the pyrethroid lambda-cyhalothrin was examined in laboratory conditions. The host aphid was Myzus persicae (Sulzer) (Homoptera: Aphididae) on oilseed rape. Parasitoid females were exposed by contact with dry residues of the active ingredient at a lethal dose, LD20, and a sub-lethal dose, LD0.1. In a four-armed olfactometer, untreated and inexperienced females were attracted by the odour of M. persicae-infested plants and previous oviposition experience increased the duration of the attraction response. The response of inexperienced females decreased after an exposure to LD0.1 but not to LD20. No effect was observed when females had an oviposition experience prior to the olfactometer test. The oviposition activity was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in the LD20-treated group but not in the LD0.1-treated one. All effects disappeared within 24h. Our work shows that orientation and oviposition behaviours may be impaired by low doses of lambda-cyhalothrin, depending on the dose, the parasitoid experience and the type of behaviour.  相似文献   

17.
柞蚕卵繁育的松毛虫赤眼蜂已被用于防治多种鳞翅目害虫.为改善雌蜂对害虫的嗜好性,本研究以亚洲玉米螟卵、幼虫和雌蛾腹部提取液及正己烷对照溶液,在孤雌产雌品系和两性品系子代蜂幼期及羽化前期施加气味刺激,调查子代雌蜂对玉米螟卵的选择偏好.结果发现,对照组孤雌产雌品系雌蜂对玉米螟卵选择率显著高于两性品系;经提取液驯化的两性品系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