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所于1975年在茶园中分离出致死茶毛虫幼虫的病毒,经鉴定为茶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E、P、NPV),是我国较早获得此种病毒的单位。室内外感染试验证明,此病毒具有较高的杀虫效果和实际应用价值。1984年又与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共同研究了该病毒的生物学性质及其理化特性。确定该病毒为杆状病毒科,杆状病毒属A组  相似文献   

2.
茶毛虫病毒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冷杨  殷坤山  肖强 《茶叶》2006,32(2):70-74
茶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EpNPV)是茶毛虫高效专一性病原物,已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随着茶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基因工程等研究的不断深入,茶毛虫病毒将在茶园害虫综合管理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本文综述了茶毛虫病毒形态学、生物学和应用技术等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3.
作者根据研究试验结果,对茶毛虫病毒的一些基本知识和应用技术分四个问题作了介绍:一、茶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是一种什么病毒;二、昆虫病毒是怎样使昆虫致病死亡的;三、茶毛  相似文献   

4.
《茶叶》1986,(3)
据近年来日本的资料报导,在为害茶树的卷叶蛾幼虫体上发现有五种病毒:茶小卷叶蛾核型多角体病毒、颗粒体病毒、细胞质多角体病毒、昆虫痘病毒及茶卷叶蛾颗粒体病毒。对两种卷叶蛾的颗粒体病毒进行了较详细的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  相似文献   

5.
二、茶树害虫病毒大田应用效果目前,在大田做过防治应用试验的有茶小卷叶蛾和茶卷叶蛾颗粒体病毒及扁刺蛾、茶毛虫、茶尺蠖、油桐尺蠖和云尺蠖等核型多角体病毒,其中,茶小卷叶蛾颗粒体病毒,扁刺蛾、茶毛虫、茶尺蠖、油桐尺蠖核型多角体病  相似文献   

6.
茶毛虫Euproctis pseudoconspersaStrand 是我省山区茶园的主要害虫;幼虫群集食叶,有毒;人的皮肤触及立即肿痒;大量发生为害时茶树仅剩秃枝残脉,茶叶产量明显下降。我所1975年秋在所内一号山楼下茶园采集分离的茶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福  相似文献   

7.
茶尺蠖的克星——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是一种重要的病原微生物,可以感染茶尺蠖和灰茶尺蠖幼虫致其死亡。文章介绍了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的发现、形态特征、作用机理和使用技术等,为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茶毛虫病毒杀虫剂田间使用技术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殷坤山  肖强 《中国茶叶》2004,26(3):18-19
茶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简称茶毛虫病毒或EPNPV)是茶毛虫的主要病原微生物,对茶毛虫具有很强的致病力.齐义鹏等[用茶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防治茶毛虫.生物防治通报,1986,2(2):43]和姚渭等[低位侧向喷施茶毛虫NPV技术及大田应用试验.茶叶科学,1987,7(2):52~53]分别通过收集罹病虫尸获得茶毛虫病毒,进行了田间防治茶毛虫试验,防治效果可达90%以上.  相似文献   

9.
茶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福建一号毒株,简称FK—1—EpNPV,是我所从1975年秋采集的自然感染病毒致死虫分离出来的,在我省山区茶园用于杀除茶毛虫有良好效果。为了给进一步大田应用提供依据,1984年对茶毛虫进行毒力生物测定,现报告  相似文献   

10.
用间接 ELISA 法,以109份人血清作为抗原及抗体,与茶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福建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提供)及其抗血清进行检测,以确定茶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对人群的安全性,结果均呈阴性反应。试验说明,  相似文献   

11.
由于化学农药广泛使用对生态系统产生不良影响,农林虫害的综合防治日益受到人们重视,近年来我国昆虫病毒的研究得到很大发展不断获得新的毒株。我所分离的茶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Euproctis Pseudoconspersa Strand nuclear Polyhyedrosis virus,简称EPNPV),对高山茶区主要害虫茶毛虫的防治效果达70~80%,  相似文献   

12.
茶毛虫(Euproctis pseudoconspersa Strand)是茶园中的代表性害虫。本文主要综述了茶毛虫的生活习性及发生规律,并从利用天敌昆虫、性信息素、核型多角体病毒三个方面介绍了茶毛虫生物防治的研究进展和防治效果,对茶毛虫及其他茶树病虫害的生物防治作出展望,一方面帮助茶农全面了解茶毛虫的发生规律并针对性地进行有效防治,另一方面也为应用生物防治方法进行茶树病虫害防治提供策略方针和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13.
茶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低温季节活体增殖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前言茶毛虫(Euproctis pseudocons-persa strand)第一代幼虫的为害盛期,于我省常年气候情况下,主要在四、五月间。及时利用茶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简称EpNPV)杀伤第一代茶毛虫,可以控制其为害,保护春、夏茶产量与品质,有良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为了能及早在春茶前  相似文献   

14.
古田县大桥镇茶场一九八四年133.6亩茶园发生茶毛虫为害,其中严重者38亩,古田县茶业公司派出技术人员,使用福建省茶科所提供的六十克茶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毒尸,播毒复制毒尸生产病毒进行防治。病毒的生产:(1)为田间采集四、五龄幼虫,室内感染后收集的虫尸;(2)选用田间四、五龄高密度虫源,喷洒病毒及时回收感染死亡的虫尸。然后将茶毛虫毒尸加少许清水捣碎,充分磨细,经双层纱布过滤,亩加清水150—200市斤常规喷雾。一般四、五龄感病虫尸每头约含5亿个多角体,10头虫尸约重一克,每亩茶园用50—  相似文献   

15.
克隆和测定了茶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EupsNPV)全长5942bp的EcoRI-XhoI基因组DNA片段。序列分析表明该片段包含5个完整的开放阅读框(ORF),分别编码P24、Rr1、38.7K、Lef1和Ep-ld124。通过对上述5个基因与其它已知杆状病毒的同源基因的分析比较,以及对P24、Rr1和Lef1的分子进化树分析,表明EupsNPV是一种与已知杆状病毒都有较大差异的病毒种类,属于NPVII组病毒。结果还表明EupsNPV与茶尺蠖(Ectropisobliqua)核多角体病毒(EcobSNPV)的亲缘关系最为接近。本文报道的序列的EMBL登录号为AJ920288。  相似文献   

16.
茶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福建一号毒株,简称FK—1—EpNPV,于1976年以来,先后在所内及闽东、闽南等十多处山区茶园试验、示范,杀除茶毛虫二至五龄幼虫效果达80—90%以上,为了探明在应用过程中,对茶园常见天敌的安全性,进行本项观察试验,现报告试验情况与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17.
宁德地区科委受省科委的委托,对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承担的"茶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福建一号毒株防治茶毛虫"的科研项目,于8月3-5日在寿宁县召开"茶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科研成果,推广应用现场验收会",来自省内外的科研、教学、生产部门的专家、教授、学者、技术干部39人参加了会议.会议期间,代表们实地参观,检查了该县凤阳  相似文献   

18.
我国茶树害虫病毒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洪北边 《中国茶叶》1991,13(1):28-29
据报道,到1987年止,全世界已发现的昆虫病毒约900种,其中,约300种鳞翅目昆虫发现有核型多角体病毒,70种发现有颗粒体病毒,200种发现有细胞质多角体病毒。利用昆虫病毒防治农作物害虫已成为当前病虫害生物防治的重要手段之一。7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十分重视昆虫病毒的应用研究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由于人工饲料的逐步完善和病毒生产的  相似文献   

19.
茶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茶毛虫(Euproctis pseudoconspersa Strand)是茶园和油茶林主要害虫之一,多年来一直沿用多种化学农药来防治。1973年9月,我们从自然罹病死亡的茶毛虫幼虫尸体中分离出茶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以下简称茶毛虫NPV)。曾于1974年作过室内致病试验和大田防治试验,效果均在90%以上,10年来各地均推广应  相似文献   

20.
以茶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EupsNPV)的基因组DNA为模板,PCR扩增出全长为741bp的ph基因编码区片段。将Ep-ph编码区插入pET-28-a,构建了原核表达载体pET-28-a-Ep-ph,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在IPTG诱导下进行了高效的表达。以经表达纯化的目的融合蛋白作为抗原,免疫新西兰大白兔,制备了EupsNPV的ph抗体,测得的抗体效价为6.4×104。Western blotting检测表明制得的抗体对核型多角体病毒有良好的特异性。利用制备的抗体用间接ELISA方法对茶毛虫病毒样品进行了定量分析,得到线性回归方程为y=0.4152x-0.8299,相关系数r=0.9897(P<0.01)。间接ELISA方法表明该抗体可以用于核型多角体病毒生物农药的定量检测,从而为核型多角体病毒的检测农药制剂提供了一种准确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