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查阅大量的宜都红茶历史资料,初步梳理了宜红古法生产工艺,对宜红生产线的遗产价值进行了分析,并首次提出关于宜红的4个学术问题:一是宜红发展历经了3个阶段;二是实物期货贸易贷款是宜红茶生产的调节方式;三是探明宜红古茶道是综合的交通运输体系;四是宜红生产线是中国茶叶精制加工的活态遗产。  相似文献   

2.
宜红茶是传统的外销工夫红茶,于清光绪初年诞生在湘北鄂西交界的武陵山脉东部山区,至今已近150年历史。本文从不同时期的设备条件、加工方式和工艺变化等方面,探讨和阐述宜红茶初精制工艺的演变过程,研究和弘扬宜红文化。  相似文献   

3.
1宜红茶的产销现状分析 宜红茶又名宜红工夫茶,是我国传统外销工夫红茶,与"祁红"、"滇红"被列入我国三大工夫红茶,生产历史悠久,因由宜昌集散加工出口而得名.宜红茶最早产生于17世纪,19世纪60年代开始规模生产,历史上宜红茶的产地包括今天的湖北(宜昌、恩施),湖南(常德)两省三地的26个县市,是我国茶叶中颇具出口创汇能力并享有一定知名度的百年老字号品牌,以其特有的"冷后浑"风格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较为稳定的消费群体,在俄罗斯、德国、乌克兰、波兰、日本、英国、美国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深受欢迎.  相似文献   

4.
<正>宜昌红茶简称宜红,又名宜昌工夫红茶,因由宜昌集散、加工、出口而得名,是我国传统工夫红茶典型代表之一,也是国家地理标志商标产品。早在19世纪中叶,宜昌红茶就已大量出口英国、前苏联和东欧各国,历经150年以上的传承与积淀,文化底蕴深厚。2014年,湖北宜昌市委、市政府提出了"提升绿茶,振兴红茶"的茶叶发展战略,振兴宜昌红茶成为优化茶叶产品结构,促进茶业提档升级的重要举措。宜昌红茶生产现状宜昌是"宜红茶"的核心产区。近几年,由于市委、市政  相似文献   

5.
一、“宜红”茶创制史。宜红茶究竟始于何时?江荻君同志曾在1950年《中国茶讯》“宜红区毛茶产销调查”(下称调文)一文中阐述:“湖北红茶最早为道光年间,首先为广东茶商钧大福带领江西技工到五峰渔洋关传授红茶采制技术,设庄收购精制红茶,运汉转广州出口。成丰甲寅年(1854年)高炳三、光绪丙子年(1876年)林紫宸、泰和合(可能就是卢  相似文献   

6.
宜红茶初考     
宜昌红茶简称“宜红”。由于外形条索紧细显毫,色泽乌润,香高味醇,汤色红亮,叶底红匀,做工精细,在外销红茶中,“宜红”工夫茶独树一帜,在国际茶叶市场上颇负盛名,深受茶叶消费者的喜爱。“宜红”茶区是我国历史悠久的著名茶  相似文献   

7.
今年走访了湖北省著名茶区——合丰、五峰、宜都、宜昌等地和国营走马茶场、宜都茶厂等单位,参加座谈的有老茶工、老干部,有专职技术人员,也有七十多岁的老茶农等提供的资料、得益不浅。为了更好了解“宜红茶”来历与品质特点而改进我省“宜红”品质促进茶叶生产,特整理供茶界同志们参考。根根“中国茶讯”五○年综合版资料结合本人访问调查材料,关于“宜红”的来历  相似文献   

8.
宜红茶史略     
翁寿楠 《茶叶》2004,30(3):173-174
宜昌红茶简称宜红 ,又称宜昌工夫茶 ,是我国主要工夫红茶品种之一。历史上因由宜昌集散、加工、出口而得名。1 宜红茶区的自然环境宜红茶区位于东经 1 0 9°- 1 1 2°,北纬 2 9°- 31°31′。产于武陵山系和大巴山系的湖北、湖南三市州(湖北的宜昌市、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湖南的常德市 )二十余县 ,是我国历史悠久的著名茶区 ,早在公元 3世纪西晋时 ,《荆州土地记》就记有 :“武陵七县通出茶”。唐代陆羽《茶经》载 :“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山南 ,以峡州上”。1 .1 气候属亚热带气候 ,茶区年均温度 1 4~ 1 8℃。宜昌年均温度 1 6.…  相似文献   

9.
一、红茶产销情况的回顾我国农村经济改革给茶叶生产带来了生机,1987年茶叶产量首次突破50万吨大关,1988年达54.5万吨,比改革前的1978年增长了1.3倍,从1978年到1988年的10年中增产数量超过了1978年以前30年的增产总数,茶叶产销出现了可喜的发展势头。茶叶是世界上最普及的大众化饮料,全世界每年约消费220万吨,其中红茶要占80%左右。在世界茶叶贸易中90%以上是红碎茶。我国在60年代以前生产的红茶主要是工夫红茶,如祁红、滇红、宜红、川红  相似文献   

10.
无性系特早生茶树良种——宜红早,是笔者从宜昌大叶茶良种群体中,采取单株分离选育而成。因选于湖北省“宜红”菜区的宜昌县太平浪落沸村,发芽特早而命名。历经1973年——1998年共二十五年,经过现场调查——单株筛选—一扩大繁殖——省级品试——一全国区试五个阶段的系统选育鉴定,宜红早晨“两高一代”特早生无性系茶树良种。适制红绿茶,宜在华南、江南菜区推广种植。97年审定为湖北省省级良种(鄂菜四号),98年审定为国家级无性系特早生良种。先后获得县、市、省成果登记证书及科技进步奖。为加速宜红早的选育和推广速度,早在1979…  相似文献   

11.
宜红茶史略     
翁寿楠 《茶报》2004,(3):13-13
宜昌红茶简称宜红茶,历史上因由宜昌集散、加工、出口而得名。由于宜红茶系条形茶,加工精细又称为宜昌工夫茶,是我国主要工夫红茶品种之一。  相似文献   

12.
宜红茶在我国红茶中占有重要位置,在国际市场上颇负盛名,深受消费者的欢迎。但作为宜红茶起源和发展的历史,却鲜为人知。本文想就宜红茶的起源、发展以及其对经济文化方面的影响等,作一些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3.
红茶是六大茶类之一,我国的红茶加工长期依赖手工,效率低下。本文介绍了自上世纪初以来我国红茶加工机械的发展历程,并对当前生产中常用的红茶加工机械和生产线及其发展趋势,作了较详细的阐述。  相似文献   

14.
正红茶是国际茶叶市场的主流产品,约占世界茶叶贸易量的75%,我国作为世界产茶第一大国和红茶发源地,红茶生产承担着艰巨的历史重任~([1])。我国虽然是茶叶生产大国和消费大国,但是红茶产区大都是茶企规模小、茶农人均产值低,茶园投资投工少,良种化率低、机械化率低~([2])。为提高红条茶的机械化生产水平,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与广东省农业机械研究所联合研发了红条茶连续化清洁化生产线~([3.4.5]),并在英德基地装配使用,本文通过生产线与单机生产中的工艺对比,提出一个适合生产线加工的工艺参数。  相似文献   

15.
<正>斯里兰卡是一个富有魅力的印度洋岛国,不仅以其旖旎的海滨风光、历史悠久的古城、丰富的自然遗产、独特的民族文化吸引着世界各地游客前来观光,其生产的"锡兰红茶"也以独特的芳香风味而享誉国际市场。1867年英国人詹姆斯·泰勒在康提附近的鲁勒勘德拉种植园种植了19英亩的茶树,标志着斯里兰卡茶产业的开端。经过了约150年的发展,斯里兰卡已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红茶出口国、第四大红茶生产国,  相似文献   

16.
坐落在粤北山区的英德市,气候温暖湿润,土壤肥沃,极宜茶树自然生长,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孕育了驰名中外的“英德红茶”。英德自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在国家计划经济指导下,建立了全省最大的大叶红碎茶出口商品基地,成为我省名的“红茶之乡”;所产红茶品质优异,堪与印度和斯里兰卡红茶媲美,受到国内外茶叶界人士赞赏推崇、各国消费青睐,尤其是英国女皇特别喜欢品饮英德红茶,“英德红茶”被定为英国皇室用茶,在英国受到极力推崇。英德  相似文献   

17.
为探明史料中所载曾在宜红茶区盛极一时的“白茶”的来龙去脉,以及“白茶”在解放后退出历史舞台的原因,对武陵山宜红茶区开展了田野调查。文章记录了发现于长阳土家族自治县的城五河白茶(竹沥茶)及其制作工艺,解开了困惑宜红茶文史研究多年的难题,为武陵山宜红茶区的相关研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8.
<正>本红茶生产线主要由鲜叶贮青机组、萎调机组、揉捻机组、解块机、发酵机、烘干机(初烘)、摊凉回潮机和烘干机(复烘)等组成。可日产干茶约1000 kg。生产线按红茶加工工艺要求实现自动化、清洁化、连续化生产,整个加工流程采用PLC程序控制,人机界面参数化设置,具有温湿度控制、故障报警等功能,设计先进,配套合理,符合规模企业红茶生产的需求。  相似文献   

19.
宜红茶略考     
正清朝和民国时期,渔洋关是湘鄂西最大的茶叶集散地,素有小汉口之称。作为一个山区小镇,形成宜红茶最大的集散地和加工中心不是偶然的,而是有着特殊的历史条件。虽说经历两三个世纪的变迁,渔洋关集镇上的古街、古茶庄、古码头许多已不复存在,但得到保护和利用的那些遗址遗迹,仍能帮助我们更清楚地了解和探寻这里生产的宜红茶的历史足迹。  相似文献   

20.
沈其松 《中国茶叶》1995,17(4):38-39
云南茶厂是担负云南省自营出口红茶拼配加工任务的主要厂家,该厂1992年由云南省茶叶进出口公司投资700余万元,建设了一条茶叶拼配生产线,年生产能力为1万吨,拼配原料来自云南省近30个县的近百个精制茶厂,拼配茶叶以红碎茶为主,兼顾工夫红茶.进厂原料的包装方式有麻袋、编织袋、纸板箱、木板箱等,拼配后成品包装使用纸板箱、纸袋、麻袋、木板箱等.现将该厂这条拼配生产线的工艺设计和设备配备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