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做青是安溪铁观音初制加工环节中最为重要的工序之一,是提高铁观音产品内在品质的关键技术。本文总结了历年来安溪县安溪铁观音初制技能比赛中参赛者的做法,并通过多年来笔者的制茶实践,就安溪铁观音初制加工中做青环节加以阐述,从而促进铁观音制作技艺的相互交流,进一步提高铁观音产品品质。  相似文献   

2.
安溪茶是从晚唐时期开始生产的,由于茶叶很受欢迎,茶叶的生产规模越来越大,使得安溪县成为了中国铁观音第一大县。安溪铁观音属于乌龙茶,长期喝这种茶有一定的保健作用。即便是现今,这种茶叶很受消费者欢迎。但是,从当前安溪铁观音茶叶发展情况来看,依然存在一些问题,这就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解决,推进安溪铁观音茶叶更好地发展,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本论文着重于研究安溪铁观音茶叶的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3.
第三届海峡茶叶品牌发展交流会暨第九届中国(海西)安溪铁观音茶王赛,于19日下午在福州海峡国际会展中心举行,活动由泉州市人民政府驻福州办事处、福建省对外经济关系研究会、福建省茶产业研究会、福建省农产品市场协会、福州市泉州商会联合主办;福建省茶产业研究会铁观音专业委员会和福州市泉州商会安溪茶叶分会承办。福建农林大学博士生导师、第九届省政协副主席陈家骅教授,海峡茶业交流协会副会长赵觉荣,泉州市政府驻福州办事处主任陈万全,安溪县人民政府副县长郑乃  相似文献   

4.
安溪的茶王赛是茶乡的一种传统赛事.改革开放以来,安溪县利用富有特色的茶王赛形式,走出安溪,在厦门、广州、上海、北京、香港等地进行比赛、茶艺表演,让人们认识乌龙茶、铁观音茶,从而树立起铁观音的品牌,提高安溪乌龙茶在国内外市场的知名度,全面加快茶业产业化进程. 1 别具风情的安溪茶王赛 近年来,安溪县在全国各地连续举办"铁观音茶王赛"、"四大名茶茶王赛",其场面热闹非凡,"茶王"拍卖单价高达每公斤五万元之巨,"茶王"得主在众目睽睽下,头戴桂冠,披红挂绿,八抬大轿,沿街昭示世人,犹如宋代斗茶胜者,"胜者登仙不可攀",有效地推动了安溪茶文化的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5.
协会动态     
《茶世界》2017,(6)
<正>应邀派员担任首届安溪铁观音大师赛评委5月11日,中茶协应邀派员参加首届安溪铁观音大师赛决赛并担任评委。应邀出席大型食品企业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推进会5月17-18日,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主办的大型食品生产企业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工作推进会(南方片会)在苏州召开。中茶协应邀派员参加。  相似文献   

6.
世纪之交 ,福建省安溪铁观音集团公司于 1 1月 2 9日正式挂牌成立。该集团系由凤山茶业有限公司等五家子公司和十多家半紧密层、松散层企业组成 ,拥有一亿多资产 ,是集茶叶生产、收购、加工、销售、科研、服务为一体的“联合舰队” ,对于拓展国内外市场、迎抗市场风险 ,推动安溪茶业产业的发展都将发挥较大的作用。铁观音茶乡安溪县成立铁观音集团$福建省安溪县茶果局@李启厚  相似文献   

7.
协会动态     
《茶世界》2015,(11)
<正>出席"双十秋茶节"开幕式10月9日,"双十秋茶节"开幕式在华祥苑生态茶庄园成功举行,中茶协常务副会长王庆应邀出席。举办安溪茶产业发展研讨会10月10日下午,由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安溪县人民政府主办的安溪茶产业发展研讨会在铁观音故里、中国茶都——安溪举行。首个"爱心书屋"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建立  相似文献   

8.
安溪铁观音是乌龙茶中的优良品种,具有独特的品质风格,历来深受国内外饮茶者所赞尝。为着促进采制铁观音的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保持和发扬其风格特征,安溪县每年都举办“铁观音王”评选,公认品质最佳的,尊称“铁观音王”,可算有点宋代“斗茶”遗风。  相似文献   

9.
陈德进 《茶叶通讯》2010,37(1):26-26
2010年1月26日上午,福建安溪县在县政府大院举行新闻发布会,发布该县铁观音龙头企业八马茶业有限公司入选国饮“红榜单”的新闻,这是近半年来,继安溪铁观音入选中国世博十大名茶第一位、安溪摘“中国百个重点产茶县”桂冠之后,安溪再度传出的特大喜讯。  相似文献   

10.
新时期安溪铁观音产业发展浅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文俪 《中国茶叶》2008,30(8):16-17
福建安溪是全国最大的茶叶生产县,名茶铁观音的发源地。安溪发现了铁观音,发展了铁观音,得益于铁观音。铁观音撑起了安溪茶业经济的一片天,是百万安溪人民的生存之源,发展之基。面对众多茶区群雄逐鹿的发展态势,安溪铁观音茶产业必须存新时期保持强劲优势,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键康永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安溪铁观音是我国十大名茶之一,是乌龙茶中的极品,是我国茶叶的一颗璀璨明珠。安溪铁观音原产于安溪县西坪镇,发源于清代年间,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安溪县以其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条件和精湛的制作技术生产的“安溪铁观音”具有独特的“观音韵”和“未尝甘露味,先闻圣妙香”,同时其具有天然的保健功能。  相似文献   

12.
安溪铁观音发源于我国的安溪西坪,更是目前我国著名的十大名茶之一。制定加工的铁观音在安溪知名茶界特有美誉“七泡有余香”的传承佳篇。分析观察铁观音初制工艺制作流程的独特精华,首选优秀良品的茶叶品种,外观具有独特的兰花香味,优选茶叶品种的主产地源自我国福建安溪。独特精致的制作工艺程序方式,精湛制作茶叶工序而生产出来的铁观音,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创新产出了多种口味的铁观音,将传统工艺联合现代化工艺的优势将铁观音工艺达到顶峰造极。其中常见的工艺有正味、消清、拖酸等工序,其铁观音的花香韵保持回归,稳定了安溪铁观音制业茶工艺保留茶叶丰富营养的工艺程序,深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本文主要阐述了对安溪铁观音初制加工程序的制作工艺技术特点,从而促进安溪铁观音现代工艺融合制作茶文化的优良技术特点,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廖琼满 《福建茶叶》2000,(Z1):16-17
可曾品过铁观音 ?提起安溪铁观音 ,人们不但会立刻想起其“绿叶红镶边 ,七泡有余香”的美称 ,而且其独特的韵味也随即涌上心头 ,让人顿觉口中生津 ,齿颊溢香。安溪铁观音不愧为“茶中之王”。铁观音原产于安溪县西坪镇 ,发现于靖雍正四年 ( 172 5年 )前后。系乌龙茶中之极品 ,被评为全国名茶和世界名茶 ,也被指定为钓鱼台国宾馆专用茶 ,成为我国国茶。铁观音既是茶树品种名 ,也是茶叶商品名。从 1916年以来 ,多次在国内外茶叶评比中获奖 ,被誉为“长寿茶”、“青春健美茶”和“茶类中之香槟酒” ,同时 ,还一直受到中央领导同志和各界人士的…  相似文献   

14.
安溪县茶产业链完整,在安溪铁观音品牌创建与推广上卓有成效,但是主栽品种单一,品牌推广过于集中,与"中国茶都"不尽相称,也难于确保茶产业长盛不衰。据此,提出推广多元化茶树优良品种、开发特色生产区域产品发展战略,以丰富安溪茶叶产品花色和文化广度,助成"中国大茶都"。  相似文献   

15.
安溪是铁观音的发源地和主要产地,而感德镇则是安溪铁观音最主要的生产基地,感德镇的铁观音广受欢迎.该镇的茶产业发展迅速,但在其背后却存在土地利用不科学的问题,阻碍了感德镇茶产业的发展.本文通过研究感德茶产业发展存在的土地利用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6.
闽南地区是指泉州市、漳州市和厦门市,闽南茶区主要有安溪县、永春县、南安市、华安县、平和县、漳浦县、南靖县、诏安县和云霄县.这些产茶县是我国重要的乌龙茶产区,主载品种有铁观音、本山、毛蟹、黄金桂、佛手、白芽奇兰、八仙茶、丹桂和金观音等,产品以安溪铁观音、永春佛手等为主。  相似文献   

17.
安溪茶产业的优势及发展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成业 《福建茶叶》2010,32(5):36-39
<正>乌龙茶是我国的特种茶,铁观音是十大名茶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安溪县是铁观音重点产地,茶叶年产量约11.5万t,占全国的27.8%以上,主要产于西坪、虎邱、感德、祥华、龙涓、剑斗等地。据茶叶史料记载和调查表明,安溪县产茶始于唐朝,兴于明清,盛于当代,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目前,安溪县属于全国产茶大县。安溪铁观音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所形成  相似文献   

18.
铁观音以其独特的品质深受人们的喜爱,几乎成了安溪茶的代名词。优质铁观音历来都是市场的抢手货,市场价格从每500g几百元到上千元,现在已经飙升到了几千元。随着茶叶市场对优质铁观音的强烈需求,有力地推动了安溪茶农对安溪铁观音初制技术的研究、创新和总结。但限于茶农相互之间交流有限,形成了目前安溪铁观音不同区域初制技术不尽相同的格局。本文就安溪铁观音初制过程中的做青工艺进行探讨分析。  相似文献   

19.
<正>9月29日,为期2天的首届安溪铁观音传统制作技艺挑战赛在全国首个乌龙茶质量安全示范区福建安溪县虎邱镇的石山村落幕。来自该县各产茶乡镇及安溪茶校的24名制茶能手,与虎邱镇石山村24名制茶能手结对竞技。或摇、或炒、或揉,制茶高手们妙手频施,将传统制茶技艺演绎得风生水起,茶香盈室,炒制一份份醇厚优雅的"观音韵"。最终,来自安溪蓝田乡的徐宝忠与他的石山村搭档高树荣获本次挑战赛冠军。和以往赛事不同的是,此次安溪铁观音制茶大赛要求"重摇青重发酵"。大赛评委、国家级非遗乌龙茶(铁观音)制  相似文献   

20.
《茶世界》2011,(1)
一、安溪铁观音市场交易价格指数2009-2010(1—12)中国茶叶价格指数—安溪铁观音2008-2009(1—12)安溪中国茶都铁观音交易量(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