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选用体重196.77±7.60g的白斑狗鱼(Esox Lucius Linnaeus)为研究对象,试验设置饥饿14d、21d、28d、35d、42d组和正常投喂对照组,各组饥饿结束后恢复饱食投喂,试验周期为56d,水温为22~26℃,研究了饥饿和再投喂对白斑狗鱼生长性能、体生化组成和肌肉、肝脏RNA/DNA比值的影响。结果表明:饥饿再投喂后各处理组均出现补偿生长现象,在恢复生长结束后,饥饿14d组体重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其他各饥饿处理组体重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饥饿各处理组肌肉的脂肪含量显著下降(P<0.05),水分含量显著升高(P<0.05),恢复投喂结束时各饥饿处理组蛋白质和水分含量恢复到对照组水平;在恢复投喂初期各处理组的特定生长率、摄食率和食物转化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水平(P<0.05),随着恢复生长时间的延长,逐渐恢复到对照组水平(P>0.05);肌肉和肝脏的RNA/DNA比值均随饥饿时间的延长呈逐渐下降的趋势,在恢复投喂结束时,RNA/DNA比值均在饥饿28d组达到最大值。由此表明饥饿14d组的白斑狗鱼在恢复生长过程中出现了超补偿生长效应,21d组、28d组、35d组和42d组出现了完全补偿生长效应,该补偿效应是由摄食率和食物转化效率升高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为了研究不同水温对亚东鲑幼鱼生长及存活的影响,设置(13±0. 5)、(15±0. 5)、(17±0. 5)、(19±0. 5)和(21±0. 5)℃等5个不同温度梯度,将体质量为(1. 03±0. 16) g的亚东鲑幼鱼放在玻璃缸中饲养42 d,比较不同水温条件下幼鱼的存活率及生长差异。试验结果:亚东鲑幼鱼在水温低于(5±0. 5)℃时,活动缓慢,反应迟钝,其耐受的高温极限为(24±0. 5)℃;在(15±0. 5)℃时,亚东鲑幼鱼生长最快,该组试验鱼的体质量增长率显著高于其它各组(P 0. 05),体长增长率与(13±0. 5)℃组差异不显著(P0. 05),但显著高于其它组(P 0. 05);在存活率方面,(21±0. 5)℃组最低(82%±2%),显著低于其它各组(P 0. 05),其它各组幼鱼的平均存活率均在90%以上;从特定生长率来看,(13±0. 5)℃组与(15±0. 5)℃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 0. 05),但显著高于其它各组(P 0. 05);(13±0. 5)℃组幼鱼的摄食率与(15±0. 5)℃组、(17±0. 5)℃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 0. 05),但显著高于(19±0. 5)℃组和(21±0. 5)℃组(P 0. 05);(15±0. 5)℃组的食物转化率最高,显著高于其它各组(P 0. 05)。试验结果表明,亚东鲑幼鱼存活和生长的最适水温为15℃左右。  相似文献   

3.
在水温10~12℃下,将体质量(224.14±26.73)g的白点鲑Salvelinus pluvius和体质量(152.12±7.46)g的亚东鲑Salmo trutta fario饲养在直径1m、水深0.7m的玻璃钢材质圆桶中,在基础饲料中添加0.5%的复方中草药(大黄、黄芪、连翅、黄苓和丹皮)进行投喂,在投喂0d、7d、14d、21d和28d时从鱼尾柄腹侧用肝素处理的容器抽血采样,测定血液中总抗氧化能力(T-AOC)、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KP)、溶菌酶(LZM)、肠道淀粉酶(AMS)、脂肪酶(LPS)和蛋白酶活性,及丙二醛(MDA)和一氧化氮(NO)含量,研究复方中草药对鱼血液抗氧化能力、非特异性免疫力及消化酶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摄食含复方中草药饲料14d时的亚东鲑血液T-AOC活力和SOD活力显著高于0d(P0.05),MDA含量和CAT活力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7d和14d的亚东鲑血液AKP活力和ACP活力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14d时NO浓度和LZM活性与0d差异显著(P0.05);肠道蛋白酶活力差异不显著(P0.05),淀粉酶活力和脂肪酶活力在14d时在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摄食含复方中草药饲料14d的白点鲑血液T-AOC活力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MDA含量和SOD活力差异不显著(P0.05),21d时CAT活力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AKP活力差异不显著(P0.05),7d、14d时ACP活力和NO浓度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21d时LZM含量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14 d时淀粉酶活力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肠道蛋白酶活力和脂肪酶活力差异不显著(P0.05)。综上所述,摄食含复方中草药的饲料,对白点鲑、亚东鲑血液的抗氧化性、非特异性及消化酶指标有促进作用,投喂14 d时的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4.
饥饿和补偿生长对史氏鲟幼鱼摄食、生长和体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18,自引:8,他引:18  
高露姣 《水产学报》2004,28(3):279-284
报道了饥饿和再投喂对史氏鲟幼鱼摄食、生长以及生化组成的影响.22±2℃条件下,随着饥饿时间延长,幼鱼白肌的RNA/DNA比值不断减小,体重逐渐下降,后者与同期对照组之间存在极显著性差异(P<0.01).饥饿7d,鱼的肝糖原和肌糖原含量显著降低(P<0.05),但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肝糖原和肌糖原含量则出现不同程度的回升;脂肪含量和蛋白质含量分别在饥饿14d和21d时下降幅度最大,提示史氏鲟幼鱼动用储存物质的顺序依次是糖原、脂肪和蛋白质.而饥饿过程中鱼体水分和灰分含量则有所上升.恢复投食后,饥饿幼鱼的摄食强度增大,生长加快,其中7d、14d饥饿组幼鱼的RNA/DNA比值达到或接近正常投喂组水平,但21d饥饿组的比值仍明显低于正常投喂组(P<0.05).恢复投食30d后,7d和14d饥饿组幼鱼体重接近对照组(P>0.05),21d饥饿组的终体重未能赶上对照组(P<0.05),这表明史氏鲟幼鱼的补偿生长随饥饿时间不同而异.试验结束时,各处理组鱼体生化组成与正常投喂组没有显著差异(P>0.05).  相似文献   

5.
为探究不同循环饥饿投喂模式下许氏平鲉的补偿生长和体成分的变化,分别采用每日投喂(对照组)、饥饿2 d投喂1 d、饥饿2 d投喂2 d、饥饿2 d投喂3 d、饥饿2 d投喂4 d和饥饿2 d投喂5 d的循环饥饿投喂模式,对初始体长(10.25±0.74) cm、体质量(16.77±2.72) g的许氏平鲉幼鱼进行为期67 d的养殖试验。试验结果显示:饥饿2 d投喂5 d试验组的终末体质量、质量增加率、特定生长率均最高,表现为超补偿生长;饥饿2 d投喂4 d组的终末体质量、质量增加率和特定生长率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表现为完全补偿生长;饥饿2 d投喂1 d、饥饿2 d投喂2 d和饥饿2 d投喂3 d试验组的终末体质量、质量增加率和特定生长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表现为不能补偿生长。各组间的饲料效率、肝体指数和肥满度差异不显著(P>0.05),但对照组的脏体指数显著高于循环饥饿投喂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循环饥饿投喂组(除饥饿2 d投喂5 d试验组外)的鱼体粗脂肪含量显著降低(P<0.05),粗蛋白质和灰分含量各组间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6.
饥饿和恢复投喂对翘嘴鲌幼鱼摄食、生长及体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研究了在20.3~24.8℃条件下分别饥饿0 d、4 d、8 d、12 d和16 d后恢复投喂16 d对翘嘴鲌(Culter al-burnus)幼鱼摄食、生长及体成分的影响。结果显示:随着饥饿时间延长,幼鱼体质量损失率显著增大;肝体指数变小,水分和灰分含量逐渐升高;粗脂肪含量在饥饿前期下降较快,饥饿后期下降速率降低,各饥饿组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粗蛋白含量饥饿前期下降缓慢,饥饿4 d、8 d组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饥饿后期下降明显,饥饿12 d、16 d组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比能值不断下降,除饥饿4 d组外,各饥饿组与对照组都有显著差异(P<0.05)。恢复投喂后,各饥饿组鱼体生化组成和鱼体比能值均恢复至对照组水平,恢复投喂期间各饥饿处理组的摄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果表明:饥饿4 d、8 d组翘嘴鲌幼鱼具有完全补偿生长能力;饥饿12 d、16 d幼鱼仅有部分补偿生长能力。  相似文献   

7.
中华鲟幼鱼循环饥饿后的补偿生长和体成分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幼鱼循环饥饿后的补偿生长和体成分变化。实验设4个循环饥饿组(T1:饥饿1 d,饱食投喂3 d;T2:连续饥饿2 d,饱食投喂4 d;T3:连续饥饿4 d,饱食投喂6 d;T4:连续饥饿7 d,饱食投喂8 d)和1个对照组(T0:每天饱食投喂)。结果显示:在水温21.5~25.4℃条件下,T1组末重和特定生长率均超过对照组,表现为超补偿生长;T2组末重和特定生长率均接近对照组,表现为完全补偿生长,T1、T2组食物转化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T3、T4组实际摄食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但表现为不能补偿生长。4个循环饥饿组幼鱼肝体比及脏体比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各组肌肉蛋白质和脂肪含量下降,同时水分和灰分含量上升;从饥饿2 d组开始,蛋白质和脂肪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且蛋白质含量比脂肪含量下降幅度更大。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饥饿与再投喂及不同投喂频率对条石鲷(Oplegnathus fasciatus)幼鱼生长和消化酶活力的影响.饥饿与再投喂的实验结果表明:条石鲷幼鱼体质量、蛋白酶(胃蛋白酶、胰蛋白酶)与脂肪酶活力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均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体质量与蛋白酶活力在饥饿6d后与对照组表现出显著性差异(P<0.05),脂肪酶活力在饥饿9d后才与对照组表现出显著性差异(P<0.05),而淀粉酶活力在饥饿过程中呈波动性变化;恢复投喂后,除饥饿3d的幼鱼体质量、特定生长率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外,其他各处理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蛋白酶与脂肪酶活力在恢复投喂后均有明显回升,且蛋白酶活力与对照组相比已无显著性差异,但较长时间的饥饿处理(9~12 d)并未使脂肪酶活力恢复至对照组水平.投喂频率实验的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投喂频率的增加,条石鲷幼鱼的特定生长率呈上升趋势,在投喂频率达到投喂2次/d后,条石鲷幼鱼的特定生长率、消化酶活力及肝体指数差异均不显著.结论认为,在本实验条件下,饥饿3d后再经投喂,条石鲷幼鱼具有完全补偿生长效应,但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补偿生长的效应逐渐降低.对条石鲷幼鱼而言,选择日投喂两次最合适.  相似文献   

9.
饥饿和再投喂对哲罗鱼幼鱼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将哲罗鱼(Hucho taimen)幼鱼进行7 d、14 d、21 d和28 d的饥饿处理后恢复投喂,研究饥饿和再投喂对其血液生理与生化指标的影响,各组实验期为56 d。结果显示:饥饿过程中哲罗鱼幼鱼血液红细胞数、血红蛋白和白细胞数均在饥饿14 d后显著上升(P<0.05),21 d后则开始下降;饥饿7 d后血糖浓度显著下降(P<0.05),14 d后趋于稳定;总蛋白、球蛋白和白蛋白均呈下降趋势,分别在饥饿的第21天、28天和7天后与饥饿前差异显著(P<0.05);甘油三酯和总胆固醇分别在饥饿7 d和14 d后显著下降(P<0.05);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均在饥饿14 d后显著下降(P<0.05);碱性磷酸酶在饥饿7 d后显著下降(P<0.05);饥饿7 d后Na+和Cl-浓度显著下降(P<0.05),14 d后均显著回升(P<0.05);Ca2+浓度在饥饿14 d后显著升高(P<0.05),28 d后显著降低(P<0.05);K+浓度在饥饿后升高,但与饥饿处理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恢复投喂结束后,哲罗鱼幼鱼血液的各项生理生化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菊黄东方纯的补偿生长机制,发掘其生长潜力,在室内可控条件下,对体质量(128.23±16.67)g的菊黄东方纯进行饥饿0 d(对照)、5 d(F5)、10 d(F10)、15 d(F15)和随后恢复投喂25 d的处理,分别于饥饿开始前、饥饿结束及恢复投喂结束时进行采样,分析饥饿及恢复投喂对菊黄东方纯生长和血清生化的影响。结果显示:饥饿期间,F15组菊黄东方纯的体质量显著低于对照组和F5组(P0.05);F10和F15组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均呈负增长,差异不显著(P0.05),但均显著低于F5组和对照组(P0.05)。恢复投喂后,F15组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各组试验鱼的平均体质量、总增重率和总特定生长率与对照组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但F5组总增重率和总特定生长率较对照组分别提高了36.68%和34.09%。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试验鱼的成活率呈下降趋势。受饥饿胁迫,试验鱼体内血糖、总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的含量呈下降趋势,饥饿至15 d时达显著水平(P0.05);血清碱性磷酸酶和谷丙转氨酶无显著影响(P0.05)。恢复投喂后,除F15组的血清甘油三酯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F10组的血清胆固醇含量低于对照组(P0.05)外,各处理组的血清生化指标与对照组之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研究结果表明,饥饿5 d的菊黄东方纯表现出超补偿生长能力.适当延长投饲间隔或减少投饲次数对提高养殖经济效益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1.
在室内0.5m~3玻璃钢桶对平均体质量为(31.3±3.8)g的龙虎斑进行36d的养殖试验以研究不同的饥饿时间对龙虎斑生长和饵料利用的影响。按试验鱼停止投饵0(对照组)、4、8、12、16d后再恢复投喂的方案进行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各组的平均体质量差异显著(P0.05),停止投饵4d组高于对照组,停止投饵8、12d组低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停止投饵16d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日增体质量和质量增加率差异显著(P0.05),停止投饵4d组最大,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停止投饵8d组、停止投饵12d组和停止投饵16d组的日增体质量和质量增加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各组的特定生长率差异显著(P0.05),停止投饵4d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停止投饵8d组和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停止投饵12d组和停止投饵16d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各饥饿组的摄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各组的食物转化率差异显著(P0.05),停止投饵4d组和停止投饵8d组差异不显著(P0.05),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停止投饵12d组的食物转化率和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停止投饵16d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停止投饵4d组具有超补偿生长能力,停止投饵8d组和停止投饵12d组具有部分补偿生长能力,停止投饵16d组不具备补偿生长能力,停止投饵4d组、停止投饵8d组和停止投饵12d组主要是通过提高食物转化率的方式达到补偿生长。因此,适度饥饿后再投喂以提高食物转化率的方式可以作为龙虎斑有益的养殖管理策略。  相似文献   

12.
在水温13~14 ℃下,将平均体质量(1.07±0.3) g的亚东鲑幼鱼养在100 cm×100 cm×60 cm圆形玻璃缸循环水系统中,密度为159尾/m^( 3) ,水深约40 cm,投喂添加0%、0.1%、0.2%、0.5%、 1.0% 、1.5%和2.0%β-葡聚糖的饲料饲养60 d,研究β-葡聚糖对亚东鲑幼鱼存活及生长的影响。试验结果显示,不同含量β-葡聚糖对亚东鲑幼鱼存活率差异不显著,均为100%;平均质量增长率0.5%试验组最大,显著高于其他各组( P <0.05),平均体长增长率0.5%试验组最大,与0.2%、0.5%、1.5%试验组之间差异不显著,显著高于其他各组( P <0.05),0%试验组平均体长增长率最小;特定生长率0.5%试验组最高,显著高于其他各组( P <0.05),0%试验组最低;肝体指数依次递减,0%试验组最大,与 0.1% 、 0.2% 和0.5%试验组之间差异不显著,但显著高于其他各组( P <0.05);肥满度0.1%、0.2%、 0.5% 、 1.0% 试验组之间差异不显著,显著高于其他各组( P <0.05),0%试验组最小;摄食率0.1%试验组最高,随着β-葡聚糖添加量增加依次递减,但各试验组之间差异不显著;食物转化率0.5%试验组最高,与1.0%、 1.5% 、2.0%之间差异不显著,显著高于其他各组( P <0.05),0%试验组最低。肠道脂肪酶、胰蛋白酶和淀粉酶活性均随β-葡聚糖含量增加呈先增后减变化趋势,说明β-葡聚糖能够提升肠道消化酶活性。综上所述,饲料中添加0.5%β-葡聚糖对亚东鲑存活与生长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3.
饥饿和补偿生长对点带石斑鱼幼鱼摄食和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水温29.2±0.2℃条件下,对点带石斑鱼幼鱼(1.832±0.03 g)进行了不同时间的饥饿后再供食的恢复生长试验。对照组(S0)持续投喂30 d,饥饿组S2、S4、S6、S8和S10分别饥饿2 d、4 d、6 d、8 d和10 d后再分别恢复投喂28 d、26 d、24 d、22 d和20 d。结果表明:饥饿组在恢复投喂后,体重迅速增重,且S2的体重超过了S0,但两者体重差异不显著(P>0.05),而其他各饥饿组的体重均显著低于S0和S2组(P<0.05)。点带石斑鱼经饥饿再恢复投喂,其特殊生长率和摄食率均显著高于S0(P<0.05);食物转化率呈波动变化,各饥饿组的食物转化率大部分均低于S0。比较分析认为,S2为完全补偿生长,其他各试验组为部分补偿生长,且这种补偿生长效应主要是通过恢复生长阶段提高摄食水平来实现。  相似文献   

14.
在水温(12±1) ℃和盐度24.3±0.61条件下,研究了饥饿及恢复投喂对鱼免幼鱼生长、耗氧率和排氨率的影响.实验设置饥饿5、10、15 d及连续饥饿4个水平,并设正常投饵对照组,各组饥饿结束后马上恢复正常投饵,整个实验历时30 d,在实验前、饥饿结束时和实验结束时分别测定鱼免幼鱼全长、体重、耗氧率和排氨率.结果表明:鱼免幼鱼在饥饿状况下存活时间23 d.实验结束时,饥饿5 d和10 d处理组鱼免幼鱼全长和体重明显高于投喂对照组(P<0.05).在饥饿期间,连续饥饿组鱼免幼鱼的耗氧率先下降又上升;排氨率前期显著升高,5 d后达峰值,然后逐步下降;鱼免幼鱼的O ∶ N比值先下降,10 d后达谷值,然后不断升高,20 d后迅速升高到30.347.饥饿结束时,各饥饿组与投喂对照组耗氧率和排氨率差异显著(P<0.05).实验结束时,鱼免幼鱼耗氧率除饥饿5 d和10 d组差异不显著外,其它各组间差异显著P<0.05);排氨率除投喂对照组和饥饿15 d组差异不显著外,各组间差异显著(P<0.05).饥饿结束时和实验结束时O ∶ N比值差异显著.可见,饥饿后恢复投喂的鱼免幼鱼具有补偿生长能力.  相似文献   

15.
在水温22~26℃条件下,研究了在不同饥饿时间处理后再投喂对白斑狗鱼(Esox lucius)生长性能的影响,试验设置饥饿14、21、28、35、42 d组和正常投喂对照组,各组饥饿结束后恢复正常投饵,在投喂后以7 d为一个生长阶段,比较各处理组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摄食率、饲料系数,试验周期为56 d。结果显示,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白斑狗鱼的总体重损失率呈逐渐升高的趋势,而各饥饿阶段体重损失率呈下降的趋势;各饥饿处理组恢复投喂后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随饥饿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升高,但在恢复投喂后的第35天,S14组(饥饿14 d组)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各饥饿处理组恢复投喂后的摄食率随饥饿时间的延长而显著性升高(P<0.05);饵料系数随饥饿时间的延长而逐渐下降,其中在第14天时,S42组(饥饿42 d组)的饵料系数显著高于其他饥饿处理组(P<0.05),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同一饥饿处理组,随着投喂时间的延长,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摄食率均呈显著性下降的趋势(P<0.05),饵料系数呈升高的趋势,其中S14组在第35天时恢复到对照组水平。结果表明:摄食率升高和饵料系数下降是饥饿再投喂白斑狗鱼增重率显著上升的原因,且这种生长倾向随着恢复投喂时间的延长而不断减弱。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体长(10.63±0.20)cm、体重(17.63±0.72)g锦鲤(Cryprinus carpiod)幼鱼循环饥饿后的补偿生长和体成分变化,试验设5个组,分别为正常投喂和4个循环饥饿投喂组,其中循环饥饿投喂组投喂方式分别为:饥饿1 d后投喂3 d、饥饿1 d后投喂5 d、饥饿2 d后投喂3 d、饥饿2 d后投喂5 d,试验水温为(27.0±1.0)℃,试验周期为40 d。试验结果表明:循环饥饿1 d后投喂的特定生长率、摄食率均显著高于正常投喂的(P0.05),但末均长、末均重、总摄食量、相对增重率和饲料利用率的差异均不显著(P0.05),表现为完全补偿生长,推测其补偿生长应是通过提高摄食率来实现的;循环饥饿2d后投喂的末均长、末均重、总摄食量、特定生长率、相对增重率均显著低于正常投喂的(P0.05),而摄食率、饲料利用率的差异均不显著(P0.05),表现为不能补偿生长,但是否对其生理机能造成伤害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确定;4个循环饥饿投喂组的鱼体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较正常投喂组有所降低,而水分和灰分含量有所升高。因此,循环饥饿1 d后投喂3 d的实际投喂时间较短,且为完全补偿生长,是最佳的循环饥饿投喂模式。  相似文献   

17.
美国金鳟饥饿后的补偿生长试验及其补偿机制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美国金鳟在9.0℃水温下进行了不同饥饿时间处理再投喂试验。试验共进行42d。试验结果显示:饥饿7d再投喂35d其体重增量超过了对照组,具有超补偿生长能力;饥饿14d、21d再分别投喂28d、21d,其体重增量均未超过对照组,但投喂后生长速度明显快于对照组,具有部分补偿生长能力。我们分析饥饿7d组鱼是靠提高了摄食量和食物转化率共同实现超补偿生长的;饥饿14d组和饥饿21d组鱼是通过提高食物转化率实现部分补偿生长的。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不同循环投喂模式对半滑舌鳎的生长、体成分组成、代谢和能量收支的影响。其中包括5个处理:C(对照组,实验过程中持续投喂);S2F4组(饥饿2 d,投喂4 d);S4F8组(饥饿4 d,投喂8 d);S8F16组(饥饿8 d,投喂16 d);S12F24组(饥饿12 d,投喂24 d),实验时间72 d。结果表明,对照组的特定生长率(SGRw和SGRe)显著高于循环投喂各组(P<0.05)。对照组和S2F4组半滑舌鳎幼鱼的末体重没有显著差异(P>0.05),并且均显著高于其它各组(P<0.05)。对照组半滑舌鳎幼鱼的消化率显著低于其它各组(P<0.05),而能量消化率与S12F24组没有显著差异(P>0.05),但显著低于其它3个处理组(P<0.05)。S4F8组半滑舌鳎幼鱼饲料转化率显著低于S12F24组(P<0.05),对照组饲料转化率低于S2F4组和S12F24组但没有显著差异(P>0.05)。对照组半滑舌鳎幼鱼的摄食率显著低于其它各组(P<0.05)。体成分组成中,蛋白含量随饥饿、投喂周期的延长而下降,S2F4组和对照组半滑舌鳎的蛋白含量没有显著差异(P>0.05)。S2F4组的耗氧率和排氨率均较低。对照组的摄食能显著高于其它各组(P<0.05),S2F4组的呼吸能占摄食能的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表明,半滑舌鳎幼鱼在循环投喂模式下,具有较强的补偿生长能力,S2F4组具有完全补偿生长能力;在较长的周期性饥饿条件下,半滑舌鳎幼鱼体内的蛋白质含量会受到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9.
细鳞鲑Brachymystax lenok成熟卵受精后20min,在26℃下处理20min,获三倍体细鳞鲑幼鱼。将二、三倍体细鳞鲑幼鱼饲养在210cm×50cm×45cm(水深60cm)的玻璃钢水槽内,每槽30尾,每种倍性鱼类设3个平行,水温8~10℃下常规养殖90d后,测定试验鱼体长、体质量和肥满度等生长指标。结果表明,三倍体细鳞鲑幼鱼的日增重、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二倍体幼鱼(P<0.05),但二、三倍体细鳞鲑幼鱼的肥满度、饲料系数和存活率等差异不显著(P>0.05)。二、三倍体细鳞鲑幼鱼的体长(L)与体质量(W)呈幂指数增长相关,均为异速生长。两者的特定生长率随体质量的变化趋势相同,均呈显著负相关。本研究结果表明:三倍体细鳞鲑幼鱼的生长特性优于二倍体,可示范养殖、推广。  相似文献   

20.
饥饿和补偿生长对红鲫幼鱼生长和体组分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了饥饿和冉投喂处理后红鲫(Carassius auratus red variety)幼鱼的生长和体组分变化。饥饿状态下,红鲫幼鱼体重、比肝重、肥满度和肝体指数下降,各饥饿组体重均与同期对照组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其中饥饿15d组体重与初始体重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肝糖原、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下降,水分和灰分含量上升;再投喂后,除饥饿15d组肝糖原与对照组仍有极显著差异外,其他各项指标均恢复到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实验过程中,各饥饿组食物转化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与对照组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其中饥饿10d组最高,达到了24.38%。结果表明,红鲫幼鱼存在完全补偿生长能力,其完全补偿生长是通过提高食物转化率(FCE)来实现的,短期饥饿时将糖原和粗脂肪作为主要能源物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