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朱铁霞  高凯  王琳  高阳 《草业科学》2018,35(6):1510-1516
通过对不同断根时间和断根半径条件下菊芋(Helianthus tuberosus)的主根、一级侧根、须根、根茎生物量及水平分布情况进行观测和分析,探讨断根对菊芋根系生物量及水平分布的影响,阐明断根对菊芋块茎生物产量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断根处理显著提高菊芋根系、主根、一级侧根、须根、根茎生物量(P0.05),且随着断根半径的增加均呈逐渐降低趋势;随断根时间延迟,根系、主根、一级侧根、须根、根茎生物量均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根系、一级侧根、须根、根茎生物量均随距离主根中心距离的增加呈逐渐减少趋势;断根时间和半径对根系、一级侧根、须根、根茎生物量的影响随着距离主根中心距离的增加逐渐减弱。  相似文献   

2.
高凯  朱铁霞  王琳  高阳 《草地学报》2018,26(3):781-785
通过测定不同断根时间(50、65、80、95和115日龄)和半径(切除1/5、1/4、1/3、1/2根系长度和不切割)条件下菊芋块茎生物量、数量、体积以及水平分布规律,探讨断根对菊芋块茎生产性能及其水平分布规律的影响,阐明断根提高菊芋块茎生物产量的机制。结果表明:65日龄断根条件下块茎生物量最高(980.07 g·株-1),1/2断根半径条件下块茎生物量最高(1 115.28 g·株-1);115日龄断根条件下块茎平均体积最大(5.79 cm3),1/5断根半径条件下块茎体积最大(5.81 cm3);65日龄断根条件下块茎数量最多(616.72个·株-1),1/2断根半径条件下块茎数量最多(654.93个·株-1);断根时间和半径对块茎生物产量均具有极显著影响(P<0.01);断根处理条件下单位面积内菊芋块茎生物量和数量随距离主根中心距离的增加呈现逐渐减少的变化趋势;断根时间和半径对块茎数量、生物量和体积的影响随着距离主根中心距离的增加逐渐减弱。  相似文献   

3.
田迅  朱铁霞  乌日娜  刘辉  高凯 《草业科学》2015,(12):2083-2088
以红皮菊芋(Helianthus tuberosus)为研究对象,在大田极度稀植条件下,通过对营养生长期和现蕾期菊芋根系分别进行0、20、40、60、80 cm垂直切割处理,探讨断根对菊芋块茎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断根显著提高了块茎产量(P<0.05),且现蕾期20 cm断根使菊芋块茎产量最高;断根显著增加了菊芋块茎的可溶性糖(P<0.05),营养生长期80 cm切割的菊芋,其块茎可溶性糖含量最高,为88.85%,而其含量在20 cm切割条件下最低,为76.18%;除营养生长期80 cm断根对块茎淀粉含量无显著影响外(P>0.05),其他处理均使其降低;营养生长期40 cm断根及现蕾期80 cm断根显著降低了块茎的热值(P<0.05),其余处理对其并无显著影响(P>0.05);除现蕾期20 cm及60 cm断根和营养生长期80 cm断根使块茎灰分显著降低外(P<0.05),其余处理对其并无显著影响(P>0.05).  相似文献   

4.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干旱-复水对菊芋(Helianthus tuberosus)苗期根、茎、叶、茎叶比、根冠比和物质积累量的影响,探讨菊芋苗期干旱适应机制,干旱半干旱地区菊芋栽培管理提供参考。结果表明:干旱-复水处理菊芋根、茎、叶生物量和总生物量均低于正常水分管理;干旱-复水增加了主根和须根的直径;干旱-复水过程中除复水第16天外,处理须根长度均高于对照;处理前期主根长度高于对照,后期主根长度低于对照;干旱-复水处理提高了菊芋平均叶面积,降低了叶片数量,抑制新叶片的形成;干旱胁迫第2天测定的茎叶比对照高于处理,而其他取样时间处理均高于对照;干旱-复水过程中菊芋根冠比胁迫第2天高于对照,胁迫第4天、第8天和复水第8天处理根冠比低于对照,复水第16天处理高于对照。  相似文献   

5.
断根对菊芋热值和灰分含量动态变化及其相关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铁霞  乌日娜  刘辉  高凯 《草地学报》2016,24(2):467-472
通过对断根后菊芋(Helianthus tuberosus)各器官热值和灰分含量进行测定,探讨热值和灰分含量对断根的响应情况和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断根对根系、茎秆、叶片和侧枝热值的影响规律相似,均在40 cm断根条件下达到最大值,且均显著高于对照(P < 0.05),而40 cm断根条件下块茎热值最低,显著低于其他处理(P < 0.05),灰分含量变化情况与热值呈相反的变化趋势;菊芋茎秆热值最高,叶片最低,叶片灰分含量最高,茎秆最低;叶片热值随时间推迟逐渐降低,而根系和侧枝热值呈现先升高后降低变化趋势;叶片、根系和侧枝灰分含量变化趋势与热值相反;茎秆热值和灰分含量随时间变化曲线比较平缓,热值和灰分含量均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6.
对播种当年18个苜蓿品种材料根系特征和地上生物量进行了研究,分析苜蓿根系特征和地上生物量的相关性,探讨苜蓿根系特征对地上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单株地上部干重以中苜1号最大,以呼盟黄花苜蓿最小;不同类型苜蓿根系形态指标差异明显;利用根系特征的10个指标对18个实验材料进行聚类,可分为4类;株高与分枝数、芽数呈负相关,地上部干重与根颈直径、主根直径、侧根直径、侧根数、根干重极显著相关,与入土深度呈显著相关;根据根系形态指标对地上生物量的主成分分析表明,根颈直径、主根直径、侧根数、分枝数、根干重对其影响最大;建议在苜蓿选种时,选取根颈直径大、入土深度深、主根长度长、侧根直径大、侧根发达、根干重重的材料。  相似文献   

7.
不同盐碱化草地对菊芋生长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轻度(L)、中度(M)和重度(H)盐碱化草地上种植菊芋,通过测定不同生育期菊芋的生长特性及产量,确定其耐盐碱性,并探讨其对盐碱地的改良效果。结果表明:盐碱胁迫下,生物量在不同器官的分配为根系>叶片>茎;现蕾期菊芋茎生物量比和叶生物量比较其他生育期高,根系生物量比和根冠比(R/S)较其他生育期低。随着盐碱度的增加,叶片生物量比下降,而茎生物量比和根系生物量比增加;菊芋块茎产量下降,单株块茎数和单薯芽眼数减少,且与轻度和中度胁迫差异显著(P<0.05),说明重度盐胁迫对其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通过对现蕾期菊芋(Helianthus tuberosus L.)进行氮添加处理,测定其根系、茎秆、叶片、花、块茎等器官生物量,计算茎叶比、根冠比等相关指标,探讨现蕾期氮添加对菊芋各器官生物量及物质分配规律的影响,以期为科尔沁沙地菊芋氮肥管理提供参考。结果表明: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地上生物量呈现先升高-降低-升高-降低的变化趋势,地下生物量和总生物量均呈现先降低-升高-降低的变化趋势,菊芋地上生物量、总生物量、茎生物量和叶生物量的最大值均出现在添加量为78.75 Kg·N·hm-2处理下,值分别为368.6633 g·plant-1,503.0667 g·plant-1,158.64 g·plant-1,208.84 g·plant-1;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菊芋根比重、花比重、块茎比重、根冠比均有显著差异,而茎比重、叶比重、茎叶比差异不显著;在不施氮条件下菊芋的根系、块茎产量达到最高,根冠比最大,根比重最大。综合来看,科尔沁沙地菊芋饲草利用最佳施氮肥量是78.75 Kg·N·hm-2。  相似文献   

9.
【目的】解决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种植3~5年后,产量和品质下降的问题,延长紫花苜蓿利用年限。【方法】对种植4年的紫花苜蓿进行20~25 cm土层断根处理,研究断根后其产量、根系及土壤的变化。【结果】1)断根处理当年的紫花苜蓿株高增加18%,分枝数增加了20个/株,草产量增加了33.8%;2)断根处理使0~30 cm土层紫花苜蓿根生物量增加了54.5%,根长增加了8%,根表面积增加了24.6%,根体积增加了79.4%;3)断根处理降低了0~20 cm土层土壤容重和0~30 cm土层土壤紧实度(P<0.05)。【结论】断根技术可用于内蒙古中东部及东北种植多年的紫花苜蓿田,是这些区域维持紫花苜蓿高产、延长紫花苜蓿利用年限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为掌握岩石边坡植被恢复过程中,坡度对植物根系生长特征及其固土护坡效果的影响,以京承三期高速公路边坡植被恢复工程为依托,采用根系挖掘法对40°、50°和60°岩石边坡生长3年的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根系生长特征进行研究,并采用液压式拉力计测定根系拉拔力。结果表明:随着坡度增大,紫花苜蓿主根直径逐渐增大,Ⅰ级和Ⅱ级侧根直径逐渐减小;主根长度比例逐渐减小,侧根长度比例逐渐增大,同时细根(0 mm相似文献   

11.
刘辉  初文凯  滕爱娣  王琳  高凯 《草地学报》2016,24(5):1114-1118
通过对菊芋(Helianthus tuberosus)进行不同的去叶处理,探讨营养生长期去叶对菊芋块茎生物产量及物质分配规律的影响,为菊芋的高产栽培提供理论参考。结果表明:营养生长期去下1/3叶和去下1/2叶处理条件下块茎生物量均得到提高,剪去倒数1/3叶处理块茎产量达到最高值;营养生长期去叶提高了块茎生物量,降低了分枝数、花数和叶数;去叶提高了菊芋根比重、茎比重、块茎比重和根冠比,降低了叶比重和花比重;块茎干重与块茎数成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二级分枝的数量表现为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块茎干重与根干重、叶干重和一级分枝干重之间均呈正相关关系,与茎干重、花干重和二级分枝干重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2.
松嫩平原野艾蒿无性系种群根茎的年龄结构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邢福  杨允菲 《草业学报》2004,13(1):21-25
将野艾蒿的根茎划分为不同的年龄级,按长度和生物量统计了野艾蒿根茎的年龄结构,分析了各龄级根茎数量特征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野艾蒿无性系种群根茎的最大存活年龄为4龄,根茎年龄结构为增长型;单位长度根茎的干物质贮量以1龄级最小,并呈现随龄级的增加而不断增大的趋势;2龄级根茎对形成地上茎贡献较大;根茎长度比根茎生物量和干物质贮量具有更大的生态可塑性;生长季后期是野艾蒿根茎生长的重要时期,尤其是1龄级根茎生物量增长明显,对于实现种群更新具有重要的生态学意义.  相似文献   

13.
本试验以菊芋(Helianthus tuberosus L.)为研究对象,在其现蕾期进行不同梯度磷肥处理,测定其根系、茎杆、叶片、花和块茎生物产量,计算根冠比、茎叶比和各器官比重等相关指标,分析磷肥对菊芋生物量和物质分配的影响,为菊芋高产栽培提供依据。结果表明:随着磷肥施用量增加,菊芋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和总生物量均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磷肥施用量为75 kg·hm-2时,菊芋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和总生物量均达到最大值,分别为352.32 g·plant-1,112.85 g·plant-1和150.47 g·plant-1;随着磷肥施用量增加,块茎生物量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磷肥施用量为37.5 kg·hm-2时达到最高(64.22 g·plant-1);随着磷肥施用量增加,茎叶比和根冠比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再升高的变化趋势,施肥量为37.5 kg·hm-2达到最高值;叶片比重和块茎比重均随着施肥量的增加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综上所述,75 kg·hm-2和37.5 kg·hm-2是地上生物量和地下块茎获得高产的最佳磷肥施用量。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探讨半干旱地区不同生育期菊芋的生长特征和气体交换特性,加快菊芋高产品系选育进程。本文以菊芋块茎高产品系(LZJ004和LZJ119)和低产品系(LZJ018和LZJ188)为研究材料,研究不同生育期菊芋品系生长表型和光合生理基础。结果表明,各生育期菊芋高产品系株高、节长、叶片数及叶面积均高于低产品系。高产品系在花冠直径、花托直径、舌状花花瓣数量和花瓣长度方面分别比低产品系大44.94%、8.26%、12.11%和24.79%。高产品系净光合速率(Pn)高于低产品系。高产品系水分利用效率WUE(除根茎形成期外)高于低产品系,且整个生育期内高产品系水分利用效率变化不大。另外,菊芋高产品系Pn、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对大气饱和水蒸汽压差(VPD)变化的敏感性小于低产品系。在整个生育期,菊芋高产品系表现出强的生长势和低的干旱胁迫敏感性,从而保证了地下块茎产量的高效形成。  相似文献   

15.
高原鼢鼠栖息地的植被特征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对高原鼢鼠种群不同发展阶段下植被的群落特征进行了为时3年的研究。结果表明,植物种的多样性、植被的闰我度和地下生物量均表现为随鼠群数量的增另和作用时间的工而增加,群落的平均高度则因低矮植物的增加而有所下降,在一定条件睛,高原鼢鼠与植被相互作用可在某种状态下取得平衡并保持稳定。在地下生物量的组成上,直根和根茎的总量在地下生物量中所占比重保持相对稳定,但在鼠群发展初期,直根所占比重较小,而根茎所占比重较  相似文献   

16.
为明确食叶草根系应对盐碱胁迫表现的形态适应策略,采用剖面法对新疆石河子垦区盐碱地食叶草进行根系剖面采集,分析不同时期食叶草根系形态特征及空间分布规律,探究食叶草根系形态分布及对盐碱环境的适应策略。结果表明:食叶草根系显著降低了根系周围土壤电导率,与根长、根生物量增加显著正相关。随着土壤深度增加,根长、根生物量、根体积等指标呈现下降趋势,7-10月,0~20 cm土层根系生长最快,根体积增加了71.26%。水平距离上,25~35 cm内根系较5~25 cm生长缓慢,密集程度低,从而规避高盐区域并提高营养吸收能力。细根(d≤2 mm)是食叶草根长增加的主要体现,占总根长90%以上。食叶草根系在盐碱地中形成了抵抗胁迫并增强自身抗逆性的形态适应策略,主要表现为根系快速向深层拓展,距植株水平距离0~15 cm内侧根密集且快速增加。研究结果为干旱区盐碱地治理过程耐盐植物管理与配置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植物种群年龄结构对于分析种群的动态和预测群落演替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对通辽火电厂储灰池植被恢复过程中硬拂子茅种群分蘖株数量和生物量、根茎长度和生物量的年龄结构以及分蘖株生产力和根茎贮藏力的比较,分析了不同恢复年限和家畜干扰条件下两个恢复区内(第1次取样,1区和2区恢复12和8年;第2次取样,1区和2区恢复16和12年)硬拂子茅种群构件的结构特征。结果表明:恢复年限至12和8年,两个恢复区分蘖株数量和生物量均为增长型年龄结构,根茎长度和生物量分别为增长型和稳定型;恢复至16和12年,两区分蘖株和根茎均为增长型,但龄级构成趋于复杂。两次取样中,两恢复区分蘖株物质生产力随龄级增加不断减少。同一恢复区第2次取样各龄级分蘖株生产力均显著低于第1次;除1龄根茎外,第2次取样各龄级根茎贮藏力均低于第1次。对于尚处于植被恢复演替初期的群落而言,继续围栏禁牧排除家畜啃食等干扰是确保植被恢复进程的可行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五脉山黧豆是长根茎型豆科牧草,是典型的无性系植物.在松嫩平原生长季后期,五脉山黧豆无性系种群生物量59.6%分配于分株,40.4%分配于根茎.经过对样本的观察,创建了按实际生活年限划分豆科植物根茎年龄的方法.五脉山黧豆的根茎最多可生活3个年度,但至生长季后期3龄级根茎存活量甚少,并已经失去了繁殖力.当年形成的1龄级根茎大多是从2龄级根茎上产生.2龄级根茎几乎没有死亡.根茎长度的年龄结构表现为1龄级与2龄级大体相同,3龄级陡度减少.根茎生物量的1龄级比率比根茎长度的有所增加,2龄和3龄级则有不同程度的减少.五脉山黧豆无性系种群采用了优先向1龄级根茎输送与贮藏营养物质的生存与发展策略.在水淹后恢复演替群落具有地被植物种间竞争的条件下,五脉山黧豆仍可以通过指数函数迅速地增加着无性系的子代数量,同时也迅速地扩展着无性系的生态位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